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吟》写作年代考_第1页
《长白吟》写作年代考_第2页
《长白吟》写作年代考_第3页
《长白吟》写作年代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白吟》写作年代考

《白头歌》的版权尚未确定。古之学者如陈延杰、陈沆等怀疑《白头吟》为卓文君之作,其根据是《乐府诗集》卷四一称《白头吟》为古辞,未撰作者;《玉台新咏》命名为《皑如山上雪》,属于古乐府诗六首之一,也不著作者;《宋书·乐志》也是如此p2006。而托名为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则认为卓文君作过《白头吟》P99,清沈德潜《古诗源》认为“皑如山上雪”就是《白头吟》,作者就是卓文君p46。现代学者如游国恩、刘大杰、马茂元、陆侃如等均认为《白头吟》非卓文君之作;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认为“似属附会”,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恐不可信”,余冠英则说“与卓文君无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以班固《咏史》“质木无文”来说明当时文人五言诗技巧不成熟,进而推断在其之前更无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象《白头吟》这样成熟的五言诗只可能产生于班固之后。《白头吟》为卓文君之作既有争议,相应地,它的具体著作时代也就成了疑问。《白头吟》是汉代之作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可从五言诗的成熟时代和《白头吟》是否为男性拟作(或代作)以及从汉代社会思潮这三个去探讨该诗产生时代。一言诗到西汉的成熟时间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云:“按《召南》《行露》,始肇始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p48-49这段话涉及几个层面:从诗体上看,五言诗起源很早,西汉亦有五言诗;从诗歌的作者看,文人(尤其是著名文人)作五言诗者少,即“辞人遗翰,莫见五言”。范文澜注刘勰这段话云:“彦和之意,似谓三百余篇中不见著名文士作五言诗,非谓三百余篇无一五言诗也。采自民间之歌而非辞人所作,而尽多五言,彦和殆未尝疑之也。”P54的确,民间既有大量的五言诗,焉能没有文人之作?又《诗品序》云:“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p7钟嵘认为王扬枚马以词赋竞爽,不以吟咏竞爽,故呤咏之作靡闻,从李陵之后班婕妤这将近100多年的时间内,作五言诗的只有班婕妤这一妇道人家,可见“诗人之风,顿已缺丧”,言外之意就是在班婕妤之前,已有文人作五言诗的风气。东京二百载中,文人五言诗并不少,只有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此“质木无文”乃是相对于其它的非咏史的五言诗而言。“质木无文”并非是指诗的艺术特点,而是诗歌内容。萧涤非谓:“固知所谓‘技术拙劣’‘质木无文’,乃咏史之体宜尔也。原为性质不同,并非由于时代之先后,不足引为原始作品之证。”关于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时间问题,赵敏俐从分析钟嵘的《诗品》评价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一语的原意和班诗自身入手,结合其它材料得出结论,认为文人五言诗到班固时代已经成熟。1我们再来看典籍中所载的西汉五言诗。汉初到成帝间见于典籍的五言诗或以五言为主的诗有汉初戚夫人《舂歌》,《舂歌》除了前两句外,其余全为五言;武帝时李延年之“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p3951除了第五句以外,其余全是五言。汉成帝时,长安中有歌曰“安所求子死(尸)垣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p3674另有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p175两诗采用的对仗手法、押韵的方式都显示该诗是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据陈天详先生统计,《汉书》中有五首五言诗,“从《汉书》的编写体例中可以看出,班固在人物传记中不是有意识的反映汉代诗歌的创作情况,而是根据事件叙述的需要,为了忠实的反映历史原貌才偶尔记录了这些五言诗”,班固并非有意记载当时五言诗的流传情况,尚且记载了这么多的五言诗,实际上的五言诗应该更多。陈先生又从当时其它资料中发现四则属于西汉的五言诗及五言诗句,得出结论:五言诗成熟于西汉而非东汉末期。逮自张衡,《四愁诗》已经以七言为主,《思玄赋》结尾完全为七言,且采取用典、押韵,情思委婉含蓄,是比较成熟的七言诗。按照诗歌的发展规律,在这之前应该有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既然五言诗在西汉就已经产生而且盛行,为何没有作者署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理由:首先,我们看看西汉设立乐府的目的。《汉书·艺文志》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P1756。“观风俗,知薄厚”是统治阶级设立乐府机构的主要目的,他们要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文人之诗不在统治者的采集之列,而民歌之作者一般不考。其次,汉代正统之文是汉赋和四言诗,五言诗被认为是“街道里巷”之语,是“于俳谐、倡乐多用之”的P1905,因而文人不轻易将自己的五言诗用来唱和应答,若作了,一般也不署名,反观属于“正统”文学的四言诗和深受统治者喜爱的楚歌,其作者,大多言之凿凿。二汉代女性形象的缺失从《白头吟》的内容和口气上看,应该出自女性之手,作者如为男性,则该诗应为拟作或代作。汉代有代作和拟作之习p43。有拟作,一定有原作。“由于拟诗的作者,必然先曾为原诗的读者,因而他的拟作,无非就是其阅读过程中对原作者之‘写’的‘近似的再演’的文字化”P27。而“近似的再演”的拟作与原作在主题立意、篇章结构、语言用字乃至语气语调上要一致。《白头吟》如为拟作,则原作何在?退一步讲,就算原作亡佚,《白头吟》也不会是男性的拟作或代作。“闻君有两意,故来相绝决”,如是士人之间的决裂,用得着以女性自居么?毕竟,在汉人心目中,女性是低下的,如此,岂不是自我贬低?汉人继承了以男女爱情暗寓君臣遇合的传统,诗中的主人公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以弃妇自比,其模式是“臣子——弃妇”式。若寓君臣遇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绝决”该如何理解呢?而且,被君权和经学束缚的汉代文人多成为帝王的文学侍从。诗歌更多的是对民实行教化的工具,他们只会鼓吹“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P468,鼓吹一套套的妇女伦理道德,不会赞同女性主动与男性决裂。而且,男性缺乏女性因配偶有他心而痛苦的情感体验,不能理解女性那种仅是“闻君有两意”就与丈夫绝决的举动背后的深刻内涵。“拟作者本身既有的经验情感,无不影响着其对原作的体会、对原作者的观看和认同;但这些由原作而来的体会和认同,也随时渗入其既有的经验情感之中,并对其产生影响,使其发生改变”p36,“促发拟作者操觚为文之动因,其实绝大部分来自于一分情不自已的感动——不管是原作者的情感内涵,还是耳闻目见的景况际遇,都使拟代作者在‘怆然莫不心为感’、‘以其情而玩其辞’的情况下,‘而表意焉’‘怜而赋之’”p54。成功的拟作,对原文的主旨有深切的认同。但主张或享受着一夫多妻制的男性缺乏女性因配偶有他心而痛苦的情感体验,因而也缺乏作《白头吟》的情感基础。我们也可以发现汉代男性代作或拟作之文,其中的女性都是柔弱顺从的,如《长门赋》中的陈皇后哀婉缠绵,悲凉凄苦;《同声歌》中新婚的女子侍奉丈夫“情好新交接,恐忄栗若探汤”,想方设法讨好丈夫;繁钦的《定情诗》女子不是“涕泣”“叹息”就是“愁”“伤”“悲苦”;宋子侯《董妖娆》中的女性因“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产生的担忧使她们担心岁月的流失,青春的老去,强烈的时间忧患意识使她们害怕见花之零落。愁苦哀怨之女性是汉代男性拟作或代作的婚姻爱情诗篇的主人公形象。间或有一个两个刚强的女性出现,也是以反对另嫁,捍卫婚姻的面貌出现,《陌上桑》如此,《羽林郎》也是如此。而《白头吟》的基调大异于上述之作,因此,很难说明它是男性文人之作。三法律女性地位的下降既然《白头吟》不是男性文人的拟作或代作,我们再看看史书中有记载的其它女性的情况,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上来探讨《白头吟》的写作时代。从《白头吟》表现的是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动权,在丈夫有二心的情况下,女子主动和丈夫决裂。女子主动和丈夫决裂的情况汉代不少,但大部分是在西汉前期。自董仲舒倡导夫权妇道,鼓吹阳尊阴卑始,女性的地位渐趋下滑。刘向《列女传》宣扬贞顺节义,汉宣帝又以政府的形式奖励贞顺,虽然如此,仍有不少女性改嫁,甚至有杀夫现象发生(如汉宣帝元康年间,魏相上书云:“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P3136。)东汉初,亦有“贵易交,富易妻”的谚语2。但是,建初四年(79年)章帝诏诸王、诸儒集合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纂成《白虎通义》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宣传三纲五常,妇顺,从一而终,允许丈夫纳妾,以丈夫为天等,将这些不平等的观念性的东西变成法律条文。另一个女圣人班昭又将这些法律性条文内化,对女性又从多方面加以要求。她作《女诫》七篇: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屈从、和叔妹。她认为女性应以柔弱为本,自甘卑下,自觉认同“男尊女卑”的性别角色:“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敬慎第三);女性要甘于卑弱、要勤劳、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认可丈夫凌驾于妻子之上,而妻子事夫则天经地义。“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夫妇第二)丈夫要“御”妻,否则无威仪,妻要事夫,否则无义理。反对女子再嫁,“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祗,天则罚之,礼仪有愆,天则薄之”(专心第五)P27。综观汉史,西汉前期出妻较少,东汉为多。妇女改嫁,西汉多而东汉少。班氏兄妹的《白虎通》与《女诫》成为女性地位下滑的显著的标志。男性宣扬对妇女的占有和一夫多妻制,要求女性认可并服从。在男性的鼓吹倡导和政府行为的干预下,女性自觉遵守男性为她们制定的规则,其程度甚至超过了男性所预期,她们慢慢迷失自己。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女性更是进行自我禁锢。才女蔡琰重嫁董祀后,“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窦玄妻被遗弃,她呼天抢地,“何所告诉,仰呼苍天”,“悲不可忍,怨不自去”p990;徐淑《为誓书与兄弟》云:“列士有不移之志,贞女无回二之行。淑虽妇人,窃慕杀身作义,死而后已。……仁兄德弟,既不能厉高节于弱志,发明明于暗昧,许我他人,逼我于上,乃命官人,讼之简书……”P991后汉女子对贞节的遵守实在出乎男性意料。当亲人或是男方家族要其改嫁时,或是发誓不从,或自我毁形,或自杀,——即使所嫁之人不才,夫妻感情不深。刘长卿之妻在丈夫死后为防嫌疑,不肯归宁。当儿子死后,居然“豫刑其耳以自誓”p2797,阴瑜之妻荀采十九岁守寡,父荀爽欲将她许嫁别人,她先是“怀刃自誓”,后自缢身亡,以“尸还阴”p2799。对当时的女性自我的贞节现象王符有所记载:贞洁寡妇,或男女备具,财货富饶,欲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