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_第1页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_第2页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_第3页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_第4页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一、内镜清洗质量监测目测法:对每件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检查,保证内镜及其附件的表面清洁、无污渍。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其他方法: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方法。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监测(一)消毒剂浓度监测:单次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对每批次产品进行监测;多次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应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二)染菌量监测:1.方法:同消毒液的监测2.频次:每季度监测1次三、内镜消毒质量监测1.

采样部位:内镜的内腔面2.

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3.

菌落计数:将送检液充分震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4.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5.

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四、结果判定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细菌生长。五、监测频次1.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2.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3.监测方式: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4.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六、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监测1.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2.消毒液在每次使用结束后排放,必须重复使用时在限定次数内排放。每次重复使用时应确保消毒液具有杀灭微生物性能。3.消毒液消毒效果的检测方法依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要求4.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如附带水的处理设备宜使水质的理化指标达到纯化水的要求,不得存储再次使用。5.纯化水细菌总数<10cfu/100ml,并符合GB5749的要求。七、质量控制追溯管理1.记录每条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包括:诊疗日期、患者标识与内镜编号(均应具唯一性)、清洗消毒的起止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2.记录使用中消毒剂浓度及染菌量的监测结果。3.记录内镜的生物学监测结果。4.留存内镜清洗消毒机运行参数打印资料。5.记录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结果。6.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其它监测资料的保存期应≥3年。八、注意事项1.一次性使用消毒剂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2.重复使用的消毒剂配置后测定一次浓度,其后的监测频率遵循产品说明,产品说明未写的,消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酸性氧化电位水在每次使用前,在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出口处,分别测定PH和有效氯浓度。3.内镜冲洗液和冲洗水在每次处理过程中或每次处理后排放,不可回用。4.在清洗、消毒和漂洗时,清洗系统确保各种液体在清洗和消毒的内管道和腔体内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