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抗震稳定性分析_第1页
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抗震稳定性分析_第2页
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抗震稳定性分析_第3页
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抗震稳定性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抗震稳定性分析

1枢纽工程概况双江口水库是河流旁观水系统发展的22级,是河流流域上游控制水库的第五级。电站采用坝式开发,为一等大(1)型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2500m,水库总库容为28.97亿m3,具有年调节能力。电站装机容量20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80.97亿kW·h。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拦河大坝为土质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4m,坝顶高程2510m,坝体填筑总量约4400万m3。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大坝坝基地层岩性主要为燕山早期木足渡似斑状黑云钾长花岗岩。现代河床及谷坡中下部坡脚地带分布有冲洪积堆积和崩坡积堆积物。河床覆盖层一般厚48~57m,主要为漂卵砾石、(砂)卵砾石层,局部夹砂层透镜体。目前,国内缺乏建设300m级高的高土石坝的经验,国外的实例也不多。而国内外在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建坝经验还没有超过200m。双江口大坝规模巨大,坝址河床覆盖层的特性及其合理处理或利用问题是勘测、设计的技术关键之一。2河床覆盖层特征研究2.1局部结构组成双江口坝址河床覆盖层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钻孔揭示,河床覆盖层一般厚48~57m,局部深槽达67.8m,根据其物质组成、层次结构,从下至上(由老至新)可分为3层:第①层为漂卵砾石;第②层为(砂)卵砾石层;第③层为漂卵砾石层。覆盖层及砂层透镜体基本特征见表1、表2。2.2坝基河口覆盖层工程试验研究坝基深厚覆盖层的密实度和颗粒组成直接关系其强度及变形特性,也是有效利用现场旁压、动探等试验参数和室内试验力学参数的基础。为评判坝基河床覆盖层漂卵砾石、砂卵砾石和砂层透镜体的密实度,双江口工程前期设计阶段在野外鉴别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重型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为了研究坝基河床覆盖层的承载力及变形特性,开展了现场载荷试验和钻孔动力触探、标贯、旁压试验以及室内压缩试验。同时,还与长江科学院合作进一步开展了间接的试验研究:对大坝基础河床覆盖层砂砾石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和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坝址区河床砂砾石旁压模量、重型动探击数随密度、级配以及上覆压力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旁压试验、动探试验及钻孔试验成果,推断坝址区河床砂砾石的相关层密度,再以此为根据开展室内力学性试验,得出力学参数。基于覆盖层的基本地质条件,以现场和室内试验与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已建工程经验进行工程地质类比分析综合研究,提出覆盖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3)。3在防渗透涂层中处理和研究3.1处理计划的制定根据高坝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经验,对于心墙部位河床覆盖层的防渗处理,拟定了覆盖层全部挖除和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两个处理方案进行研究。(1)心墙结构及剩余砂层心墙部位河床覆盖层全部挖除,心墙直接建于基岩上,心墙建基高程2196.00m,最大坝高314m。坝壳底部剩余③-b、②-b及①-a砂层采用挖除处理。心墙部位河床覆盖层全挖方案坝体断面见图1。(2)底分层砂层为减小坝体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增加大坝的抗震安全性,防渗墙方案拟将心墙底部③-b、②-b挖除处理,坝壳底部剩余③-b、②-b砂层采用挖除处理。该方案坝顶高程2510.00m,河床部位心墙底高程2231.00m,最大坝高279m。心墙下部未挖除覆盖层采用两道并列布置的全封闭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厚均为1.4m,净距离3m,防渗墙顶部设置灌浆廊道与防渗心墙连接,防渗墙最大深度41m。防渗墙方案坝体断面见图2。3.2基础材料研究对全挖和防渗墙两个方案从工程经验、关键技术、坝坡稳定性、渗流特性、应力变形特性及施工组织等方面综合比较(见表4),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坝高超过200m的土石坝的防渗心墙一般建在基岩地基上,且已有高300m坝的设计和建设经验;而大坝防渗体置于覆盖层上的建设经验尚在200m级坝高以内,超过200m坝的研究不多。双江口工程为300m级高坝,规模较世界上现有的深厚覆盖层上的建坝有很大的提高,防渗墙方案基础混凝土防渗墙的承载能力、防渗墙与心墙连接型式、防渗墙对心墙受力和变形的影响等关键问题均需深入研究;全挖方案将防渗心墙建于基岩上,工程经验相对丰富,技术相对可靠。全挖方案除工程投资略高、大坝填筑强度略高等问题外,其它与防渗墙方案的差异不大。同时,全挖方案覆盖层深基坑施工已有类似工程经验。因此,对高300m级的双江口坝选用心墙部位覆盖层全挖的处理方案。4水库底板处理针对坝壳位置河床覆盖层的处理问题,重点开展了以下3项研究:4.1砂卵砾石层的承载能力河床覆盖层上、下部漂卵砾石或含漂卵砾石层粗颗粒基本构成骨架,结构较密实,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中部砂卵砾石层粗颗粒不能完全构成骨架,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三维有限元静力分析表明,大坝建成运行后漂卵砾石或含漂卵砾石层及中部砂卵砾石层承载能力均能达到坝基要求,施工期发生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值不大,坝体变形分布较平顺。4.2坝体、坝基抗滑稳定验采用圆弧滑裂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的坝坡稳定分析表明,各种计算情况下坝坡稳定的最危险滑弧均经过坝基覆盖层,说明覆盖层对坝体坝基的抗滑动稳定性有较明显影响,但各种情况下最危险滑弧的计算安全系数都能满足坝体、坝基的稳定要求。采用非圆弧滑裂面摩根斯顿-普赖斯法的分析表明,通过坝基砂层透镜体的折线滑弧,在地震情况下坝体、坝基抗滑动稳定安全系数降低较明显,为坝体、坝基抗滑动稳定的控制情况;分析也表明,增加坝体上游、下游坝脚部位的压重对提高抗滑稳定性的作用较明显。因此,应尽量清除坝基覆盖层中砂层透镜体,且对难以清除的透镜体进行压重等处理。4.3坝体砂层处理根据地勘试验研究成果,在遭遇设计地震情况下,坝基②-b、②-c、②-e等砂层为可液化砂层或处于临界状态。计算表明,建坝并在坝脚位置增加压重处理后,由于材料有效应力的增加,在设计地震情况下,坝基砂层的孔压比一般不超过0.45,表明填坝后坝基砂层在设计地震情况下不会液化。综上所述,作为坝基的漂卵砾石或含漂卵砾石层及中部砂卵砾石层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但坝基砂层结构松散、力学指标低,为坝体坝基抗滑稳定的控制性薄弱环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根据砂层的特性、规模、分布位置及处理条件,结合心墙部位覆盖层开挖,确定坝壳地基砂层的处理如下:(1)上游坝壳地基砂层。②-b砂层位于上游坝壳底部部分在心墙基坑开挖范围内已经全部挖除。另外上游坝壳底部覆盖层内分布有③-b、②-g、②-e、②-d、③-a、②-c、②-f、③-c等砂层,其中③-b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厚,埋深较浅,予以挖除处理。②-g、②-e、②-d、③-a位于围堰底部,没有条件处理,砂层不连续,经坝坡稳定验算满足坝坡稳定要求,不予处理,但应当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监测。②-c、②-f、③-c砂层为小砂层,大部分在挖除②-b、③-b砂层范围内。(2)下游坝壳地基砂层。②-b砂层在下游坝壳底部部分尚有130m左右,鉴于②-b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厚,为粉土质砂,承载力低,天然状态下处于液化临界状态,为降低坝基不均匀沉降、提高坝体抗滑稳定性,予以挖除处理。心墙下游侧①-a尚有少部分在心墙开挖范围以外,也应挖除处理。②-a砂层位于下游坝脚,经坝坡稳定验算通过该砂层的滑弧满足抗滑稳定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