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县滩上-下观音岩组铅锌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_第1页
云南会泽县滩上-下观音岩组铅锌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_第2页
云南会泽县滩上-下观音岩组铅锌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_第3页
云南会泽县滩上-下观音岩组铅锌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_第4页
云南会泽县滩上-下观音岩组铅锌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会泽县滩上-下观音岩组铅锌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

会泽海铅锌矿床位于四川、云南和贵州铅锌矿区南部,该矿区位于云南东北的铅锌矿区南部。该矿床位于西南角带南部,东翼寒武统渔户群地层中。近年来,其深部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接近大型矿床规模。但矿床的地质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矿床学研究,揭示成矿地质特征,并分析找矿前景和指出下步勘查方向和勘查手段,以期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1成矿地质特征大海铅锌矿床地处扬子板块西缘、昆阳裂谷东缘。其褶皱基底为中元古界昆阳群地层,为一套巨厚的碳酸盐-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在晋宁运动形成的扬子古陆上,沉积了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巨厚盖层,包括磨拉石、碳酸盐岩、碎屑岩、复理石及含煤、磷沉积建造。主要赋矿层位有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渔户村组、上泥盆统宰格组、下石炭统摆佐组、下二叠统茅口组。近南北向小江断裂为区域骨架构造。二叠纪晚期峨眉山玄武岩广泛分布,属典型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包括溢流相、爆发相,岩性可分为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类等;小江深大断裂附近分布有晋宁期至燕山期的花岗岩、澄江期的石英斑岩以及华力西至燕山期的辉绿岩。滇东北成矿区已发现铅锌(银)矿床、矿点、矿化点162处。区内铅锌(银)矿产与构造、古地理环境、地层岩相密切相关,具有时空控矿、矿源层控矿、古地理岩相(台地相、潮坪相)控矿、褶皱-断裂带控矿等成矿特点。大海铅锌矿床为近年来新发现的渔户村组典型层控矿床。渔户村组既是滇川两省著名的磷矿层位,也是滇东北成矿区铅锌(银)矿的重要矿源层和容矿层,赋存多个大、中型铅锌(银)矿床。渔户村组为穿时地层单位,渔户村期处在灯影期向寒武纪的转折、过渡阶段,此时康滇古陆逐渐上隆,同沉积构造活动强烈,自台地碳酸盐沉积过渡为台地、台凹碳酸盐和磷酸盐沉积、浅海以及陆棚细碎屑沉积,形成一套砂泥质镁质碳酸盐岩、磷块岩、炭质砂质泥页岩、硅质岩岩系,沉积了巨大磷块岩矿床,富集了多种金属矿质,成为滇川黔区域铅锌矿重要赋矿层位。2矿床的地质特征2.1含矿层的划分大海铅锌矿床北起泥者箐,南至下观音岩村银厂沟,长10km,呈南北向展布(图1)。据已有工作程度和矿化强度,由该矿床北而南划分为火石梁子、老林-石板沟、八角地-观音岩3个矿段,含上、下2个含矿层。钻探揭露的八角地-观音岩矿段北部(铅厂梁子以北),概算铅金属量4.8万t(平均品位3.53%),锌金属量151万t(平均品位5.79%)。2004年至今,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在八角地-观音岩矿段南部(铅厂梁子以南),根据地表含矿层位零星褐铁矿化和微弱的氧化铅锌矿化,以坑探为主要手段,重点对下含矿层位进行了控制,发现富厚矿体,查明331+332+333类锌金属量16万t(平均品位12.25%)、铅金属量4.9万t(平均品位3.64%),伴生镉、镓等,矿体仍向深部延伸。2.2中劳动矿矿区位于小江深大断裂东侧,五星背斜南部东翼、水槽子向斜西翼,北至会泽断层,南抵箐门断层。矿区内地层分布较稳定,总体为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断裂不发育,断裂规模较小。主要出露三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上统、中统,寒武系下统,震旦系上统灯影组,昆阳群黑山头组等地层,缺失中生代、寒武系中上统至泥盆系下统以及震旦系中下统地层。赋矿层位渔户村组(Є1y)呈近南北向条状分布。1/20万区调《东川幅》以大海南侧小麦地为典型剖面,对比晋宁县王家湾梅树村剖面,划分为大海段、中谊村段、小歪头山段、白岩哨段、旧城段5个段。笔者在找矿工作中以1/20万区调《东川幅》的分段为基础,为便于找矿,结合铅锌矿上、下产出层位,并考虑到中谊村段与小歪头山在野外实际不易识别,以赋存铅锌矿的硅质白云岩、硅质岩作为标志层划分出4个岩性段:(1)Є1y4:相当于小麦地剖面大海段,上部为灰色、灰白色、瓷白色薄—中层状硅质白云岩夹硅质岩,为上层铅锌矿(矿化)赋矿层位,常见星散状、团斑状黄铁矿(褐铁矿);下部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岩石微层纹发育;厚6~14.9m。(2)Є1y3:相当于中谊村段全部及小歪头山段的上部,中上部为灰黑色、棕褐色中-厚层状砂质磷块岩夹黄褐色含磷粉砂质泥岩、页岩、白云岩;下部为深灰色薄至厚层状含磷白云岩、灰黑色中层至薄层状含磷粉砂岩;底部为灰黑色薄-中层状含炭泥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与灰黑色、浅褐色薄层状钙泥质粉砂岩、页岩互层(俗称“黑盖壳”,为下层矿顶板、遮挡层、重要找矿标志、地层分段标志层);总厚105.8m。(3)Є1y2:相当于小歪头山段中下部和白岩哨段,上部为浅灰、灰白色中层至厚层状粉晶白云岩、硅质碎裂白云岩夹硅质岩,为下含矿层,厚15.4m,其顶部(“黑盖壳”之下)常见5~30cm厚、断续分布的黄铁矿,距顶部1~10m的硅质细晶白云岩中有时可见星散状、团斑状、囊状黄铁矿;中部为浅灰色、灰色中至厚层条带状硅质细晶白云岩,微层纹发育;下部为深灰、灰黑色薄至厚层状炭质灰质粉晶白云岩夹薄至中层状钙质粉砂岩;总厚125.3m。(4)Є1y1,相当于旧城段,上部为紫红色、灰褐色页岩,灰色、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粉晶白云岩;下部为浅灰、深灰色薄至中层状粉至细晶白云岩,部分白云岩中含泥质及炭质;厚33.8m;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地层以整合接触为主。矿区构造以成矿期断裂为主,主要包括近南北向层间断裂和北西向断裂。近南北向层间断裂呈波状起伏伸展,主要表现为压扭性局部显张性,具走滑断裂性质,主要有2条,一条位于寒武系下统邛竹寺组(Є1q)底部炭泥质粉砂岩、页岩与渔户村组顶部(Є1y4)硅质白云岩、硅质岩之间,破碎带宽窄不一,从几厘米至数米不等,断续延伸于整个矿区,控制了上含矿层的产出,另一条位于渔户村组第三段(Є1y3)底部薄层状炭质钙质粉砂质泥岩、页岩(“黑盖壳”)与渔户村组第二段(Є1y2)中层至厚层状粉晶白云岩、硅质岩之间,破碎带从几厘米至数米不等,主要分布于纸厂以南,控制了下含矿层的产出,是八角地—观音岩矿段的主要控矿断裂。北西向断裂走向近150°,总体南西倾,倾角近70°,破碎带宽数米至十余米,张性为主,常表现为近南北向层间断裂的叠加构造,多雁列展布,局部成群。近南北向层间断裂张性、膨胀部位,尤其与北西向断裂叠加、复合部位往往产出富厚的铅锌矿体。后期断裂以近南北向、北东向及东西向为主,一般规模较小,对矿体破坏不大。2.3火石梁子老林—矿床地质特征铅锌矿(化)体赋存于渔户村组中(图2),其他地层中偶尔也能见到裂隙脉状矿化,但规模小,达不到工业利用要求。火石梁子、老林—石板沟矿段铅锌矿(化)赋存于上含矿层位,多年来民采较盛,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八角地—观音岩矿段工作程度较高,尤其在铅厂梁子以南,已基本达到详查要求,设计首采地段达到了勘探阶段要求,矿体以产出于下含矿层位的下层矿规模最大,上含矿层位也有一定规模的矿体(上层矿)产出。2.3.1上、下层矿研究火石梁子矿段:矿体赋存于上含矿层顶部碎裂状硅质岩、硅质白云岩中,由地表工程和民采浅坑揭露圈定,似层状产出,以方铅矿为主,少量黄铁矿、闪锌矿以及次生氧化物,倾向70°~81°,倾角34°~48°,走向长264m,延深不清,厚1.1~3.1m(平均1.97m),铅品位0.47%~7.24%(平均2.24%),含银最高达125g/t。老林-石板沟矿段:矿体赋存于上含矿层顶部断裂破碎带中,由地表工程和民采浅坑揭露圈定,似层状产出,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黄铁矿等,以及次生氧化物,倾向80°~110°,倾角20°~44°,走向长460m,延深不清,厚1.0~5.2m(平均2.29m),铅品位2.1%~11.36%(平均2.24%),锌品位1.3%~21.37%(平均8.32%),含银最高达79.09g/t。八角地-观音岩矿段:产出上层矿和下层矿,两者有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一般下层矿矿体规模大、品位高,则上层矿矿体规模小、品位低,甚至无矿体产出,反之亦反。上层矿主要产出于矿段中北部,原圈定矿体呈似层状,以硫化锌矿为主,次为硫化铅锌矿,倾向95°~128°,倾角28°~38°,走向长650m,延深不清,厚1.75~6.52m(平均3.56m),铅品位1.51%~1.94%(平均1.73%),锌品位1.06%~10.37%(平均4.27%),现已基本采空。矿段北部下层矿已基本采空,近几年查明的下层矿主矿体位于铅厂梁子以南,为硫化矿,呈层状,顶板岩性为炭泥质粉砂岩、页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底板岩性为条带状硅质细晶白云岩,由坑道揭露、控制;倾向68°~156°(总体约106°),倾角15°~42°(总体约25°);现有工程控制走向长771m,倾斜延伸635m,分布标高2600~2885m,其走向、倾斜延深未完全控制;真厚0.48~6.81m(平均2.69m),厚度变化系数56%;单工程矿体铅品位0.02%~12.54%(平均3.64%),品位变化系数87%;单工程矿体锌品位1.49%~33.50%(平均12.25%),品位变化系数53%。2.3.2矿石自然类型矿体矿石成分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石英及方解石;次生矿物有菱锌矿、白铅矿、铅钒、褐铁矿、异极矿等。矿石结构以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图3a)为主,粒度较粗(一般为0.2~10mm);尚见少量交代结构(图3b)。矿石构造以层纹状、条带状(图3c)、角砾状(图3d)、块状构造为主。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硫化矿;按赋矿岩性划分,以白云岩型为主,少量石英方解石型、石英型、方解石型等。矿石工业类型可分为单锌和铅锌共生两类矿石。2.3.3主金属铅、锌的伴生利用通过矿石组合样、代表性矿石样品的光谱分析(表1)和多元素分析(表2),以及矿体顶底板样品的多元素分析结果(表2)表明:(1)镉、镓、锗、铟、银随着主金属铅、锌的富集而富集,已达到综合伴生利用的要求;(2)硫、砷、铜、钡等元素有明显富集;(3)对比顶底板,主金属铅锌,伴生元素镉、镓、锗、铟、银,及硫、砷、铜、钡均有不同程度富集,而与矿石相同岩性的底板对比,二氧化硅含量明显增高,氧化钙含量降低,表明硅化与矿化关系密切,原岩中的钙则因其化学性质活泼而被矿化元素替换。最常见的蚀变为硅化、退色蚀变及重结晶作用,其次为黄铁矿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与本区矿化关系密切。3开发潜力、方向和资源3.1深部探矿工程的探讨目前勘查程度较高的八角地-观音岩矿段,尽管地表岩石露头基本清楚,但沿含矿层位仅见零星褐铁矿化和微弱的氧化铅锌矿化,局部经民采浅坑揭露,也只见断续、零星矿体,但经过深部钻探和坑道揭露,圈定出品位较高、规模接近大型的铅锌矿体。本区地形切割强烈,出露地表的富硫化物的铅锌矿体(也是断裂发育、较破碎的部位)容易风化、剥蚀流失,从而导致地表矿化较弱,但并不能说明深部的矿化就不好。从前述成矿地质特征可知,矿化与层(上、下含矿层)、岩性差异(含矿层为碳酸盐具有化学活性,顶板炭质细碎屑岩具有屏蔽、遮挡的作用,且悬殊的岩性有利于层间断裂的发育)、层间构造(含矿层与顶板遮挡层之间的层间滑动断裂)、叠加构造(叠加在含矿层、层间滑动断裂上的以北西向为主的断裂)密切相关。有含矿层但层间滑动断裂不发育或表现为压性,或者含矿层与顶板岩性差异小(顶板炭泥质含量低),均难以形成可利用的矿体,只有各因素都有利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由此,从八角地-观音岩矿段的勘查经验得知,其北侧尚有南北长近10km、工作程度较低的含矿层分布区,成矿条件相同,沿含矿层有少量矿化信息,且火石梁子矿段、老林-石板沟矿段已初步揭露矿体,深部应有较大找矿空间和较好的找矿前景,只要加大投入,合理布设深部探矿工程,再找到一个中型以上规模的矿段是可能的。八角地-观音岩矿段本区深部,矿体尚未封边,只要加大勘查深度,就能大幅增加资源储量。3.2基本矿底探矿工程进一步的勘查方法、手段,视矿床不同区域分别选用。对于勘查程度较高的八角地—观音岩矿段,只需就矿探矿,进一步控制矿体的下延。由于矿体东倾,其东部为陡峻的高山,不宜用钻探,坑下钻由于辅坑较长且不能为以后利用也只能局部采用,而已控制矿体最低标高以下,尚有600m的高差便利平坑探矿,尽管处于矿体倾向的反向,石门较长(最长长达数千米),平坑探矿依然是最佳的探矿手段。对于火石梁子矿段、老林-石板沟矿段及其他地段,由于本区含矿层位清楚、矿体与炭泥质层及富硫铁矿层紧密相伴,不宜采用化探、物探方法。认为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