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猜题大联考(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猜题大联考(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猜题大联考(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猜题大联考(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猜题大联考(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下学期猜题大联考(一)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2022-2023下学年高三年级T0P二十名校猜题大联考(一)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轴线是构建明清北京城营造体系的基准线,是传统中国政治与礼制的物质载体,是展示古

老东方文明演进轨迹的一部活化教科书,学界对其历史脉络、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已经进行了深

度挖掘与全面解读。当中轴线申遗进入关键期,需要对中遗主题进行更加精准的提炼与更加鲜明

的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使中轴线形象及其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理解。

中轴线不仅是展示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审美元

素,是封建美学思想集大成之产物。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市南北,串联着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将

宫殿园林、庙宇、城墙城门等以连续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有节奏地互相穿插、连接与呼应,构建了一

个疏密相间、高低起伏、韵律隽永的视线走廊,犹如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展示了高超的营造技艺

与艺术神韵,是传统中国审美文化的一座高峰。

从纵向上看,中轴线以外城最南的永定门为开端,向北以天坛和先农坛两组建筑群为序曲,以

紫禁城为核心,又以“奇峰突起”的景山作为衬托,向北是地安门,以鼓楼、钟楼为终端,形成了总体

平缓开阔、纵横掉阖的城市天际线。从横向上看,中轴线以大片民居街巷为依托,皇家建筑红墙金

顶彰显的尊贵气势与周边青砖灰瓦、绿树笼罩的安谧气氛形成强烈的对比,张弛有度、虚实结合。

中轴线虽然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与礼制规范,但又呈现出规则性与自由性、人工与天趣的内

在统一。虽然在整体上庄严凝重,但是并不僵硬,在某些区域展示出自由灵动,其中最主要的表现

就是水系与园林。元大都的规划设计最初基于大都城内湖泊的自然分布,以浩瀚的水面作为新城

的中心,奠定了中轴线的基础。明初营建北京的过程中,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的布局,疏通多条

河道、湖泊穿越中轴线,同时利用开凿紫禁城护城河挖掘的泥土堆筑景山,是传统中国对于都城的

理想图式与北京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感。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都城中轴线设计的顶峰,在整体空间序列的节奏变化、空间尺度的把握、政

治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达到了最高标准,展示着数百年间大国匠师们的卓越成就。正如梁思成在

《北京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描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

中轴线申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细节,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在一些重

要问题上的思维差异,因此更加考验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总体而言,在申遗过程中,需要讲

究话语体系的转变,关注“他者”视角,注重形象转化,把中轴线蕴含的传统中国文化讲清楚、讲充

分,使其成为展示古老东方文明的一个活态样本,它的文化遗产价值才能真正被世界理解、接受与

欣赏。

(摘编自王建伟《中轴线申遗需讲好传统中国的故事》)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可日

0000000

可织2022-2023下学年高三年级T0P二十名校猜题大联考(一)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C项,“元大都建设时规划设计了中轴线”错,原文是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最初基于大都城内湖泊的自然分布,以浩瀚的水面作为新城的中心,奠定了

中轴线的基础”。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A项,“从中国政治文化的角度”错,由“中轴线不仅

是展示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审美元素,是封建美学思

想集大成之产物”,以及文章主要内容可知,是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C项,“文章从历

史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中轴线水系和园林的修建经过”错,文章并没有详细介绍修建的经过。D

项,“目的是赞美中轴线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的亲和感”错,梁思成的评价突出的是北京中轴线的

审美价值。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A项,“中轴线申遗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错,决定申

遗工作能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B项,强加因果,高校体育设施齐全与周边体育设施

匮乏没有必然的联系。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A项,“就很难有运动损伤的发生”错,过于绝对。B项,

“可以为高校带来可观的收人”错,原文是“带来一定收人”。“进而”递进不当。C项,“要靠多收

费并减少开放时间”错,文中强调要制定收费标准,合理收费,不能靠高收费。

6.【答案】①政策方面:各地政府要落实《意见》,形成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策

体系,明确收费标准、开放项目、运营维护等方面的规范。②高校方面:积极推进风险防控和安保

机制建设,加强内部管理,也可以引入专业团队运营。③市民方面:市民要文明自觉,不给学校的

正常秩序带来干扰。④相关部门:加强部门协作,积极推进风险防控和安保机制建设。(1点2

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题干要求筛选解决高校体育场的安全隐患等方法,主

要信息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材料二涉及政策方面,材料三涉及政策、高校、市民、相关部门四个

方面,作答时要筛选出相关信息加以概括,不要遗漏关键信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B项,“作者为表现北京的湖泊‘多'

的特征”错,列举这些湖是为了突出湖泊给作者带来的生命体验,并不是为了突出“多”。

8.【答案】①多感官描写。从视觉的角度写“硕大碧绿的荷叶”“艳丽的荷花”,从触觉的角度写

“微风”,从嗅觉的角度写“幽香”,让读者身临其境。②画面动静相宜。荷叶荷花震颤摇动、柳枝

曼舞是动景,千佛山的倒影是静景,画面有动有静。③拟人。用“轻柔曼舞”写柳枝的摇动,赋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