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城遗址第10号夯土的发掘_第1页
郑州商城遗址第10号夯土的发掘_第2页
郑州商城遗址第10号夯土的发掘_第3页
郑州商城遗址第10号夯土的发掘_第4页
郑州商城遗址第10号夯土的发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商城遗址第10号夯土的发掘

合肥清地区的建筑遗迹1955年秋天,在郑州白家庄附近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了商二里岗挖掘的城墙。1956年初,我们沿着这段夯土墙的走向进行考古钻探,得知上述夯土由白家庄西侧向南,与郑州老城东墙内的夯土相连;由白家庄向西穿过紫荆山到杜岭街北端折而向南,与郑州老城西墙内的夯土相接;郑州老城南墙内也发现同样的夯土墙。上述几段夯土墙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周长约7公里的纵长方形夯土建筑遗迹,这就是著名的郑州商城遗址。商城内是今日郑州的居民区,街道栉比,房屋密聚,这给了解商城整体布局带来很大困难。在商代城址近郊,曾发现几处商代手工业作坊遗址。1973年夏到1978年春,在商城内东北部东西长约750、南北宽约500米的范围内,又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夯土台基数十处之多,其面积小的百余平方米、大至二千多平方米。通过部分试掘,得知它们是与商代城墙大致同时修建的。五年来,在这个范围内共发掘出三座大型房基,其中一座(C8G10)带有柱窝;两座(C8G15、C8G16)规模较大,柱础槽与石柱础排列较整齐,保存较多(图一)。这种迹象证明它们是商代宫殿建筑遗存的一部分,而郑州商代城东北部一带,有很大的可能是宫殿遗址区。现将这个区域的第一次发掘材料,报告于后。第10号建成的石桩c8g10及其周围遗迹(一)地层及文化层第10号夯土建筑基址位于郑州市东里路1号院内,靠近商代宫殿遗址区中部,南临东里路,北近现代的楼房建筑,因此发掘工作局限在南北约40、东西80米的范围内。共开探方十九个(C8T38—42、47、48、52、54、56—59、63—66、70、73),总面积1900平方米。夯土基址之上,除叠压商代二里岗期上、下层的文化堆积外,还叠压着战国、汉代及以后各代的文化层。商代夯土基址距地表约1.6—3米,夯土基址下面叠压着二里岗期下层或洛达庙期的文化层及灰坑。现以C8T63东壁剖面、C8T39南壁剖面和C8T42为例,介绍这里的地层堆积情况。1、地层及建筑遗迹第一层:农耕土,厚约0.3米。第二层:黄沙土层,厚约0.5—1.05米,土质纯净较松,似风积沙层。包含少量汉代陶片和唐、宋瓷片。第三层:二里岗期上层堆积层。厚约0.4—0.8米,土色浅灰,质较松,包含大量二里岗期上层、少量二里岗期下层的陶片和一些骨镞、骨簪、铜簪、残玉器及兽骨等遗物。还发现三具人骨架。第四层:二里岗期下层堆积层。厚约0.2—0.4米,土色黄灰,包含大量二里岗期下层的陶片,少量骨簪、残铜簪、残玉器及兽骨等遗物。第五层:二里岗期下层夯土层。仅发掘很少一部分。夯土呈灰色,质坚硬,表面上的夯痕稀疏。夯层内包含少量二里岗期下层的碎陶片。夯土厚度和夯土所叠压的土层,因未发掘,情况不详。2、洛达庙期小灰坑第一层:农耕土,厚约0.3米。第二层:黄沙土层,厚约0.8—0.9米,土质稍松,较纯净。包含少量唐、宋瓷片。第三层:二里岗期上层堆积层,厚约0.2—0.85米,土色浅灰,包含大量二里岗期上层的陶片和少量骨簪、残石器。第四层:二里岗期下层堆积层,厚约0.35—0.8米,灰花土,包含相当数量二里岗期下层的绳纹陶片和一些骨簪等。第五层:二里岗期下层夯土层,厚约0.85—1.5米。土色灰花,每层夯土的厚度为8—20厘米,夯窝直径为2—5、深1—2厘米。夯层内包含二里岗期下层和洛达庙期的碎陶片。上述夯土层叠压着一个洛达庙期的小灰坑,坑口东西长约1.2、深约0.5米。坑内填深灰土,包含洛达庙期的绳纹陶片。3、战国时代堆积层第一层:农耕土,厚约0.3米。第二层:黄沙土,厚0.6—0.7米,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第三层:汉代堆积层,厚约0.25—0.7米,土色黄褐,包含少量汉代陶片。第四层:战国时代堆积层,分布在探方的南部。厚约0.1—0.35米,包含少量战国瓦片和盆片。第五层:上部为二里岗期上层堆积层,厚约0.15—0.55米;下部为一条南北向壕沟,沟口宽约2、底宽约1.2、深约0.8米。堆积层与壕沟内填灰土,包含商代二里岗期上层的陶片和兽骨等。沟内弃置一些带锯痕的人头骨。第六层:为二里岗期上层的夯土房基。房基中间被壕沟所破坏。地坪与夯土皆为灰色,包含二里岗期上层和下层的碎陶片。再向下没有继续发掘。从以上三个探方的叠压打破关系,可以看出这些夯土基址的建筑年代分别属于二里岗期下层或上层。(二)c8g10c8g10我们在这里揭露出七座残破的夯土建筑基址(C8G8—14),其中以C8G10保存较好,其它六座损毁较甚,其间部分有打破关系。由于这组基址中有的北端压在现代楼房下,有的压在南面的马路下,致使我们不能了解清楚它们的全貌,只能作如下的简单介绍。1、房内基址的形制这是一座近长方形的残破基址,北部压在现代的楼基下,南部毁于近代坑。南北残长34、东西残宽10.2—10.6米,破坏了第9号夯土基址(C8G9),在其上构筑而成。筑法是先挖一个口大底小的基槽(即房子地基槽,下同),在基槽内填灰花土并夯实,所以夯层和夯痕比较清楚。夯层厚10—15厘米,夯痕径1—2、深1厘米。虽然这座基址的中部被二里岗期上层的一条南北向壕沟打破,又遭战国、汉代、宋代、近代的扰土坑及墓葬破坏,但是房内部分地坪仍保存较好。在已清理的五层地坪上,残留以石灰质结核铺设的地面。每层地坪的东西两边和中部,还残留七行南北向排列的柱窝,每行多的有十三个,少的两个(图版壹:1)。由于房内的地面是多次铺设的,所以地面的柱窝,有的是旧有而连续使用的,有的是稍后修筑的。这样就使每行呈南北向的柱窝排列得不够整齐,某些柱窝还存在互相打破的现象。柱窝呈圆口圜底,大小不一,最大径40、最小径近20厘米。多数柱窝的底部填有料礓石碎块,或在柱窝周壁涂抹料礓石粉末,并填以料礓石碎块。这种建筑设施显然是为了加固柱础以防止木柱下沉。C8G10被二里岗期上层壕沟破坏,它自身的夯土层内也发现一些二里岗期上层的碎陶片,因此C8G10的时代应属二里岗期上层。从房基规模看,它可能是商代宫殿区的一座殿堂基址。但由于破坏较甚,无法进行复原(详见《郑州商代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期第25页)。2、扰土坑底土桩这是一座面积较大的夯土基址。其中部被C8G10挖毁大部分;东部和西部又被C8G8、C8G11和C8G12所打破;北部压在现代楼房下;南部被近代扰土坑所切断。南北残长37、东西残宽13、夯土层厚约1.1—1.8米。从扰土坑所切割的断面看,这座夯土基址坐落在二里岗期下层和洛达庙期文化层上。它的下部夯土是用灰土或灰花土夯筑成的,夯痕径2—4、深1—1.5厘米。上部是用红花土夯筑而成,夯痕明显而密集。夯层厚度为15—20厘米。根据这座夯土基址的地层关系和夯土层内包含二里岗期下层和洛达庙期的一些碎陶片等现象,判断其建筑年代应相当于二里岗期下层。3、基址的土壤条件位于C8G10和C8G9的西边,打破C8G9的西部,呈南北向纵长方形。其北部被压在现代楼房下。从它的南边和两角可以清楚地看出南北残长12—15、东西残宽8.5米。现存夯土最厚处1.5、最薄处0.5米。基址北部面上叠压着二里岗期上层的堆积。由于战国、汉代和近代扰土坑的严重破坏,基址上部高低不平。基址的筑法是先挖口大底小的基槽,逐层填纯净的红黄色粘土,夯实。夯层厚9—15厘米,每层表面都有密集的圆口圜底夯痕。夯窝径2—4、深1—1.5厘米。由于土质较纯、夯窝密集,所以夯土层相当硬实。这座夯土基址上叠压二里岗期上层的堆积,下面压着二里岗期下层和洛达庙期的堆积,夯土层内也包含较多的二里岗期下层陶片和少量洛达庙期的陶片。据此可知,这座基址的年代稍晚于C8G9,相当于二里岗期下层。4、同时期筑法建筑的形制这座基址位于C8G10与C8G9的西边和C8G11的南边,打破了C8G9的西部。它的西南部被C8G13挖破,其它三角和四边尚存。基址呈纵长方形,南北残长14、东西宽11米。筑法也是先挖一个口大底小的长方形基槽,逐层填土、夯实。夯土的质料、颜色、夯层厚度、夯痕,均与第11号夯土基址类同。这座夯土基址叠压着二里岗期下层、洛达庙期的地层与灰坑。在夯土层内也夹杂少量二里岗期下层和洛达庙期的碎陶片。看来C8G12和C8G11应是同时期修筑的。紧靠C8G12之北、C8G11之南,保存有两个方形的柱础石。两者间距2.15米。东边的一个长35、宽37厘米,顶面平整,系用红褐色石头稍加打制而成;西边的一个长27、宽30厘米,顶面近平,系青白色河卵石制成。由于它们被埋在原地面之下,故不知其高度。5、园林地理也有“大文化”的基址这座基址位于C8G10西侧,破坏了C8G12西南部和C8G14东部。平面亦呈纵长方形,其南边压在路基下,现南北残长11—14、东西宽9米。筑法也是先挖一个南北纵长方形的基槽,然后逐层填纯净的红色粘土,夯实。现存夯土厚2.5—3米,夯层厚15—20厘米。表面上圆口圜底夯痕相当密集,夯痕径2—4、深1—2厘米。战国或汉代的堆积层叠压着这座房基,基址叠压着二里岗期下层堆积,夯层所包含的碎陶片亦属于二里岗期下层陶片。因此这座夯土基址的建筑年代不会早于二里岗期下层。6、时间跨度较高的建筑遗迹这座基址位于C8G13的西侧,边缘不清楚,十分残破。基址上面叠压战国时期的文化堆积,并被战国时期的一些灰坑和一座烧瓦窑所打破。夯土呈红灰色,质地坚硬。夯层厚度、夯痕与C8G12基本相同。从有些扰乱坑的断壁看,夯土残存厚度约0.5—1.1米。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址北部保存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圆形柱础槽。槽径1米。槽内的填土中央遗留一直径42厘米的圆形木柱痕迹。木柱痕迹下面垫有石柱础。这与C8G16的圆形柱础槽及其石柱础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柱础槽西侧还发现三个暴露于夯土表面的河卵石,呈灰白色,直径35×50厘米,其中一个与柱础槽东西相应。这三个河卵石也应是石柱础。由于夯土基址损毁严重,许多石柱础已遭破坏,这几个柱础石(河卵石)可能已移位。基址的东部被C8G13破坏,夯土层内还包含二里岗期下层的碎陶片,因此这个基址的建筑年代也不会晚于二里岗期下层。7、面石的破坏这座基址位于C8G9的东侧,打破了C8G9,也是一个纵长方形夯土基址。它的北面被压在现代的楼房下,南面被近代扰乱坑所破坏。南北残长21—29、东西残宽6米,残存夯土厚0.5米。台基是用灰花土夯筑成的。每层夯土厚度为15—20厘米,夯痕呈圆口圜底形,径2—4、深1—2厘米。这座基址叠压在二里岗期上层的堆积之上,并被一条东西向的二里岗期上层壕沟挖破,因此建筑年代不应早于二里岗期下层,也不会晚于二里岗期上层。(三)层面的建筑遗迹此外,在C8G10西边250米处、西北230米处、西北260米处、东南约170米处和南边约40米处,经钻探也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初步试掘证明,这几处也都是年代相当于二里岗期上层或下层的夯土台基。夯土层的结构和夯层表面的夯痕与C8G10及其周围的夯土台基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夯土基址之上的相当于二里岗期上、下层的文化层和壕沟中,出土了一些青铜簪、玉簪、残玉器和一件较完整的玉铲(图六、七)。这些珍贵遗物在这一带出土较多,而在郑州商代城内、外的其他二里岗期遗址中,至今还没有或绝少发现过青铜簪和玉簪,说明这些装饰品与商代奴隶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15号建成的建筑面积c8g15及其周边建筑面积(一)结构和叠压关系1976年3月到1977年6月,我们在东里路以北、紫荆山路以西的地方进行发掘,在距地表3.7米深处,发现一座面积相当大的商代房基遗址(C8G15)(图一〇)。房基的表面尚存两排柱础槽。从规模和位置看,这应是商代宫殿的遗迹。这里的地层叠压关系比较简单。耕土层下,是厚约1米左右的、包含现代砖瓦的乱土层。下面为厚约1—2米的黄细砂土层,出有零星白瓷片,可能属于宋代。黄细砂土层下为0.3—1.5米厚的浅灰土层,出有战国的绳纹厚瓦片。其下叠压商代深灰土层,质较松软,厚约0.8米。在战国文化层或商代文化层下面叠压的大面积商代夯土遗迹就是C8G15。C8G15打破了洛达庙期文化层和生土(图八、九)。(二)c8g15图八叠压着C8G15的商代文化层出土大量陶片,其中有卷沿小口尊、钵、鬲、红陶罐、绳纹罐、深腹盆、簋、缸、小口瓮、假腹豆、器盖的残片。还出土陶纺轮和骨簪(图二四)。陶片的年代分别属于二里岗期上、下层和洛达庙期。C8G15的东部被一个二里岗期下层的椭圆形灰坑(C8H49)所打破。灰坑口径0.85—1、深0.76米。坑内出土卷沿鬲、深腹盆、小口尊等陶器的残片(图二六)。C8G15西北部被一个二里岗期上层的不规则形灰坑(C8H50)打破。灰坑口径约1.15米,深2米以上(因有水,未掘到底)。从出土的陶片看,有盆、平折沿小口尊、卷沿鬲等器形(图二五)。C8G15西部被一座二里岗期下层的墓葬(C8M36)打破(图版壹:2)。该墓北部被战国文化层破坏,南北残长1.2、东西宽0.54米。所葬人体盆骨以下保存完好。墓底铺有朱砂,随葬高柄豆、敞口斝各一件(图三三),年代属二里岗期下层。豆盘外壁饰绳纹稍被抹平,这种现象在郑州商代遗址所出土的陶豆中是罕见的。C8G15的夯土结构和商代城墙相同。夯土中出土有红陶罐、绳纹罐、缸、深腹盆等器物的陶片(图二七),年代属二里岗期下层。可以看出,这座大型宫殿遗址的年代应属二里岗期下层。(三)柱础槽和柱底槽C8G15的建筑方法是先挖一个长方形的基槽,然后在其中填土,夯筑成台基。夯土面积略大于房基槽。基槽外的夯土很薄。现存夯土台基厚约1—1.5米。夯层的一般厚度为8—12厘米。台基表面密布圆形尖底和圆形圜底的夯痕(图版壹:4),夯痕径2—4、深1—1.5厘米。夯筑结构和商代城墙相同。按现存的房基槽计算,C8G15东西长超过65(东边被马路叠压)、南北宽13.6米,面积比偃师二里头和黄陂盘龙城的商代宫殿大。夯土台基筑好后,在上面挖长方形柱础槽。现存柱础槽共两排:北面一排有二十七个(图版壹:3;图一〇),一般南北长1.5、东西宽0.8米;南面一排的东部已发现十个,一般南北长1.2、东西宽0.85米,西部被压在现代平房下面。在槽底的中部或中部稍偏处,一般放置一块平面向上的石头即础石,个别有放两块稍小的石头的。发掘所见的柱础槽,周边清楚,槽的中部有深灰色的圆形木柱痕迹,径约0.3—0.4米。当时的建造方法,是在柱础石上竖立木柱,然后用土把柱础槽填实。从露出的个别石柱础看,有的是红色砂岩,有的是青白色河卵石,形状不甚规整,长、宽约0.3—0.5米。柱础槽的结构与偃师二里头、黄陂盘龙城的宫殿遗址柱础槽大致相同。现存柱础槽中,有十五个柱础槽的木柱痕和石柱础均在,其余二十二个柱础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石柱础已露出,有的仅存槽的边框,而木柱痕和石柱础无存,有的只剩下边框的一部分,甚至全被破坏。两排柱子大致排成直线,柱与柱之间相距约2.1米,南北两排相距近9米。(四)c8g15建筑遗迹C8G15的布局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F1相似,时代也相近,只是面阔较长。根据南北两排柱础槽外侧留有较宽的房基以及北柱17和北柱22外侧各有两个擎檐柱遗存来看,C8G15曾建有回廊。中部应是木骨泥墙或夯土墙的一排房间。从一些石柱础已露出的情况分析,夯土台基的地面已毁,所以中部那一排房间的木骨泥墙或夯土墙的痕迹,以及周围绝大部分擎檐柱的痕迹,也统统被破坏。C8G15和盘龙城的F1一样,可以复原成“四阿重屋”式的建筑(图一一)。这座建筑可能与《考工记》中描写“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建筑形式相似,或许是一座九屋重檐顶带回廊的大型寝殿。(五)c8g15c8g15在C8G15附近,钻探或发掘出几处商代夯土遗存。它们是:1.在C8G15东部偏南不到10米的地方,开了三个探方(C8T55、C8T60、C8T61),发掘出一大片夯土,东西长26米以上,南北宽约14米,距地表深约3.6米。地层关系较简单,在耕土下堆积黄细砂土层和浅灰土层,再下即为夯土层。夯土层厚0.7—1米,夯层清楚,上面几层稍发灰,下面几层泛红(图版壹:5)。夯层厚8—12厘米。夯层表面都有密集的圆形夯痕。由于夯土台基破坏较甚,没有发现柱础槽和石柱础。夯土南部被二里岗期下层的两个灰坑(C8H44、C8H45)打破。坑内出土卷沿鬲、罐、深腹盆、卷沿小口尊、甑、瓮等陶器的残片(图二八、二九)。夯土北部坐落在生土上。南部压在洛达庙期文化层之上,里面出土一件较完整的尊形壶,还有短颈大口尊、绳纹罐、甑、鬲、鼎足、盆等陶器的残片(图一二、三O),以及一些石斧、石铲、骨簪、残玉簪等。夯土台基内包含红陶罐、绳纹罐、深腹盆、小口瓮、小口尊、卷沿鬲、大口尊等陶器的残片(图三二),多属二里岗期下层,少量属于洛达庙期。从上述出土器物看,这一片夯土应与C8G15同时,年代为二里岗期下层偏早。从夯土结构看,两者相同。因此,我们推测这片夯土可能是C8G15的庭院遗存或附属建筑基址。2.在C8G15西部偏南10多米的地方,距地表3米多处,钻探出一片近方形夯土,东西长约19、南北宽约16米。由于没有发掘,详细情况不明。3.C8G15西南70多米处,钻探出一座东西长30、南北宽9米左右的夯土台基(南部被压在马路下面,无法钻探)。仅开一个探方(C8T67),从地表到3.25米深处,有扰土层、黄细砂层和宋代文化层,再下为商代夯土层。部分夯土被破坏。现存夯土,呈台阶状,北厚约0.4、南厚约2米(图版壹:6)。上述夯土的夯层清楚,夯痕明显,夯筑结构与商代城墙以及C8G15的相同。但由于这片遗迹破坏较甚,没有发现柱础槽或石柱础的痕迹。夯土层内陶片很少,只见属二里岗期下层的一些大口尊、瓮、缸等陶器残片。4.从上述夯土台基向南,跨过东里路不远的地方,经钻探发现一片破坏严重的夯土台基。它的夯土层断断续续,难以连成完整的形状。在这里开了一个探方(C8T62),从地表到3.8米深处,分别为表土层、淤沙层、宋代文化层、汉代文化层;3.8米到5.1米为商代文化层;再下为商代夯土层,厚度仅存0.3—0.7米。夯土结构和上述诸夯土台基相同。夯土较纯净,没有发现陶片。其上的商代文化层出土大量二里岗期陶片,可复原的器物达二十件,多半是深腹盆、大口尊,还有夹砂红陶缸(有的缸底饰交叉S纹)、甑、小口尊、瓮、卷沿鬲、镂孔豆等(图一五、一六、三一)。此外,还有骨簪、纺轮、石铲以及壶和饰有老虎吃人纹饰的陶片(图一三)。商代夯土的年代应比这一文化层的年代略早。第16号楼层c8g16及其附近的楼层遗迹(一)房基表面三排柱基础槽1976年11月,我们在商城东北部进行钻探时发现夯土。经发掘揭露出一座大型房基的一角(C8G16)。房基表面尚存三排柱础槽。从其形制判断,应是一座商代宫殿遗迹的一部分(图版贰:1;图一四)。C8G16的地层情况是:耕土层下是含近代陶瓷片的沙土层,沙土层下有宋代文化层和宋代壕沟,其下叠压着战国文化层、战国墓和战国灰坑,再下即为C8G16的夯土地面。(二)房基槽西部边缘的灰土层C8G16的夯土层内出土大口尊、小口瓮、卷沿绳纹罐、卷沿小口尊、盆、鼎足等陶器残片,还有残石铲、兽骨和人的头盖骨碎片。多数陶器是二里岗期下层的,少量是洛达庙期的(图一七)。C8G16的房基槽西部边沿打破两层灰土层(图一八)。其上层是较松软的浅灰土,出土有夹砂红陶缸、小口瓮、卷沿绳纹罐、大口尊等陶器残片(图三四),其中有相当于二里岗期下层的,也有相当于洛达庙期的。下层为深灰土,土质甚硬,类似夯土,但分不出夯层。出土卷沿绳纹罐、甑、瓮、鼎足等陶器残片,还有骨镞等,属于洛达庙时期(图一九)。这灰层和房基槽西边被一个二里岗期上层灰坑打破,坑内出土盆、瓮、大口尊的残片。房基槽的南部边沿打破二里岗期下层文化层(图二〇);房基槽的北部边沿打破洛达庙期文化层(图二一),东部边沿打破生土(图二二)。(三)c8g17木柱基础槽C8G16西部和南部保存较好,中部、东北部均被战国文化层破坏。它的建筑方法也是先挖房基槽,在基槽内填土、夯实,筑成台基。现存房基最厚处达1.5米。夯层清楚,每一夯层厚约10—16厘米。夯层表面有与商代城墙相同的密集夯痕。台基面挖柱础槽,槽中放置石柱础,然后在柱础上竖立木柱,最后填土夯实(图版贰:2;图二三)。它的柱础槽与C8G15不同,全是圆形。柱础槽由内、中、外三排组成,现仅存西面的三排和南面的三排。C8G16现存的五十个柱础槽中,有二十六个保留木柱痕和石柱础;有四个柱础槽的石柱础已露在外面(图版贰:3);还有二十个只能见到柱础槽的边框。圆形柱础槽边框的直径为0.95—1.35米。圆形木柱痕的直径为0.3—0.4米。露在地面上的石柱础,都是青白色的河卵石,平面向上,径长0.34—0.45米,内、中、外三排柱础槽边框之间相距1.2—1.6米,圆形木柱痕迹中心相距2.05—2.5米;同一排的柱础槽边框相距0.5—1.5米,圆形木柱痕中心相距1.6—2.45米左右。根据房基槽边沿计算,C8G16南北长38.4、东西宽31.2米,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宫殿建筑遗迹,原建筑可能也有较宽的回廊和重檐,也许就是“堂”一类的建筑。但由于中部、北部、东部破坏甚多,整体格局已无法复原。(四)汉代灰色成因在C8G16附近,也发现几处商代夯土遗存。它们是:1.临近C8G16南侧,钻探出商代夯土的遗存。夯土呈灰色。2.在C8G16以东约200—250米处,发现两块形状不太清楚的灰色夯土,其中包含的陶片属二里岗期下层。3.在C8G16以东约300多米处钻探出一大片商代夯土。从小面积试掘情况看,夯土为红色,夯层和夯痕均很清楚。在夯土表面发现五块形状不规则的扁平石头,长宽约为0.4—0.5、厚0.15米,排列在南北向的一条直线上。它们原应是柱础石,后来已被移动。这片夯土北面,还有一大片夯土。虽然出土陶片极少,但从其结构看,也应该是属于商代的。这些夯土距商城东墙只有200米远,可能是另一组建筑群的一部分遗迹。合肥工艺中心(一)郑州商代城内宫殿遗址的初步发掘,说明郑州商城是商代中期重要都邑。将郑州商城遗址与黄陂盘龙城遗址相对比,不论城墙的构筑,宫殿的格局,墓葬的习俗,还是出土铜器的形制、纹饰,陶器的种类、质地、造型、纹饰,以及玉器的磨制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郑州商城宫殿遗址中的C8G15与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中的F1,建筑形式和结构都相似,所处的位置都在城内东北部。这些共同点,说明郑州商城与黄陂盘龙城的商代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黄陂盘龙城是商代中期长江中游一个方国的都邑,郑州商城与黄陂盘龙城的对比,反映了郑州商城的重要历史地位。(二)夯土建筑技术在建筑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砖瓦等建筑材料出现之前,夯筑技术对城墙、宫殿、陵墓的兴建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砖瓦出现之后,建筑大型建筑物仍需利用夯筑技术。经过夯筑的土层除了密度较大、有较高的强度外,还具有一定的防潮作用,不仅可以用于修筑城墙,还可以作为木构建筑的基础。从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到安阳殷墟,商代的宫殿无论是单体或成组的建筑,无一不是坐落在夯土台基之上的。在这一方面,郑州商城宫殿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新资料。(三)关于郑州商城在商代历史上的地位和名称的讨论,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兴趣。据古代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国都迁徙过六个地方,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帝仲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奄”;“盘庚迁于殷”。这六个都城,除河南安阳小屯一带的殷墟早经证明为“盘庚迁于殷”的都城遗址外,其它五个都城所在地,还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近年来有同志根据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二里头有可能是商代“汤居亳”的“西亳”。关于“仲丁迁隞”的都城所在地,文献中有少量记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