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隐逸思想刍议_第1页
元代文人隐逸思想刍议_第2页
元代文人隐逸思想刍议_第3页
元代文人隐逸思想刍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文人隐逸思想刍议

隐士是元代作家中常见的一种民族冲突。据邓绍基先生《元代文学史》所录,大部分的元代文人有过或云游或弃世或退隐或向往林泉的经历1。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由元代的政治现实而产生。蒙元统治者入主中原,至尊的汉文化被崇尚武力的游牧文化践踏得支离破碎,知识分子在饱尝了战火流离之苦、破国丧家之痛和强权压制之辱后,被社会边缘化并对现实失望的精神苦闷迫使他们从隐逸中营造精神家园,去炮制疗救心灵创伤的药剂。因此,隐逸思想成为元代文学反复咏叹的重要主题之一。打开《全元散曲》《元明杂剧》等著作,这类作品触目皆是,重要的作家几乎没有一个没写过它的2。而且,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中表现出一些迥异于前代隐逸思想的特质。一金代文人群体的人生哲理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异族统治的封建王朝。蒙古统治者以剽悍野蛮的铁蹄践踏中原文明,打破了一代文人的幻梦。马致远的[南吕·金字经]一语道破:“夜来西风起,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为加强游牧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强权统治,元朝统治者采取民族分化政策,将国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同时,据南宋遗民郑思肖言,元王朝律定,世俗社会中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降到了空前的历史最低点。谢枋得在《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也描述了当时文人的低下社会地位:“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三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也”。这真实地表明,以汉族知识分子为主的元代士人正处于最低劣的社会等级。蒙古统治者南侵之时,曾俘虏大批士子文人役为奴隶。入主中原后,长达80年不开科举,后以“擢拔胥吏”的选举政策替代了正常的科举制度,但每年平均取士的人数只是宋朝的1/30,而且还考考停停,“宜乎科第寥寥也”(172)。与宋代文人相比,他们“干禄无阶,入仕无路”(王恽《秋涧集·吏解》),从而“沉抑不僚,志不获展”(胡侍《真珠船》)、“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钟嗣成《录鬼簿序》)。蒙古统治者轻文人与武力至上的观念,导致了马上武夫坐衙,锦衣绣口的文章才子却无入仕之阶,又为生计所迫,“或习刀笔以为胥吏,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3458)。于是,整个心灵受到创伤的知识分子群体普遍产生了无力回天的卑微感。一方面,知识分子失去了仕进的机会,理想泯灭,丧失了积极进取的有为精神;另一方面,他们对元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冷眼旁观,冷嘲热讽,愤世嫉俗,甚至玩世不恭。其中的大部分则退回山林田野,与渔夫樵夫为伴,与清风明月为侣,与山水林泉为邻,流连山水,赏玩风景。过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在大自然中安顿自己的灵魂。在隐居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表现出如下一些新质来。二对于内在主义的矛盾和社会生活的自我矛盾,这也是《模式》所蕴含的内在诉求元代文人位于娼丐间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失去了社会认可的容光;长达80多年的停止科考,更使他们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捷径,从而使他们悲剧性地降入社会的低层,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程朱理学的禁锢巨网也暂被撕破,于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处于一种失去重心和平衡的混沌状态。对传统理性与价值观念怀疑、漠视、厌恶乃至反对的心理与情绪,执着地弥漫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社会中”(53)。他们感叹“空学得五典皆通,九经背诵,成何用!”(《猿听经》),内心充满了忧愤,冷静地审视社会和人生,对功名富贵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杂剧《黄粱梦》中,钟离权对吕洞宾说:“功名二字,如同那百尺高竿上调把戏一般,性命不保”。戏曲通过一梦,吕岩由应举、拜帅、别妻、离子,几乎丧命的经历,对功名的追逐予以否定。《庄周梦》让人知道“名利似汤浇瑞雪,繁花如秉烛当风”,所以人们要戒酒色财气,才能“飞身到太华峰”,摆脱烦忧,实现心灵的空明。《竹叶舟》直接说明“名誉”“爵位”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仕途险恶,充满杀机,尔虞我诈,丑恶无比。其他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三首、乔吉的[双调·卖花声]《悟世》等也都是反映这一内容的作品。仕途险恶,不但冷却了元代文人迫切追求功名的心,也麻醉了知识分子的用世之心和愤世嫉俗之怨。在漠视现实的同时,悲剧性地消解了历代王朝更迭兴废所蕴涵的社会进步意义。在后世流传的大量曲作中,《资治通鉴》的历史被说成“古今尽成闲是非,翻覆兴和废”(钟嗣成[双调·清江引]);而王图霸略则成为“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双调·庆东原])。历史被无价值了,而古往今来的无数儒人士子也被视为毫无意义的时空流程中的牺牲品:“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张养浩[双调·沉醉东风])。而那些在历史上曾被礼赞和推崇的人物,在元人作品中更是成了被讥刺和嘲笑的对象。钟嗣成[双调·清江引]嘲讽伯夷:“采薇首阳空忍饥,枉了争闲气。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贯云石[双调·殿前欢·吊屈原]讥刺屈原:“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陈草庵[中吕·山坡羊]也笑说屈原:“三闾当日,一身辞世,此心倒大无萦系”,“何须自苦风波际,泉下子房和范蠡。清,也笑你;醒,也笑你。”对历史上政治精英和伦理楷模的冷嘲热讽,正反映了元代文人决然与社会政治决裂的心态。他们由于社会地位的激烈变更而不得不放弃政治并得以重新思索和安排自己的现实人生,他们从内心深处逐渐认同并习惯了这种放弃。这种被迫与被迫之下的自愿的统一,终于使得元代文人在一路高唱着“一线风涛隔仙凡,识破休被功名赚”(刘时中[南吕·四块玉])走向市井山林走向隐逸的同时,在心灵上超越苦难世界并越过生死大关,达到了自我人格的完整独立,完成了人生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并体现出生命价值的另一种特征表现。三人格理想的独立的人生正确理解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7)。面对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读书人只能在长叹之后回归山野,求得心灵的安稳。在元散曲中,出世思想已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积极进取的有为精神,有的只是对历史的幻灭感和对人生的虚无感,偶尔有一两声关心现实的声音,但很快就被大量叹世归隐的呐喊湮没了。“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的这种“竹篱茅舍”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元散曲作家共同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安顿生命和灵魂的精神家园。有学者认为,元代的隐逸思潮在否定了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之后,把人生的意义赋予了生命本身3。李泽厚先生也说:“如何超越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地实现,于是最终就落在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1783)元代文人们正是选择了隐居山林来解读生命,达到人格理想的独立的。他们的人格理想正如陈草庵所言:“生涯虽旧,衣食足够,区区自要寻生受。一身忧,一心愁,身、心常在他人毂。天道若能随分守,身,也自由;心,也自由”([中吕·山坡羊]),强调的是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在对生命进行审美观照的同时,保持一个正直士人的节操和良知,同时也获得生命的安全感和一份心灵的愉悦与宁静。他们自我安慰地认为:啸傲林泉、耕田凿井,比宦海沉浮更能保全自我性命,主宰个人生活,因而将市井山林视为完美惬意的人生归宿,极力描绘市井山林生活的美好与欢愉。张养浩夸说“共云烟,也欢虞。万山青绕一茅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着老夫”([双调·胡十八]);关汉卿自诩“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卢挚享受“雨过分畦种瓜,旱时饮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稼话。瓦盆边浊酒生涯”([双调·沉醉东风·闲居]);胡用和对“矮窗低屋随缘度,土炕蒲团乐有余。散诞逍遥少荣辱”的生活心满意足([南吕·一枝花]);马致远更是把隐逸描画如无烦无恼的神仙仙境:“俺那里草舍花栏药畦,石洞松窗竹见。您这里玉殿朱楼未为贵,您那人间千古事,俺只松下一盘棋,把富贵做浮云可比”(《陈抟高卧》[倘秀才])。诗中用五彩缤纷的意象,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他们身处市井则夸饰攀花醉酒的浪子生涯,隐居山林则炫耀恬淡自得的闲雅情趣,诗文中处处弥散着浓郁的世俗情调和生活气息。隐居生活虽好,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马致远《陈抟高卧》),元代文人从“山,依旧好;人,憔悴了”(陈草庵[中吕·山坡羊]《叹世》)的历史感悟中,充分认识到生命之短暂,他们在曲作中直接而明白地表达对于生命消逝的焦虑和恐惧,充溢着无可奈何的声声悲叹:“人生可怜!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张可久[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百岁光阴迅指无,甲子须臾”(胡用和[南吕·一枝花]《隐居》);“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薛昂夫[正宫·塞鸿秋])。基于此,文人们格外珍视自我生命,他们反复宣扬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思想:“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卢挚[双调·蟾宫曲]);“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慨叹生命短暂与享受人生的思想是知识分子求得“物我两忘”、摒绝痛苦与死亡威胁、超越生死大碍的心态表现,最终为其生命意识的张扬铺平了道路。所以,关汉卿感言:“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贯云石豪言:“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醉袍袖舞嫌天地窄”([双调·清江引])。不肯虚度春秋、于平淡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嫌天地窄”的豪情,正是他们张扬个性意识和凸显自我生命价值的结果,从而使其生命体验进入一种审美化的境界。四生命的内在情感与存在基础元代文人们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营造的自我生存与心灵的理想空间,以对现实政治的淡漠和疏离,来求得自我德行乃至性命的保全,也获得精神上的逍遥与安慰。“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困惑,才导致人向往无限安谧宁静的空间,渴求无限悠长舒缓的时间,从中获得最充分的心灵慰抚。崇尚闲暇便意味着获得了这种慰抚,它把日常生存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性实践。生命在这里由无限丰富的符号形式所代替,由个体的生存体验所代替。人们的感觉状态由于转化的过程而深入生命价值的底蕴,它一方面把握和占有了个性的当下和瞬间,另一方面也进入到时间的永恒过程之中,从而为人在有限的时空存在中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空间及过程”。(167)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反映了他们被社会抛弃后对自我生存意识新的理解与感悟,他们的价值追求不再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的、现实的、外在的、功利的,而是附着于生命本身的、本真的、独特的、内在的、精神的、审美的体验与判断。在这个由被动到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