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历史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内容索引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备考指导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理解“福利国家”的利弊得失2.认识苏联三次改革的内容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3.了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就,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原因(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2.主要措施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条件(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背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1)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中间阶层”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3.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含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福利;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3)实质: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4)评价:“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社会运动(1)黑人民权运动①原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广泛存在。②目的:争取平等权利。③成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2)妇女运动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②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③成果: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3)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知识点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1)成就①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结果a.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前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3.解体(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1)南斯拉夫改革①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弊端: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3.剧变(1)原因①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2)含义: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表现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原因(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成就(1)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4)2021年,习近平宣告,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3.中共十九大召开(1)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2)意义①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材料一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材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研读分析](1)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2)材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探究运用](1)指出材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重新定位:政府用经济手段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干预经济。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病症”:“滞胀”。解决办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归纳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及实质(1)主要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③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新题验证]历史证明,国有化企业对于促进法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于帮助私人工商业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大规模国有化运动的推广说明(

)A.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形成

B.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C.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D.经济发展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色彩D实行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法国大规模国有化运动的推广”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原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其经济发展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色彩,故选D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实行的是指导性计划,而非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排除A项;法国仍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调节仍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国家干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涉及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②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摘编自魏杰等《国有制经济的实践与改革》材料二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摘编自刘克明、金辉《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等

[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①处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②处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由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可判断正处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探究运用](1)材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看待: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因此改革不会成功。(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源。趋势: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根源:苏联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归纳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采取的改革措施[新题验证]1962年,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一观点(

)A.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叶·利别尔曼提倡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意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故选B项;“彻底摆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叶·利别尔曼意在加强市场的作用,但是只是一个倡导,并未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排除D项。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素养剖析]【例题】

(2019课标全国Ⅱ,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意图:本题以苏联1970年计划的完成情况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辨别历史事实、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苏联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苏联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贴近题干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题干表格中农业的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A[典题实战]1.(2021山东卷,14)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A.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