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_第1页
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_第2页
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_第3页
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

今天,微信时报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沟通和自我展示平台。朋友圈中记载着众多人的喜怒哀乐,为我们提供了尽情发图片、输文字、写心情、秀上衣食住行信息的广阔空间。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每天投放在微信及朋友圈上的时间是惊人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朋友圈”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近期《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一则“该不该戒掉朋友圈”的信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逃离朋友圈迅速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在此种热议背后,“低头一族”们逐渐对已经成为视觉绑架的重灾区的微信朋友圈表现出不堪其扰的焦虑与无奈。笔者虽说进入微信大家庭的时间不长,却亲身感受到从使用初期抱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因其发帖量不多但精巧,有时间去慢品和细想,并认真地给予回复和评论),再到面对信息泛滥之时的紧张与焦虑、无所适从。的确,大多数微信用户已经感受到移动网络社区内空间分化、异化,连带私密泄露、冗余信息泛滥等不可控趋势对自身微妙心态的冲击,于是一种类似“其实我想走,但是还想留”的复杂心境时刻萦绕在多数微信用户周围。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笔者拟将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行为方式作为分析切入点,考察影响朋友圈中传播意义构筑与弱化的深层次原因。一、“点赞”是构建新媒体文化的基础这里有必要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主要指除了情人或亲属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或者是恋爱的对象,或者是志同道合的人(这里可泛指交情深厚的人)。朋友是指人际关系已经发展到没有血缘关系但又十分要好的人。真正的朋友通常会对对方诚实、忠心、为对方着想。朋友之间的兴趣可能很相似,经常一起参加活动,也可能互相帮助,例如倾听对方的烦恼和给对方提供建议。需要明确的是,微信朋友圈是指在微信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微信社交圈里面主要是“轻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没有陌生人社交。一定意义上来说,基于传统人际关系网络中“朋友”关系的延续、维护,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将已经稳固的朋友关系延伸到社会化媒体上,这也为“点赞”行为提供了情感上的依托。根据百度百科上的词条解释,“点赞”一词本是网络语言,它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后被引申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诸如一条帖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等)表示赞同和喜爱。在网络上点赞数量能表示“人气”多少。源自于现实朋友关系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初期对朋友圈中他人留言和分享均保有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认真阅读别人推荐的链接、对“朋友”的各种“状态”密切关注、条条有感悟、条条给评论等。这是典型的源于双方“互动”的意义构筑,正是在此种“你来我往”的交流沟通之中,传统观念中的朋友情谊得到延展与维系。这明显地体现在将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整体位移到微信朋友圈使用过程中。然而,信息传播的泛滥和信息处理的捉襟见肘,极大地威胁到基于真实“互动”的意义传导和情感维系,于是迸发出对“赞”功能按钮的强大情感依赖。正如有人所说的,“点一个赞既传递了关怀,又不会因词不达意带来分歧,更不需要担心语言逻辑”。在微信朋友圈的日常使用中,“点赞”行为的发生常常包含以下几种情况:对糗事、有趣的段子与视频、搞笑或者美丽的图片等表现出的格外“关注”;发布内容优质值得赞赏;或者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时索性点一个“赞”。在很多人眼中,适度地“点赞”能够带来互动沟通上的乐趣,这恰恰是某种深度描述框架下相互重视互动基础上达成意义交流传播的根本目的。“点赞”已经日益转化为相互关注的交流痕迹与主体存在印迹的显现。此种行为最直接的用途就是超越实质性意义指向的某种暗示与宣告:虽然我们久未联络,但是我一直都在关注你哟!“点赞”本身意象与词汇的匹配,除了应有可被理解的意义效果之外,往往被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以及在人际交往、意义沟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所限定,“点赞”本身正进行着不断被阐释的意义循环。在看似轻松的指尖运动下,其实蕴含着复杂的、深刻的内在动因。何道宽先生与蒋原伦先生曾在《“生命在于运动,意义成于互动”——关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径的对话》一文中指出,一种新媒介就是一种新维度和新路径,这构成了当前媒介文化研究的基础。1只要“点赞”关联的双方能够基于互动沟通而培养出“编码”和“解码”的新媒介使用素养,依托即时的、强临场感状态下生发的感知能力,就能够读解出“点赞”行为本身在意义制造过程中的“运演”规则和意义指向。这就需要双方不断积累阐释和理解新媒体文化建构与意义生成的游戏规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朋友圈中“点赞”行为本身制造的文本,也就具有意义表达上的多重性,更为其矛盾、含混和谬误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赞”字作为符号系统中的意指符码被我们理解为确定的事物,但是它正依托新媒介使用的特有文化范式而表现出构造新意义的强大能力。“点赞”本身的意义表达就不再是静态的、固定的,已经成为开放的、流动的文本。从流行文化的快感生产视角来看,此种源于双向互动的“点赞”意义读解,恰恰契合人们使用媒介的基本欲求,如发展人际关系、身份认同、监测社会和个人消遣等。“点赞”符码本身代表着某种感性体验,诸如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以及难过、温馨等。此种情感所指正是我们在“互动”过程中建构意义的特质所在。“点赞”本身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更多地与互动双方对文本的态度紧密关联。二、“点赞”:强化自我存在状态当基于互动意义沟通与交流的朋友圈“点赞”行为受到强大干扰和冲击时,意义构筑节奏和律动逐渐向日益弱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表现在你我每日狂乱的、如例行公事般重复“点赞”的动作中。“点赞”行为已经开始由使用初期的专注“互动”,逐渐向无聊空洞的、敷衍性质的纯手指运动过渡。此种态势下,“赞”更多表现为“已察阅”“已了解”“知道了”等简单反馈与回应。此时,“点赞”行为承担着某种单向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救赎式的“签到”角色,其本身象征性意义超越了实质含义。这折射出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在情感体验及情感符码读解过程中的复杂心态。近期涌现出来的某种“逃离”朋友圈的趋势也能看出,那种日益走向形式化和简单手指运动的社交行为,已不再让使用者感到新鲜、渴望和认可,反倒是扔掉微信、回归现实朋友圈的需求日益明显。这种基于某种网络社交需求、以技术为后盾的“点赞”行为,具有社交上的便利性与情感欲望表达层面的特定优势,那种彼此之间的网络情绪和生活态度、价值观等的双向“互动”,成为有效拉近双方关系和距离的中介与渠道。某种程度上带有“正能量”的“点赞”从实际应用价值来看倒是可以继续维系网络社交的原始欲求,但是抛却主动“点赞”层面之外的简单手指运动却背离了“意义在于互动”的人际沟通的本质,尤其是当被“点赞”一方明显感到愤怒、无助和情绪低落时,“点赞”方仍旧毫无顾忌地继续简单手指运动,甚至是恶意地、粗暴地“点赞”,更多用于强化自我的存在状态而忽视了基于双向互动的实质性的交流与沟通,以单方面意识形态诉求认同和单纯自我强迫症式的简单手指运动,彰显出网络社交人际关系沟通中意义构筑日益走向弱化的动态轨迹。正如丹尼斯-麦奎尔所言,媒介使用起源于一定的社会或精神情境——问题无所不在,而媒介被用于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诸如收集信息、社会接触、娱乐、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等。根据我们的访谈和调研结果发现,多数人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大多基于某种认知上的共鸣来发表评论,特别是一些与私密性、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话题。今天,在这个特殊情境下,“朋友圈”的“自我防御”主要体现在讨厌代购、屏蔽或拉黑某些“朋友”;在很多人看来“原创帖”、货真价实的、正常形式的、老师和长辈发表的或是自己专业领域内接触不到的信息,是很值得去研读和消化的。毕竟微信朋友圈有别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圈,其中还有着层级、主次、轻重的划分,那种不同亲密程度的细微差异和质感是客观存在的。从一些使用者的反馈中我们发现了在使用目的和使用行为方式上存在某种动态的“位移”,此种具有共鸣性与共同生命体验的紧密互动正在向单纯的指尖运动改变。于是我们能够理解今天多数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宁可做一名“点赞党”成员,也不做一个不留任何痕迹和状态呈现的人。此种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点赞”符码作为一种固有存在,正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媒介语言使用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点赞”行为本身由于受到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正在由注重深度互动交流逐步走向单纯维系和巩固相关人际关系的简单指尖运动。似乎短时间内的象征性交流与互动沟通不会带来深刻影响,但是若在长时期内重复此种行为,微信用户们就有可能失去更多的耐性,从而不断影响和弱化相关意义表达。三、“点赞”中的情感表达:一种新媒介的介入正如学者周宪、许钧在“文化与传播译丛”的“总序”中提到的:媒介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在他们看来,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境。2这也提醒我们“点赞”符码本身成为特定的媒介,使用者可以借助其来理解事物,进而生产和交流意义。双向互动能有效地确保共享意义的顺利读解,“点赞”作为被追加了意指实践的符号代表着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使用时能够被更多地附加以表征各种观念、情感和意义,这其中关键一点是双方能否按照大致相同的规则来读解、阐释其中的意义。我们如何按照新的规则与范式来把握朋友圈“点赞”之含义,是适应新媒体文化意指实践的首要问题。这里亟待解决的是一种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它更多地体现在能够以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来理解“点赞”者所处“临场感”状态下的某种选择。似乎可用“他们很无聊,我们很焦虑”来形容两者之间细微心态上的差异:一方是无聊的、疯狂的点赞、刷屏;另一方则是为了将此种“互动”延续下去的焦虑的、机械的回应。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在“你来我往”的迎合中维持“连通感”的平衡状态。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能指”满天飞的新媒介情境下,能够被他人“关注”、被“点赞”,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价值的彰显。这里工具理性超越了内容实质,“点赞”的象征性、替代性意义日益显现出对词语原始意义的压挤。“建构意义、表征事物”3是我们读解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的可参照视角,今天我们要理解“点赞”这种新媒体语言是需要分清具体情境的,在基于双方互动的“临场感”状态下,双方可以依托“共享的意义或者共同的概念图”来读解和阐释其中的含义,共同求得“连通感”情况下的充分互动与沟通,正如学者彭兰教授所说的,“网络信息消费的社会化的结果是,人们实际上越来越没有个性;而个性化,不过是在加速人们信息消费的社会化,最终便是在加速人们的趋同过程”。4此种“趋同”压力滋生出维系情感纽带的“焦虑”,这是类似于周宪先生所说的“深度注意力”驱动的产物。此种情形多出现于由传统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延续到微信“朋友圈”中,主要分布在由手机通讯录好友以及QQ好友两大渠道群体,这是典型的“熟人社交”,它与“轻熟人社交”在微信中成为“好友”后的情境状态有着本质细微的差异。“点赞”作为一种微信朋友圈中的重要互动方式,其本身折射出互动双方借助“点赞”来相互传递关注,更好地深化朋友之间关系的深层意义。现在可以明确: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与分享相关信息,多是个人情感、心情、态度的一种表达,并期待别人给予反馈和回应;此外也要有效避免“朋友圈”内不良情绪的泛滥,因为“情绪”才是直接影响“朋友”互动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