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方案课题《我与地坛》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强调多元解读,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教学内容分析《我与地坛》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教学目标通过研读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体悟文中的母爱及作者痛彻心扉的悔恨和歉意感受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其人格力量学习目标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情分析散文: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散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文的关键在于“景物为什么能成为情感的依托?”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对于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启示产生疑惑。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地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尚且不够丰富。因此可能会难以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史铁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他对于母亲的忏悔与思念有过一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本文地坛和母亲对于“我“的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研读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分析母亲形象,感受“我”对于母亲由无视到怀念与愧疚的情感变化。2、难点:感受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理解作者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形成自己对于困难、生命以及亲情的思考。媒体选择鸿合白板课程实施类型偏教师课堂讲授类√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步骤1.新课导入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1951年出生,北京人。清华附中毕业。擅长物理,梦想成为工程师。爱好写作,朗诵。精通乒乓球、排球、篮球,跨栏曾获校运会第一名。16岁初中毕业,因“文革”中断学业。18岁,去陕北延川县关家庄插队。20岁时曾在严冬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大病一场。21岁,经医治无效,下肢彻底瘫痪。曾经的跨栏冠军,现在却失去了双腿。他曾在《我的二十一岁那年》这样写道——“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他其实是无法接受这样的变故的。这也可以理解,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个曾经的跨栏冠军,失去双腿无疑是灭顶的重创。所以,他想到了死。他曾三次尝试自杀,他的妹妹史岚回忆道——“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绝望。”就是这样的一个一心求死的人,他的好朋友余华却评价他说:“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请大家看看视频。同学们,是什么使得他发生了转变?(设计意图——从简介作者的经历入手,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与作者共情,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2.整体感知任务一:以情悟意,整体感知1、自由速读文章,用“()与()”的句式梳理文章内容。引导: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谓形散,就是文章所用的素材很多,为了能更好地读懂散文,欣赏散文。在阅读之时,我们应先梳理文章思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读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行梳理文章大意,为后文的深入研读,理清作者情感情感变化的原因打下好基础。)3.探究赏析任务二: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人生哲理探究一:作者为什么选择地坛?明确:地坛——废弃、荒芜冷落、四百年来历经沧桑、宁静的去处我——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几乎什么也找不到探究二:来到地坛,我仿似来到“另一个世界”作者在这个世界做了什么?作者在地坛思考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在文中有没有给出答案。明确:1、要不要死?——死是必然降临的节日,为什么生?——生是上帝交给的事实怎么活?探究三:作者在思考“怎么活”之时,在地坛中看到了什么?1、分析第三段写景文字——作者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剥落的朱红色、坍圮的墙,到处是野草明确:朱红色——剥落、围墙——坍圮。这些美都是人工附加的。但正因为“附加”的美“剥落”了,才让我有机会看到生命的本质(纯真的、质朴的、充满生机的。)人的一生与这地坛其实极为相似,附加的财富、名利都是虚妄的,始终会掉落、剥蚀最终走向荒芜,但生命中的“淳朴、生机、”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应该留存的东西。2分析第五段写景文字——这一段写到了什么动物?它们都有着怎样的特点?明确:求生、向上。它们虽然都很微小,但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在自己的领域里熠熠生辉,各自精彩。——联想“我”自己,蝼蚁尚且偷生,我的自暴自弃情何以堪?——坚强3、分析第七段写景文字。明确: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问:地坛真的荒芜衰败吗?明确:地坛看起来荒芜衰败,像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但却暗含了生机,有勃勃生长的野草、有蚂蚁、蜂儿……充满活力和生机。任务三:体悟母亲深沉无声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歉疚问1:当我摇着轮椅去地坛的时候,母亲在做什么?能否用两个词语概括。明确:目送等待(关注几组动词的使用体会母亲隐忍、包容、坚强的爱)问2:母亲为何对我爱得如此包容?明确:因为母亲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老是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问3:母亲“知道”这些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明确:两组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愧疚之情。小结:作者通过短短几个动词还有几组“知道”与“不知道”的对比,不仅将母亲的坚强包容的形象勾勒于纸上还将我对母亲的愧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从情景关系对文本进行解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真正体悟到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在描述母亲时的几组动词及“母亲”与“我”的鲜明对比,感受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意和我对母亲的怀念、歉疚。拓展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有关庙的回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既拓宽了语文课堂的深度,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精神。)4.小结品悟通过课文探究,我们跟随史铁生的轮椅一起走进了地坛,也跟随着他的目光看到了地坛从荒芜衰败到焕发生机的转变,体悟到了史铁生母亲对他厚重的爱意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歉疚,与史铁生一起完场了一场生命的突围。(设计意图——这样小结的目的是回顾学习的内容,深化理解,强调本课重点,反复进行情感熏陶)5.拓展延伸最初我将轮椅摇进地坛的时候,地坛衰败荒芜;但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察、思考,“我”发现地坛充满了生机充满智慧,不是地坛变了,是我的心情变了。所以原本荒芜的地坛,变为了“另一个”可以汲取我智慧的世界,让我找到内心平静的世界。在文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审美的世界,在手法上,我们称之为“寄情于景”。虽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但审美世界的存在,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还知道有谁也创造了这样的审美世界吗?明确: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苏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设计意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我难点部分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自然山水对中国文人的影响,进一步感受中国文人达观的人生态度,深化知识,拓展能力)5.作业布置1、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笔记》、《命若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英语冲刺语法填空热点新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 2025汽车维护保养合同模板
- 2025餐饮连锁加盟合同范本
- 2025汽车销售代理合同
- 2025电子合同规范
- 2025合法个人借款合同范本 法律认可的
- 2025供应商合同范本模板示例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书标准合同书范例
- 卫生院的聘用合同范例
- GB/T 22235-2008液体黏度的测定
- CAD输入文字时提示“找不到主词典无法启动拼写检查程序”怎么办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课件 心理健康
- 给水泵检修方案
- 设备出入库管理办法
- KEGG代谢通路中文翻译
- 消火栓月检查表
- GB∕T 17832-2021 银合金首饰 银含量的测定 溴化钾容量法(电位滴定法)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77页PPT课件
- 人防工程竣工资料(全套)
- 梅州市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