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PDF版)_第1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PDF版)_第2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PDF版)_第3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PDF版)_第4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PDF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6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所示为我国部分早期文化遗址的重要发现。这可用于说明我国名称殿堂式大型建筑、大型居址及二十四万多平方米的大型环壕屈家岭文化遗址规模不等的城址建筑、大型墓葬及丰富的随葬品A.文明的逐渐发展及成熟B.中原文化区的核心地位C.早期文明逐渐走向统一D.区域文明的相似性发展2."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映出夏朝A.由部落发展为国家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C.政治统治比较稳定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3.殷墟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历经90余年,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各类遗物,还发现了宗庙宫殿、王陵、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和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等重要文明遗迹。这些发掘能够说明,殷商时期A.商王的权力范围得到扩大B.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C.阶级分化现象开始出现D.宗法血缘观念十分浓厚4.西周时期,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一举措在当时A.推动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B.催生了世卿世禄制的形成C.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D.有利于维护西周政治稳定5.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6.公元前493年,赵国赵简子在临敌前线指出:对于战场上立有军功的平民,可以授冠戴爵,进入仕途,甚至服杂役的各类奴隶也可因战功成为自由民7.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①推崇孔子“仁”的思想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③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本源④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8.秦朝修筑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驰道宽五十步(约69米),路面用铁椎筑土,使之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约7米),是皇帝专用御道,驰道两旁民众可以行走。秦朝C.加强各地联系D.改善交通状况9.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后百姓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D.存在着严重的统治10.汉景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并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以致有几次全国一年的案件不到400件。材料可用于说明,汉景帝时期《史记》中对黄帝"和同万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汉高祖建立大汉王朝的功绩予以了高度评价。这说明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当时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国、魏国,成为军费的重要来源。这些现象说13.东晋时期,朝中要职一般都由中原南迁的高门士族充任,其中虽也不乏个别南方吴地望族,但为数甚C.特权阶层出现D.政治局势不稳在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15.隋朝初年,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由当社成员自己管理。义仓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粮食征收A.民间力量发展迅速B.人民赋税负担较轻C.重视维护社会稳定D.阶级矛盾实现缓和A.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扩大唐朝的统治疆域C.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遗址,并概述你对“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早期中华文明成就的认识。(6分)材料一材料二尽捕其宾客党羽。接着,汉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规定王国官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果没有这些"学富五车"的“诸子”和不同理念的"百家",何人相争,以何而鸣?高一考试历史试卷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