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山东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学年山东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学年山东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学年山东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学年山东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学年山东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姓名:班级:学号:

题号二三四五六总分

评分

一、选择题(共7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污垢(gou)连名(him)佣金(yong)胖墩墩(dun)

B.淤塞(sai)紫荆(Jing)部置(shti)觐抖(chan)

C.掩映(yan)旗蛆(zhi)接载(zai)世人瞩目(zhu)

D.慰藕(jl)巍然(wei:)停泊(bo)褴褛(Ianlu)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辩别账房亲密能曲能伸

B.笼罩纠葛制订兴高采烈

C.锻炼家俱藤椅铺天盖地

D.冰凌分量旗竿蒙蒙细雨

3、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敏:勤勉②有一直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一个字为一

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迩:近⑥故贼人以利其身贼:盗贼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⑧恻隐之心,仁之遇也端:萌芽,发端

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⑧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企者不立企:踮起脚跟②自伐者无功伐:讨伐

③自是者不鬟彰:明显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处:为,做

⑤复众人之所过复:恢复⑥吾为其无用而捷之搭:击破

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拙:不善于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实:充实,填塞

A.②③⑤B.②⑦⑧C.①②⑥D.③④⑧

5、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察此何自起

A大王来何操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君自爱也,不爱臣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A.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

B.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来龙去脉,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则不是这样。

C.每年的10月到12月间产卵季,澳洲圣诞岛上就会有数千只红蟹占领当地的森林公路和海

滩。它们铺天盖地,很是壮观。

D.五四运动时期,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临危受命,全国民众奋起抗争,

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应该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

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B.孟子、荀子、墨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C.《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

主张无为而治。

D.玄学即“玄远之学”,产生于魏晋时期,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孟

子》称为“三玄”。

二、名句默写(共1题)

1、(1)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

是:,。

(2)《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

句,o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与人生,礼赞了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的两句诗是:,。

(4)《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

是:,。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三、语言表达(共2题)

1、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

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

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

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

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

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

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

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

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

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

把握去试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

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

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

趣,以为这是赵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

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

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

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

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婀!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

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

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

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

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1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

1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的话语权,日益由社会精英向广大民间开放。而

网络的普及,将这一开放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

于此发声,且有,传播既速且广。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孕育

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

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功能。在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常常是(),

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事实上,语言不仅仅反映

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影

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改

造语言作为突破口的。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

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

o网络语言的兴盛,最大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以求一孔之见众说纷纭正本清源

B.孜孜以求真知灼见众说纷纭源头活水

C.上下求索一孔之见莫衷一是源头活水

D.上下求索真知灼见莫衷一是正本清源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

B.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

C.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理性比偏激更受欢迎

D.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

23.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B.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C.如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就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D.既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就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

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

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

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

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

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日:“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

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

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日:“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日:“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

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日:“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

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

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

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鹫,众莫能及,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然口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

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成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

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

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

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

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18.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

1、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

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

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

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

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

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

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

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

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

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

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

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

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

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

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

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

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

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

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

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

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

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

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

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

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

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

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

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

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

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

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

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

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

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

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

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

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

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

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

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

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

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

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

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

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

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

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

“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

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

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

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

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

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

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

“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

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

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

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8.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

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

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9.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

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

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

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六、作文(共1题)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一一(匈牙利)裴多菲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一一(德国)康德

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一—(法国)罗兰夫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梁启超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一一周海中

对子“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

七、未分类(共1题)

1、杭州春望

白居易①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久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刺史。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远近结合,错落有致。

B.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

想。

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

判。

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

得。

20.请简要说明本诗尾联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A

5、C

6、D

7、A

二、名句默写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三、语言表达

1、11.B;解析:(1)“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不正确。原文第六

段明确写道“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另外,

从常理上看,文章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英雄烈士赵一曼的形象,如果能够“从赵一曼那里得

到有价值的回答”,则说明赵一曼已向敌人透露信息,与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不符。

12.【答案示例】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

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

对即将到来的死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解析:本题题干已经将赵一曼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定位为“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

的冷峻”。首先我们要调用平常的阅读积累和生活常识理解这两个特点的内涵。“拔俗的文

人气质”指主人公心思细腻、生活浪漫等特点,“职业军人的冷峻”指主人公意志坚定、从容

淡定等特点。然后带着这些信息,通读全文,重点关文中赵一曼与此特点有关的所作所为。如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用民族大义和真情感化青年,用深情的、甜蜜的语调讲述战斗生活中

有趣的、欢乐的生活等都是其“拔俗的文人气质”的体现。而面对严刑拷打不屈服,笑对即将

到来的死亡等都是其“职业军人的冷峻”的体现。据此对原文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即可。

13.【答案示例】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

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审题时要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

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赵曼女士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

起,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内容,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

好处时,应基于文中对“历史”“现实”两种维度的叙述内容,从内容、结构、主题、阅读效

果等方面来思考。如内容方面,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组织材料,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更多

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构方面,这种安排使得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主题

方面,将历史上主人公的英雄事迹和现实中“我”的所见所感融于一体,既表现出当代人对赵

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的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阅读

效果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作答时

应全面思考。

2、21.B;解析: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地追求。上下求索:形容努力寻求探索。“追求”话

语权,用“孜孜以求”搭配更合适。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

解(多用作谦辞)。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真

知灼见”。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语境强调观

点的繁多,没有得不出一致结论的意思,故第三空应填“众说纷纭”。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进行

改革。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名词性成语“源头活

水”。故选B项。

22.B;结合后文语境“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及生活体验分析,“宣

泄”比“分析”要容易,“偏激”比“理性”要更受欢迎,故选B项。

.23.Ao根据语境“语言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可知,“左右着社

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和“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之间应是并列或递进关系。B项是

因果关系。C项是假设关系。D项是条件关系。故选A项。

四、文言文阅读

1、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欧阳修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

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

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其中,“迭

相”是相继;轮番之意,“迭相”不能与后文的“师友”断开,否则缺少宾语,根据前后文义可

知欧阳修与尹洙轮番为师友,后又结交梅尧臣,而非师友结交梅尧臣,所以不能将“师友”和

“与梅尧臣游”断在一处,排除AD项;“为歌诗相倡和”是指欧阳修和梅尧臣“吟诗作歌,

相互唱和”,中间不能断开,下句是指文章名扬天下,更不能将“相倡和”和“遂以文章”断

一处,据此可排除BD项。故正确答案为Co

15.A;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指以高超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错,学士是

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16.D;此题考查本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

推荐朋友,欧阳修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错,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

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17.(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

(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

18.(1)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2)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

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

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

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

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上书言事

被贬官,朝廷

许多官员都上书替他辩护,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范仲淹。对此欧阳修写信斥责高若讷,

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事。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信上交朝廷,以致欧阳修坐罪被贬为夷

陵县令,不久改任乾德县令、武成军节度判官。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征聘欧阳修

为掌书记。欧阳修笑着辞谢说:“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

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职为馆阁校勘,以后又升任为集贤校理。庆历

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

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

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

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

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

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

能,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