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两宋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两宋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两宋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两宋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12课两宋的经济与文化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标要求:1.了解两宋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发展,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了解宋代理学和科技等史实,认识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黄道婆复习第一环节

(时间:10分钟)回归教材:全面阅读教材《纲要(上)》P60-69《选必1》P93《选必2》P36/39《选必3》P3复习第二环节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9课),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第11课、第12课)等方面的新变化。(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第三环节

基础知识梳理一、两宋时期的经济(一)农业的发展思考:

相较于唐,宋朝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但人口却迅速增长,数倍于唐,怎么养活这么多人?2088×5=10440万人1267×5=6335万人一、两宋时期的经济(一)农业的发展1、耕种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稻麦复种)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边疆地区在辽夏金元统治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的进步。4.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开发;(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3)南宋——重心南移完成;5、土地政策政府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6、经营方式租佃经营: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交通贸易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启示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二)手工业的发展行业概况影响纺织业棉纺织业发展

推动棉纺技术革新;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北宋普遍用煤做燃料(南宋用焦炭冶铁)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汝窑官窑定窑钧窑哥窑◎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活字印刷术(三)商业市镇的发展贸易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设置榷场、海外贸易发达货币铜钱需求量大、“交子”出现城市市坊、时空界限打破、政府不直接监控、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出现“瓦子”、集镇发展交通在全国遍设驿站、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政策宋代抑商政策松动,允许商人应试科举入仕,商人的地位提高。【归纳总结】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二、两宋时期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1: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2: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3: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4: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材料5: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中华文明传真(两宋)》1.背景①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不能适应统治需要②宋代统治者重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③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⑤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⑥其他:

三教合流,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及印刷术的发展,为儒学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2.思想体系(1)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主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理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表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认识论: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偏向。(2)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主张:

世界观:提出“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①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本体性、先验性、客观存在性。)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人伦升至天理,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吸收了佛道因素(糅合儒佛道三派思想,形成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哲学体系。)④回归孔孟(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孟子地位提升,也进了孔庙,儒学从“周孔之道”发展为“孔孟之道”)⑤理学逐渐世俗化、生活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3.宋明理学的特点

4.理学的地位:南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明朝占据统治地位。①重视气节、道德;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①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材料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材料2: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理欲之辨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2)消极:③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1)积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熹安徽歙(shè)县贞节牌坊5.影响:6.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①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②发展:

a.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b.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c.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d.方法论:程朱——格物致知(向外);陆王——本心良知(向内)。(二)文学艺术文学宋词:①形成:词的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感情。②原因: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两宋社会矛盾尖锐,宋代印刷术的改进、理学的兴起、书院教育的兴办。③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话本:宋代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艺术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①文人画原因:重文轻武,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得修养,文人画注重诗意。特点:文人山水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②风俗画原因:商业发展,城市兴起。特点: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

代表:《清明上河图》科技三大发明、沈括、医学教育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专题: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世俗化趋势(1)基本概念: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2)文艺表现:①绘画方面:宋代出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并盛行;明清时期流行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木刻版画等民间风情画。②文学方面:出现了如传奇、宋词、话本、元曲、小说等反映市民需要的文学形式和作品;在明清的“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③书法方面:明代以后书法艺术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④戏曲方面:元杂剧、京剧等通俗艺术兴起。(3)主要原因:①经济:工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繁荣。②政治: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推动了平民文化需求的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便于文明发展与交流。③文化:印刷术等技术创新有利于彰显平民的文化需求;文化教育的日趋普及,社会识字率的提高;传统轻商意识的日趋淡化等。材料1: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2:一批有创作激情的文人与民间艺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伤怀感世和人生感触促使他们以写作杂剧为寄托。-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①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②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③民族交融: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强;④国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⑤思想与技术: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⑥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⑦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思考】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等的反映。

三、宋代社会的变化

1、表现(1)门第观念淡化(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具体表现见纲要上63页)2、原因:

(1)世家大族衰落,科举制度完善

(2)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契约关系;

(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传统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社会风尚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材料: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深化拓展

分析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人们重视私有财产。政策:不抑兼并政策,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促使贱民阶层数量减少和奴婢地位的提高。政治:唐末五代以来,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教育与科技: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复习第四环节

知识迁移、真题演练A1.【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