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_第1页
周三多《管理学》_第2页
周三多《管理学》_第3页
周三多《管理学》_第4页
周三多《管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知识概要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2、管理的职能:法国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美国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置、指导、控制。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5、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二)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A:法约尔:(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a技术活动;b商业活动;c财务活动;d安全活动;e会计活动。(2)管理的14条原则:a分工;b权力与责任;c纪律;d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f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g报酬合理;h集权与分权;i等级链与跳板;j秩序;k公平;l人员稳定;m首创精神;n集体精神。B: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威,他认为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6、 行为管理理论:(一):梅奥(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说”,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二)行为科学A: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B: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 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彼得•圣吉关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即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8、 信息的定义:管理科学中通常认为: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9、 管理者有用的信息特征:(1)高质量;(2)及时;(3)完全。质量:是有用信息最重要的特征。10、 信息的采集: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索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衡量信息采集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所采集的信息是否对组织及其管理者有用。11、 管理者为采集有成效的信息应采取的工作:(1)明确采集目的;(2)界定采集范围;(3)选择信息源。12、 信息的加工:指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13、信息的加工步骤:(1)鉴别;(2)筛选;(3)排序;(4)初步启动;(5)编写。鉴别的方法:查证法;比较法;佐证法;逻辑法。筛选的步骤:a真实性筛选;b实用性筛选;c精约性筛选;d先进性筛选。14、 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存储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三层含义:()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将加工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对这些载体进行归类,形成方便人们检索的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时信息及时得到更新。15、 信息存储环节中应注意:(1)准确性问题;(2)安全性问题;(3)费用问题;(4)方便性问题(第一层含义是指使用方便,信息的存储要便于人们检索;第二层含义是指更新方便)。16、 信息传播的特点:(1)目的更加具体;(2)控制更加严密;(3)时效更加显著。17、 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1)传播主体的干扰;(2)传播管道的干扰;(3)传播的客观障碍的存在。18、 信息的利用过程步骤:(1)管理者在认清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对组织目前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需的信息是否存在;(3)如果组织中存在所需的信息,则可直接利用。如果不存在,则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进行开发、整合来满足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如果不能,则要考虑重新采集信息,回到信息管理的源头。19、 管理者为更好利用信息应努力做到:(1)善于开发信息;(2)为信息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组织上的保证;(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的价值。20、 管理者为更好的利用信息应尽量避免:(1)信息孤岛;(2)信息超载。21、 信息的反馈:(1)反馈信息真实、准确;(2)信息传递迅速、及时;(3)控制措施适当、有效。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22、 决策的定义: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本书采用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的定义: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利用机会的过程。三层含义:(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23、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2) 决策最优应具备的条件:a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订所有可能的方案;c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3) 在现实中,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因为:a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见解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者一切情况的信息;b对于收集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订数量有限的方案;c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作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24、 决策的依据:决策的依据是适量的信息。(信息过多增加决策成本;信息过少降低决策效果。)25、 决策的特点:(1)目标性;(2)可行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有效性);(3)选择性;(4)满意性;(5)过程性;(6)动态性。26、 决策过程:(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2)明确目标;(3)拟定方案;(4)筛选方案;(5)执行方案;(6)评估效果。27、 决策的影响因素:(1) 环境因素:a环境的稳定性;b市场结构;c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2) 组织自身的因素:a组织文化;b组织的信息化程度;c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3) 决策问题的性质:a问题的紧迫性;b问题的重要性;(4) 决策主体的因素:a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b个人能力;c个人价值观;d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28、 决策方法:一、定性决策方法(一)集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该决策方法的四项原则是:(1)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倡导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到2小时,参加者以5到6人为宜。2、名义小组技术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的思考,提出决策建议并尽可能详细的将自己提出的备选方案写成文字资料,然后召开会议,让小组成员一一陈述自己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全部被选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并形成对其他方案的意见,提交管理者作为决策参考3、德菲尔技术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1)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和邀请相关专家。(2)提供信息,请专家各自独立发表意见并形成书面材料。(3)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意见,反馈,请专家再次发表意见。如分歧大,则开会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4)如此反复,形成专家组方案。(二)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P.110)1、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2、 政策指导矩阵二、 定量决策方法(P.112)(一) 确定型决策方法(计算)1、分析与建模2、模型求解(二)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 小中取大法2、 大中取大法3、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三) 风险型决策方法三、 计算机模拟决策方法(P.119)四、 决策模拟演练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29、计划的概念: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名词: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档。动词:计划是确定未来目标,及其实现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30、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目标提供一种合理实现方法。31、 计划必须清楚地确定和描述这些内容(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2)Why——为什么做?原因。(3)Who——谁去做?人员o(4)Where何地做?地点。(5)When何时做?时间°(6)How怎样做?方式、手段。32、 计划与决策: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来把握决策的内涵。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社会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33、 计划的性质:计划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计划工作是决策逻辑延续,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事实提供了组织实施保证;另一方面,计划工作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不同成员行动的依据。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34、 计划的类型:(1)时间长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3)综合性程度: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4)明确性: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35、 计划编制过程:(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2)认清现在;(3)研究过去;(4)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6)制定主要计划;(7)制定派生计划;(8)制定预算,用于算是计划数字化。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36、 外部一般环境:指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社会中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即“天”。其大致可以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五个方面。37、行业环境:一个产业内的竞争态势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这五种力量的合力决定了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①现有竞争者的数量和力量;②产业增长速度;③固定或库存成本;④产品特色或转移购买成本;⑤生产能力增加状态;⑥竞争对手类型;⑦战略利益相关性;⑧退出成本。入侵者研究某一行业被入侵的威胁大小取决于行业进入障碍,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主要有:①规模经济;②产品差别化;③转移购买成本;④资本需求;⑤在位优势;⑥政府政策。替代品生产商研究①判断哪些产品是替代品;②判断哪些替代品可能对本企业经营构成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研究影响因素主要有:①买方是否大批量或集中购买;②买方这一业务在其购买额中的份额大小;③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④买方面临的购买转移成本大小;⑤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是否是买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投入;⑥买方是否采取“后向一体化”的威胁⑦买方行业获利状况;⑧买方对产品是否具有充分信息。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研究①要素供应方行业的集中化程度;②要素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况;③本行业是否是供方集团的主要客户;④要素是否是该企业的主要投入资源;⑤要素是否存在差别化或转移成本是否低;⑥要素供应者是否有“前向一体化”的威胁。38、 竞争对手(P.141)39、 企业自身:按价值活动的工艺顺序,基本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①输入物流,与接收、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②生产作业,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形式相关的各种活动。③输出物流,与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④市场营销和销售,与传递信息、引导和巩固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⑤服务,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主要包括:①企业基础设施,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信息系统等价值活动。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组织各级员工的招聘、培训、开发和激励等价值活动。③技术开发,包括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媒介研究、工艺与装备设计等价值活动。④采购,指购买用于企业价值链各种投入的活动,包括原材料采购,以及诸如机器、设备、建筑设施等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投入品采购等价值活动。40、 顾客(目标市场):(P.143)(1)总体市场分析;(2)市场细分;(3)目标市场确定;(4)产品定位。41、战略选择:战略选择的实质是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和满足顾客需求。42、 计划的组织实施:一、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一)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是总目标的对他的要求;(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自我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二) 目标的性质目标表示最后结果,总目标需要由子目标来支持。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1)层次性;(2)网络性;(3)多样性;(4)可考核性;(5)可实现性;(6)富有挑战性;(7)伴随信息反馈性。(三) 目标管理的过程孔茨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效率高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评价成果;(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二、 滚动计划法(一)基本思想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评价(1)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2)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3)滚动计划方法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43、 网络计划技术(P.153)第八章组织设计44、 组织的定义:组织(Organization):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45、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组织是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组织目标明确后,就必须考虑进行有效的组织设计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个体劳动者和作坊式手工业组织不存在组织设计问题。传统的组织设计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单一封闭式的组织设计模式不再适应变化的环境。组织设计应采用系统、动态权变式的观点。即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和信息交换,不断地对组织进行调整,以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聚新的组织资源要素,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担负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46、组织设计的任务: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47、组织结构的定义: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能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48、组织结构的特点:(1)复杂性(2)规范性(3)集权性。复杂性是指每一个组织内部在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层级、管理幅度以及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关系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别性。规范性是指组织需要靠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地引导员工的行为。集权性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管理层级中分布与集中的程度。49、组织活动可以分解为横向和纵向两种结构形式:(1)纵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决策的层级化,即确定了由上到下的指挥链以及链上每一级的权责关系(有明确的方向性和连续性)。(2)横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组织的部门化,即确定了每一部门的基本职能、每一位主管的控制幅度、部门划分的标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共所关系。(3)职务说明书要求明确:该管理职务的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组织中该职务与其他职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职务当事人所应具备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管理能力等基本条件。50、理想的组织设计需完成以下工作:(1)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2)部门设计;(3)层级设计。51、组织设计的原则:(1)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专业化分工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控制幅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5)柔性经济原则。52、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一)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组织设计者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性的原则性方法:(1)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2)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3)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4)通过加强计划和对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确定性。(5)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少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二)战略的影响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战略发展四个阶段:(1)数量扩大阶段;(2)地区开拓阶段;(3)纵向联合发展阶段;(4)产品多样化阶段。梅尔斯和斯诺考虑环境对战略的影响,总结了四种战略类型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类型:防御者型、探险者型、分析者型、反映者型。(三)技术的影响技术是指把原材料等资源转化为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机械力和智力。组织的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和反映一定技术水平的物质手段来进行,因此组织的设计需要因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技术规范和模式的重大转变,往往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技术以及技术设备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活作用于组织活动的内容、职务的设置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必将改变组织中的会计、文书、档案等部门的工作形式和性质。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业技术的复杂程度把技术划分为三类: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技术;流程生产技术。伍德沃德的结论:随着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结构复杂程度也相应提高,管理层级数、管理人员同一般人员的比例以及高层管理者的控制幅度亦随之增加。佩罗打破了只在制造业内研究技术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从部门层次上研究部门技术与部门结构之间的关系框架。(1)佩罗提出,组织中每一个部门都是由专门技术组成的集合体。技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工作的多变性和可分析性。(2)工作的多变性:是指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以外变化的概率情况。(3)工作的可分析性:是指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可被分析的难易程度。(4)根据上述两项标准,可以将技术划分为四种类型:常规型技术;工艺型技术;工程型技术;非常规型技术。佩罗的结论:组织内部技术越是常规化,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越高,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的效率也就越高;组织内部技术越是非常规化,组织规范化、集权化程度就越低,这时采用柔性有机式组织结构的效率也就越高。(四)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布劳等人的贡献。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组织结构上的主要区别:(1)规范化程度;(2)集权化程度;(3)复杂化程度;(4)人员结构比率。组织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1)创业阶段:起初,组织是小规模、非官僚制的和非规范化的。(2)集合阶段:组织发展的成长期。(3)规范化阶段:组织进入成熟期之后就会出现官僚制特征。(4)精细阶段:成熟的组织往往显得规模巨大和官僚化,继续演化可能会使组织步入僵化的衰退期。53、组织的部门化:部门化的标准:业务职能、产品或服务、目标顾客、地区、流程等,且这些标准可以变化。54、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55、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及组织结构的常见形式(一)职能部门化职能部门化就是按照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如生产、财务、营销、人事、研发等部门。(1)优点: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次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能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简化了培训,强化了控制,避免了重叠,最终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2)缺陷:由于人、财物等资源的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者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二)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对企业活动进行分组,即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就是一种典型的结果划分法。(1)优点:各部门专注于产品的经营,并且充分合理的利用专有资产,提高专业化经营的效率水平,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产品和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而且有助于比较不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有助于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知道和调整。(2)缺点:企业需要更多的“多面手”式的人才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各个部门同样有可能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总目标的实现。(三)地域部门化地域部门化就是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置管理部门管理其业务活动。(1)优点:组织可以把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地区管理者还可以直接面对本地市场的需求灵活决策;通过在当地招募职能部门人员,既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争取宽松的经营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效地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同时减少了许多外派成本,也减少了不确定性风险。(2)缺陷:企业所需的能够派赴各个区域的地区主管比较稀缺,且比较难控制;另外各地区可能会因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四)顾客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就是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1)优点: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满足目标顾客各种特殊而广泛的需求,同时能有效获得用户真诚的意见反馈,这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另外,企业能够持续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创造顾客的需求,从而在这一领域内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2)缺陷:可能会增加与顾客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更多能妥善协调和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另外,顾客需求偏好的转移,肯能是企业无法时时刻刻都能明确顾客的需求分类,结果会造成产品或服务结构的不合理。(五)流程部门化流程部门化是指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1)优点: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地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快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另外也简化了培训,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2)缺点: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有可能得不到贯彻,也会产生部门间的利益;另外,权责相对集中,不利于培养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六)矩阵型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机构。(1)优点:由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知识的人员为某个特定项目共同工作,一方面可以取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另一方面可以跨越各个职能部门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活动。(2)缺陷:组织中的信息和权力等资源一旦不能共享,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之间势必会为争取有限的资源或因权力不平衡而发生矛盾,这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协调处理这些矛盾必然要牵扯管理者更多的精力,并付出更多的组织成本。另外,一些项目成员接受双重领导,他们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平衡协调矛盾的技能;成员之间还可能会存在任务分配不明确、权责不统一的问题,着同样会影响组织效率的发挥。(七)动态网络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1)优点: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可以更好的结合市场需求来整合各项资源,而且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链部分也随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增加、调整或撤并;另外,这种组织结构简单、精炼,与组织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实现了外包,而这些活动更多的靠电子商务来协调处理,组织结构可以经一部扁平化,效率也更高了。(2)缺点:可控性太差。56、组织的层级化定义:组织的层级化是指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有效的管理幅度,需要根据组织集权化的程度,规定纵向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对内外环境要求做出动态反应的有效的组织结构形式。57、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58、 组织规模、管理幅度和组织层级的关系:(P.183)59、 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1) 扁平式组织结构:优点由于管理的层级比较少,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信息失真度比较低。缺点:过大的管理幅度增加了主管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的难度,同时,下属也缺少了更多的提升机会。(2) 锥型式组织结构:优点:由于管理的层级比较多,管理幅度比较小,每一领导层级上的主管都能对下属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控制;另外,层级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密,这有利于工作任务的衔接,同时也为下属提供了更多的提升机会。缺点:过多的管理层级往往会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失真度可能会比较大,这又会增加高层主管与基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增加管理工作的复杂性。60、 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1)工作能力;(2)工作内容和性质:a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b下属工作的相似性;c计划的完善程度;d非管理事务的多少。(3)工作条件:a助手的配备情况;b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c工作地点的相近性。(4)工作环境。61、组织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权与分权(一)权力的性质与特征职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或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职权分三种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传统观念:职权来源于组织顶层;巴纳德:职权来源于组织的底层。现代观念:有三个方面:a、在层级组织中居于某一特殊职位所拥有的命令指挥权;B、 由于个人具备某些核心专长或高级技术知识而拥有的技术能力职权;C、 由于个人能够有效地激励、领导和影响他人而拥有的管理能力职权。(二)组织层级化中的权力来源与分配集权和分权是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相反的权力分配方式。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在组织层级化设计中,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1)组织规模的大小;(2)政策的统一性;(3)员工数量和基本素质;(4)组织的可控性(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62、 戴尔提出的判断一个组织分权程度的标准:(1)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数量越多,分权程度越大;(2)较低的管理层次担任的决策重要性越大,分权程度越大;(3)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影响面越大,分权程度越大;(4)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审核越少,分权程度越大。63、 组织层级化设计中有效授权:授权:是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增进员工的工作努力,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授权的具体含义有:分派任务;授予权力或职权;明确责任。有效授权的要素:(1)信息共享;(2)提高授权对象的知识与技能;(3)充分放权;(4)奖励绩效。授权的原则:(1)重要性原则;(2)适度原则;(3)权责一致原则;(4)极差授权原则。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64、 组织变革的定义: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岗位的组合)以及结构(机构间的权力配置)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65、 组织变革的原因:(1)外部环境因素:a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b科技进步的影响;c环境资源的影响;d竞争观念的改变。内部环境因素:a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b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c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d快速决策的要求;e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66、 组织变革的类型:按变革的程度与速度分:渐进式、激进式。按工作的对象分:以组织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按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分:主动性与被动性。按组织变革的不同侧重: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结构性变革:是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流程主导性变革:是指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是指组织必须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使他们能够在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67、 组织变革的目标: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68、 组织变革的内容:对人员的变革;(2)对结构的变革;(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69、 组织变革的过程:解冻阶段一变革阶段一再解冻阶段70、 组织变革的程序:(1)诊断组织现状,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3)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71、 组织变革的阻力:任何变革都会遇到来自各种变革对象的阻力和反抗。原因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组织惯性,对变革不确定后果的担忧。个人阻力: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团体阻力: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72、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2)创新组织文化;(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73、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一)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做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既可带来正面的激励效果,也可带来负面的影响。(二) 压力的起因(1)组织因素;(2)个人因素。(三) 压力的特征(1)生理上的反应;(2)心理上的反应;(3)行为上的反应。74、 组织冲突及其管理: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一) 组织冲突的影响竞争是导致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的原因。无论是竞争胜利还是失败,组织冲突都会存在两种结果: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二) 组织冲突的类型(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冲突;(2)直线与参谋之间的冲突;(3)委员会成员之间的冲突。(三) 组织冲突的避免首先需要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需要制定更高的行动目标并加强团体之间的沟通联系,特别是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对于非正式组织;对于直线与参谋;对于委员会。P.21975、 组织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仅指精神财富即社会意识形态。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并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76、 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1)超个体的独特性;(2)相对稳定性;(3)融合继承性;(4)发展性。77、组织文化的结构:(1)浅层次的精神层;(2)表层的制度系统;(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78、组织文化的内容:(1)组织的价值观;(2)组织精神;(3)伦理规范。79、组织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适应功能;(3)导向功能;(4)发展功能;(5)持续功能。80、组织文化的形成:(1)管理者的倡导;(2)组织成员的接受:“社会化”与“预社会化”。81、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1)确立正确的组织价值观;(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5)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第十一章领导概论82、领导的含义: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个人具备的能力去指挥、命令和影响、引导职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活动过程。权力在领导者和组织其他成员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分配。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地过程。83、领导的三要素:(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的或追随者;(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3)领导者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影响部下来实现组织目标。84、领导的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85、领导权力的来源:(1)法定性权力;(2)奖赏性权力;(3)惩罚性权力;(4)感召性权力;(5)专长性权力。86、领导风格类型:(一)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二)按创新方式划分: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三)按思维方式划分: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87、领导理论:P.245(一)领导特性论;(二)领导行为论;(三)领导情景论:(1)菲德勒权变理论;(2)路径—目标理论;(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第十二章激励88、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那些有利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准确地说,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象。89、激励与行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得到的满足是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效价:指个人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指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满足的可能性。激励力二某一行动的效价X期望值90、 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91、 需要的管理学意义:从领导方式看,需要是领导者指挥下属和鼓励下属的行为基础;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不仅是领导者运用权力影响下属的过程,还是领导者为下属创造发展空间以整合个人目标的过程。92、 激励的需要理论:(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a.生理的需要:最基本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现在的安全需要和未来安全的需要。c.社交的需要:生活上的接纳、共处和感情上的归属。d.尊重的需要:自尊和被尊;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被尊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他人的承认。e.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胜任感方面和成就感方面。(2) 这五种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从低到高排列的。(3) 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二)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一激励理论)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麦克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的需要:指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依附的需要:指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权力的需要:指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Y理论: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93、激励的过程理论:P.260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基本观点: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主要内容:人们从事任何工作的激励程度将取决于经其努力后取得的成果的价值与他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看法的乘积。即:M=VXEM表示激发力量;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是个人对某一预期成果或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的主观估计,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期望值,是指指通过特定的活动导致预期成果的概率,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期望理论的基础:自我利益,他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找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核心:双向期望假说: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具有吸引力。判断依据:员工个人的知觉关键:正确识别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个人目标的联系激励过程的期望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是: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帮助员工满足需要,同时实现组织目标。(二)亚当斯公平理论主要内容: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其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的相同,则为公平状态,否则会产生不公平感觉。在公平理论看来,组织成员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对其行为起影响的,只是自己和他人对组织的贡献与组织所与报酬的比较。贡献率公式:Qp/Ip二Qx/Ix描述员工在纵向和横向对所获报酬的比较以及工作态度的影响。1、 横向比较:就是将自我与他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得的公平性,从而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Qp: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付出的感觉Qx:自己对他人所获宝成的感觉Ix:自己对他人的付出的感觉(1) Qp/Ip二Qx/Ix,进行比较的员工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为此而保持员工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2) Qp/Ip>Qx/Ix,此员工的到了过高的报酬或付出的努力较少。(3) Qp/Ip<Qx/Ix说明员工对组织的激励措施感到不公平。2、 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的状况和过去的状况进行比较Qpp:代表目前所获报酬Qpl:自己过去所获报酬Ipp:目前的投入量Ipl:自己过去的投入量(1) Qpp/Ipp=Qpl/Ipl,此员工认为激励措施基本公平,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可能会保持不变。(2) Qpp/Ipp〉Qpl/Ipl,—般讲他不会觉得所获报酬过高,因为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不会因此而提高多少(3) Qpp/Ipp〈Qpl/Ipl,此员工觉得很不公平,工作积极性会下降,除非管理者给他增加报酬。公平理论认为组织中员工不仅关心从自己的工作努力中所得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公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他告诉管理人员,员工对工作任务以及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有可能产生某种关于公平性的影响作用。公平理论不足之处:员工本身对公平的判断是极其主观的,这种行为对管理者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三)斯金纳强化理论(1)主要内容: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是有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正强化。就是能增加行为的频率,而且这种行为能带来积极的后果。如表扬、给予一定的特权等。负强化。避免某种对自己不利的后果而增加某种行为。惩罚。导致某种行为的减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惩罚作为某种行为与其不利后果相应联系;另一是当某种不良行为发生时,收回行为者所重视的东西。零强化。为终止(或减少)某种行为,而不对此种行为进行强化。94、激励事务:(1)薪酬管理;(2)员工持股计划;(3)灵活的工作日程;(4)目标管理。第十三章沟通95、沟通及其作用: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作用:(1)协调作用,凝聚剂;(2)激励作用,实现领导职能;(3)桥梁作用,内外联系。主要目的:(1)通过沟通向交往对象提供行为建议;(2)通过沟通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激励或约束他人行为;(3)通过沟通向上司、下属或合作单位提供与决策制定或执行有关的各种信息;(4)通过沟通获得与组织的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96、沟通过程:(1)信息;(2)翻译;(3)传递;(4)接受;(5)翻译;(6)理解。97、沟通的类型:(1)按照功能:工具式,感情式;(2)按照行为主体分:个体间沟通,群体间沟通;(3)按照所借助的中介或手段:口头、书面、非言语、电子媒介;(4)按照组织系统分:正式和非正式;(5)按照方向:下行、上行、平行;(6)按是否进行反馈:单向、双向。98、组织沟通:(一)个体沟通指组织中的个体成员间相互传递相关信息以促成行为与目标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