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文言文原文和赏析《赤壁赋》高中文言文原文和赏析
赤壁赋大家熟识吗,它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为了便利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细心预备了《赤壁赋》文言文原文和赏析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赤壁赋
宋朝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释】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覆盖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漂浮。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方微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敞。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亮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亮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憧憬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抽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动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难过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ǎo巧)然:容色转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厉 地端坐着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密的样子。
舳舻(zhúlú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方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方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久。
骤:数次。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刺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白)。
【赏析】
此赋记叙了与伴侣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服,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支配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会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方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严厉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白茫茫的雾气覆盖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服,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漂浮,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潇洒的胸怀,在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其次段,写饮酒放歌的欢快和客人悲凉的箫声。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的抱负和一切美妙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将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详细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心情,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动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的感情突然变化,由欢快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猛雄壮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靠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制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熟悉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念奴娇》词不也说“人生如梦”么?而这样的思想感情,作为社会人生的抽象熟悉,却被苏轼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从历史到现实,从详细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点也不感到任何枯燥的说教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同样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同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批判了客的回答,表现了苏轼当时思想感情的另一个主导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苏子曰”开头而进入第四段。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熟悉。假如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艳羡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肯定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得意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由于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盼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苏轼还是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仿佛京剧行腔中的“导板”,将引出一节精彩的唱段,而那种疑问式的语调则又表明客其实不能从江水、月亮得出关于短暂与永恒这一哲学范畴的正确熟悉。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逝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披,而年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再归纳到一般的熟悉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假如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一直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刺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假如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当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前人说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恰好切合苏轼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得意其乐。这,又回到了“乐”字上来。?
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终以第五段作结。第五段写客被苏轼劝说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服,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经受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醉在美丽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肯定的合理性,由于不同意看问题肯定化,留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由于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同时,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当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抱负的坚持,身处逆境依旧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劝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予。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艳羡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受,从中得到乐趣。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谈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抓住风和月绽开描写与谈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简单冲突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醉在美妙景色之中而忘记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殊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特长。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伤于风月,心情转入低沉消极;最终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谈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冲突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谈论理趣的完善统一。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远眺,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久)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状语后置)
托遗响于悲风(给)
7、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环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6.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妙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1.驱牛相斗比胜败的嬉戏。2.相斗的牛。3.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名作动,整理,端正)
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10、东: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
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伴侣)
13、.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特别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推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知不行乎骤得——倒装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推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推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苏轼轶闻】
苏轼轶闻: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打算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准备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需要引用历史人物和大事,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其次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高傲的端起了最终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预备边吃边称赞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轼轶闻:东坡肉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闻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讨论,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著名全国。关于东坡肉名字的由来有许多传奇,其中一种传奇: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时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汉语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统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医学院《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嘉兴南湖学院《历史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应用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师范大学《儿歌表演唱(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中外戏剧比较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工程学院《核医学E》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池州学院《跨文化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分娩机转》课件
- 口腔医院市场营销新入职员工培训
- 军队文职备考(面试)近年考试真题(参考300题)
- 金融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
- 叶圣陶杯作文
- 脑梗死临床表现护理
- 新高考英语|语法专项之括号法突破长难句 讲解课件-2025届高三英语上学期一轮复习专项
- 《光通信技术简介》课件
- 山西省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电子商务平台供货方案及风险控制措施
- 文献检索与利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