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安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报告_第1页
青海平安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报告_第2页
青海平安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报告_第3页
青海平安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报告_第4页
青海平安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平安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报告

平安和互联互通位于山西省东部,靠近独水市,相互信任。平安县西北距西宁市约30公里,其平面略呈方形,总面积七百余平方公里。县下辖一镇八乡,地形南高北低,沟壑纵横,较大的沟有硝沟、祁家川(三合沟)、白沈家沟、巴藏沟等,水系较为发达(图一)。互助县西南距西宁约40余公里,辖一镇二十乡,境内地形复杂,可分东北大通河流域和西南湟水流域两大区域,而古文化则多分布于湟水流域区。其主要支流沙塘川、哈拉直沟、红崖子沟和水磨沟由西向东纵向排列,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图二)。1982和1986年,省文物管理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县文物部门的同志先后两次在两县境内进行了文物普查,共发现各时期遗址、墓葬等遗迹370余处,以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遗存为主,共有250处之多,几乎占全部总数的三分之二(表一、二)。参加普查的有卢耀光、李志武、拉有录、尚民杰、贾鸿键、张长寿、许显成、白万荣、李国林、童成海等同志。本文由卢耀光、张义军、陈海清、张长寿整理;插图由张义军、卜玉凤、柳春城清绘。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及功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共有三十余处,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1.马家窑类型遗存共9处。有的与半山或马厂类型共存。其陶器以壶、盆、钵为主,陶质以细泥陶与夹砂陶居多,细泥陶多为彩陶,粗陶器上多饰刻划纹。(1)省棉麻仓库(甲)遗址位于平安镇西营村省棉麻仓库所在地,西临三合沟。遗址大部都被仓库所压,现南北长约30米,东西不详,文化层厚约0.30米,与马厂类型共存。陶片M(甲)01,夹砂红陶,上饰一条宽带附加堆纹,器表及带纹上皆印小方格纹(图三,6);02,夹砂红陶,表面饰网纹(图三,1)。(2)黑鼻崖遗址位于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尚家村北约500米处,地处哈拉直沟西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有大量陶片暴露。瓮1件(H01)。夹砂红陶。敞口,尖唇,上腹斜直。器表饰绳纹。有烟痕。口径14厘米(图三,3)。2.半山类型遗存共11处。有的与其它类型共存。半山类型的陶器种类以壶、罐为主,彩陶较多,红黑彩相间,纹饰多样,以黑色的三角形锯齿纹最为典型。(1)平安县老干部住宅区墓地位于平安镇西村老干部住宅区南侧,白沈沟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因当地民工取土以致墓葬暴露。有木棺、人骨架及陶、石器等随葬品。由于未钻探,墓地面积还不得其详。双耳彩陶罐1件(Lzm01)。细泥红陶质。小口,口内饰红黑二彩,耳上饰彩,器身为四组黑色菱形网格纹和黑红彩竖带纹组成。器通高17.7、口径15、底径8.8、腹最大径25.5厘米(图四,3)。彩陶罐1件(Lzm02)。泥质红陶。敞口,短颈,鼓腹,平底,对称双腹耳。口内饰黑色锯齿纹及红色带纹,腹部为黑红彩波折纹。器高23.6、口径15.1、底径9.5、腹径25.8厘米(图四,1)。陶钵1件(H05)。泥质红陶。口,圆唇,鼓腹。口径16.5、腹径20厘米(图三,5)。彩陶壶1件(Lzm03)。泥质红陶。直口,鼓腹,平底,双腹耳。颈部饰黑色网纹,腹部饰不对称黑红相间的四大圆圈纹。器高28、口径11.6、底径11、腹径29.5厘米(图四,2)。彩陶罐1件(Lzm04)。泥质红陶。直口,鼓腹下垂,平底,对称双颈耳。颈部饰黑线条组成的交叉纹,器身为黑色菱形网格纹与竖黑红相间的宽带纹。器高24.9、口径16.9、底径11.2、腹径32厘米(图四,4)。石锛1件(Lzm05)。大理石质。通体磨光,长方形,单面刃。长7.9、宽4.1—4.7、厚1.05、刃宽0.75厘米(图五,1)。(2)张其寨(甲)遗址位于平安县三合乡张其寨村东北,西临三合沟。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文化层厚0.30—0.70米,现在县养鸡场座落其上。陶刀1件(Sz(甲)02)。细泥红陶质。系用一彩陶片磨制而成,略有弧度,器表饰黑、红两色彩纹,刀中部钻一直径0.65厘米的圆形孔,刃是在无彩的一面斜磨而成。刀残长6.4、宽4.2、刃宽0.7厘米(图五,4)。彩陶片1件(Sz(甲)03)。细泥红陶质。饰一条红色窄带纹与黑色锯齿纹(图五,3)。彩陶壶1件(Sz(甲)01)。泥质红陶。小口,平唇,直颈,鼓腹,对称小双耳。器身饰六道弧线折角的波折纹,三红三黑相间,俯视时为六个三角形。器高16.9、口径6.4、底径6.6、腹最大径14厘米(图四,5)。(3)加塘遗址位于互助县加定乡加塘村北,大通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0—1.50米,与马厂类型共存。彩陶壶1件(Jt01)。泥质红陶。口微侈,细长颈,黑彩,颈部为网格纹,肩部为齿带纹,口径9.6厘米(图五,2)。3.马厂类型遗存共19处,其中一部分是与其它文化类型共存的遗址。马厂类型的陶器与半山类型的陶器在器形、纹饰、色彩、质地等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点,其陶质还是以泥质陶、夹砂陶为主,器形多壶、罐、瓮,彩陶花纹繁缛,红彩较半山类型的少。(1)新庄(丁)遗址位于平安县三合乡新庄村南约100米处,三合沟东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50米,文化层厚0.40—0.60米,保存较好。陶壶1件(Sx(丁)01)。侈口,圆唇,直颈。泥质红陶,内外皆施黑彩(图六,6)。(2)骆驼堡(甲)遗址位于三合乡骆驼堡村南120米处的三合沟西岸之二级台地上,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文化层暴露部分厚0.20米,保存较好。折腹盆1件(S1(甲)01)。泥质红陶。喇叭口,上腹内收,下腹呈一折棱,内外皆施黑彩,内彩已脱落,外彩为五道平行带纹(图六,3)。双耳彩陶罐1件(S1(甲)02)。夹砂红陶。口略侈,圆唇,鼓腹,平底,对称双耳,口内施黑彩,器表施红、黑两彩。罐高18、口径18.1、底径9.7、腹径23厘米(图六,5)。(3)加塘遗址双耳彩陶罐1件(Jt03)。泥质红陶。喇叭口,方唇,鼓腹,平底,口及上腹部施紫红色陶衣,黑彩,口内为连续三角纹,口外为网格纹,器身施方格纹间竖线纹(图六,1)。彩陶壶1件(Jt07)。泥质红陶。敞口,器表施黑红二彩,颈部为竖折带纹,肩部为横带纹,肩以下纹饰脱落。器口径15.2厘米(图六,4)。陶壶1件(Jt08)。夹砂粗陶。器表粗糙,口微敞,鼓腹,平底,对称双腹耳,颈下部饰一周附加堆纹。器高32.4、口径9.1、底径12.6厘米(图六,2)。陶罐1件(Pd02)。夹砂红陶。肩腹部施竖绳纹,通体留烟熏黑痕(图七,6)。残鬲足,2件。Pd03,泥质灰陶,袋状。通体施竖、斜绳纹。残高5.7厘米(图七,8);Pd04,泥质灰陶,整体呈乳状,表面无纹饰(图七,7)。钻孔石刀1件(Pd07)。青砂岩质,不规则长方形,背厚而略凹,刃薄而微凸,单孔在器中部,两面钻。刀长10.1、宽4.9、孔径0.55厘米(图七,2)。二、普通卡约类型遗迹这个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存除了齐家文化外,更多的是属于卡约文化系列。这个时期的遗存较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来说则更多,分布更广泛。1.齐家文化遗存共18处。分布范围略广于马家窑文化,其陶器质地也是泥质与夹砂两大类,彩陶较少,器物上多刻划纹,且多篮纹和绳纹;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器形多罐、盆、瓮、鬲等,其双大耳罐为典型器物。另外折肩、折腹器较多。(1)东村遗址位于平安镇东村东200米处的湟水南岸二级台地上,北距湟水约500米。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20米,82年普查时文化层厚0.30—1.00米,86年复查时遗址已因当地砖厂取土而破坏殆尽。原遗址内含丰富,有半山类型及汉代文化遗物。残陶罐PdO1,泥质红陶,折腹,折棱下部为宽斜篮纹,一残耳,上部光滑无纹饰(图七,1)。石凿1件(Pd08)。梯形,磨制,不甚平整。残长7、宽2.2—1.7、厚1.2—0.8厘米(图七,10)。兽角器1件(Pd09)。似为鹿角,一端两面磨光,形成刃部。角长12.4、宽3—1.8、厚2—1.1厘米(图七,9)。(2)金禅口遗址位于互助县加定乡金禅口村北,大通河西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南部断面上可见灰层、灰坑、陶片等遗迹、遗物。单耳罐1件(Jj01)。泥质灰陶,素面,敞口,尖唇,瘦鼓腹,平底。口径6、底径4.8、通高8.4厘米(图七,5)。盆1件(Jj02)。灰胎泥质红陶。侈口,素面,口部轮修。尖唇,口外有利器刮削痕迹。口径20厘米(图七,4)。(3)旱沟遗址位于互助县红崖子沟乡白马村东,一条旱沟两侧的山地上,旱沟西即为红崖子沟。遗址面积约2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盆1件(Hh01)。夹砂褐红陶。器表粗糙。侈口,口外有一周附加堆纹,腹部斜直(图七,3)。2.卡约文化卡约类型遗存共190余处,其中有的遗址是与上孙类型及其它文化类型共存。卡约类型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彩陶少见,器形多双大耳罐、单耳罐及瓮,除素面陶器外,有刻划纹、附加堆纹的陶器也较常见。(1)牌楼沟(丙)遗址位于平安县古城乡牌楼沟村东约50米处,牌楼沟北岸边的台地上。面积南北不详,东西宽30米。保存较好,表土厚4—5米,文化层厚0.20—0.80米,内含较丰富,多陶片、兽骨等。位于平安县小峡乡卅里铺村南500米处的旱台上,南北长80米,有近十座残墓暴露,此处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陶片Xs01,为罐的口、腹部分,泥质红陶,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小喇叭口,束颈,扁球状腹(图八,6)。(3)董家(甲)遗址位于互助县双树乡董家村村东,沙塘川西岸三级台地上。由三个相连的台地组成,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内涵十分丰富,为一处卡约类型与汉代文化并存的遗址。鬲足1件(Sd(甲)03)。夹砂红陶。实足部分呈乳头状(图九,4)。双耳罐1件(Sd(甲)05)。夹砂粗红陶,厚胎,喇叭口,长颈,双大耳。耳上缀双乳钉饰(图九,1)。双耳罐1件(Sd(甲)06)。粗泥质褐红陶。敞口,方唇,矮颈。耳上部饰附加堆纹,下部饰浅刻划纹,器腹饰刻划方格纹(图九,2)双耳罐1件(Sd(甲)07)。夹砂黑陶,敞口,矮颈,鼓腹,耳上部饰附加堆纹。口径12.8厘米(图九,5)。小口罐1件(Sd(甲)08)。粗泥黑陶。敞口,圆唇,矮颈,上腹鼓。口径12.4厘米(图九,6)大口罐1件(Sd(甲)011)。粗泥质红褐陶,直口,圆唇,高领。口径20厘米(图九,7)。石斧1件(Sd(甲)013)。褐红色。质坚硬,通体磨光,刃钝厚,有使用痕。长方形。长12、宽4.4、厚2厘米(图一○,9)。残石臼1件(Sd(甲)015)。褐红色。通体磨光,周边圆形,臼窝较深(图一O,6)。(4)东村砖瓦厂遗址位于互助县高寨乡东村东部的山包上,属湟水北岸二级台地。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暴露残墓数座。地面上可见残陶器、铜器及人骨等。双耳罐1件(Gd01)。夹砂红陶。器表及口内施紫红色陶衣。喇叭口,方唇,双口腹耳,鼓腹,平底。口径9.5,腹径13.5、底径5、通高15厘米(图九,3)。四耳罐1件(Gd02)。夹砂红陶,器表及口内施紫红色陶衣。喇叭口,对称双颈耳、双腹耳,鼓腹,小圈足。口径14、腹径22、底径7.5、通高24厘米(图九,8)。铜戈2件。Gd04,援呈瘦长三角形,上有中脊,援内之间为扁圆形筒状銎,銎中部有一穿,内近圆形,上有刃,素面。援长10.5、内长8.4、銎长8.8、銎内径2.9厘米(图一○,2);gd05,铜戈,援为长条形,援上中脊突出,刃钝厚,直内,援内间有椭圆形筒状銎,銎上有穿,素面。援长9.9、内长5.1、銎长7.1、銎长径2.5厘米(图一○,1)。铜铃1件(Gd03)。通体瘦长,环钮,腹壁多镂孔,铃内有一长条形石质铃舌。铃通高5.5、口径2.5厘米(图—○,4)。铜泡2件。Gd06,正面圆凸,背面凹进,凹面有一横鼻。口直径3.7厘米(图一○,5);gd07,形制相同,凹面为一折鼻,口径2厘米(图一○,3)。卡约类型其它遗物尕庄(丁)墓地双耳罐1件(尕庄(丁)01)。敞口,高颈,鼓腹,对称双大耳,假圈足底,器高22.3、口径12.6、腹径19.5、底径7.6厘米(图八,1)。双耳罐1件(尕庄(丁)02)。泥质红陶。口、耳及部分腹残,鼓腹,圈足。残高10.2、腹径12.2、底径4.7厘米,素面(图八,7)。新庄(甲)墓地双耳罐2件。新庄(甲)01,泥质灰陶。敞口,鼓腹,平底,对称双耳。器腹部为X形刻划纹,耳上有附加堆纹。罐高17.3、口径12、腹径16,底径6.4厘米(图八,4);新庄(甲)02,双耳罐,泥质红陶,敞口,高颈,宽大的对称双耳,鼓腹,假圈足底,素面。器高21.3、口径12.8、腹径18、底径5厘米(图八,3)。沙沟古城遗址陶壶1件(沙沟01)。夹砂粗红陶质,,喇叭口,扁球形腹,假圈足底,双腹耳已残。器身施紫红色陶衣,肩部有对称鸡冠状钮。壶通高19.4、口径10.6、腹径21.2、底径7.2厘米(图八,2)。东哈家遗址石斧1件(东哈家01)。长方形,通体磨光,两面刃,有使用痕。长12.1、宽5.7厘米(图一〇,7)。马家庄(丙)遗址骨匕1件(马家庄(丙)01)。用兽骨磨制而成,弧形,一面刃,残长13厘米(图一〇,8)。骨凿1件(马家庄(丙)02)。用大动物骨骼磨制而成,刃呈圆弧形,较锋利。凿长21.6厘米(图一O,11)。应家泉遗址骨角器1件(应家泉01)。为鹿角制成。残长42厘米(图一O,10)。3.卡约文化上孙类型遗存上孙类型亦称“唐汪式陶器”。最早在1923年由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于青海西宁十里堡,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在甘肃省东乡唐汪川发现,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青海省的一些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少这种遗存,特别是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发掘,使我们对这种遗存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了解,故一些人士认为可将其称作上孙类型,在这篇简报里,我们姑从其说。在平安、互助地区,共有近20处上孙类型的遗存被发现,其中有的与卡约类型共存。(1)善马沟遗址位于互助县台子乡善马沟村东100米处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3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面散布大量陶片。彩陶碗1件(Ts01)。夹砂红陶。侈口,尖唇,斜腹,平底。黑彩,内口部分饰“勿”形纹,内底饰三角勾连纹。器高5.4、口径14.7、底径6厘米(图一一,1)。彩陶盆1件(Ts03)。夹细砂红陶质。卷沿尖唇,浅腹圜底,黑内彩,为“勿”形纹。器口径18厘米(图一一,2)。豆2件。Ts05,泥质红陶。耳较长、厚,略斜曲,镂孔,浅盘。耳表面饰两道黑色竖平行线纹(图一二,2);Ts06,泥质红陶。仅存柄部分,呈宽短状,盘底有一镂孔。柄表面饰两道黑色竖平行条纹(图一二,1)。彩陶片Ts02,表面施紫红色陶衣,黑色弧线三角形勾连纹(图一一,3);ts04,器表施紫红色陶衣,黑彩(图一一,11)。陶豆1件(Ts07)。夹细砂红陶质。素面,短柄,浅盘(图一二,3)。(2)尕麻吉遗址位于互助县林川乡尕麻吉庄的山岭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0—1.50米。双耳罐2件。Lg01,粗泥红陶。敞口,对称双耳,腹微鼓,平底,素面。器通高13.6、口径9.6、底径4.4厘米(图一一,6);Lg0.2,双耳罐,粗泥褐红陶,素面,喇叭口,长颈,对称双耳,体瘦长,平底。通高17.6、口径9.6、底径4.4厘米(图一一,5)。彩陶片Lg03,器表为黑色折角带纹(图一一,9);Lg04,器表施紫红色陶衣,黑色弧线三角纹(图一一,13)。上孙类型其它遗物下元堡遗址单耳罐1件(下元堡01)。夹砂红陶。直口,方唇,单耳,上腹微鼓,平底,素面。高12.4、口径12.4、底径8.4厘米(图一一,4)。庙台遗址鬲足1件(庙台01)。泥质红陶,器壁厚。残高13.9厘米(图一一,12)。大庄(甲)遗址筒形器,1件(大庄(甲)01)。仅存器底,泥质红陶,直腹,平底,残高3、底径15.8厘米(图一一,10)。下土官遗址筒形器1件(下土官01)。泥质红陶。壁斜直,平底,器表施红彩。残高3厘米(图一一,8)。蒋家庄遗址彩陶豆1件(蒋家庄01)。夹砂红陶。浅盘,座底较高,器表及盘内施紫红色陶衣,盘底饰“木”字形黑彩。豆残高7.3厘米(图一一,7)。4.辛店文化遗存仅在平安县沙沟乡尕庄(甲)遗址中采集一片该文化的彩陶片。彩陶片1件(Sg(甲)03)。夹砂红陶质,为器物的颈肩部分。未施陶衣,颈部有两条横的窄黑色带纹,肩以下为双层的黑色横S形纹(图一二,4)。三、文化区域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考察平安、互助地区的文物调查工作,以前曾进行过多次,但以82、86年这两次普查的收获最大,基本摸清了两县境内的文物分布情况和各时代的文化内涵。通过普查,有以下几点认识和说明。1.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遗存较多,其中尤以青铜时代为甚,汉以后各代也均有遗迹可寻。2.古文化遗址的分布基本上在河沟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在平安地区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增多。3.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湟水沿岸较多;青铜时代遗存的分布范围较大(齐家文化除外)。4.从采集的标本看,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无论形制及纹饰都与在民和、乐都等地发现的同类器基本相同,特别是半山类型与马厂类型的陶器更为接近。这说明这些地区在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