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控制的多因素分析_第1页
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控制的多因素分析_第2页
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控制的多因素分析_第3页
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控制的多因素分析_第4页
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控制的多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的最重要的药物类型。其疗效准确,覆盖范围广泛,最能体现中医的一般概念和辩证法。而汤剂煎煮作为中药应用于临床的最终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药的疗效与用药安全。明代医家李时珍认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亦讲:“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可见汤剂煎煮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1中药汤剂制备工艺目前,中药从种植,药品的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生产加工再到调配都有着各自一整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监管,唯有汤剂煎煮环节缺少相应完备的标准操作规程,导致患者用药和实验研究都有很大的随意性。针对汤剂煎煮过程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采用多因素、多水平优选工艺参数,确立最优化的汤剂煎煮工艺,进行多层次、多指标、综合性地评价中药汤剂煎煮质量;针对先煎、后下、另煎等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结合所在方剂,研究制定出各自规范化操作规程,最终制定出临床安全、有效、可控、质量稳定且科学合理的标准汤剂。标准汤剂的建立在临床实践与研究,中药复方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中药复方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中药新药评价等方面都将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汤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第二u单次论治传统的煎煮器具以砂锅,陶器为主,药材煎煮之前先浸泡半小时左右,夏天稍短冬天稍长,加水量以第一煎加水超过药面3~5cm为度,第二煎超过药面1~2cm。一般煎煮两次,滋补药煎煮三次。煎煮时间没有精确要求,一般根据所加溶媒量和煎取量来控制时间,多数汤剂煎至原体积的1/3~1/2,部分药物还根据方中药物的煎煮程度来控制时间,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以“煮米熟”为度。需要特殊煎煮的药材,骨贝石类等质地坚硬和有毒中药要先煎,芳香和清解类药后下,贵重药材另煎兑服或冲服,质地轻浮或黏性强或带有刺激咽喉的毛绒的中药要包煎。2.2制备合适的制备工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对煎药的操作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min。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高度一般以浸过药面2~5cm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min;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min;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min。药剂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搅拌药料的用具应当以陶瓷、不锈钢、铜等材料制作的棍棒为宜,搅拌完一药料后应当清洗再搅拌下一药料。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应当按照要求或医嘱操作。2.3标准汤剂制备法日本标准汤剂的煎煮方法,根据日本药审2第120号通知:有关医疗用汉方制剂的管理,原则上是要以各处方单位为基础进行设定,概括为取处方1日量的生药材,加20倍药材质量的水,加热煎煮30min以上,过滤,所得滤液为加水质量的一半,以此方法煎煮得到标准汤剂。马跃平和ChiangHM等均采用了此种煎煮方法。三种方法相互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经验和医疗机构煎煮方法相似,医疗机构煎煮方法是在传统经验基础上对部分工艺进行了规范化,操作方法相对来讲比较详细,但其工艺不够稳定,工艺参数只有一个范围,各项工艺没有说明必要性及相对重要性,没有质量控制的项目。而日本标准汤剂的煎煮方法比较程式化,所有复方都按照同样的煎煮工艺,不符合中医用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最终将影响复方疗效,优点是工艺参数稳定精确,加水质量大可保证有效成分煎出,最后将药液定容到一定体积便于进行质量控制。因此我们提出建立一种标准汤剂,该标准汤剂既要体现中医用药的特点,又可以对各项煎煮工艺进行精确控制,并能通过相应的指标进行质量评价。3汤剂的制备方法3.1经方用药剂量首先,应进行古文献研究,对古方中药材的品种和炮制规格进行考证,确定道地药材和炮制规格并规范化。对于古方中药材的用量,应根据最新的考证,将古方用量换算成现代用量,如《伤寒论》中方药剂量的折算,关于度、量制单位折算考证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每升约合200mL,1尺约合23cm,丘光明等根据考证将东汉时期一斤暂定为222g,一两合13.75g。仝小林等对《伤寒论》方剂中非计量单位的药物质量进行现代实测研究,发现经方用药剂量都很大。古代煎煮的判断标准很多都是根据经验而来,如对于煎煮时间的判定,有以步行的速度与路程来估计时间的,如“如人行五、六里”,有以“一食顷”、“一炊久”等,应对这些原始,模糊的判断标准进行规范化。对于煎煮用水,能保证所用水的流动,新鲜和洁净要求即可,而古方中对有些煎煮用水的要求不尽合理,如仲景所载甘澜水做法为:“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条件苛刻,操作繁琐难以实现。3.2工艺的选择3.2.1中药汤剂与金属元素和理化性质成历代医家对煎煮器具的选用均很重视,如陶弘景说“温汤忌用铁器”,李时珍讲“煎药并忌用铜铁器,宜银器,瓦罐”。现代也认为煎煮器具首选砂锅,其次可用搪瓷锅、不锈钢锅,不能用铁锅、铝锅和铜锅。砂锅类器具多由白泥(或黄泥)等硅酸盐类物质经塑形后,高温烧制而成,主要含二氧化硅,性质稳定且导热均匀,能较好满足中药汤剂的煎煮要求。若选用搪瓷锅或不锈钢锅,孔伟认为其含有的金属元素,在长时间煎煮过程中可能与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有效成分的含量甚至产生有毒成分,从而降低药效并产生毒副作用。关于釉层或不锈钢表层会不会与汤剂发生反应,以及若发生反应什么成分参与的反应,应通过实验研究进行说明。铜铁铝锅,因其材料金属活性较强,会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色泽和气味的改变,轻则降低药物效能,重则产生有害人体的新物质。蒋忠妙等通过对常用中药100种进行实验发现,100种中药煎剂能与FeCl3试液产生沉淀的有69种,占69%。含大量鞣质的中药煎剂产生的沉淀多为黑色,且色泽混浊;含生物碱、苷类、挥发油、有机酸为主的药材也会不同性状的沉淀。矿物药、动物药因其成分相对单一,几乎不见与FeCl3试液反应。3.2.2浸泡对患者有效成分的影响大多数中药饮片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在煎煮前需放置容器内进行冷水浸泡,以使药物的表面湿润、变软、植物细胞膨胀,使药物有效成分部分溶出,在组织内产生渗透压而扩散到组织细胞外部水中,同时可避免在加热煎煮时药材组织内所含蛋白质固化、淀粉糊化而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从而对临床效果产生影响。汪鸣凤等以药液颜色,滋味和浸膏得率为指标,对泻白散的不同浸泡时间进行研究,发现未浸泡而直接加冷水煎煮的泻白散煎出率为9.4684%;经过不同时间浸泡处理的泻白散煎出率均比未浸泡的高,最大的煎出率为13.5516%。表明浸泡对提高汤剂的煎煮效果有很大影响。对于浸泡时间未见详细表述,5~10min至1h均有论述。因此应以中药饮片的质地和性味功效为参考,对浸泡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给出一个明确的表述。3.2.3第二u3000第二各加药的加压算法及质量计算加水体积的多少,对汤剂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加水体积过少会造成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不完全,无法起到治疗效果,甚至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加水体积过多,虽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体积,但汤液过多不宜病人服用。目前关于汤剂加水体积的说法,王竹兰总结有以下几种方法:(1)传统经验加水法,第一煎加水高度以高出药面3~5cm为度,第二煎加水高度可超过药渣表面1~2cm。(2)以每克中药加水约10mL计算,总水体积的70%加到第一煎中,30%加到第二煎中。(3)量器加水法,解表剂、一般药剂、滋补剂第一煎的加水体积分别为400~600、500~700、700~900mL;第二煎加水体积分别为280~300、300~350、400~500mL。(4)按公式计算加水法,根据药材的吸水性、煎煮时间、每分钟的蒸发质量及预煎取质量计算加水质量,根据实验结果拟定的加水质量公式为:第一煎加水质量=药材质质量×吸水系数+煎煮时间×每分钟蒸发质量+药液得质量;第二煎加水质量=煎煮时间×蒸发质量+得质量。王竹兰等又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88首汤剂的加水体积与剂量的关系,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体积(mL)/剂量(g)的比值在5~10,约占71.6%;结合现代煎药特点,认为《伤寒论》中煎药方法在现今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在标准制定时,可以参考公式法和王竹兰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验研究,确定最佳加水体积。3.2.4浸提类药,多以养肝各类复方煎煮时间应有所不同,以保证煎出适量的有效成分和保留有效成分。李时珍《本草纲目》讲:“若发汗药,必用紧火,温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现代研究也认为,芳香化湿、行气、解表类药多含挥发油,宜用武火快煎,使挥发性成分溶出;滋补类药,多含蛋白质,多肽,黏液质类大分子成分,不易溶出,升温过快又容易产生“糊化”现象,不利于有效成分溶出,应文火慢煎。有学者认为:滋补类药,第一煎为40~50min,二煎、三煎均可用时30~40min;芳香化湿、行气、解表类药第一煎10~15min,二煎5~10min;一般药物,第一煎应为15~20min,第二煎10~15min。煎煮时间不同,复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及功效也会有所差别。刘亚娴等通过考察银翘散在不同煎煮时间下对致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发现银翘散的解热效果以煮沸后3、6min为优;且可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cAMP的含量,效果也以煮沸后3、6min为优;王颖等以挥发油、浸出物和黄芩苷为指标,考察九味羌活汤在一煎、二煎中的煎煮时间,发现一煎中,煎煮20~30min时,含挥发油量相对较高,浸出物和黄芩苷的含有量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在二煎中,30min时含挥发油量最高,同时浸出物和黄芩苷的含有量相对较高。3.2.5中药汤剂的制备工艺先煎:矿石、贝壳、角甲类、有毒药均需先煎,以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矿石、贝壳、角甲类要打碎成颗粒或粗粉先煎至少30min,有毒药材必须先煎1~2h;但是药物有溶于水与不溶于水之分,对于不溶于水的药物应先碾成碎末。有研究表明,附子先煎可以降低复方中的乌头碱的含量;但对于矿物药是否需要先煎,有学者认为矿物药不需要先煎,对于矿物药是否需要先煎以及先煎时间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后下: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或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饮片需后下。在头煎煎好前5~10min内加入煎煮。如大黄中泻下的蒽醌类成分对热不稳定,久煎生成鞣质类成分,所以宜于汤剂煎好前10min后下。因此,对于药物是否需要后下及后下时间点也需要考察。包煎:花粉类、细小种子类、中药粉散剂等质地轻浮而易漂浮于水面,需包煎;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种子类药物,易使锅底糊化亦要包煎;附生绒毛的药剂,为避免绒毛脱落混入药液刺激咽喉也要包煎。耿花娥等对中药汤剂中需要包煎的药物,以煎出物干质量为指标,采用不同装量的方法进行系统实验,发现装量不同,煎出效果也不同,并对包煎的必要性提出了新的看法。烊化和冲服:烊化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将饮片置锅内加水适量,加热融化或隔水炖化后,再兑入群药煎液中同服。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可研成细粉,用温开水或复方煎液冲服。王祥领提出了对冲服、烊化类中药的炮制改进建议,以充分保证汤剂的质量。另煎兑服:为了防止羚羊角、人参等一些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不完全,需将饮片单独煎煮30~40min后,药渣入群药同煎,药液兑入群药液中同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3.3化合物和低分子化合物汤剂所含成分多而复杂,无机物和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和低分子化合物,强极性、弱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等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其质量标准的建立应依托先进技术,采用多种指标和手段对汤剂进行质量控制。3.3.1采用多种方法来制备汤剂的量化测定汤剂成分复杂,采用其中的某一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进行质量控制难以保证复方煎煮的质量,应建立多种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方法,提高对汤剂质量的控制水平。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选择时,要符合中药复方用药特点,重点选择君药和臣药的成分;复方中含有的有毒成分则必须列入定量测定的范围之内,保证用药的安全性;结合汤剂煎煮以水为溶媒的特点,适当选择水溶性成分为指标。通过建立多种成分定量测定的方法,构建多指标测定体系,实现对汤剂煎煮的质量控制。多种成分同时测定在中药饮片和复方制剂方面已应用成熟,可借鉴。3.3.2整体性和模糊性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色谱鉴定手段。借以鉴别真伪,评价原料药材,半成品和成品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其基本属性是“整体性”和“模糊性”。中药指纹图谱应用于中药物质群的质量控制已成共识,日本汉方药主要生产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企业内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控制质量。他们把传统方剂采用地道药材,按饮片配方煎煮得到的煎汁作为标准指纹图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已对中药注射液提出了建立指纹图谱的要求,已在一些产品上面得到应用。因此,采用指纹图谱技术也可以对汤剂煎煮很好的进行质量控制。3.3.3实验用浸出物的司法实践浸膏得率可以反映汤剂在煎煮过程中成分的煎出量,可参照2010版药典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进行操作附录62,通过实验制定一个合理的浸出物参考范围,用以对汤剂煎煮进行质量控制。3.3.4水煎液的相对密度汤剂在煎煮过程中,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药材中的成分不断从细胞中转移到水液中,不同的煎煮工艺,水煎液中的成分含量和种类会有差异,会在水煎液的相对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