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浑水县二十三墩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江苏浑水县二十三墩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江苏浑水县二十三墩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江苏浑水县二十三墩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江苏浑水县二十三墩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浑水县二十三墩西汉墓发掘简报

1965年2月,江苏省涟水县三石子墩发现了一座西汉墓。掘开了墓室南部一小部分,挖出了一些铜器等随葬遗物。我院闻讯后,即派人调查并清理了残墓。一、第三,中国的东南角、大墩、启动、诉讼前的期1957年7月20日三里墩位于涟水城北12.5公里,浅集之南约1.5公里,东临盐河,属河网公社刘桥大队(图一)。这里地处黄河故道北岸。由于历史上旧黄河屡次泛滥,这一带地表一般均覆盖有厚2—3米的黄沙土层。三里墩原来是一个高7—8米,南北长约40、东西宽约20米的大黑土墩。1959年以来,由于历年挖取黑土,此墩已逐渐被挖成深达4米多的一个大水塘。其间曾挖出过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和与此次清理的墓葬大约同时期的铜器、陶器等遗物。从实地调查可以看出墩下原有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到了西汉时期,这里又成为葬地。我们实地观察时在“大塘”的断面上还可以看到很清晰的夯土层,每层厚8—10厘米,有清楚的夯窝,夯窝圆形平底,直径约5厘米。因此,三里墩实际上是一个大封土堆。1965年2月中旬,当社员在此黑土塘的北部(已越出三里墩的北缘)扩大挖掘面积时,发现此墓。二、内墓3座图7根据已暴露的部分墓室的墓壁走向,划定范围,去掉上面堆积的2.2米厚的黄沙土,其下即为黑土层。在黑土层的表面发现有明代青花瓷片等遗物。从黑土层再向下挖约20厘米,即显出墓口。墓内填土为黑泥。墓室系长方形土坑竖穴,方向95°。东西长8.1、南北宽6.1米。墓口到墓底深1.3米,墓壁基本垂直。圹内积石为椁,系用不规则的大石块垒成,高低参差不一,最高处为1.3米,与墓口平齐。积石与圹壁间的距离约为0.8—0.91米。在距墓口深约0.8米的墓室内,有一层南北向横铺的木条;在深1.2米处又有类似的一层木条。木条多已朽烂。上层木条可能为椁盖;下层的可能为椁底。在下层木条上分布有赭色漆皮,绘有红色圆点、方格、卷云形等花纹,可能是棺木上的漆皮。棺木和骨殖均已朽烂不辨。从随葬品的放置看,死者头应向东。三、石棺、罐、板溪件随葬器物是分先后两次出土的。其中一部分是群众挖黑土时取出来的;另一部分是我们发掘清理出来的。两次出土的随葬器物较完整的和可以复原的有79件,铜器碎片和杂件14件,共93件;另有刀)币和五铢钱若干。随葬品一般均放在石椁以内。其分布情况大致是:较大件的铜制器皿如壶、鼎、牺尊、罐、盘、耳杯、架、小刀币等基本上都放在墓室南侧(群众即是在这一侧挖黑土把这些器物取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回忆,我们补绘了其中一部分遗物的分布示意图);陶罐、瓮等则放置在墓室的北侧和西端;分布在东端的有铜鹿、铜马、铜镜、金带勾、鹰座玉琮等;其他如玉璧、玉瑗、玉镯、石圭、铜车、铜俑、五铢钱等,则多分布在墓室中部(图二)。现将出土随葬器物分述如下:(一)承独人双双双侧双侧板铜带盘蛇骨盘车箱图2鼎2件。其一(85号)子母口,鼓腹,矮蹄足,上有方形附耳。有盖,盖上有三个对称的卧兽形钮。盖、腹均饰以错金银纹饰。腹部纹饰可分为两组,中有凸稜一周,凸稜以上包括附耳饰以错银云纹和三角云纹;凸稜以下有六组错银垂花卷云纹。盖饰错银的有鳞甲的盘龙纹,在每两兽形钮之间有两龙之躯体交缠,共六龙,首尾相衔,形象生动;盖中心为一错金旋涡纹。通高15.5厘米(图版拾,2;图三,1)。出土时甚完整,鼎腹底部残留有香瓜子二粒。另一件(80号)形制与前件基本相同,惟为素面,器壁很薄,残损锈蚀较严重。壶2件。分二式:I式1件(82号)。通高73厘米,敞口、敛颈、扁鼓腹、圈足,圈足下另有三鸟形足。鸟作展翅昂首张口状,头顶及翅端均托住圈足的边缘。壶肩两耳垂环,环耳上附有兽面。有盖,盖边亦立三鸟。盖心有洞,另有浮盖盖其上。浮盖中心有一五瓣花形钮,钮上立一状若展翅飞翔的大雁。该器通体饰以繁复的花纹,有错银的蝠纹,斜方和三角云纹以及绿松石组成的粗大的锯齿纹和斜方格纹等,并杂以鎏银的圆泡。该器出土时,腹下部有多处残损,经修复如现状(图版玖,1)。Ⅱ式1件(51号)。通高33厘米,颈部较短,矮圈足。肩部有两个兽面衔接。盖面微鼓,子口,盖边有四个S形钮,无纹饰。牺尊1件(84号)。立兽形,昂首、竖耳、瞪眼、口微张。躯体肥胖,短肢,蹄足,尾细长。背有带钮盖,可以启合。通体饰以错金银的卷云纹等纹饰,并嵌有绿松石。颈部铸出项圈,项圈上饰鎏金鼓泡(图版拾,1)。罐1件(81号)。高20.1厘米。小口,卷缘,折肩,鼓腹,圜底。无纹饰。耳杯8件(52—59号)。出土时放在一起。形制大小均相同。都为圆耳平底型。盘14件。可分为二式:I式5件(75—79号),大小基本相同。口径21.7厘米,薄壁,厚仅1毫米。侈口,平缘,折腹,平底。Ⅱ式大小共9件(60—68号)。出土时都紧密扣套在一起,最大者径20、最小者径12厘米。宽直缘,下斜收为平底。铜架1件(83号)。高38厘米,圆筩形。下部为透雕盘蛇纹圈足,圈足边缘还凸出三个矮足。上部是比圈足略细的圆筩,可分为三层。下层浮雕盘蛇纹,中、上两层为铜圈、铜条组成的支架。在一、二层间有一对铜环。该器雕纹十分精美,但其用途不明(图版玖,2)。镜2件。其中一件(23号)是镜背、镜面分制然后合为一镜的。镜背为透雕的蟠螭纹,其间杂有鎏银凸泡(鎏银已剥落)。边缘有三铜环,其中一个环上还缀连着两个椭圆形的小玉璧,形制颇别致。直径29厘米(图版拾贰,1);另一件(46号)是素面镜,已破碎。戈1件(50号)。已锈蚀残破,经粘对,形仍可辨。长胡残留波状小子刺三,“内”部窄长,“援”中部稍细,并略向上昂。秘上有错银鸟形钥,头部已残(图四,1)。鐏1件(29号),已残为两段。全鐏造型颇奇特。全形为一鸟头、鸟爪、人身、马蹄、臀后拖长尾的怪兽,作直立两爪抱头形象。上銎为卵形。全身有错金银和绿松石的纹饰。残高14.1厘米(图四,2)。镦1件(5号)。圆柱形,圆形銎。下端分出三个尖岔。内残留少许朽木,应为残秘(图四,4)。尖状器3件(33—35号)。扁长条形,一面凸起,一面凹进,形若竹片。端有尖锋,末梢似有窄柄(已残断)。表面有三道细直稜。其中一件稍大,长17、宽2.1厘米;另两件稍小,长14、宽1.7厘米。用途不明(图四,3)。车1件(32号)。为铜铸的车模型,发现时已残断成许多小碎块,经拚凑大致可以复原。车箱平面近椭圆形,长19、宽15厘米(图五;图六,2)。周围有栏杆,后面有缺口。栏杆25柱,四层。车箱底呈斜方格网状。车箱前部有轼。车轮有24根辐条。辕、衡、轴等没有发现,可能原来是木质的,都已腐烂。轴头1件(24号)。分軎、辖两部分。軎的两端相通,卷边,中部有一周凸稜。有穿,贯以辖。辖端为兽面形,柄扁长(图六,1)。筩形器1件(31号)。圆筩形,上缘薄、下缘厚,有一个小凸突。表面镶嵌一些三角形的鎏银纯铜片(图四,6)。该器用途不明,可能为衡饰。俑1件(42号)。作微蹲坐形,足部已断失。偏髻,五官均清晰可辨。两臂前伸,平握双拳,拳中空,似原握有他物。残高7.5厘米(图版拾壹,3)。我们怀疑该俑系附在前述铜车上的御者。戏俑1件(86号)。系三裸体人象环抱,一男二女。高5厘米(图版拾壹,2)。鹿1件(39号)。出土时已压碎。鹿作伏卧状,头颈直立,坚耳瞪目,犄角槎枒,形象毕肖。脊、臀、胫、耳等部分镶有绿松石。通角高52、身长26厘米(图版拾壹,1)。该铜鹿与透雕蟠螭纹铜镜在一处出土,可能作镜架用。马2件(20、21号)。均为直立形,躯体肥胖,短颈矮足,尾端挽结,线条简练,造型稳重。一件稍大,高15.5厘米(图版拾壹,4);一件略小,高13.4厘米。铜马和铜车出土距离不远,因此铜马有可能是用以驾车的。小铜兽2件(40、41号),形相同而头向相反。长6.6厘米。形似虎,前肢匍匐,后肢挺立,尾卷曲,表面刻有卷云纹。脑后凸起,有断痕。可能是附在某铜器上的饰件。此外,还有小刀币、五铢钱以及兽面衔环等用途不明的残破铜器饰件。小刀币(93号)的数量很多,集中在墓室西南角出土,共重五斤,多已破碎不堪,总数在三百个左右。弧背凹刃,刀柄有两道竖稜,柄端有环。长13.5、中宽1.2厘米。边缘参差不齐,铸出后未加锉磨,可能尚未使用过(图八)。五铢钱计22枚(4号)。出土于墓室中偏南部,深度距墓口0.8米。大部已锈坏,少数去锈后可辨出字迹(图七)。(二)iii形铜带钩金带钩2件。分二式:I式1件(11号)。含金量约80%,重56克。钩身扁圆,有繁复的浮雕和镂刻的花纹。钩端作兽头形,钩身分布四爪;反观钩身下部呈一大兽面形,眼眶内嵌黑料珠。钩身两侧各盘绕一条夔龙(图版拾贰,2;图四,5)。II式1件(12号)。含金量约94—95%,重257克。全身作琵琶形,浮雕出极精美的花纹。钩端向上则为一坐兽形象,钩端为兽头,钩身具四肢及爪;反置则钩身呈一长耳双角的兽头形,瞋目露牙,相貌狰狞,两侧还各蟠绕一条小蛇。构思和制作都很精巧(图版拾贰,3;图四,7)。银匜2件(6、7号)。形制相同,均已残破。椭圆形口,浅腹、凹底。流细窄如柄。器壁甚薄。口径8.1厘米(图四,8)。金片2片(38、87号)。均为长方形薄片。长6.9、宽2.7厘米。在两宽边和一窄边的边沿有整齐的一排小针孔。可能原系缝缀在衣物上的装饰品。(三)玉件铜带鹰座玉琮1件(8号)。为白玉制成,通高8.4厘米。较为别致的是,上面扣有鎏金的银盖,盖面还嵌有水晶泡一粒;下面套有鎏金的银底座并连着圈足,另有四个展翅的银鹰托住圈足。鹰的造型精细而逼真(图三,2)。玉璧4件(9、26、27、37号),大小不等。最大的一件(37号),直径8、孔径4、厚0.35厘米;另一件(26号)直径3.8、孔径1.6、厚0.5厘米。系用白玉或青斑玉制成。两面均镌刻谷纹。石璧2件(25、45号)。用灰黑色细质石料制成。两面有阴刻涡纹。其一(25号)直径9.3、孔径5、厚0.35厘米。玉镯1件(28号)。白玉,有大块青斑。剖面长方形,正面刻有谷纹。出土时已残缺。玉泡1件(10号)。白玉制成。凸面刻有谷纹。底面有三个凹窝,当中的凹窝较大,椭圆形,中有小孔透顶;两侧的凹窝较小,圆形,均有向内斜穿与中窝相通之小孔。可能系缝缀在衣物上的饰件。石圭1件(43号)。黑色板岩制成。尖首,下部略残缺,剖面长方形。现长24.5、宽5.9厘米。另有残方形石片1件,中有孔,未知原为何物。(四)底、尾、底、盘罐4件(1、2、13、14号)。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灰陶。短直缘,扁鼓腹,凹底。其中一件最大径在肩部,其余最大径在腹中部。腹下部至底有交错的粗绳纹(图九,2、4)。瓮8件(3、15—19号)。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灰陶。小口,短直厚缘,广圆肩,鼓腹,底近平。口肩部素面,肩以下至底部满布绳纹。敦2件(69、70号)。都只剩下下半个。泥质灰陶,半球形,子口,有三个环形钮。(图九,1)。釉陶罐1件(72号)。高17.6厘米。小口,短侈缘,圆肩,收腹,小平底。肩部有两个兽面饰,鼻有孔而无环。口肩部有浅黄褐色釉(图九,5)。四、(一)错银铜器铁证金器清理过程中,在墓室内发现一叠五铢钱,计22枚。从字迹可辨的数枚看,字形上可分两类:一类五字中间两笔较直,朱头方折;另一类五字中间两笔稍弯曲,朱头亦方折。这些五铢钱约是西汉武帝——宣帝时铸造1。此外,灰陶罐、瓮、釉陶罐等随葬品,也都具有汉代陶器特征。如小口圜底绳纹罐,也有人叫釜或鬴,在洛阳西郊2和长沙沙湖桥3的西汉墓即出过同类器形;双鼻黄褐釉陶罐也曾见于长沙沙湖桥西汉墓。有些薄胎铜器如铜鼎(80号)、铜壶(51号)以及铜耳杯等,亦皆具西汉时期作风。因此,这座墓葬是西汉时期的墓葬。但此墓中还出土了一批纹饰纤细华丽的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的铜鼎、铜壶、铜牺尊、铜镜,以及铜马、金带钩等随葬品。它们却又与洛阳金村、浑源李峪村等地被认为是“战国墓”所出的同类器形相同或在形象及风格上有相似之处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错金银、镶嵌的技术,到了西汉时期仍然流行。洛阳金村遗物,是由八个墓葬出土的。郭沫若同志定为周安王22年(公元前380年)的“氏编钟”出自金村第七号墓。但是金村出土的一件银套架底部,镌刻有“三十七年工右舍□□重八两朱□□”字样,有人解释这年号指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的最末年。因此,洛阳金村古墓中,至少有的时代下限已达秦汉之交,甚至有的可能已到了西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两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错金银铜器,说明直到西汉中叶仍盛行这种制作工艺。以上情况,可以作为这座墓葬的“战国式”器物,实际上就是西汉时期制作的佐证。当然,也不排斥另一种可能性,这些错金银铜器中,有一部分,原为战国器物,后被西汉贵族攫为己有,死后又作为随葬器。西汉墓中随葬具有战国作风的铜器,在河南陕县后川的西汉墓中亦常有发现5。(二)第三,恢复期,武帝时期至西汉的时间这座墓规模较大,结构及建筑方法也较特殊,积石为椁的结构,同战国晚期封建贵族的“积石积炭”墓相近6,出土遗物又十分精美贵重,因此,墓主人应是西汉时期的封建贵族。关于墓主人的身份,我们初步推测可能与鳣侯应或其家族成员有关。据《汉书·王子侯表》:鳣侯应,城阳顷王延子,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于襄贲,五年坐酎金免。襄贲,即今涟水境7。这座墓葬从地理位置和时代来看,与鳣侯应封地和分封时间基本一致。墓内随葬品中有五铢钱和刀币。刀币形制较小,重量较轻,刀面、刀背都没有文字。就形制和尺寸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