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2、理解柳永的生平介绍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办法和环节。教学重难点1、从词的章法入手,理解词的内容;2、抓词眼,具体分析名句,有助学生进一步词中境界。教学学时2第一学时教学环节一、单元教学提示,导入新课:本单元是宋词学习单元,教材为我们编选了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说他们是宋词的代表人物,由于他们是宋词的创作的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的学习,我们更能宋词的魅力。二、词的有关知识介绍:1、词的来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简朴的说就是歌曲中的歌词。词有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种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人依词牌填词。词原来普通是没有标题的,后来人们填词也加标题,如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长沙”是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能够分段,叫“片”或者“阕”。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重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三、《柳永词两首》的导入:现在娱乐圈流行一种词语叫“粉丝”,就是指某些偶像人物的崇拜者,追随者。其实粉丝一族,古已有之,由来已久。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就有过无数的粉丝。他的词作含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他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阐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祀,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即使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攻打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柳永的《望海潮》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那终究险些让柳永成为那个时代的“汉奸”的《望海潮》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赏。四、柳永介绍: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拜谒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这些词开始只流行于世,后来渐渐的传入宫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宋仁宗看了后又嫉妒又气愤说:“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因此落榜。后来也就解嘲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直到54岁时改名应试,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的词大多反映市井俪俗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的词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流行的程度远远超出了现在歌坛上的“四大天王”。他称自己是“奉旨填词”,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柳永也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同样,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的,哪知他的仕途充满坎坷。他于公元1017(约30岁)年赴京赶考,没考上。他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他便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必论得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故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词,说我没考上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同样会被社会承认,我是一种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喝酒唱歌。但是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却征服了全部的歌迷,覆盖了全部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最后还传到了宫里。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又过了三年,柳永再次参加考试,终于以他出色的才华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又把他的名字勾掉了。皇上的轻轻一笔,彻底地把柳永推到市民堆去写他的歌词。柳永只得自我解嘲说:“我是奉旨填词。”从此他终日流连在歌馆妓楼,瓦肆勾栏,他身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这里的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仕途上的失意并不妨碍他艺术上的发明,能够说,正是这种失意造就了独特的词人柳永,造就了独特的“俚俗词派”。《望海潮》(一)、有关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种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懂得,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二)、赏析:(1)教师范读后作朗诵规定。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2)学生朗诵体味。(3)内容赏析:全词翻译: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围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同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妙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优越,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曾经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能够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完颜亮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由于杭州含有这些特殊条件,因此“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体现都市户口繁庶。这是对杭州城的一种全景描绘,体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爱慕之情溢于言表。——都市景观美丽无比。(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这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普通。“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一向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主动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雄阔景象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华。这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状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华;二是衣着状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流露出作者无比的爱慕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不仅物质生活富裕,并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因此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管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因此就有游人去游玩。(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到处音乐悠扬,夜泛菱舟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愉快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因此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颜亮心驰神往的抱负社会。(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闲暇时品酒吟诗,观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但愿自己也能象他同样坐拥杭州享有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但愿拥有的成功和排场。(7)“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但愿长官把杭州美妙的景色画出来,等后来升迁,去朝廷做官时,能够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后来飞黄腾达、不停高升的美妙祝愿。(4)亮点探究A、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钱塘”的繁华?提示:历史沿革、都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B、品味语言,鉴赏形象。①.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提示:“霜雪”比方浪花,“怒涛卷霜雪”体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体现了如何的生活情景?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到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经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六、总结:(主旨)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呈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5、小结:这首词写于宋真宗咸丰末年,当时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江。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叫孙何,与柳永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种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懂得,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一首《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确实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有。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打动了完颜亮,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6、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够看到青年柳永如何的情怀?明确:犹豫满志,主动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7、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体现手法。明确: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三吴都会都市繁华之美钱塘自古繁华民生安乐之美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重要起渲染烘托氛围的作用。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另首先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四、作业设计:[板书]:1、从地理位置上看环境美丽2、从历史传统上看惊叹经济繁华3、从自然景观上看赞美生活安定4、从市井面貌上看艳羡5、从百姓生活上看第二学时《雨霖铃》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教学学时:一学时一、导入: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文才飞扬、意气风发,犹豫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风的《雨霖铃》。《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体现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二、学习《雨霖铃》1、指导《雨霖铃》朗诵。2、请同窗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如何的情感?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3、整体感知: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4、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教师引导归纳:(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听觉感受,普通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沉寂,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拜别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能够离开这个难过地去远方谋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哀,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停地催促上船;多么锋利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级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诚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肯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居然,为什么居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原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体现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因此,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尚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悲哀、难舍、痛苦到了极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写情态。请同窗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景。——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含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得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请同窗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有千里的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有沉沉的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沧茫;尚有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与否是烘托词人前途的广阔无量?(不是,体现的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这样的画面给人如何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构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这几句写景,又写情。一种“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肯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怀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停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但是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能够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烘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途。——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单压抑迷惘的情感。(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高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清秋节”一辞,照应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之因此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种字写情,而又没有一种字不写情。词人构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杨柳”也是很故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杨柳依依,心中更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上午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上午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因此“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样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因素。(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进一步构想一年之后的状况。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异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犹如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以虚景、虚情的构想结尾,阐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将离情推向高潮。三、本词的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烘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进一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体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小结:(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单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告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此词不单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体现别人生的况味。三、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签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能够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明确:1、含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体现:(1)、景物含有轻、柔、纤的特点。(2)、情感含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怀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3)、意境含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2、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1)、“别”生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剪不停,理还乱,是离愁。别是普通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