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好不结构及其两个空间
一、“易”和“软”是一样的,但都是历史条件和广泛分布的原因1.好容易、“容易”“好+不+”的组合层次袁斌先生对现代汉语资料的长期分析结果表明,“易”一词在出现之前就没有出现,“难”一词也没有出现。【1】可是现在,“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在人们言语生活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且表意相同,也因为这种广泛运用引起语言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很多学者把“好容易”和“好不容易”作为一对,像“好蛮横”和“好不蛮横”一样,纳入“羡余否定”这一语法格式中,并且进一步将其及其类似的结构统统归纳到反诘羡余否定类,如:邹立志(2007):《羡余否定的语用认知分析》。【2】关于上面这一归类,笔者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发现:“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可以表意相同,形成羡余否定,并且为人民群众广泛使用,不仅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可以得到说明,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层面的合理因素:[明]起北赤心子《心语樵粹》里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文皇尝谓解学士曰:“有一书句,甚难其对,曰‘色难’”解应声曰:“容易。”文皇不悟,故谓解曰“既云易也,何久不属对?”解曰:“适已对矣。”文皇始悟,为之大笑。【3】(《趣味语文精选简释》,吴华宝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上文引例中的“文皇”即是明成祖朱棣,“解学士”便是明初负责主编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有名才子解缙。根据做对联的要求,“容”和“色”相对应,“易”和“难”相对应。这样,“容易”在现代口语里虽然貌似一个单纯词。但在文言中却是由“容”(面容的意思)和“易”(改变的意思)这两个词复合构成的合成词,意思也就可以解释为“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暗含了实际上并不容易”。这虽然只是一个和语言相关的趣味语文历史故事,却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包含两个意义即:“从面上看起来就很容易,真的容易”和“表面上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并不容易”。换句话说,“容易”在意义上是蕴含“不容易”的。这也就为现代言语生活中“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可以表意相同作打下铺垫。后来,笔者也曾从各种含有“羡余否定”格式描写的语言学著作、论文中去查询有无类似用法的词语,结果发现:“好容易”与“好不容易”,意思大都表示“很不容易”,且后一种使用得更为广泛,从形式上看,其组合层次是“好+(不+形容词)”,整个格式都是表达否定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形容词也仅限于“容易”,没有发现第二个。2.表达方式的选择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一语言现象,这也是语用学当中的表意准确性对语言使用者提出的要求。因为“好不容易”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就是“很不容易”的意思,然而,很多人可能觉得仅仅使用这种正常否定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的意义和情感还不够有力量,不能够准确地反映自己的内心心理期待和表达实际。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种含蓄的但是又不影响表意的“反语表达法”,从而努力使语言的表达效果同语言主体的心理期许、实际语言环境相吻合。小结:“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可以表意相同,既具有一定的历史层面的合理性,也是现实言语生活中语言使用者想要确切表达意义和情感的需要,两个方面的共同驱动,会使得这种特殊的“反诘式羡余否定”得以形成。二、好不+不+形容词的语法化阶段沈家煊(1994)指出,“语法化”这一术语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转化为无实际意义,只表达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和现象。后来,于1999年《不对称和标记论》中明确指出“好不”双语副词的形成是一种语法化过程。【5】从哲学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那么,“好不”双语副词语法化过程当然也不例外!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上文叙述的趣味历史故事是证明“好容易”和“好不容易”意义具有蕴含关系的最早资料,同时也是一个有效条件(第三段将详细论述),可以把这个作为“好不”结构语法化过程开始,把得到语法学界公认的“羡余否定”格式作为语法化过程的结束。现将“好不”副词语法化的过程拟定如下:“好容易”=“好不容易”(表意相同,是“羡余否定”特殊现象)→“好不”副词运用的增加→“不”字虚化→“羡余否定”形成初始阶段,“好容易”=“好不容易”,从意义上来说二者之间具有蕴含关系;但是,从形式上来说,很多人会误以为“好”=“好不”。这初步符合“羡余否定”(定义见第三段)的要求。笔者也因此把这种个例作为“好”和“不”双语副词形成的第一步。到了“好不”副词运用增加阶段,“好”和“不”结合得更加紧密,事例越来越多,有的专家学者甚至觉得有对它进行分类说明的必要,在这个领域内,袁宾先生曾经做出过巨大努力,他曾对近代25种广泛流传的汉语著作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西游记》之前的十六种著作皆不见肯定义“好不”的用例,《西游记》之后的七种著作为肯定义“好不”用例和否定义“好不”用例并存,最后得出“好不”最初用作反语表示肯定这一结论。【6】王进文在袁宾、张谊生及沈家煊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羡余否定词前面的词的功能类型将“羡余否定”格式分为副词性、名词性、动词性和关联性四大类。随着用例极大增长,“不”字逐渐虚化,要轻读,来使自己表达符合心理期许和感情需要的阶段。此阶段,也出现了分歧,如“好不讲理”究竟是“好/不讲理”还是“好不/讲理”,究竟“好+不+形容词”结构如何划分,学者各抒己见,下文将着重讨论该问题。第四阶段,也就是专家学者们把用法相同的和用法不同的“好不”结构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的阶段,可以看成是“好不”副词语法化的形成。三、好形容词的结构分类以及对否定的评价1.语言表达的致性:语言叹余,语语言中的羡余否定现象是指:语言形式超出语意表达最小需要量的现象,也就是语言形式相对于表达意义有所多余的现象,它展示了表达形式和表达意义之间的不一致性,产生羡余的具体形式有:语音羡余、词汇羡余和语法羡余。本文主要讨论语法羡余。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确定的信息用肯定形式来表达,否定的信息用否定形式来表达。但是,实际言语生活中有些否定并不表达否定的意义,前面列举的“好不容易”和“好容易”,二者表达意义很相近,都表示“很不容易”这样的含义,这样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表意相同,且这里的否定词“不”从形式上看来并不是表意的必需,呈现羡余。语法学界将这样一种语言现象概括为羡余否定。2.用意义上的否定意义“好+不+形容词”这一结构,根据其表义表示的结果是肯定还是否定,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用以表示肯定的意思,关于这种用法,《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这样论述的:“好+不+形容词”结构主要限于部分双音节形容词,表达肯定的意义,如:市场上好不热闹(=好热闹)她哭的好不伤心(=好伤心)这类用法中的“好+不”连接得很紧密,结合成一个表示加强程度的特殊双语副词,而格式中的形容词大多为[+表人的、+情感类]的,如:无聊、寂寞、寒酸、开心、伤心、难过、沮丧等等。第二,用以表示否定的意义,这里主要介绍一个特例即“好不容易”与“好容易”,意思都是表示“很不容易”,从形式上看,这个例子的组合层次是“好+(不+形容词)”,整个格式都是表达否定意义,这种情况的形容词仅限于“容易”,没有发现第二个,此项格式不具备能产性。第三,用以表示否定的意思。有一些形容词如:安分、争气、讲理,公平、人道、知足、贤良、本分、晓事等,起初并不能够使用“好”来加强,使用“不”表示否定就可以了。它与第二种情况中的形容词区别正在这里,只有否定形式而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而第二种情况里面的形容词都可以说。这类形容词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从某一方面反映出“道义”层面的一些词,这种用法中的“好+不+形容词”不像第一种结构那样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来表示加强程度的特殊副词。沈家煊(1994)说,这类词不能使用好来加强语气,是指该词的一般用法而言,在特殊用法中则不受此限制,例如在使用反语表达反讽意义的时候。他进一步指出,当这些词用好来加强时,事实上,必须按照反语来理解,才理解得通,如:“好公平”是对“好不公平”的反语表达,“好知足”是对“好不知足”的反语表达,“好讲理”是对“好不讲理”的反语表达,诸如此类。3.肯定语言的功能对于前两种情况,石毓智(2001)认为“好”在这里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程度副词,“容易”加上“不”之后整个短语仍然能够用程度副词修饰。也就是说在程度副词和“容易”之间可以插入否定词,因此,“不”是有实际意义的。石先生认为第二种不属于羡余否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欠妥当,理由有三:第一,“好不容易”与“好容易”表示否定意义是个特例,不具备能产性。笔者在上面的“好不容易”与“好容易”表义相同的历史条件中已经证明了“容易”与“不容易”意义上可以相互蕴含,也就是“不”字可隐可现。第二,“好不容易”与“好容易”表义相同的频率很高,即在“好不容易+VP”结构与“好容易+VP”结构表义相同,其中“VP”指动词短语,如:“我好不容易才办成这件事情”与“我好容易才办成这件事情”;“我好不容易成功了一次”与“我好容易成功了一次”。第三,大多数的学者均将“好不容易”与“好容易”纳入“羡余否定”的范畴,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1999)、袁宾(“近代汉语‘好不’考”,198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2004),曹婧一2007年毕业论文及王进文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等等。基于上述,笔者倾向于把“好不容易”与“好容易”作为“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一个特例来看待。在第二段的论述中,笔者将其作为“羡余否定”形成的个别和特例也正是基于此类考虑。沈家煊(1994)对于上面第三种情况做出了解释,值得我们引起注意。沈先生采用了语用学上“礼貌原则”和反语中的“引述理论”进行详细解释,并力图获取此种类型的内在规律。先生认为:第一,双音副词“好不”的形成是个语法化的过程,即一种语用方法在约定俗成之后变成语法的过程,用具体事例描绘即是“好(引述)不蛮横(反语)→好不(陈述)蛮横→好不(陈述)热闹”。他进一步指出,“好不”这个双音副词的形成来源是“好”的“引述+讽刺”的反语用法。上述事例中“不”和“蛮横”关系比较松散,这些用法逐渐被人们使用得频繁后,“好”和“不”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好不”,这个“好不”已经不是“引述性”的,而是陈述性的,从而使得句子的字面意义与实际要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即“好不热闹”=“好热闹”之间的肯定否定的对立消失了。第二,受“礼貌原则”的制约,汉语中使用“不讲理”、“不道德”等道义词否定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不蛮横”之类形容词。前者是一种“前缀否定”,“不”和讲理结合得很紧密;而后者则是一种“句法否定”,“不”和“蛮横”结合得很松散,从而导致“好/不讲理”和“好不/蛮横”的对立。当运用语言进行评价时经常要引用按文化定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当我们的正当期待落空时,经常要用讽刺的口吻来引述这些规范、标准和期待,如“你好讲理啊!”而贬义词很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