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_第1页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_第2页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_第3页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_第4页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酶催化反应动力学(2学时)主要内容:

酶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活的测定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3其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5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重要(1)底物浓度(2)酶浓度(3)抑制剂(4)温度(5)

pH影响因素(6)激活剂酶促反应速度目的和意义

找到适宜的反应条件提高或抑制酶催化反应效率

了解酶在生理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等定义: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及影响此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1酶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活力的测定酶活力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该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reactionvelocity)来表示,酶活力的高低和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的大小两者呈线性关系。1.1酶催化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酶催化的反应速度可用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者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如图3-1所示的曲线图。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图3-1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1)底物浓度的降低、产物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逆反应的进行;(2)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3)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引起酶的部分失活等。引起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原因?测定反应初速度的方法来测定相关制剂中酶的含量(活性)。如何避免影响?1.2酶活力的测定原理酶蛋白的含量很低,很难直接测定其蛋白质的含量,且常与其他各种蛋白质混合存在,将其提纯耗时费力。故不能直接用重量或体积等指标来衡量。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同位素法电化学方法其他方法:如旋光法、量气法、量热法和层析法等测定酶活力常用的方法:测定酶活力的基本原理测定底物减少量测定产物增加量1.3酶活力测定时需注意:(1)选择反应的最适温度,根据不同的底物和缓冲液选择反应的最适pH。(2)速度要快,取反应的初速度(3)底物浓度要足够大(一般在10Km以上)使酶被底物饱和,以充分反映待测酶的活力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1中间络合物学说中间络合物学说最早是由Henri和Wurtz两位科学家提出的。在1903年,Henri在用蔗糖酶水解蔗糖实验研究化学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时发现,当酶浓度不变时,可以测出一系列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度,以该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可得到如图3-2所示的曲线。

图3-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根据这一实验结果,Henri和Wurtz提出了酶促化学反应的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E)首先需要和底物(S)结合生成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即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同时释放出酶。该学说可以用下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E+Sk1k2k3ESE+P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还未被底物所饱和酶已全部被底物所饱和2.2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米氏方程)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两位科学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酶促反应的中间络合物学说,推导出一个数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之间的量化关系,通常把这个数学方程式称为米氏方程:[S]:底物浓度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V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velocity)Km:米氏常数(Michaelisconstant)米氏常数Km的含义Km值就代表着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2=Km+[S]VmaxVmax[S]Km=[S]Km值的推导:米氏常数的应用价值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也就是说Km的大小只与酶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Km值还可以用于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往往被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Km可以作为酶和底物结合紧密程度的—个度量指标,用来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大小。已知某个酶的Km值,就可以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条件下,其反应速度相当于Vmax的百分比。

Km值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具体条件下某一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只有Km值小的酶促反应才会在竞争中占优势。米氏方程的双倒数作图双倒数作图法(doublereciprocalplot),又称为林-贝氏(Lineweaver-Burk)作图法Vmax[S]Km+[S]V=(林-贝氏方程)+1/V=KmVmax1/Vmax1/[S]两边同取倒数-1/Km1/[S]1/V03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关系式为:V=K3[E]0

V

[E]

当[S]>>[E]时,Vmax=k3[E]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E+Sk1k2k3ESE+P4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区别于酶的变性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酶的抑制剂(inhibitor):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1)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以及阐明机体代谢途径的基本手段。(2)可以为医药产业中设计新药物和农业生产中设计新农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3)在食品生产和保鲜中控制酶的催化效率。研究抑制剂的意义4.1抑制作用的类型及鉴别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的区别以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我们可以将抑制作用分为两大类,即:不可逆的抑制作用(irreversibleinhibition)可逆的抑制作用(reversibleinhibition)鉴别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是不可逆的。本质上来说就是酶的修饰抑制可逆抑制作用由于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是可逆的。鉴别方法(1)能否用透析、超滤和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2)化学动力学的方法(见下图)如何鉴别?图3-4可逆抑制剂与不可逆抑制剂的区别(一)曲线1,无抑制剂;曲线2,不可逆抑制剂;曲线3,可逆抑制剂4.2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根据不可逆抑制剂选择性的差异,通常把不可逆抑制剂分为两种类型,即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和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①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重金属盐烷化剂硫化物、氰化物和CO非专一性青霉素与丝氨酸羟基共价结合与半胱氨酸的巯基共价结合使酶蛋白变性与酶多个必须基团结合与酶中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机理与糖肽转肽酶丝氨酸羟基结合举例1:有机磷化合物对羟基酶的抑制

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解毒------解磷定(PAM)路易士气失活的酶巯基酶失活的酶酸BAL巯基酶BAL与砷剂结合物举例2:有机砷对巯基酶的抑制砷化合物

巯基酶解毒------二巯基丙醇(BAL)②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a) Ks型不可逆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类似的结构例如:对甲苯磺酰-L-赖氨酰氯甲酮(TLCK)和胰蛋白酶的底物对甲苯硫磺-L-赖氨酰甲酯(TLME)具有相似化学结构b) Kat型不可逆抑制剂:不但具有与天然底物相类似的结构,而且抑制剂本身也是酶的底物,专一性极高,因此也被称为自杀性底物。例如:β-卤代-D-Ala是丙氨酸消旋酶的不可逆抑制剂4.3可逆的抑制作用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我们将可逆抑制作用分为三种类型。竞争性抑制1非竞争性抑制2反竞争性抑制3①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n):是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大多数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取决于底物和抑制剂的相对浓度,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反应模式在竞争性抑制中,底物(S)或抑制剂(I)与酶(E)的结合都是可逆的,因此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式:[S]>>[I]:高浓度的底物可解除抑制图3-5竞争性抑制曲线⑴Vm值不变,(表观)Km值增大;⑵Km随抑制剂浓度[I]的增加而增加;⑶双倒数作图所得直线相交于纵轴;⑷抑制作用可以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致消除。特点: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举例: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②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inhibition):非竞争性抑制剂(I)和底物(S)可以同时与酶(E)结合,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酶与抑制剂结合后,还可以进一步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酶与底物结合后,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