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1课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1课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1课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1课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课题:《出塞》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教材分析《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出塞曲》2、导入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2、板书题目《出塞》。师傅:“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谁来说一说(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这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2、走近作者: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三、初读古诗,读懂诗意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4.理解词语。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塞:“宀”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稍长,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秦: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撇和捺要舒展,下边“禾”稍小。征:左边要窄长,右边“正”左竖要短,右竖连接两横,下横稍长。四、精读古诗、品悟诗境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生听课件中范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2.读古诗前两句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1)“秦时明月汉时关”,只是说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吗?怎么理解这句诗?这是什么样的边关?(2)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其他描写明月的诗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发现了吗?诗人笔下的明月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3)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与亲人团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想象: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在做什么呢?(5)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3.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在盼望什么呢?读古诗后两句。(1)他们在盼望谁呢?(李广)他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呢?4.小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边关将士的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1.诗歌可以作为歌曲来演唱,让我们学习吟唱这首诗吧,同学们一起加入好吗?(播放音频:古时新唱《出塞》)2.学会吟唱古诗,回家唱给家人听听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出塞》。3.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八、课后反思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