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内外合力共谋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_第1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内外合力共谋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_第2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内外合力共谋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_第3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内外合力共谋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_第4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内外合力共谋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内外合力共谋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

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迎接国外同业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如:加快实施股份制改革,加强自身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完善;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分设信贷前后台部门,实现审贷分离和信贷审批授权制;完善信贷业务规章制度,加强信贷风险的基础管理;引入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先进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逐步实现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管理的全程化和技术化等。不懈的努力为银行带来了不俗的成绩,商业银行成功股改和上市的案例接二连三。但随着信贷风险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一些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原因分析总结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困扰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园区贷款是市场贷款的2.5倍行业风险和政府隐性影响等政策风险已日益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以下数据中略见一斑:政府类贷款:来源于绍兴市银监数据,截至2005年3季度,政府类贷款中,关注类贷款比例高达29.85%,是全市各项贷款中关注类贷款比例的2.5倍;园区贷款:来源于绍兴市某金融机构,自2004年规范和清理各类园区和开发区后,全行受被撤销园区直接影响的贷款3亿元,占全部园区贷款的33.67%。截至2005年3月底,园区类贷款中关注类2.38亿,其中将向下迁徙为次级类贷款约2000万元;纺织印染行业:据绍兴市某金融机构统计,按五级分类口径,截至2005年6月,该行纺织业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为13.47%,但纺织业不良贷款额与全行不良贷款总额之比却高达37.09%。2005年度绍兴市先后发生的几起重大信用风险案例,全是纺织印染行业的信贷客户。(二)资产逃避及信用抵押层出不穷的逃废债行为和贷款欺诈行为,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又一硬骨头。根据某份全国统计材料,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户中,有逃废债倾向的企业比例高达40%以上。而根据对某市某银行的调查,在该行2000年以来核销剥离的不良贷款中,由于企业逃废债而造成不良的贷款约有20%。信贷实践中比较常见的贷款侵害形式有:逃废债形式:1.资产转移型:经营者将企业主要的生产设备、厂房、办公楼等有效资产抽逃,投资入股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有资无债;原企业有债无资,只剩一块牌子。2.抵押资产任意处置型:擅自变卖转让抵押资产(主要是动产),让银行的抵押优先权有名无实。如:早期大量的汽车消费贷款户,就无视银行的抵押权,擅自处分抵押车辆逃废银行债务。3.诉讼逃债型:在经营不良或资不抵债时,关联企业或关联人之间以互负债务(其中不乏虚拟债务)进行诉讼,或通过直接调解的方式转移有效资产,或通过诉讼保全占有有效资产,影响或逃避其他债权人的债权保全。4.集团保护型:在有型和无型的集团公司内,实施高度集中的资金运作,频繁进行关联交易,随意调整公司间资本结构,制造集团内理不清的法人人格关系,最终利用法人人格进行逃废债。贷款欺诈形式:1.财务信息虚假:如人为调整财务数据;隐瞒真实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项目贷款中项目资本金虚假到位;中介服务机构的形式审计导致审计信息失真等。2.担保信息虚假:如根据借贷金额虚增担保物价格;同一物的多头抵押;已对外投资的资产不变更产权登记,既成为对外投资,又作自己的贷款抵押物;或故意隐瞒担保物的瑕疵,造成担保效力瑕疵等。3.经营信息虚假:主要表现为制造虚假的交易合同,骗取银行的表外信用,如企业与关联单位签订交易合同,开具增值税发票,在通过银行审验并获取银行贴现资金后,再退还增值税发票。(三)风险管理的准确性根据绍兴市银监分局对全市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现状的调查,全市某两家授信规模相当的商业银行依据各自的信用评级标准评出的3A级企业数量大相径庭,分别为1家和134家。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不同银行的信用评级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识别标准的缺乏。而正因为缺乏企业经营状况的识别标准,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自我判断,导致经营规模的盲目扩张或对外投资的盲目扩大,同时也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经营能力判断上的主观性,导致错误结论或不正确结论的产生,影响了银行信贷投放的准确性和信贷风险监管的准确性。分析信贷风险管理中上述困难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中固然有诸如银行经营体制、经营机制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缺乏既懂金融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等来自银行内部的原因,但更多地是来自银行外部的因素所导致的。主要体现在:1.银政、银企关系的理性化与和谐性不足。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待银行的关系上: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短期发展和政府功绩,地方政府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对银行信贷政策和信贷投放进行着非市场化的“指导”,缺乏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对地方企业经营行为的科学指导和监管,忽视对地方金融环境的长期创建和金融良好秩序的长期维护。表现在借款人对待银行的关系上,有的企业盲目通过信贷扩张来扩大经营规模,只注重追求企业利益的短期最大化,不关注银行贷款快速增加带来的经营风险的累积;有的借款人则错误地认为骗取和逃废银行信贷资金是有本事的象征,故能骗则骗,能逃则逃。2.金融信用建设不完善。信贷实践中,往往是借款人熟知银行的信贷政策,可以通过自身或中介机构创造相应条件来迎合银行的信贷制度要求;而银行除依靠借款人获取数据和信息外,很少能从其他途径或渠道获取借款人的信息,也很少有途径或渠道对借款人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正是金融信用信息在记录、公示和使用上的机制和制度缺陷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了银企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3.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行为方面:如法律法规对集团企业内部交易、相互投资等的限制性规定不明确,导致银行很难对客户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状况作出准确评价。体现在银行债权的保护方面:如《刑法》对有意通过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骗贷的认定有主观意图的限制,司法对银行债权保护不力等。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信贷风险管理,首先需要银行自身的更加努力。银行不仅在经营理念上要继续坚持加快发展和加强内控管理的协调一致,坚持自身发展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在经营策略上要更加注重正确把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把握国家经济政策和地方经济政策的结合点,科学分析区域经济特点和行业风险特征,准确把握客户的特定需求,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更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等外部力量的共同努力。外部力量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支持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目前重点可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改善与债权人的关系1.建立政府、银行及借款人之间的理性金融关系,共谋和谐的、科学的合作氛围。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调控和引导应以间接手段为主,努力减少行政直接干预,尽量避免行政不当干预,切实保护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同时,政府在制定规则时,应充分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需求,引导并监督银行与借款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双赢。银行和企业作为信用链的重要节点,要建立互信、互动、互赢、互利的和谐关系。借款人应向银行全面开放信息,允许银行全面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来往及管理层对未来经营的判断等,为银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银行要积极通过自己的服务,解决借款人的实际困难,改善与借款人的关系,提高借款人还款的主动性。2.加强借款人的信用建设。建立和完善借款人信用数据库,增加银行借款人信息的获取渠道。借款人的信用数据库应由借款人基本信息数据库(主要来源于工商登记材料)、金融信息数据库(主要来源于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税务信息数据库(主要来源于税务管理部门)、合同履约数据库(主要来源于行业管理部门、质量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和环境保护数据库(主要来源于环境保护部门)等组成。现阶段除了维护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信息数据库外,更要有计划地启动其他各项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政府的组织、各单位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3.加强中介机构的信用建设。一是政府部门要严格准入条件,规范中介机构的审批和登记。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的中介活动,通过限制和取消执业人员的执业资格来防范执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三是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强自律和自我监督。要广泛建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4.加强金融信用的法律建设。重点是加强在金融信用信息的征集、评估、披露、使用和失信的惩戒制裁等领域的立法,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的制度和法律规范,明确界定信息披露义务履行和借款人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权利保护的相互界限,确保借款人信用数据库的来源和运转,确保银行稳定、及时地获取借款人的信息。(二)规范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国家层面,直接建立一个项目1.完善地方产业结构。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紧密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保持地方经济特色的同时,不断完善地方的产业结构,分散和化解区域信贷产业风险。2.完善项目准入制度。其一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投融资政策要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政策,不能盲目的招商引资,也不能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二是地方政府要根据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从有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把握项目准入标准。引入的项目必须符合当地的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此外,地方政府对投融资项目的审批不能简单按照项目投资额的大小来设定标准,而应按照产业类型来分设标准,避免通过项目拼盘而虚增投资额的项目蒙混过关。3.建立区域性的行业信息发布平台。有关信息部门应该将其所掌握的行业信息作为公益产品免费提供给银行,定期向各金融机构发布行业信息,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周期性分析。同时建立一个项目后评估制度,对投融资项目客观地进行事后评估。通过建立这种事前和事后相结合的行业管理机制,帮助银行正确把握行业信贷投放风险。(三)以“停停”为企业主动停停1.建立专业的企业经营能力评级机构。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社会中介力量成立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分析、评判和定级的专业机构,并统一开展企业经营能力的认定工作。2.统一企业经营能力的评判指标,为企业经营能力设定“叫停”的标准。根据区域的经济特点、行业的经营特点、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需求,分别确定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经营能力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设定多个预警界限值,赋予不同预警界限值以不同的能力等级。3.建立经营能力极限提醒和发布制度,为经营不良的企业建立主动叫停机制。对达到若干指标预警界限值的企业类型,定期发布经营能力极限信息;达到若干指标预警界限值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适时进行经营能力的极限提醒。通过向企业和银行的信息发布和提醒制度,帮助界于极限的企业主动调整投资策略,或缩小经营规模,或调整融资规模;帮助银行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企业、不同阶段企业的信贷投放量的控制,并对已投放信贷进行实时的风险对比管理。(四)金融资产交易中的刑事保护制度1.细化并适时调整逃废债的行为认定标准。作为逃废债专职认定机构的人民银行,要定期组织各银行对逃废债信息的收集和认定,明确把提供虚假信息、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和资产、弱化子公司法人人格等行为认定为新型逃废债方式。2.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借鉴和引入新加坡“穷籍制度”。对被认定有逃废债行为的借款人及其高管人员,要受到严格的高消费限制和再经营限制,如不能有豪华享受,不得进出高级饭店、宾馆,不得因私出国,不得购买高档消费品;不得另起炉灶,经营其他实业;清偿债务前,劳务收入的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偿还债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