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东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陇东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C.参与③过程的生物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D.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进行2.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流向蜣螂的能量(N6)来自生产者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植物侧芽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研人员以豌豆为材料进行相关研究。实验一:分组进行图l所示处理,定时测定侧芽长度;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侧芽附近l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给去顶豌豆人工涂抹IAA能促进侧芽生长B.14CO2进入叶绿体后依次在C5、C3和(CH2O)中检测到放射性C.去顶8h,侧芽生长,加快的原因与侧芽刚近IAA浓度减少有关D.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明显增多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B.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条C.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遗传病D.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6.下列有关激素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沃泰默认为,狗小肠黏膜受稀盐酸刺激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C.斯他林和贝利斯成功的关键是敢于质疑,大胆假设,巧妙设计实验D.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因为胰岛素被胰液中的蛋白酶分解7.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当内环境处于稳态时,人就不会患病C.如果没有稳态,则必然没有正常的生命活动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8.(10分)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C.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D.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二、非选择题9.(10分)调査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1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1中a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___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点。(3)该湖泊受到富含P元素的生活污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根据图2分析选择的藻类应是____,理由是____(4)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取样制片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其原因是____。滴加样液应该在加盖盖玻片____。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mm×lmm×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个。10.(14分)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___________。(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子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子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两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思路1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2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验证分离定律。11.(14分)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曲线X是种群数量变化的_________曲线。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a%,则计算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______________。(2)若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型。B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由此降低种群的_________。(3)研究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在B点时调查田鼠种群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据此可以估算田鼠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________只。12.下图表示生物的育种过程,A和b为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F2获得的优良品种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______。(2)经过④、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和①、②、③育种过程相比,其优势是______。⑤和⑥过程需要的试剂是______,培育出的新品种⑦为______倍体,是否可育______(填“是”或“否”)。(3)经过过程⑧育种方式的原理是______,该方式诱导生物发生的变异具有多害性和______性,所以为获得优良品种,要扩大育种规模。(4)过程⑨可将加工后的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并在菌体内表达,生产出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这一技术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生物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放出大量的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而植被面积较小,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摄取能力有限,导致碳循环受阻;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2、题图分析,图中①为化石燃料燃烧,②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③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详解】A、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化石燃料燃烧过程的依赖,A正确;B、参与②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过程的生物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C、参与③光合作用过程的生物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C正确;D、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D正确。故选B。2、B【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蜣螂是分解者,利用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为食,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个去向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N2),图中蜣螂获得的“粪便”中的能量(N6)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B错误;C、N5将有两个去向,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二是呼吸消耗的能量,C正确;D、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流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D正确。故选B。【点睛】熟练掌握能量流动图的结构及能量流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知识易错点:蜣螂是分解者,利用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为食,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3、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实验一中,Ⅱ组与Ⅰ组相比,去顶后3个时间的侧芽都生长了;Ⅱ组与Ⅲ组相比,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说明人工涂抹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实验二中,与a组相比,去掉顶芽的b组中14C的含量明显增加,而IAA的含量基本不变。【详解】A、由Ⅱ组与Ⅲ组相比,对比24h和32h,给去顶豌豆人工涂抹IAA能抑制侧芽生长,A错误;B、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与C5结合形成C3,C3再还原形成(CH2O)和C5,故14CO2进入叶绿体后依次在C3、(CH2O)中检测到放射性,B错误;CD、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据图2可知,II组去顶后IAA的含量并没有降低,而14C的含量明显增加,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了侧芽的生长,C错误,D正确。故选D。4、C【解析】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以成分发生改变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达到或者维持稳态。【详解】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故选C。5、A【解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又分为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详解】A、染色体变异也会引起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症不携带遗传病基因,也属于遗传病,A正确;B、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B错误;C、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Aa个体是正常的,C错误;D、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抽样调查,D错误。故选A。6、A【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B、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非体液调节,B正确;C、斯他林和贝利斯成功的关键是敢于质疑,大胆假设,巧妙设计实验,C正确;D、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所分解,D正确。故选A。7、C【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B、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稳态时,机体可能患病,如遗传病,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稳态,则必然没有正常的生命活动,C正确;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C。8、C【解析】由题中的图形信息可得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分泌激素,所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详解】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B正确;C.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胞吐分泌相应激素,C错误;D.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1).竞争和捕食(2).偏高(3).增长(4).b(5).绿藻(6).绿藻可以吸收P元素而体内藻毒素含量低(7).使藻细胞分布均匀(8).之后(9).抽样检测法(10).12(11).3.2×108【解析】分析图1可知,纵轴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则当λ大于1时,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当λ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详解】】(1)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据此可以写出食物网如下:根据食物网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2)图1在b点之前λ大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所以图1中a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d点时,λ小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减少,故在b点后一直到λ达到1这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一直减少,故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b点。(3)由于该湖泊受到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4)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取样制片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使藻类细胞分布均匀,减少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藻细胞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12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20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20÷25×400×104×100=3.2×108个。【点睛】本题理解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和计算是该题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正确分析方格中的藻类数量和运用血球计数板的特点进行计算,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10、①.显性性状②.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③.②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而F1为杂合子,故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2)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验证分离定律常采用杂合子自交法或测交法。因未知所给玉米的基因型,可采用以下方案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玉米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该玉米为杂合子,通过该玉米的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可验证分离定律;思路②:两种玉米杂交,若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则说明一种玉米为杂合子,另一种玉米为隐性纯合子,杂合子的测交可验证分离定律。【点睛】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11、(1)①.种群密度②.J形③.50×(1+a%)20(2)①.增长②.减小③.出生率(3)①.标记重捕②.800【解析】分析曲线图:图中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曲线Y表示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小问1详解】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由分析可知,曲线X为“J”形增长曲线,该曲线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如表现为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种群数量每年增加a%,也就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1+a%,即λ=1+a%,根据最初数量为50只,可以计算20年后种群数量的算式为N20=50×(1+a%)20。【小问2详解】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即“S”形增长曲线,则B点时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该动物的增长速率最大,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点即K/2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由此降低种群的出生率。【小问3详解】研究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研究者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点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