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扒草鼓川北薅草锣鼓传承方式转型之思考_第1页
川北扒草鼓川北薅草锣鼓传承方式转型之思考_第2页
川北扒草鼓川北薅草锣鼓传承方式转型之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北扒草鼓川北薅草锣鼓传承方式转型之思考

一、传承方法及技巧四川省北部的稻草鼓是一种具有浓郁的牧草文化。其独特的音乐结构、音调、节奏、表演形式都蕴含着人文史料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传统的农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薅草劳动的消失,使得川北薅草锣鼓这一草根文化处于濒危状态。虽然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对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研究主要集中在唱词和唱腔的整理挖掘方面,而其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歌郎表演,却因为薅草劳动的消失而近乎断档。川北薅草锣鼓的传统表演场所是现场劳作,即兴性表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每年的七八月份薅田间草时,往往几户或几十户劳动力集结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排开薅草。这种除草劳动强度不算太大,但是比较枯燥乏味,劳作时间也较长。因此,村民们会在劳动过程中聘请歌郎表演薅草锣鼓以鼓气。川北薅草锣鼓需要传承的主要内容包括锣鼓敲打、歌子的曲牌和唱词的唱本。其中锣鼓的敲打方式、曲牌的音调部分和唱词中的正文部分,可以通过口传心授和看书学习进行传承,虽然内容繁多,但通过歌郎的反复表演,年轻人也能够逐渐掌握。川北薅草锣鼓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办交接。办交接是最考验歌郎灵活机智能力的一个环节。在劳动过程中,歌郎要用歌子来提示劳作者,保证劳动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如有人嫌活累开始偷懒,歌郎便会敲锣击鼓走到其面前,然后唱到“清早起来才拢地,看你歇的啥子气,二天要是轮到你,耍的耍赖戏的戏”,这种提示不得罪人,通过风趣的唱词,达到督促劳动的效果。如果发现有人薅草只图进度不求质量,歌郎便会唱到:“薅草莫要哄地皮,哄了地皮哄肚皮,如果草都挖不离,只喝汤汤莫坐席”。若是到了收工的时候,歌郎便会唱到:“太阳落坡鸡歇架,主家托我发个话,明早听见锣鼓响,跟上歌郎到麻柳坝(地名)”。办交接要求歌郎能够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演唱不同的锣鼓歌内容,通常是歌郎在劳动和表演过程中慢慢摸索得来,口传心授和看书学习难以达到的传承效果。反之,歌郎运用得不恰当,可能会得罪劳作者,或者起不到调动劳作者积极性,促进劳动效率的作用。川北薅草锣鼓传统的传承方式是歌郎在劳作过程中一遍一遍地演唱,年轻人在办交接的过程中跟班学习和尝试。但其运用效果往往会因人而异。那些头脑灵活、风趣幽默的年轻人更容易掌握这门技术。在集体劳作已不多见的当下,如何有效传承川北薅草锣鼓,正是学界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二、北平三大东南角的音乐图物在川北薅草锣鼓的创作情境消失后,通过舞台表演薅草锣鼓不失为“非遗”保护的一种可行措施。舞台表演能够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传统川北薅草锣鼓的表演场面,保留川北薅草锣鼓的曲牌、唱词等重要资料,保护传统薅草锣鼓的内容和形式的相对完整。不仅如此,舞台表演在让川北薅草锣鼓广为人知的基础上为新曲目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2007年6月,青川县文体局牵头成立了民办非企业的演艺团队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其主要任务是传承发展川北薅草锣鼓,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艺术团聘请了专业人士对原生态薅草锣鼓的唱本及音乐、锣鼓打击法进行了整理和加工,把田野中的川北薅草锣鼓搬上舞台。艺术团成立以来,年均演出任务多达上百场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百场文化下乡活动,打造了多个舞台艺术精品参加抗震救灾活动。其中艺术团赴浙江演出,感谢浙江人民对口援助,节目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为了把在田间地头现场即兴表演的薅草锣鼓搬上艺术舞台,创编人员采取了精选其形式和内容的办法,用情景表演、舞蹈、对白、说唱等艺术形式将蒿草锣鼓进行浓缩,并注意去除唱词中低级趣味、不健康的因素,将流畅优美的唱腔、精炼风趣的唱本搬上了舞台。此外,为了加大川北薅草锣鼓的保护力度,青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还在大坝、青溪、板桥等6个乡镇成立了川北薅草锣鼓队,通过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把川北薅草锣鼓的基本形态在舞台上展示出来。可以说,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的成立,使得已经消逝的川北薅草锣鼓的唱词、唱腔和表演方式通过舞台传承深入到民间,延伸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三、通过现代多媒体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舞台上的川北薅草锣鼓和田间地头的川北薅草锣鼓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带有表演的性质,更注重美感和艺术性;后者是原生态演出,与薅秧草的劳动过程水乳交融。因此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成立7年来,各种质疑声一直不断。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质疑就回到过去。川北薅草锣鼓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川北农村,如今这种劳动形式早已消逝,我们不可能让当地老百姓回到集体薅秧草的时代,也不可能让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人固守以往的生活方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创新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方式,通过现代多媒体方式保护川北薅草锣鼓的基本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同时寻找新的传承方式,在创新的基础上对非遗的艺术形式进行合理保护。青川县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的诞生,顺应了“非遗”合理保护的原则。即通过不断创作和演出来积极、变通地保护川北薅草锣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转型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川北薅草锣鼓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并非为舞蹈表演而设计。如果把舞台表演沦为过度的商业化演出,并刻意为地方旅游开发做宣传时,便难免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为了商业目的产生一些经济问题,把老祖宗传流下来的非遗变成摇钱树,这将大大挫伤民众对非遗保护的热情,甚至出现消极对抗情绪,影响其保护和传承,这样的实例在全国已经上演多起。另一方面,在非盈利性质的演出中,为了表演效果,往往会也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变,比如为了增强视听效果,在剧目中加入声光电元素,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在服装道具上加入现代元素等,这样虽然增强了舞台演出的效果,但是与田野中的川北薅草锣鼓的出入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即兴说唱办交接部分,在舞台上便无法施展,即便勉强表演出来,也丧失了其本身的含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舞台上的薅草锣鼓属于当代文化创意产品,我们应当在演出和推广时与传统的川北薅草锣鼓加以区分,必须让改动内容有明确的辨识度,防止对于川北薅草锣鼓的误解,与此同时,演出团体应该在演出之余,对传统内容进行整理和学习,使演员能够掌握传统川北薅草锣鼓内容中的核心元素。创新作为传承的途径川北薅草锣集生产、文化、娱乐于一体,是川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劳动、文化活动。鉴于笔者在多次调研过程中了解的具体情况,其生态状况的脆弱性毋容置疑。怎样有效地保护川北薅草锣鼓,用川北地区群众熟悉的文学和音乐语言展示传统文化,是当下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尽管自上世纪末以来,青川县人民政已先后投入人力、财力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但在笔者看来,单靠政府部门的作用是明显不足的,要激发出民众的热情,再现锣鼓歌风貌,就要把创新作为传承的途径。方李莉教授认为:“从遗产到资源的核心观点,就是我们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其变成新的文化的一部分,新的社会肌体的一部分,使其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不断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