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课件:长亭送别_第1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长亭送别_第2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长亭送别_第3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长亭送别_第4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长亭送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亭送别

----王实甫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3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其它作品均已散佚不传。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抗争自己命运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影子。

元杂剧-----

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剧本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则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的。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字。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从内容上说,剧本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剧的主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独白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的过程中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的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的方式。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的内容又是彼此有关系的。科范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故事渊源-----

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反映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即“女人祸水”。

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明确表现出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改编,而是名副其实的再创作。作者基于“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思想,改变了张生的形象和莺莺的悲剧命运。崔、张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双双出奔,并获得了美满团圆的结局。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热情歌颂了崔、张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赞美了他们“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爱情追求,并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长亭送别》与《西厢记》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西厢记》一共五本。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张生,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与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张生结合的决定性一步。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长亭送别》相关情节:

第四本第1折是“酬简”,第2二折是“拷红”,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束缚之间的矛盾,大胆地与张生私下里结成夫妻。使老夫人十分震怒,便把红娘叫来拷问。老夫人以“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借口,强令张生立即进京赶考,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

《长亭送别》所表现的就是在同老夫人的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挫折。戏剧冲突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而这一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依恋悲伤的心情表现出来的。莺莺与张生历经磨难,刚刚如愿以偿,又为了“蜗角虚名”而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莺莺虽反对张生进京赶考,但在老夫人的压力下,却又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另外,她既怕张生不得功名不敢回来,又怕他一旦高中得志,停妻再娶,内心十分矛盾。

王实甫用含蓄蕴藉、带着感伤的情调和个性化语言,深入细致地表现了莺莺这种复杂的心理。这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被迫进京赶考的张生饯行,是这折戏的规定情境。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依照情节的发展,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长亭别宴。第三部分,长亭分别。通过莺莺主唱的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她与张生临别时深细而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纯真、细腻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少女形象。

(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出场人物、时间、将要展开的场面、情节。在暮秋季节到十里长亭为被迫进京赶考的张生饯行。与这远行者关系最密切的当事人——莺莺的心情。“暮秋天气”“离人伤感”,说明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她想到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分离的痛苦,不由得愁肠百结,无限哀愁。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暮秋郊外景色:天、地、风、雁、林、叶、花……蓝天白云、凋零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用大自然的哀景写哀,哀者更哀。恋人离别,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最为精警!

曲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的是点染法。“总是离人泪”直抒离人之愁、之恨,这就叫“点”,也就是点明了此时莺莺的心情是愁、是恨。而写景句,不着“愁”字,借秋景来渲染、扩散这一愁情,这就叫“染”。点染结合,造成了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取蓝天的“云”,萎地的“黄花”、“红叶”以及西风、归雁五种动态景物,含有比拟意义,与当时莺莺的心境十分吻合。西风紧吹好像觉得有了凉意,使离愁别绪更加悲凉;北雁南飞,是为了归家,而张生此去赴试,却是离家,叫人倍添愁绪;黄花凋谢,落叶纷纷,与昨夜成亲的兴奋强烈逆转,更加深别离的悲伤。写景中没半个情字,但越加让人觉得愁情浓得化不开。巧妙处还在于西风、云、黄花、红叶、归雁并非各自孤立,而是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西风扫落叶、黄花,又风送云走、雁飞,将天上、地下的景物用秋风连在一起,自然天成,构成一幅完整的动态连贯画图。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借助于自然景物、车马、手饰等具体事物,并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形象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莺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希望那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的马儿,留住不让他走;希望那疏朗的树林能够挂住西沉的夕阳,让时间走得慢一些。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玉驄无知,疏林难挂。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表现,因而怨恨起垂柳、疏林来。怨得无理,却特别显情。长亭已在眼前,别离的时刻已经逼近。情何以堪!高度夸张:减了玉肌!金圣叹在评点时说:“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易字失色。”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到眼下的心情;从相思之苦,说到寄望之深。这沉重别离之情,使人无心打扮。今后的生活情景也是孤单凄凉,不由得心痛欲碎,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叹。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只得强抑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这段曲词用了一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叠。“语中重叠二字,正是呜咽其端说不出处。”突现出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也成功地传达出掩抑泣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声气情景。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别宴上先写莺莺眼里的景色,与前面【端正好】是一致的。这种景色实际也是莺莺心情的写照。再写莺莺眼里的张生的状貌。斜签:这是形容张生恭谨、拘束的坐的姿势。蹙愁眉:愁眉紧锁的样子。死临侵地:没精打采,呆坐发楞的样子。以形写心,侧写张生的心理状态。当然,莺莺的心理也就显现无遗了。【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进一步写莺莺眼里的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强忍痛苦,眼泪汪汪却不敢流。为躲避窥视的目光,低着头;偶而与莺莺的目光相遇,多少要说的话儿,只化作长吁短叹。即便如此,还恐老夫人知觉,用装作整整衣衫的动作来掩饰。以形态、细节写生张生内心难忍印别离之苦。又“恐怕人知”不能不忍的心理状态。通过流泪人窥察流泪人,断肠人参透断肠人,间接地写出了与张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崔莺莺的难忍别离之苦。长亭别宴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现了长亭别筵上的张生形貌和心理。【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形象而深刻地层现了莺莺愁怨满腔、肝肠寸断的心灵。其中有对知心爱人的缠绵依恋,有对“合欢未已,离愁相继”的残酷现实的无限悲伤,有对老夫人逼求“虚名微利”而“强拆鸳鸯”的粗暴行为的深深怨恨,还有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很难说一定不落在自己身上的“富贵易妻”婚姻悲剧的隐约忧虑,当然更有对“鞍马秋风里”的远别亲人的百般关爱。【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与此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莺莺这位贵族少女纯洁美善的灵魂。她送别张生时的每一种心理情感因素,都与她的爱情理想联系在一起。“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明她与张生的爱,是以相互欣赏与倾慕为基础的,而没有掺杂进半点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婚姻,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正由于作者是将艺术表现的触角伸展到了人物的心灵深处,才使得崔莺莺的形象更加真切,更加传神,更加光彩照人。

【朝天子】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宴后别离时----【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由长亭别宴转到下一个画面场景的过渡。写张生马上就要动身了。分手的时刻已经迫近,感情与剧情一起推向了高潮。这首诗是从《莺莺传》里面移用过来的,那是莺莺被遗弃以后,要张生把往日对自己的情意,爱怜新的情人。今天莺莺竟把它作为临别赠言,看起来很特别,其实是反语,是试探,也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暴露。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进一步刻画了莺莺的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地再次展现了莺莺悲痛欲绝的感情潮汐,以及对张生的反复叮咛、无限体贴.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先是曲折吐露,继而又和盘托出了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四支曲子真可谓回肠千折,声泪俱下。近在眼前的亲人,马上就要远去千里之外,劳燕分飞、洒不尽的伤心之泪,说不尽的叮咛话语,路途遥遥,征程辛苦,要调理饮食,注意寒暖,荒村野店,雨露风霜,要早睡迟起,保重身体,因为“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想到“笑吟吟一处来”,而今将“哭啼啼独自归”,往日的温馨,今后的凄凉,泪水之多,如注入黄河,黄河亦将泛滥,悲恨之重,重得把高耸的三峰都压低了。这忧愁向谁倾诉?这相思只能独自承受。真是“眼中流血,内心成灰”。这里,不尽的悲戚,百般的依恋,无限的关切,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了。这一切,还包含着更为深微的心理内涵。

这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这种怅惘情境和依依之情,恰好与【端正好】前后相应(“晓”与“暮”),使这折戏留下了境界悠远、意味无穷的余韵。亲人已经走了,莺莺是多么希望张生的身影能够长留在自己的视野里。可是,“青山疏林不作美”,遮断了他的行踪。“淡烟暮霭”模糊了他的身影。“不作美”三个字,道出了内心的不满和怨恨。“夕阳古道无人语”一句,看起来很平易,实际上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分手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子思妇在此挥泪相别!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洞”,也启示着读者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个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写出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休却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蔼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四围山色中”两句,虽是淡淡景语,也包含着无限情思。写张生的身影已渐渐消融在夕阳残照的空朦山色之中的景象,而莺莺仍然伫立着,凝望着,愁重千金,车马难载。人物心灵探索和描写-----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环境的约束,封建礼教的教养,和她的青春觉醒,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但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崔、张的私自结合,标志着原来自己心里的那种自然憧憬、责任观念的冲突的和解。但老夫人又逼张生进京赶考,这又给她造成新的感情重压。张生不得官不回来,婚姻徒成泡影;得了官又怕张生停妻再娶,爱情反成恨事。这又形成了莺莺内心新的冲突。通过长亭送别这个特定时刻,细腻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这种复杂的心理内涵。同时作品又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洁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种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那美好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去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势的利益。这折戏,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理。语言功力----

郭沫若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啼。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练,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曲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多为直接描写或直陈胸臆。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所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王实甫很善长提炼城市平民,主要是以勾栏为中心的各种人物的口语,古今并取,雅俗共储,使华美与通俗和谐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新风格。

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将范仲淹的【苏暮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的“叶”字换成“花”字,成了千古名句。我们说这旷远之境,萧瑟悲凉之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