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民歌《转渔家〉探析》_第1页
武山民歌《转渔家〉探析》_第2页
武山民歌《转渔家〉探析》_第3页
武山民歌《转渔家〉探析》_第4页
武山民歌《转渔家〉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山民歌《转渔家〉探析》

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武山县是甘肃省的一个公社。它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龙山西,秦岭北缘,岷山山系东端。系西北要道,关陇腹地。远古时期就成为东西交通要冲地带,是古丝绸之路南路通道。“出土于县西鸳鸯镇大林山,定名‘武山人’的人头骨化石证明,县境在3.8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就如其悠久的历史一样,武山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特点鲜明的,如,除了具有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的武山旋鼓外,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武山秧歌、武山山歌等。武山秧歌是北方汉族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了笔者写过一篇拙文《武山秧歌〈转娘家〉探析》,仅探求了秧歌曲《转娘家》为武山人所喜爱、并能成为武山秧歌的代表曲目的原因之外,在学术界还没有人对武山秧歌进行过研究。笔者出生在武山,从小就喜欢秧歌,对当地秧歌活动较为熟识。2005年及2006年春节期间,笔者对武山秧歌又做了两次实地调查。在武山,人们通常把春节期间在晚上演出的、以歌为主的民间歌舞才叫“秧歌”。秧歌的演出中,有的秧歌队唱“迷胡子”1,有的秧歌队则不唱,而且,“迷胡子”的表演形式及风格与秧歌的表演形式及风格完全不同,因此,本文暂不涉及“迷胡子”。一、武山歌曲的组织方法和表演过程(一)固定的化学药剂武山秧歌,是每年春节期间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歌舞活动。武山秧歌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固定的秧歌社团。这种活动也叫“唱秧歌”或“耍秧歌”,是有组织、有领导,由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庄事2。其固定的组织召集的人称之为会长,会长一般轮流产生,其组织称之为秧歌会。秧歌会一般由年龄较大、经验较丰富的会长及好事者共同负责管理。秧歌会成立后便张贴《秧歌会执事榜》,张榜公布所有演职人员及其职能。(二)绩效评估程序1.牌位迁徙神圣节请神,是秧歌会成立后,春官、会长等前往寺庙将神灵的牌位迁往神坛3的一个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请神仪式的举行,意味着这儿有秧歌了,但是,要等到演出所需的物品及各种道具准备齐全以后,才能正式开始演出。2.员工的启动与正式排练前的歌曲“接官”,就是到春官家里去接春官来主持秧歌活动的仪式。这个仪式非常隆重,只有秧歌正式开始演出的当天下午或者晚上才有一次。3.“歌”《降香》“接官”后的第一场演出是春官验收秧歌,将在神坛或庙院进行,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这场演出一般时间较短、节目较少,但舞龙、跑纸马、跑旱船、舞狮子这四个带道具的节目必须上演。随后的几个晚上便走街串镇,或被邻村邀请,或主动去邻村“放秧歌”,密切村际关系,一般要于灯节期间回到本村演出。秧歌演出注重开始与结尾。通常以舞龙开始,以舞狮子结束,在中间演出其它类型的节目。每晚的演出,节目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这主要视当时情况而定。秧歌在寺庙或神坛演出时,第一首曲子一般演唱《降香》(见谱例1),对结束前的曲子一般没什么要求。在村民院落演出时则不唱《降香》。《降香》这首曲子,为带反复的上下两句体结构、五声羽调式。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分钟约38拍,演唱速度缓慢,有点宗教音乐的风格。曲调中装饰音的运用比较有特色:当旋律上行时,装饰音以比被装饰音低大二度的方式出现;当旋律到高音区时,装饰音在高音处以比被装饰音再高出大二度的方式出现,而形成该曲调的最高音。这种装饰音以及曲调中多次出现的的节奏型态,在武山秧歌中非常具有特色。4.赞美艺术家秧歌开始时要请神,结束时便要送神,送神也是一个重要而隆重的仪式,这个仪式的举行,意味着秧歌活动的正式结束。二、花卉和吴山歌曲(一)灯光具花灯是由先秦“庭燎祀天的柴火演化而来”的。秧歌中,花灯既是演出时的主要道具,又是夜晚行进及演出场地的照明灯具。武山秧歌中使用的花灯一般有:一盏“大高也”,两盏“小高也”、四盏莲花灯,另外,在秧歌场地的四角,还有四盏白色方灯。1.“春官”的音值“高也”是一种花灯(见图1),由细竹扎制而成,上方下尖,四周及顶部用白纸糊成,并绘有花草等图案,四角挂有纸做的彩球。“高也”有大小之分,“大高也”上面边长约70cm,高约100cm,“小高也”比“大高也”略小。在秧歌队的行进中,“高也”一直伴随“春官”左右,它既是“春官”的代表,也是整个秧歌队的代表。“高也”,是“高爷”的谐音,寓意秧歌中的“春官”在官衔上高于县老爷。(传说秧歌中的“春官”在官衔比县老爷还要高。)在演出过程中,掌“高也”的人都是唱秧歌的“把式”,通常由他起调定腔,敲鼓打钹的人也得看“高也”而或打或停。“高也”是秧歌中最特别、最重要的灯。2.莲花灯莲花灯,花灯的一种(见图2),由细竹扎制而成,圆形,因其形如莲花而称之为“莲花灯”。3.字”4形方灯,通常有四盏,由木条制成,多为正方体形,边长约40cm,四周糊有白纸,上面写有寓意平安、吉祥的大字。楔在约2米长的木棍上,分别由四人拿着,立于秧歌场地的四角上。(二)种多进制乐器武山秧歌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一面大抬鼓、两付钹、一面锣及一两只号。这几件乐器主要在行进时及节目上下场时演奏,也在舞龙、跑纸马、跑旱船及舞狮子等节目中演奏。即可渲染气氛,又可起到衔接上下场的作用。1.号的使用功能大抬鼓是乡间自制的牛皮大鼓,鼓面直径最大的达80厘米;钹的直径33cm,中央半球形的碗的直径约为19cm,堂高8cm。号有两种,一种是兽角号,还有一种是自然号。兽角号一般由牛角制成,没有专门的吹嘴,一般只能吹出一个粗犷的音。自然号,形如小号但管体上没有任何按键装置,能比较自如地吹奏出较完整的自然音列。号,主要在秧歌队行进及在舞龙、跑纸马、跑旱船及舞狮子等“以舞为主”的节目中使用。锣的使用是点缀性的,一般只跟随鼓、钹的节奏击打简单的节奏型。2.鼓点鼓点①行进时的音调及鼓点当秧歌队要开始启程时,号手先吹号,此时的旋律(见谱例2)节奏较自由。号声结束后,鼓和钹开始敲打(见谱例3),秧歌队开始行进。②节目上下场中的鼓点(见谱例4)③跑纸马时的典型的音调及鼓点(见谱例5)跑马时,鼓和钹不停的敲打,而号则或吹或停。④跑旱船时的音调及节奏型跑旱船开始时表现的是引船入水、船陷入泥潭后挖船等情节,鼓点速度较慢、为单一的一拍一击,等到船跑起来以后,鼓点才开始改变,号也才开始吹奏(见谱例6)。号吹出la、do、re三个音,这三个音构成大二度、小三度的三音组,当其同音反复时速度逐渐加快,且要求颗粒性强。鼓点也是逐渐加快,然后鼓点嘎然停止,再继续由慢而快演奏。当演唱《船曲》时,鼓点也是一拍一击。三、武山歌曲的节目类型和表演技巧武山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舞,根据歌与舞的结合方式大体可分为:“以歌为主”、“以舞为主”及“歌舞并重”三种类型。(一)“唱歌”节目晚上耍秧歌通常也叫“唱秧歌”,顾名思义就是以唱为主。以唱为主的秧歌曲数量最多。1.“三茶”及其他“大曲”这类秧歌曲可分为“小唱和大曲(指唱词),小唱由农民依社会生活编创”,情节简单、生活气息浓厚。如《腊月梅花开》,唱词为:腊月梅花开,本然开得贵,直开到正月里姐儿要怀胎。怀胎二月二姐儿走桥儿,渠边的草芽儿才生了苗根;怀胎三月三茶饭懒得端,只贪瞌睡儿,凉床上把觉眠……。“大曲则由历代文人所编”,“从风格上看,文人编写的曲子,尚留元曲宋词的痕迹。所有大曲都冠有越调。它是元曲的特征之一。如《三国》,它的词气极浓。唱词大意:‘三国手里英杰将,威名天下扬。桃园结义,刘备张关,白马祭天堂。张翼德,三声不住喊当阳,吓坏了曹丞相……’”。这类曲子,一般取材于历史事件、劳动及商业活动等,如《三国》、《锄田》、《贩洋烟》等;也有少许讴歌帝王、权贵与神灵的,如《降香》、《包爷插花》等。2.第二乐章:《fig》第一乐章,第20页这类秧歌曲属于大场集体歌舞。表演时,演唱者中“把式”拿“大高也”,其他人拿“小高也”、莲花灯等,有些人甚至不拿任何道具,徒手演唱;旦左手拿丝巾、右手拿彩扇,只舞不唱。表演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演唱者与旦面对面各排成一排,演唱者前进时旦后退,旦前进时演唱者后退,步法为四进四退;二是,演唱者与旦围成一个圈、面向圈心,逆时针旋转、平行并步扭动。演唱者扭动的幅度可大可小,旦扭动的幅度较小、相对较稳。演唱者与旦的舞蹈动作都是固定的,与剧情、音乐没有关系。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完全由演唱者自定调高、清唱。这类秧歌中代表性的曲目有:《蝴蝶报喜》(见谱例7)、《四大景》、《四小景》等。《蝴蝶报喜》这首曲子,其调式结构比较独特:中间为主曲,称之为平调,在主曲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个独立的小乐段,称作前越调、后越调。平调为羽调式,前越调为徵调式,后越调前边一部分为徵调式、后边一部分为宫调式,平调与前后越调之间以同主音转调的手段衔接。这首结构固定、且有固定名称的秧歌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几乎在每晚的演出中都能听到。《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认为:武山秧歌中的这种结构固定、以同主音转调作为前后衔接手段的秧歌曲“在甘肃民歌中是颇为少见的。”。(二)跑旱船、舞龙“以舞为主”的节目主要有:舞龙、跑纸马、跑旱船、舞狮子。一般秧歌开始时舞龙,结束时舞狮子,跑旱船与跑纸马在中间,而其他类型的节目则穿插于跑旱船与跑纸马的前后表演。1.黑龙衣、红灯笼衣龙是炎黄始祖的图腾。舞龙也称“耍龙灯”,龙灯由龙头、躯干、龙尾三部分彩扎成龙状,托上沙面龙衣,点燃灯烛,由十人分两队操持龙身,一人持绣球引逗。这些人头扎白毛巾,身穿白衬衣、黑马夹、腰系白纱带,红灯笼裤。龙的舞法,一般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引龙出洞”、“龙头穿花”、“二龙戏珠”等。2.彩球花海上使用船跑旱船也称“跑船”(见图3),旱船有单人船与双人船之分。旱船一般用木、竹等材料仿制木船形状制成,长约丈余,宽约一米,中间船舱高约五尺。蓬顶四角吊有彩球花,前后亭台各放有一盏莲花灯,两侧窗旁各挂一盏方灯,船头阁门两边,贴有寓意对联。船中留有供演员站立活动的空间,将船用布系在演员的肩上,而船形的下面则用布围住,以遮住表演者的腿脚。表演时,船姑娘在船中,艄公在船外撑篙划桨船。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引船入水、船陷入泥潭挖船及行船等。以鼓、钹、号伴奏激烈的舞蹈动作,然后就地作划船状,旁边一群人掌花灯演唱《船曲》。3.骑马的材料和模型跑纸马也称“跑马”(见图4),纸马以竹篾扎成马的前后两段、以纸糊成,有鼻有眼、有耳有鬃、有尾巴等。表演时,将纸马的前后两段系于马旦的前后腰间,扮成骑马状。另有四人扮马夫,马夫头戴英雄帽、再用白毛巾扎英雄结,身着白衬衣、马夹、腰系白纱带、红灯笼裤,身背一串小铃铛,手拿马鞭。跑马的套路主要有:“上肚带”、“旋蜗牛”、“蛇蜕皮”等。表演时,在鼓、钹、锣、号的伴奏下进行各种队形的变换,途中会演唱《马夫曲》。4.麻可使用的狮舞狮也称耍狮子(见图5)。狮子由狮头和狮身两部分组成,狮头一般由竹子扎制而成,狮身由布和麻编制而成。由麻制成的狮毛较长,基本与地面接触。表演时,由两个人合扮一头狮子,前者双手握住狮头道具戴在头上,通过狮头的口可看到外面;后者身披用麻制成的狮皮俯身,一手抓住前者的腰带,一手摇动狮子的尾巴。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绣球或红灯笼作为引导。舞狮的动作有:“踏四门”、“搔痒”、“跌扑”、“翻滚”、“跳跃”等。(三)有品生理节目的婆相比“以歌为主”的节目来说,“歌舞并重”的节目数量不是很多,这类节目主要为妖婆。“妖婆,既是一种角色,又是一种节目类型。作为角色,妖婆是有唱有白、带有丑角性质的,妖婆的表演是节目成败的关键;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妖婆是一种有人物、带表演、有剧情的节目类型,但其剧情简单、结构短小,不同于秧歌剧”。“妖婆”在秧歌中起着活跃气氛、穿针引线的作用。1.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这类节目多取材于劳动生活及婚姻生活等,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善于体现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带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如《种田》讲的是:老俩口与傻儿子去种田的事,在这首秧歌曲里就基本反映出了农民种田时的几个基本耕作程序。2.“以歌为主”的声乐演唱这类节目主要由数个化了妆、拿简单道具的人表演,另有一群人手拿花灯演唱。演唱时使用满口腔的演唱方式,但演唱风格比“以歌为主”的秧歌曲的演唱风格稍加轻松、欢快。这类秧歌中代表性的曲目有:《转娘家》、《种田》、《相面》、《卖灶碳》、《洗衣裳》等。四、表演的民间诗歌艺术武山秧歌是每年春节期间,当地人为了“报答方神的保佑,祈求在新的一年中,生活得更好”而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于是,秧歌与宗教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十四岁应在演唱中把音乐打造成“神”秧歌正式开始前要请神,秧歌结束后要送神。每晚的演出中,首先,春官带领大家在神坛上香;然后前往目的地演出,在行进的过程中也是“见庙必拜”,到达目的地后需再上香,然后秧歌队才能进行演出;演出结束后,春官带领所有“装身子”的人员4要回神坛上香,这叫做“卸身子”。按他们的说法,唱秧歌是为了敬神,所以,秧歌队要演出时一定要把神灵请上;演出结束后,再把神灵安放到原位。在整个活动进程中具有了很浓的宗教色彩。(二)求神、还愿的唱段武山的许多老百姓信奉山神、土地神、大王爷等当地神灵。因此,为报答方神的保佑而表演的秧歌里,就有很多求神、还愿的唱段。如:《转娘家》中,“四月里原是一个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降香》中,“韩淑梅在院厢前思后想,叫丫鬟掌香盘皇庙里降香,……,烧罢香点罢蜡鞠躬三拜,你保佑我丈夫早早回来”,等等。(三)武山地区的歌谣武山秧歌套路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到原始信仰的影响和色彩。如“八字套”(见图6)、“踏四门”、“挂四斗”、“跑九曲”等套路图案,就与巫师、巫婆占卜时用的“符”(见图6)相似,并且,每一图案阵势的基本法则也都以阴阳为纲纪。长期以来,不少文献认为,流行于北方的秧歌源于农事种稻插秧活动,但是,从武山秧歌所显现的宗教色彩来看,武山秧歌并非起源于种稻插秧活动,而是与民间祭祀活动有关,在笔者收集的秧歌曲中,也没有一首描写种稻插秧活动的。就如席军、张杰在《“秧歌”应是“阳歌”》中所论述,“秧歌起源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是祭日神活动的民俗化,经历代民间承传而形成”。五、武山歌曲的传承特点和现状(一)方式传承,表现保守近年来,武山县文化局曾组织人员收集、编写了一些秧歌曲,并出版了秧歌集;甘肃省音像出版社也出版了四套《武山秧歌》的VCD光碟,这为武山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主要还是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并且在传承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保守性。当地人认为秧歌是庄事,秧歌曲是村里人共有的精神财富。以前,没有录音设备,秧歌主要靠口耳相传,一个村会唱的曲子绝不会传给其他村。笔者在东顺乡邓家堡村采访时,村民邓天成谈道:以前,他们村的人不会唱船曲《送伞》,他们曾想在别的村请一位会唱《送伞》的人教他们,但是请了好几次,人家都怕得罪村里人而没答应。后来,这首曲子是他和村里的几个人去到那个村看秧歌,花费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才慢慢偷学来的。即使在本村,秧歌的传承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这主要表现在,好的秧歌曲及一些套路主要在某一家族中传承。例如,笔者在洛门镇高桥村采访中了解到:丁科海家族的引旱船及伺鼓;丁夺奎家族的伺号;丁虎德家族的引龙灯;马四代家族的“迷胡子”等,很多秧歌节目的传承都具有家族性。(二)当前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思想意识的改变,武山秧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娱人的成瘾秧歌,应敬神的目的而长久的流传于民间。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也不再仅仅为敬神而耍秧歌了,人们也想借此机会好好放松娱乐一下,因此,秧歌中娱人的成份加强了。2.用新经济的词,填入新生活、演唱党的好政策的观点,完善了新时代民歌曲的结构近年来,有些文人编写了一些秧歌曲,而这些新作品在取材上与以前的秧歌曲有了较大的差异。如,以前的秧歌曲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社会劳动生活与婚姻家庭等,而近年来新编的很多秧歌曲借用原来的曲调,填入了表现社会新生活、歌唱党的好政策的歌词。如《打鞭子》的唱词:“冬雪飞,冬雪飞,万里江山似粉堆,独有梅花何人不敬佩。人民解放军,精神赛过梅,踏遍了千山和万水,严寒暑热都不怕,解放了全中国”。这些秧歌曲结合现实生活,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也反映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3.作为马的由来替代近年来,随着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