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课件:渔父_第1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渔父_第2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渔父_第3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渔父_第4页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渔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渔父《楚辞》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在楚怀王时期,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遭谗去职。后因对楚国政治感到绝望,投身于汨罗江而死。这篇文章古人多相信是屈原所作,而今人则多数认为作者并非屈原本人,而是某个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但无论它的作者是不是屈原,其内容与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了解、认识屈原有重要的意义。

《楚辞》今天我们所说的《楚辞》有两种含义:①诗体名。战国时兴起于楚国。其名最早见于两汉前期。是源于江淮流域的歌谣,受到北方《诗经》的影响。主要作者是屈原。他所作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奠定了该诗体的文学地位。②诗总集。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注释。收战国楚屈原、宋王及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及王逸自作辞赋。共十七卷。

《离骚》

屈原代表作。三百七十三句,近二千五百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前半篇回溯已往历史,叙述自己的家世、品质、修养、抱负以及政治上的遭遇,表达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的品格;后半篇是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反映出热爱楚国,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精神。诗中驰骋想象绚烂多彩,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并称为中国诗歌的两大起源。

了解本文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文体特点。理解本文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了解传统诗词中的渔父意象及其文化意蕴。《楚辞·渔夫》的形象,千古传诵,是古代士人自我心灵搏斗的代言。【名词】渔父:父,通“甫”。渔翁,捕鱼的老人。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三国演义》主题曲特殊句式: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重点词:放、为、沐、浴、察察、汶汶、濯、阅读提示隐逸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u使之浊,搅浑)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u吃)其糟而歠(chuo啜,喝)其醨(li薄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en垢)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i桨)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内容述评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第一部分,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第二部分(主体)渔父与屈原问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父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莞尔而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点评】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屈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的流放意味着命运遭受了挫折和失败。处在这样的困窘境地,他不能不考虑如何适应这个社会,保全自己;另一方面,从屈原本心来说,又无法忍受与恶势力的同流合污。这两种矛盾的思想通过外化为渔父和屈原两个形象,生动展现了出来。一个洒落超脱,全身远害;一个坚守信念,宁为玉碎通过对比,两个形象的差异更加鲜明,两种人生态度的不同更加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然在二者之间有自己明确的选择,但感情态度也没有否定渔父的意思,因为渔父本身还是洁身自好的,在他的和光同尘、不做抗争的主张中,包含了睿智和超脱。正因为如此,后世文人面临挫折时,“渔父”意象总能够触发情思,让他们吟咏不绝。像我们熟悉的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等。

本篇中的渔父身份看似卑微,与屈原偶然相逢,言语不合之后,又悠然远去,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正是有了这一“棋逢对手”的对比映衬,本文才得以完美地展现出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成为千古名篇。

文章用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借助于对话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饮酒·其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