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实验目的、原理、操作和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通过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的对比,证明了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能维持pH稳定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胰腺能分泌促胰液素C.温特将胚芽鞘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调节的结果D.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浸泡法2.依据生理特点,鉴别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方法是检查它的()A.DNA复制的方式 B.是否出现纺锤体C.自身的蛋白质合成的方式 D.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3.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处理方式检测结果实验组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对照组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5.下列转基因植物与所选用的目的基因对应错误的是()A抗虫棉——Bt毒蛋白基因B抗病毒转基因烟草——几丁质酶基因C.抗盐碱和抗旱植物——调节细胞渗透压的基因D.耐寒的番茄-抗冻基因6.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可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兴奋受抑制,从而导致食欲降低(见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瘦素与神经元A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使其膜上Na+通道开放B.瘦素与神经元B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使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肥胖这种现象与神经调节有关,与激素调节无关D.只要有信号分子X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便可引起动作电位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阅读以下几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资料一:高原鼠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关键种。它们成群结队大肆啃食牧草,不仅给当地畜牧业造成损失,也对高山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曾被视为草场退化的元凶。其洞穴本来是用来躲避严寒的气候和逃避肉食动物,却成为了许多小型鸟类和蜥蜴赖以生存的巢穴。资料二: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藏狐能有效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人类弃养的缘故,大量流浪藏獒流落高原,其体型庞大、性格凶猛、食性广,经常咬死藏狐。资料三:为减少鼠兔对高原植被和草场造成的破坏,当地人曾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区域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3)住在鼠兔洞穴中的小鸟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以此为鼠兔示警。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根据资料二分析,若藏狐体重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鼠兔_________Kg。(5)资料三提到的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_____________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8.(10分)独脚金内酯是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在根部合成向上运输,影响侧枝生长。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1)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结果如图1。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______侧枝产生,不同浓度GR24处理突变体植株后侧枝数目变化不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2)为了进一步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野生型植株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据图3分析,GR24对侧枝生长___________,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3)据图3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2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①实验组:用NAA处理主茎,在侧枝处施加___________,在固体培养基___________中施加适量的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检测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②对照组:用NAA处理主茎,在侧枝处施加与实验组等量的相同物质,相应的固定培养基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若该假设正确,则预期结果为______________。9.(10分)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图一表示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过程,其中序号Ⅰ--Ⅶ表示细胞,字母a--h表示相关物质。图二是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细胞、结构和物质。(1)图一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入侵破坏某种免疫细胞,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特性,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及时的呈递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得以免疫逃逸在寄主细胞内快速增殖。(3)某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围绕一个原因回答)(4)情绪是人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精神紧张、过度悲伤等条件下机体的抵抗力会降低;愉快的情绪能使免疫功能增强。由图二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有关______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如图1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1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_____(用增长率表示数学公式),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2)投放田鼠的天敌——蛇,图1曲线Ⅱ是草原中田鼠的增长曲线,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_____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3)分析图2,前4年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____年田鼠的种群密度最低。(4)图2中第8-10年,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型;第16~20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形增长。11.(15分)下图为某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部分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示意图。基因A、a和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细胞是通过_______分裂方式产生的。图中A和a称为_______。①和②称为__________。(2)该细胞产生的配子有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3)该生物测交,后代有______种表现型,其中与该生物表现不同的类型其比例为_______。(4)该生物与基因型相同的另一个体交配,后代有_____种基因型,_____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5)该生物与aaBB个体相交,后代表现型有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其中与该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比例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1、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分泌,胰液由胰腺分泌。2、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沾蘸法,若药液浓度较低应采用浸泡法。【详解】A、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通过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的对比,证明了缓冲物质能起到减弱pH变化的作用,从而在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pH稳定,没有证明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能维持pH稳定,A错误;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小肠黏膜能分泌促胰液素,而胰腺分泌的是胰液,B错误;C、温特将胚芽鞘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调节的结果,并且把这种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C正确;D、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沾蘸法,D错误。故选C。2、D【解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不同。【详解】A、DNA自我复制的方式都是半保留复制,显微镜下无法观察,A错误;B、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出现星射线,植物细胞是两极发出纺锤丝,但观察不到,B错误;C、动植物自身的蛋白质合成的方式相同,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错误;D、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末期时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在分裂末期时,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D正确。故选D。3、D【解析】根据实验组检测结果可知,培养后的“部分淋巴细胞”是效应T细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类细胞具有裂解肺癌细胞和分泌淋巴因子的双重能力,而“胸腺淋巴细胞”是T细胞,M淋巴细胞相当于吞噬细胞起识别呈递抗原作用。【详解】A、实验证明M细胞为吞噬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A正确;B、据表格分析,经M(吞噬)细胞刺激后部分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杀伤肺癌细胞,B正确;C、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C正确;D、本实验不涉及体液免疫,只有细胞免疫,细胞免疫过程中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D错误。故选D。4、B【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详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C、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错误;D、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D错误。故选B。5、B【解析】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外源生长激素基因;(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3)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5)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生长激素、干扰素等【详解】A、培育抗虫棉时,所用的目的基因是来自细菌的Bt毒蛋白基因,A正确;B、几丁质酶基因和抗毒素合成基因等一般是抗真菌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B错误;C、培育抗盐碱和干旱植物时,所用的目的基因是调节细胞渗透压的基因,C正确;D、培育耐寒的番茄时,所用的目的基因是抗冻蛋白基因,D正确。故选B。6、A【解析】1、由题图知,神经元A兴奋时,会使信号分子X增多;神经元B受到抑制时,会使信号分子Y和Z均减少。2、激素调节的特点有: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A、瘦素与神经元A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使其兴奋,引起动作电位,表现为Na+通道开放,Na+内流,A正确;B、瘦素与神经元B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能使其膜外的带负电荷的离子内流,神经元B的膜电位仍然是外负内正,只是电位差比静息电位大,B错误;C、肥胖可能是因为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较少,使得饱中枢没有兴奋,而饿中枢没有受到抑制,表现为兴奋,导致患者饮食没有受到控制而引起肥胖,这一过程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D、信号分子X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时不一定可以形成一个动作电位,必须达到一定的结合数量才能形成一个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2).200(3).偏大(4).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6).4.75(7).化学防治(8).生物防治【解析】1、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信息的载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物理因素,且通过物理过程传递。(2)化学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3)行为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动物的特殊行为。4、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对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对于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对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60×50÷15=20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200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估算中会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3)小鸟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向鼠兔示警,该过程中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扑扇翅膀)和物理信息(鸣叫声),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根据资料二分析,若藏狐体重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食物1Kg÷20%=5Kg,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所以至少需要消耗鼠兔5Kg×95%=4.75Kg。(5)资料三通过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叫化学防治,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为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点睛】本题考察了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准确记忆相关基础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易错点: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8、(1)①.抑制②.突变体独脚金内酯受体缺失(2)①.无明显抑制作用②.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3)①.适量具有放射性的NAA②.B③.GR24④.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小于对照组【解析】1、分析图1: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2、分析图2: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加入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和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均比对照组小,且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更小。【小问1详解】据图1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可知: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GR24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是突变体植株发生了突变,使得突变体独脚金内酯内受体缺失,则GR24在突变体内无法发挥作用。【小问2详解】据图3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侧枝正常生长,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由图3可知,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更小,而单独加入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说明GR24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小问3详解】本实验是验证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主茎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①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在固体培养基B中加入GR24;②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与实验组等量的放射性标记的NAA,相应的固定培养基不作处理。根据实验假设可知: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因此若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小于对照组,则说明生长素沿主茎运输时,独脚金内酯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主茎运输。【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9、(1)①.Ⅱ、Ⅲ、Ⅳ、V、Ⅵ②.Ⅳ、Ⅵ(2)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3)①首次感染后产生的埃博拉病毒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有限及存活时间有限;②埃博拉病毒是单链RNA病毒,易变异,原有的抗体没有作用。(4)①.神经递质②.激素③.细胞表面有相应的受体【解析】1、据图一分析,Ⅰ表示抗原呈递细胞,Ⅱ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Ⅲ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Ⅳ表示记忆T细胞、V表示B细胞、Ⅵ表示记忆B细胞,Ⅶ表示浆细胞。2、根据图二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说明免疫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小问1详解】图一中除了抗原呈递细胞(Ⅰ)和浆细胞(Ⅶ)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外,其他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即Ⅱ、Ⅲ、Ⅳ、V、Ⅵ都可以;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Ⅳ记忆T细胞和Ⅵ记忆B细胞都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小问2详解】结合细胞免疫过程分析,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入侵破坏某种免疫细胞,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特性,进而导致感染信息不能及时的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得以免疫逃逸在寄主细胞内快速增殖。【小问3详解】由于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易发生变异,导致原有的抗体没有作用,所以某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小问4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二中免疫细胞的表面既有激素的受体,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因此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行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有关激素进行调节。【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的名称,明确抗原呈递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10、(1)①.λ②.N0(1+1.47%)t③.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2)①.ef②.增大(3)①.基本不变②.10(4)①.衰退型②.“J”【解析】分析图1: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中Oe段表示S型曲线,其中b点表示K/2,种群增长率最大;d点表示K值;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e点后种群数量减少。分析图2: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1时,种群数量不变;λ>1时,种群数量增加;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小问1详解】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λ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则λ=1+1.47%,t年后鼠的数量是Nt=N0(1+1.47%)。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增多,然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小问2详解】蛇是田鼠的天敌,蛇发挥明显的生态效应时会使得田鼠的数量下降,缓解草原的鼠患,因此曲线Ⅱ中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则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