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处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水处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水处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水处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水处理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水处理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市场需求日增 PAGEREFToc373519567\h31、水资源趋紧,水务市场需求量质齐升 PAGEREFToc373519568\h42、节能环保升级为战略新兴产业,水务细分新兴行业政策日渐明确 PAGEREFToc373519569\h73、产业链整合更加活跃,综合环境服务商应运而生 PAGEREFToc373519570\h9二、市场化逐步深入 PAGEREFToc373519571\h121、水务市场化创造多元产业格局 PAGEREFToc373519572\h132、工业用户与水务公司利益紧密交织,需要加强合作 PAGEREFToc373519573\h153、水价上调大幕开启,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利益平衡 PAGEREFToc373519574\h17三、技术创造新生力量 PAGEREFToc373519575\h201、水务行业供应能力提升将由技术创新带动 PAGEREFToc373519576\h202、案例研究: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 PAGEREFToc373519577\h23四、资本助力行业/企业扩容 PAGEREFToc373519578\h251、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规模融资 PAGEREFToc373519579\h252、通过兼并收购实现战略整合与地域扩张 PAGEREFToc373519580\h29气候变化、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以及快速城市化造成全球供水压力日益增大。联合国2023年发布的水资源报告指出,到2023年,世界上仍有近10亿人口没有饮用安全水的条件。在城市中,不能饮用安全水的人口比例还在增加;世界上约80%的废水尚不能得到收集与处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水资源日趋紧张,同时用户对供水总量和质量的需求却日益提高。如何增加供应和管理需求将是中国水务行业的主题,面对变化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行业参与者与公众也开始重新思考水资源的管理问题。一些受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有效管理水务行业供应侧与需求侧?水价改革早就提出,为何推行效果甚微?水务市场投融资结构的变化?各产业环节的竞争与合作?在水务行业由过去的行政性投资拉动逐步向商业资本为主导过渡,产业向环境服务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更有效的水价机制、技术的创新、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与规范、行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对新运营服务模式的探索将对行业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大量事实与数据研究,本报告旨在对未来3-5年中国水务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前瞻性的展望。一、市场需求日增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正在面临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期曾经遇到的问题——资源过度开发与环境恶化。特别的,对于中国的水资源,中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很多处于缺水状态的城市都存在地下水过度开发的问题,而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恶化了中国的自然水域水体质量。与之相对的,则是经济发展所催生的水量、水质需求升级,以及政府部门环保意识扶植政策力度的提升。水务企业在需求的升级过程中,不断尝试着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1、水资源趋紧,水务市场需求量质齐升总体来看,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是指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即河川径流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常年值为27,711亿立方米,位于全球第六位,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仅为2,055立方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4。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全国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包括北方六区——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南方四区——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中,南方四区水资源占比达83%,地域分布严重不平衡。除了水资源本身较为短缺,虽然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相对增长较快,但其污水处理绝对数值和处理标准仍然较低。此外,目前很多地区都面临供水管网老化的问题,造成水的渗漏损耗,并且生锈、结垢的管道给自来水带来二次污染。以地处中国东北辽宁的缺水城市沈阳为例,沈阳市目前有5300公里的供水管网,其中超过30年的地下管网占管网总长度的66%,导致将近20%的供水流失。从需求量的角度来看,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用水量总量基本稳定,2023年用水量达到6022亿立方米,但是用水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农业一直是用水量最大的领域,但是其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2023年在总用水量中占比为61.3%,较之2023年下降7.6个百分点。生活用水则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23年生活用水量达到765.8亿立方米,比2023年增长了33.2%,在总用水量中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与生活用水类似,工业用水量在这10年中增长了27.1%。从水质的需求,特别是生活用水的水质需求来看,目前中国城市自来水尚不能达到直饮的标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自然灾害、人为污染等偶然事件造成的临时自来水质恶化时有发生。国家推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23年7月1日是全部检测项目实施的最迟阶段。而根据目前调研数据显示,全国超过3000家自来水公司中,仅有少部分的出厂水质达到了106项指标。新的供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将挑战供水服务的经济技术路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水质的改善需求也变的更加强烈。面对这样的供需困境,中国的水务行业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水资源的紧缺和分布不均,目前全国六百多座城市中,超过四百座城市面临缺水困境,随着城市及其周边的水源无法满足当地需求,大规模的跨区域、跨领域调水迎来了发展良机;其次城市对水质的要求逐年提升,为企业在供水、水质监测检测及污水处理领域打造专业化团队提供了良好机遇;再者,城市对体制改革尤其是公用事业改革的要求迫切,给水务企业参与城市建设拓宽了道路;资本市场、社会公众对水务行业的广泛认可也为水务企业的快速整合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属于干旱缺水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水资源具有循环再生的特性,因此水资源的管理将更多着眼于提高水质和建立水资源循环再生系统。2、节能环保升级为战略新兴产业,水务细分新兴行业政策日渐明确中国经济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粗放的发展方式难免对环境资源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其它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针对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相关的支持政策频频出台。“十四五”规划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产业之一,其战略性地位进一步提升,表明中国政府对于改变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高碳发展模式,以及寻求低碳经济发展新机遇的态度,环保主题将是“十四五”期间政策扶植的着力点。具体到水业,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23年,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规划》提出,“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并且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包括:到2023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约16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除《规划》中明确的目标外,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环保部还与各地方政府以及部分央企签署了“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仅目标责任书所列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国将至少新建118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总能力4570万吨。《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3.4万亿元,其中优先实施的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投资1.5万亿元。在这8项工程中,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位列首位,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污泥处理处置、工业水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十四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的新建项目投资需求将达4360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投资需求就占七成,达3200亿元。建设和运营的市场规模则有约千亿元。整体而言,环保监管的要求更高,范围更广,并且执行更加严格;从投资层面来看,由于环境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细分市场显现,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巨大。除了传统的污水处理与固废处理,随着各项规划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一些新兴细分市场也引人关注。如再生水、海水淡化、污泥市场、管网运营等领域,都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再生水,主要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极度缺水的以色列通过20多年的投资和建设,水的再生率达到70%。中国也将出台再生水利用方面的专项规划,目标为到2023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达到20%以上,较2023年底提高10%。根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再生水市场将成为环保产业板块又一个异军突起的领域,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污泥处理的责任主体,强制措施,实施时间已得到明确。2023年底,环保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设施应当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现有污水处理厂,应当在该通知发布之日起两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按照住建部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077座,同时还有约1300个项目正在建设。众多新兴产业政策日渐明朗,政府与企业也在摸索更合理的投资结构和商业模式,其市场前景值得预期。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即政策、资本、技术的相互作用。水务行业项目往往具有投资规模大及投资回报时间长的特点,在发展初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特别是在中央财政支持、行业标准、排放指标、技术研发等方面,政策支持将带动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3、产业链整合更加活跃,综合环境服务商应运而生从水的提取到最终排放,可以将水务行业的产业链作如下分割:原水,制水,管网运营,用户,污水处理。原水主要是指取天然水体或蓄水水体,用作供水水源的水。原水行业通常的运营模式是建设水库将水资源开发储存起来,并将其输送到自来水厂。一般来说原水项目通常为政府投资和运营。制水环节主要是指自来水厂,通过一定的工艺将原水净化、消毒,将其制作成为达到相应标准的自来水。管网运营商收购水厂所制得的自来水,将出厂的自来水通过供水管网到达用户,并代收自来水费和污水处理费。用户排放的污水,最终的路径各有不同,普通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对环境无特殊危害的工业污水进入市政排污管道,最终由污水处理厂统一进行处理;特定行业的工业污水,不许直接排入市政排污管道,需经过特殊处理,排放的总量和有害物质残余量达标后,方可排放。此外,生活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制得的再生水,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除了上述环节以外,还有一些企业专门为上述环节提供水处理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服务,如提供膜生物反应器的碧水源,为工业污水处理项目提供工程建造服务的巴安水务等。在水务行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空间和合理收益,进行了很多沿产业链的整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务市场投资建设了大量的BOT项目,由此引进了一些具有跨地区乃至跨国背景的水务运营商,这些运营商在开展制水售水业务的同时,正在逐步向供排一体化系统服务方向发展。一些有规模的工程公司以BOT方式参与投资,同时自己完成工程建设,如金州工程。一些投资公司因为确立长期从事水务行业的经营战略而开始发展技术工程服务和运营服务,如首创股份。也有一些工程公司因为工程利润下降,涉足设备制造以获得收益,如桑德工程。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走过了建设的高峰期,如何保证建成设施的有效运营和污染治理效果成为未来行业关注点,因此在治理需求和设计、技术、产品、建设、融资、运营等各环节之间,迫切需要一个协调、集成的角色,使产业各环节实现高效良性运转,这个角色就是环境服务商。环境服务商集投融资、设备集成、工程建设、运营甚至包括最后环境效果的负责于一体。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如首创股份定位水务市场综合服务商,北控水务定位为环境综合服务商,江南水务则定位为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商。3综合环境服务商应当具有强大的投融资能力、综合的技术集成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及相应的规模,以实现从单一或少数几个环节角色向综合服务提供的角色转变。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典型的水务企业在从事原有的工程、设备、投资、运营等业务时,为获取更大的利益,进行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整合,并且将进一步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这一定位转型。二、市场化逐步深入中国的水务行业作为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由政府/国企专营、福利式廉价供给,计划经济的模式不能充分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专营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完成设施的升级和运营,政企不分也造成企业运行效率低下。种种问题使得中国的水务行业从非市场化模式中逐渐脱离、转变,带来水务产业投资格局、工业用户与水务企业合作模式以及水价定价模式的转型。1、水务市场化创造多元产业格局中国水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开放水务市场,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以往在中国长期由各地方政府直接提供,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和相当的福利成分。随着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浪潮,公用事业也逐步走上市场化改革之路。2023年12月建设部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同时,文件首次提出市政公用事业应由政府授权特许经营的概念,并规定了进行特许经营的公用事业范围。文件指出,今后凡投资建设特许经营范围内的市政公用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必须首先获得特许经营权,与行业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后方可实施建设。实质上,这正是为公用事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创造了条件。决策层期望能够通过筛选合格的运营商并授予特许经营权,将政府的经营和服务责任向企业转移。随后各地相继成立水务局,对水务行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并迎来了外资巨头掘金中国水务市场的高潮,如威立雅、苏伊士;一些改制后的国有水务企业,也逐步成长为上市公司,如重庆水务、江南水务等;民营企业作为一支生力军进入水务市场,并且利用他们机制灵活和拥有地方资源的优势,在中小城镇的水务项目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市场化、产业化路径中,中国水务行业逐渐形成了跨国水务巨头、国有大型水务集团、中小民营水务企业并存的多元化格局。本世纪以来,以苏伊士、威立雅为代表的跨国水务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以高溢价的方式购买了国有供水企业的股权。2023年外资水务威立雅出资17.1亿元获得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在同时竞标的3家水务公司中,首创股份报价2.8亿元,中法水务报价4.5亿元,威立雅以溢价达到280%投标价17.1亿元中标。同年3月,在争夺海口水务集团49%的股权转让中,威立雅又以9.5亿元胜出,报价几乎是其他三家同时竞标者的两倍。由于并购兰州供水集团案例的典型性,业界将这种方式称为“兰州模式”。这类股权收购式的合作,一般外资方会约定水价上涨的计算公式,保证水价跟随物价水平同步上涨,有些仅涉及制水业务的并购,外方还会提出保底供水量的要求。但是高溢价收购-特许经营的方式,在操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外资企业巨资投入后,希望能够尽快取得回报,上调水价的需求比较迫切,但是考虑到民生因素,水价的上调并不那么容易。其次,承诺的类排他性条款不能很好的兑现,很多单位都设有自备水井甚至自备水厂,这是在政企不分的年代遗留下来的,这些自备水井、水厂长期向本单位及周边地区供水,并且价格较低,制水、售水都自成体系,一时间也难以按承诺取缔,外资企业面对这类问题缺乏本土资源的协调能力。再次,供水服务涉及民生及公共安全问题,如完全为外资所掌控,恐公众对此难免有些担忧,因此在2023年西安自来水公司改制的过程中,就明确提出了拒绝“洋水务”的想法。在水务行业的外资引入过程中,由于水务行业管网、水厂等领域投资巨大,地方财政难以支持,因此中方存在着以市场换投资的考虑,但是现阶段水务行业在中国并未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并且水资源作为稀缺资源,长期看来,相关领域的政策管制和干预会长期存在,因此外资进入难免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引进外资是中国水务行业市场化的重要里程碑,在遭遇运营困境后,大型跨国水务企业在华投资策略有转变,由股权并购方式转向自身的传统强项——技术服务和运营管理,旨在回避股权并购高额投入的风险,并且收缩业务与国内企业重合的部分,突出自身优势。2、工业用户与水务公司利益紧密交织,需要加强合作工业用水在全国总用水量中达到24%,是仅次于农业的用水领域。工业用水用量大,但通常对水质要求低于市政生活用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又不同于生活污水,其中的污染物通常无法通过常规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达到无害化处理。火力发电和煤炭是我国取水量最大的行业。火力发电厂生产用水主要有水汽循环系统(即热力系统用水)、冷却系统用水、供热系统用水和水力除灰排渣系统用水,以及脱硫系统用水。煤炭工业主要用水有:井工矿井采煤用水;露天煤矿采煤用水;煤炭洗选加工用水;煤炭转化加工用水;以及发电、配制水煤浆、压制型煤用水和地面辅助生产用水等。工业用水企业加强节水以及废水无害化处理,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也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点关注——在北方缺水地区,火电项目向发改委报批时,如配有中水处理和回用系统,将增加项目获批的可能性;发改委《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在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配套建设海水淡化作业为工业冷却水,已有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对现有的工业水设备进行改造,以海水淡化水代替工业用水。为达到节约用水、降低排放的目的,在工业用水公司的取水流程、生产流程以及排放处理方面,均存在改造提升的空间。以火电厂水汽循环系统用水为例,空冷系统所涉及的水处理设备就包括:中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系统、凝结水精处理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等。工业水处理设备和工艺的复杂性,要求水务企业具有设备集成能力并且与工业用水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目前水务企业与工业用水公司的合作通常以EP(设备系统集成)、EPC(工程承包模式)为主,也有一些的污水处理项目采取BOT模式,整体看来,长期的运营合作方式运用得不多。十四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开展以合同环境服务为主的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主要包括区域性(省、市、区)发展环境服务业综合试点、行业或区域性第三方运营模式试点、综合环境服务模式试点等。合同环境服务是环境服务业的一种业务模式,是指以达到约定的环境目标为标的,环境服务业的乙方(受托方)向甲方(委托方)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化、综合性环境保护服务。这一模式的重要特征是,作为环境服务业企业的乙方,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能够就约定的标的提供综合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包括技术集成(甚至技术开发)、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甚至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服务。作为委托方的甲方,其主导约定的标的一定是环境目标,而不是环境工程或环境技术本身或其他与实现环境目标相关的要素。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将可能成为水务企业与工业用水企业深度合作的途径之一。在外部政策上工业用水企业受到取水、排污的总量限制,并且企业自身处于成本考虑也存在降低水耗和能耗的动力,在这样的动力下,合同环境服务可能会成为一种类似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模式,进入工业用水领域。该模式下,乙方企业由原来的水处理设备、工程建设方,进一步发展为综合的系统服务提供商,并且以节水量、排污量、污染物指标等因素作为标的,乙方的收入与上述指标挂钩。3、水价上调大幕开启,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利益平衡长期以来,中国供水行业基本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后引入市场机制,供水服务逐步改由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提供,主要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改制企业。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水逐渐由免费产品过渡到行政事业性收费产品,并最终成为立足市场供需的商品。水价是平衡水及环境资源、公众利益、水务企业利益的重要因素,制定合理的水价,理顺水务行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并且在公众可支付的能力范围内,通过价格杠杆,提高节水意识,避免水资源滥用是水价制度改革的重要责任。根据2023年发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关问题的通知》,水价由四部分组成: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其中,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由政府确定、企业代收,最终进入政府财政;水利工程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部分以成本和服务为基础,约占公共支付价格的50%,是价格监管和听证的重点。目前中国的水价以水务企业“保本微利”为原则,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费上涨、水质标准提高之后,供水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日益上涨,水价需要保障企业的合理回报。根据中国水网2023年发布的《中国城市供水市场专题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供水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利润总额-16.88亿元,净利润-19.13亿元。虽然多个城市上调水价后,全行业亏损状况有所缓解,但距离盈利仍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供水企业无力顾及水厂工艺升级和老化管网改造,水质提高也无从谈起。此外,现行的水价并不能很好的鼓励公众的节水意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水国家,不足以很好的保护珍贵的水资源。自2023年以来,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预披露各自的水价上调计划,国家发改委也在制定相关的水价改革全国性指导意见,近20个省市相继启动水价调整政策程序。业内预计,一场全国性的水价调整大幕即将开启。未来水价定价机制将逐步向成本公开方向发展,由供水企业向公众披露其成本构成,国家明确要求推进阶梯水价。所谓阶梯化水价,是指对使用自来水实行分类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用水量越大,水的单价越高。阶梯水价是一些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鼓励节水的措施,以以色列为例,该国水价由财政部和水委员会建议成立的委员会确定,其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为每月第一个8吨为0.8美元/吨,下一个7吨为0.95美元/吨。下表是2023年2月1日起实施阶梯水价的长沙市的居民用水价格案例。除长沙以外,上海、北京、广州等许多城市都在计划上调水价的同时,酝酿水价的阶梯化改革。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通知》要求全国各省辖市以上城市须在2023年底前实行阶梯水价,其他城市则在2023年底之前实行阶梯水价。但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仅有近80个城市在部分居民中实行了阶梯水价,36个大中城市中实施了阶梯水价的不足1/2。阶梯水价施行的一大难点在于,阶梯水价必须以“一户一表,抄表到户”为前提,不少城市的老旧居民区还未实现一户一表,抄表到户则更具难度,人工入户抄表工作量巨大,且一旦实施阶梯水价,则必须每月固定时间抄表,遇到家中无人的情况就很难按时抄表,因此相对可行的方案是进行水表改造,安装可远程抄表的智能水表,但是每块智能水表价格约500-600元,加上安装费,覆盖整个城市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供水企业不愿承担。一般国际上认为用水消费支出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是合理的,目前中国用水消费支出不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4,水价具有一定的上调空间,合理提高水价可以改善供水企业经营效益,使供水企业有意愿投资于改善服务和提高水质。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域水资源条件和供水企业技术水平差异,中国各城市的供水成本差异巨大,政府需要完善成本评估体系和监审标准。三、技术创造新生力量1、水务行业供应能力提升将由技术创新带动水务行业向产业化转型,要求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和更高效的管理运营来提升供应能力,这些变化促使水务行业由投资拉动转向技术带动,政府和企业将更加关注建设技术和运营技术的培养和提升。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于2023年12月29日联合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3)(以下简称新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将自2023年7月1日起实施,并且规定2023年7月是新标准达标时限。标准规定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包括微生物指标、消毒剂及其副产物指标、一般理化指标、有毒有害金属指标、有机污染物指标、农药指标、放射性指标等。该标准加加强了对有机物、微生物和消毒等的要求,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达标水质将于欧美发达国家水质接近。但是业界普遍担忧2023年7月很多制水机构尚不能达成上述生活饮用水新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目前大部分自来水厂仍然只具备常规水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虽然能除去常规悬浮物等杂质,但对于微量有机污染、新型致病微生物等物质却无能为力,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中,具备深度水处理工艺的水厂数量仅占2%;其次,部分管网老化也是影响水质达标的重要因素;再次,水源污染问题也很突出,劣V类水质水量占河流、省界水源、湖泊的比例均超过20%,水源水质的恶化为自来水水质达标增加了难度。为改进城市供水水质,一方面需要制水售水机构改造水处理工艺和老化管网,另一方面从水源保护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的管理,现只有12%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标准达到了国家一级A,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标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技术手段来看,制水环节的工艺改进一是改进常规处理的水力学工艺,并强化混凝;二来可以增加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中目前国内运用较多的是臭氧活性炭法和膜处理技术。膜法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绿色水处理技术,可以运用于中水回收利用和海水淡化工艺。世界上每天约有500万立方米的水通过膜分离处理,为了适应水处理的需要,膜材料的性能逐步得以改进采用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备超滤膜。此前膜法水处理技术由于膜材料、膜反应器购置成本和定期维护成本较高,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膜分离过程能耗低的优势得以体现。此外国内企业目前已经能够自行生产膜反应器,膜材料的国产化也在尝试过程中,因此膜法水处理技术的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北控阿科凌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是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国内总承包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该项目即使用了膜法水处理技术。目前,这一工程每天可处理海水规模5万吨。在有税收政策的支持下,制水成本约4块钱,已经低于唐山、青岛这些引黄济青的水。除了建设技术,运营的集成化和信息化也成为水务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SCADA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供水调度领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SCADA是英文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的缩写,即“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在供水调度领域,通过监测水厂、水站的流量、压力、水质等信息,对整个供水系统进行统一调度管理,杜绝了断水情况的发生;通过不同检测点供水压力和流量的异常变动,能及早发现管网的漏损并进行处理,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水厂监控系统也已成为水厂工作可靠和水质合乎要求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水厂实现降低电耗、药耗所依赖的途径之一。虽然水务行业依然较多依靠政策驱动,但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国内的排水管网运营管理领域,SCADA系统的应用普及程度还不高,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2、案例研究: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新加坡的供水由四部分组成:1)马来西亚进口水,2)雨水收集,3)再生水,4)海水淡化。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长期依靠马来西亚的淡水供给,难免威胁其用水安全,使得新加坡在国家发展和外交上受制于人。为降低对进口水的依赖,新加坡一直致力于建立自给自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新加坡于1961年和1962年分别与马来西亚签订了两份供水协议,前者已于2023年到期,后者则将持续到2061年,按新加坡政府的水资源战略,届时新加坡将完全实现淡水的自给。一、雨水收集。新加坡雨量较为充沛,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新加坡实行雨污分流制度,并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其中代表性的工程为耗资2.26亿美元的滨海堤坝,建成后不仅用来采集与水,还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新加坡全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成后,可以将全国80%的降水转化为饮用水,解决当地居民30%以上的用水需求。二、再生水(新加坡称之为新生水,newwater)。新加坡非常重视生产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经过30多年的研发,形成了多道过程层层回收的水处理技术。第一道过程就是传统的污水处理过程,作用是从污水中除去淤泥和泥沙成分,经过这一工序的水可以用于一些工业用水项目。接下来的工序则包括微过滤、反渗透等膜法水处理过程,最后再经紫外线消毒,经过处理的新生水品质超出饮用水标准。新生水制水成本相对较低,仅为海水淡化成本的一半。此项措施提供的水量如今已位居总供应能力的第二位,仅次于进口,占总用水量的30%,政府制定的长期规划是将这一指标提升至50%。三、海水淡化。新加坡从2023年开始实施“向海水要淡水”计划。2023年9月,新加坡第一座海水淡化厂新泉海水淡化厂投入使用,每天提供3000万加仑的净水,反渗透膜法水处理技术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海水淡化技术。目前由于海水淡化成本高昂,其供水仅占10%,根据政府的长期规划,到206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0%。新加坡作为一个淡水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依靠管网、水处理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比如其完善的雨污分流制度和污水排放和存储系统、污水处理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等,发展出基本自给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其经验和技术是值得借鉴的。四、资本助力行业/企业扩容1、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规模融资水务市场的开放,不仅活跃了外资及民间力量直接参与水务行业的投资建造和运营,也促使行业融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投资转变为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商业性融资。专业的股权投资机构以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行为日益活跃,带动水务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对产业关注度持续升高。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2023年中国水务行业披露的投资案例达54起,其中48起披露了金额的案例共涉及投资金额7.08亿美元。从年度分布的情况来看,2023年以来投资案例数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2023年披露投资案例20起,2023年则披露案例17起,均显著高于此前年度的数据,投资金额则于2023年创下新高,达到2.92亿元。由于水务行业企业的重资产特征,因此VC/PE的投资热度于2023、2023两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显著,所披露的投资金额出现低谷。但是随着整体环保领域受到政策关注,并且各地水价普遍呈现上涨趋势,从而实现2023年以后投资热度的显著提升。从水务行业的IPO情况来看,2023年底深圳创业板开板为水务企业IPO融资提供了新的路径,2023年及2023年IPO案例数均为4家,这两年中成功IPO的8家企业中,有5家通过深圳创业板上市。其中2023年有两起融资金额较大的IPO案例——重庆水务登陆上交所融资34.9亿元人民币,碧水源登陆深圳创业板融资25.53亿元人民币,这两起案例推高了2023年水务行业整体IPO融资额。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23-2023年期间,仅有的两家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水务企业——江南水务、重庆水务,均由国有供水集团改制而成。从上表的22家水务行业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来看,2023年它们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8.27%,根据《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收益率达8%-10%,从这一数值来看,水务行业的资产收益水平尚在合理区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22家企业中,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高的企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首创股份旗下还包括高速公路及地铁、地产金融板块,水务的低收益水平可以被其它板块掩盖,中山公用也存在类似情况,又比如中原环保、重庆水务具有地方政府资本背景保障了收益水平。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后,我们发现水务企业的净资产收益水平仍然是偏低的。除了水务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规模融资,由于受到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地方基础设施建市资金缺口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将开始谋求与资本对接。《2023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未来,如果市政债券等以政府为主体的低成本融资工具逐步广泛应用,地方政府可能一定程度的重返水务行业投资舞台。2、通过兼并收购实现战略整合与地域扩张水务行业具有先天的自然垄断性,加之市场化发展时间不长,因此中国水务行业比较分散。水务企业的扩张除了拓宽业务线以外,另一大利器则是地域扩张。对于业务线的拓宽,过去的几年许多供水企业开展的供排一体化业务,拓展了污水处理市场,但是中国污水处理厂建设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因此地域扩张在企业的成长策略中显得更加重要。除了前文提到的BOT等模式以外,并购也是企业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2023年-2023年中国水务行业发生并购共计43起,其中35起案例披露了交易金额,共涉及金额15.19亿美元。并购案例数量和金额的起伏,与VC/PE投资的情况存在相似之处,其中2023-2023是低潮期,2023年以来,并购案例数显著增长。其中2023年交易额高企主要是由于威立雅高溢价并购兰州供水和天津市北水务所导致。2023年以后,由于兰州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种外资高价并购逐渐趋冷,并购市场呈现理性回归。2023年,中国水务行业并购市场再次呈现强劲势头,并购案例数高达13起,交易金额仅次于2023年,但是外资的身影已经渐渐远去,这13起并购中,仅有2起案例的并购方有外资背景。2023年,水务并购热情稍有降低,共披露10起并购案例,并购方均非外资,至此,国资、民营大型企业在水务并购中占据了主流。从地域分布的情况来看大型水企如北控水务、国中水务积极布局国内市场,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地区的制水、供水企业受到并购者的关注,如北控水务并购贵阳水务、洛阳水务等。而刚上市的水务企业则积极完成本地的企业并购,整合本地的供排水业务,比如重庆水务的合资企业中法水务并购了重庆化工园的污水处理厂,江南水务则并购了江阴本地的两家水企。的项目建设存在周期性,一轮建设高峰后,将进入低谷期,公开信息显示,自从2023年开始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供水项目招商基本停止,供水设施新增规模有限,污水处理行业的建设高峰也正在趋于平缓,因此BOT模式实现地域扩张和产业链整合的机会将会收窄。而目前中国水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前文我们也提及一些领先企业存在向“综合环境服务商”发展的战略,这些内外部因素使得企业未来将更加依赖股权并购实现扩张和整合。从未来几年并购行为的特征来看,我们认为并购领域将延续2023年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趋势,而外资并购扩张,则将主要通过其与本土企业特别是国资背景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来实现。区域性的水务企业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水企并购行为也将较为频繁的发生,比如对原大型企业自备水厂、周边市县独立运营水企的并购整合,并培育出一些区域性水务巨头。尽管诸如BOT、TOT等模式为水务企业实现地域扩张提供了途径,但是股权并购仍然是企业扩张的策略之一,企业的资本运作实力与技术运营能力构成企业并购的核心能力。

2023年环保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5月目录一、总体净利增速达30%,水处理板块表现最突出 PAGEREFToc356759998\h31、2022年总体净利润增长达30%,2023年一季度相对平稳 PAGEREFToc356759999\h32、水处理板块表现最突出,节能板块增长依然落后 PAGEREFToc356760000\h4二、水和固废龙头企业增势良好,大气治理等待政策推动 PAGEREFToc356760001\h101、水和固废龙头保持持续增长,一季度情况相对平稳 PAGEREFToc356760002\h102、水及固废处理企业业绩较好,大气和监测企业等待政策推动 PAGEREFToc356760003\h123、主要环保公司年报及一季报情况汇总 PAGEREFToc356760004\h15三、盈利能力变化情况 PAGEREFToc356760005\h191、2023年毛利率稳中略降,净利率各季度波动较大 PAGEREFToc356760006\h192、2023年费用控制较好,2023年一季度费用率提升较多 PAGEREFToc356760007\h203、碧水源资产收益率继续提升,期待后续资金使用带来效益 PAGEREFToc356760008\h22四、关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预收、存货等各项变化 PAGEREFToc356760009\h23五、投资建议——关注政策及订单催化剂 PAGEREFToc356760010\h25一、总体净利增速达30%,水处理板块表现最突出1、2022年总体净利润增长达30%,2023年一季度相对平稳2022年,环保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26%,营业成本157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属净利润合计30亿元,同比增长30%。2023年一季度单季,环保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0.54%,环比减少57%;主营业务成本25亿元,同比下降4.3%,环比减少59%;归属净利润合计4亿元,同比增长10%,环比减少71%。环保公司2023年总体净利润增长速度达到30%,总体增长情况好于其他行业,也符合市场预期。而2023年一季度,环保公司总体增速表现相对比较平稳,总营业收入和去年基本持平,成本和费用的下降促进了净利润的增长。从历史来看,一季度历来是环保工程公司收入确认的低点,因此,平稳的表现也属于预期之中。对于板块后续的增长,我们认为,2023年各项政策将逐步落实,治污力度加大,对与环保企业2023年的盈利增长仍是可以充满信心的。2、水处理板块表现最突出,节能板块增长依然落后根据各公司主营业务的类型,我们将目前主要的环保上市公司分为环境监测、节能、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及固废污染治理五大板块,对各个板块盈利增长情况进行。为了更好地说明各板块增长情况,我们在板块分析中对以下几处进行了调整:(1)由于九龙电力2023年电力资产仍在收入和利润统计中,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板块中我们此次仍暂时将其剔除,2023年二季度开始将其并入分析;(2)盛运股份目前收购中科通用的重组进程尚在推进,目前盈利中并不是环保资产盈利状况的体现,因此等待重组完成后,我们再将其纳入固废板块中统一讨论。2023年,大气污染治理板块在所有环保公司中收入占比仍然最大,主要是由于目前上市公司中,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最多,其中还包括了成立时间较长、发展比较成熟的龙净环保。但从净利润占比来看,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板块均开始超越大气治理板块,水和固废处理领域相关企业盈利能力还是较强的。而从2023年一季度各板块收入和利润的占比情况来看,水处理板块收入和利润的季节性波动相对明显,一季度是全年业绩低点。而固废、和大气治理板块的季节性波动相对较小。从收入和净利润增速来看,固废处理板块和水处理板块仍然是净利润增长相对最高的,而其中水处理板块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都大幅领先于其他板块。水处理一直是环保行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23年,经济形势相对低迷,但对以市政投入为主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影响较小,水处理板块中的碧水源、津膜科技收入和利润增长形势都较好。而其中的工业水处理企业万邦达、中电环保等,由于之前基数较低,也在2023-2023年有了良好的业绩增速。在所有板块中,节能板块增长依然落后,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较大。大气治理板块2023年、及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依然偏慢,需要等待后续的政策落实推动业绩提升。而环境监测板块发展则逐步平稳。大气污染治理:2023年,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1.3亿元,同比增长24%;营业成本53亿元,同比增长28%;归属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12%。2023年一季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24%;营业成本8.9亿元,同比增长23%;归属净利润0.94亿元,同比增长5.5%。固废处理:2023年,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18%;营业成本24.7亿元,同比增长15%;归属净利润7.6亿元,同比增长38%。2023年一季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9%;营业成本5.5亿元,同比增长16%;归属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3.5%。水污染治理:2023年,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64%;营业成本19亿元,同比增长75%;归属净利润7.8亿元,同比增长53%。2023年一季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40%;营业成本3.3亿元,同比增长54%;归属净利润0.46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工业水处理板块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60%;营业成本7亿元,同比增长70%;归属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28%。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65%;营业成本1.3亿元,同比增长67%;归属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增长30%。节能:2023年,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36%;营业成本10.6亿元,同比增长45%;归属净利润2.4亿元,同比减少4.6%。2023年一季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下降3%;营业成本1.7亿元,同比下降2%;归属净利润0.39亿元,同比下降1.8%。环境监测:2023年,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5%;营业成本6.9亿元,同比增长18%;归属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9%。2023年一季度,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7%;营业成本1.2亿元,同比增长21%;归属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增长10%。二、水和固废龙头企业增势良好,大气治理等待政策推动1、水和固废龙头保持持续增长,一季度情况相对平稳从各家环保公司2023年度业绩情况来看,水、固废领域的两家龙头公司桑德环境、碧水源增长势头依然良好。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阶段,龙头公司具备品牌、规模优势,发展思路清晰、市场拓展顺畅,经营状况也相对稳定,可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此外,天壕节能、永清环保2023年业绩增速也较为亮眼。而从2023年一季报情况来看,环保公司利润增速大多不高,一季度历来是工程公司收入和业绩确认的低点,其中桑德环境业绩季节性波动相对较小,凯美特气和国电清新则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2023年一季度利润增速达到较高水平。此外,目前收入增速高于成本增速的公司仍然较少,大部分公司由于新业务拓展、异地扩张、或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都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从长期趋势来看,各环保公司还将抓住产业发展的机会大力拓展新市场,而且随着环保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竞争加剧,毛利率还存在下降的可能性。2023年收入增速高于成本增速的公司:雪迪龙、桑德环境、九龙电力、东江环保。2023年一季度收入增速高于成本增速的公司:九龙电力、龙源技术、国电清新。2023年及2023年一季度收入增速均显著低于成本增速的公司:先河环保、凯美特气、燃控科技。2023年收入和净利增速均较高的公司:天壕节能、永清环保、桑德环境、碧水源。2023年收入和净利增速较低的公司:易世达、三维丝。2023年一季度收入和净利增速均较高的公司:桑德环境、凯美特气、国电清新。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较低的公司:先河环保、易世达、永清环保、三维丝。2、水及固废处理企业业绩较好,大气和监测企业等待政策推动从2023年年报情况来看,水处理、固废处理企业业绩基本都符合或略超预期。监测、节能、大气治理板块企业业绩大多低于预期。我们认为,2023年,整体宏观经济环境较为低迷,与工业企业相关的投入、污染治理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水处理、固废处理作为环保板块中占比最大的两个细分领域,多以市政投入为主,污染治理监管也相对更加到位,因此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波动小。相比之下,节能板块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最大。而大气治理和监测企业则受政府换届、治污政策推动的影响较大。2023年,随着政策的落实和推动,大气治理和监测企业的业绩应有望得到改善。从2023年一季报的情况来看,一季度历来是环保工程类公司收入确认低点,因此对其业绩预期普遍也较低,2023年一季度的收入结算也没有太多亮点。部分企业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2023年增速表现相对较好。部分企业的利润增长来自于募集资金带来财务费用的减少、或管理销售费用的控制。还有部分企业去年留下的在手订单结算保障了一季度的增长。环保公司全年业绩的兑现情况还需等待后面的季度表现再判断。2023年年报业绩略超预期的公司:桑德环境(固废业务进展良好,配股顺利完成)、天壕节能(2023年新投产项目多,2023年贡献全年收益,还有资产处置收益)。2023年年报业绩符合预期的公司:碧水源(北京地区项目结算多,各地小碧水源持续拓展)、九龙电力(煤价下跌、脱硫脱硝等环保业务发展快)、中电环保(延期的核电、火电项目恢复建设)、雪迪龙(脱硝烟分监测系统增长)、津膜科技(水处理市场环境相对较好)、万邦达(神华宁煤烯烃二期、及中煤榆林两大项目结算)、维尔利(2023年新签订单较多,主要在2023年结算)、东江环保(资源化产品收入受经济周期影响下跌较多,但环境工程增加,费用控制)。2023年年报业绩低于预期的公司:国电清新(大唐资产注入滞后、托克托运营电量减少)、龙源技术(低氮燃烧结算进度慢、余热项目少)、龙净环保(增速较以前快,但低于业绩快报发布后的市场预期)、聚光科技(环境监测市场需求滞后)、凯美特气(项目延期、工程机械制造业开工率不足)、天立环保(毛利率大幅下滑)、易世达(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拓展慢)、三维丝(收入下滑、费用大幅增加)、永清环保(重金属治理项目增加带动利润增长,但低于年初100%增长的预期)、先河环保(利润率下滑较大)。2023年一季报业绩符合预期的公司:碧水源(一季度平稳)、桑德环境(固废业务进展良好、财务和管理费用下降)、国电清新(大唐部分脱硫特许经营资产并入)、聚光科技(费用控制加强)、雪迪龙(2023年留下在手订单增多,财务费用下降)、天壕节能(电量稳定、财务费用下降)、九龙电力(电力资产剥离、环保业务增长)、万邦达(烯烃二期及中煤榆林两大项目继续结算)、中电环保(规模扩大、但费用上升也较快)、凯美特气(2023年基数低)、津膜科技(一季度平稳)。2023年一季报业绩低于预期的公司:龙源技术(一季度是结算低点)、龙净环保(一季度是工程结算低点,但订单增速良好)、东江环保(资源化产品收入受经济周期影响下跌较多)、永清环保(重金属业务同比去年减少)、天立环保(一季度新疆等地工程无法施工,利润率下滑也较大)、维尔利(2023年受政府换届影响,新签订单少,影响2023年结算)、先河环保(竞争加剧,利润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