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劳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三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二)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因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年,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期)、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B.诗歌和政治的本质决定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在中国,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学体裁。C.建安诗歌的繁荣跟曹操政治集团将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有很大关系。D.盛世王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士人很少干政,诗歌创作缺乏创新,无法形成高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治应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因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B.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跟他们的政治经历不无关系。C.李白和杜甫进入宫廷都是先得到激励,后受到打压,其政治遭遇影响了两人的诗歌创作。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仅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发展也是灾难。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B.唐代政治开明,吸纳了不少异族文化,实现了五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大整合,实现了南北文化统一,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需要说明。5.汉武帝时期,汉廷成立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采制诗歌的机构,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作的诗歌,并将其谱曲,在朝廷的重大活动或重要场合上演出,体现了大汉朝威武雄壮的气质和浓浓的文艺范。这也使得“乐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做大哥的人(节选)巴金接着五四运动发生了,我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买了好些新书跑回家。我们(我们三弟兄和三房的六姐,再加上一个香表哥)都贪婪地读着一切新的书报,接受新的思想。然而他的见解却比较温和,他赞成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他把这种理论跟我们大家庭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依旧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顺应环境的结果,就是使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旧家庭里他是一位暮气十足的少爷;在他同我们一块儿说话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了。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和三哥所不能够了解的,我们因此常常责备他。我们不但责备他,而且时常在家里做一些带反抗性的举动,给他招来祖父的更多的责备和各房的更多的攻击与陷害。祖父死后,大哥因为做了承重孙(听说他曾经被一个婶娘暗地里唤作“承重老爷”),便成了明枪暗箭的目标。他到处磕头作揖想讨好别人,也没有用处;同时我和三哥的带反抗性的言行又给他都来更多的麻烦。我和三哥不肯屈服。我们不愿意敷衍别人,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主张,我们对家里一切不义的事情都要批评,因此常常得罪叔父和婶娘,他们没有办法对付我们,因为我们不承认他们的威权。他们只好在大哥的身上出气,对他施加压力,希望通过他来使我们低头,不用说这也没有用,可是大哥的处境就更困难了。他不能够袒护我们,而我们又不能够谅解他。有一次我得罪了一个婶娘,她污蔑我打肿了她的独子的脸颊,我亲眼看见她自己在盛怒中把我那个堂弟的脸颊打肿了,她却牵着堂弟去找我的继母讲理。大哥要我向她赔礼认错,我不肯,他又要我到二叔那里去求二叔断公道,但是我并不相信二叔会主张公道,结果他自己代我赔了礼认错,还受到了二叔的申斥。他后来到我的房里,含着眼泪讲了一两个钟头,惹得我也淌了泪。但是我并没有答应以后改变态度。像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他一个人平静地代我们受了好些过,我们却不能够谅解他的苦心,我们说他的牺牲是不必要的,我们的话也并不错,因为即使没有他代我们受过承担了一切,叔父和婶娘也无法加害到我们的身上来,不过麻烦总是免不了的。他的内心的痛苦已经深刻使他不能够再过平静的生活了。在他的身上偶尔出现了神经错乱的现象。他称这种现象为“痰脖”,幸而他发病的时间不多。(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文本二:逃婚巴金他只去找觉新商量。他开口就说到正题,问道:“事情究竟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据我看没有办法了,”觉新忧郁地说。“你真是想尽办法了?”他绝望地问。“是的。”“那么你说我现在应该怎样办?”“你应该怎样办?你的心事我也晓得,然而我实在没法帮忙,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觉新慢吞吞地悲声说,他差不多要掉眼泪了。觉民冷笑地接连说了两句:“好个无抵抗主义!好个作揖主义!”头也不回地走出房去了。他心里想:“还是跟三弟商量去!”“反了!居然有这样的事情!你去把老二给我找回来!”祖父看见觉新进来就沉下脸大声对他说,弄得觉新莫名其妙。“他敢不听我的话?他敢反对我?”祖父喘了两口气,接着挣红脸断续地说:“他不高兴我给他定亲?那不行!你一定把他给我找回来,让我责罚他!”觉新唯唯地应着,他已经明白一半了。“这都是给洋学堂教坏了的。我原说不要把子弟送进洋学堂,你们总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连老二也学坏了,他居然造起反来了。……我说,从今以后,高家的子弟,不准再进洋学堂!听见了没有?”他说了又咳嗽。“是,是,”觉新答应着,他惶恐地站在那里,祖父的每一句话打在他的头上,就像一个响雷。出了祖父的房间,觉慧第一个开口,他说:“大哥,二哥有一封信给你,到我屋里去看吧。”“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他们两个人进了觉慧的房间,觉慧把觉民的信交给觉新,觉新几乎没有勇气读,但是终于读了:“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家里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运,所以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毅然这样做了。我要和旧势力奋斗到底。如果你们不打消那件亲事,我临死也不回来。现在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望你念及手足之情,给我帮一点忙。觉民××日,夜三时。”觉新读了信,脸色变白,手颤抖着,让信纸飘落在地上,口里喃喃地说:“叫我怎样办?”过后又说:“他太不谅解我了。”“你究竟打算怎样办?现在不是谅解不谅解的问题。”觉慧严肃地说。觉新好像受了惊似的突然站起来,短短地说:“我去把他找回来。”“你找不到他。”觉慧冷笑道。“找不到他?”觉新含糊地念着这句话。“没有一个人晓得他的地址。”“你一定晓得他的地址,你一定晓得!告诉我,他在哪儿?快告诉我!”觉新恳求道。“我晓得,但是我决不告诉你!”觉慧坚决地答道。“那么你不相信我?”觉新痛苦地说。“相信你,又有什么用处!你的‘无抵抗主义’,你的‘作揖主义’只会把二哥断送掉。总之,你太懦弱了!”觉慧愤激地说,他在房里大步踱起来。觉新处在这种困难的情形里,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他本来想承认觉民的举动是正当的,然而他无法帮忙觉民;他不但不能帮忙,反而不得不帮祖父压迫觉民,以致觉慧也把他当作了敌人。找不回觉民,无法应付祖父;找回觉民,又无以面对觉民;而且事实上他又不能把觉民找回来。觉民是他的同胞兄弟,他也爱觉民,并且父亲临死时曾经把弟妹们交给他,要他代替父亲教养他们。现在觉民的事情弄成了这样,他怎么对得起父亲?他想到这里,只好躲在房里同瑞珏相对流泪。(选自《家》,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我”和三哥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青年,“我们”不认可大哥的权威,不但常常责备他,还给他招来许多烦恼。B.文本一中,面对婶娘对“我”的污蔑,大哥想让“我”赔礼道歉,还请二叔主持公道,这体现了大哥顺应旧环境生活的一面。C.文本二中,觉民给觉新信中交代了觉民逃婚的原因,体现了觉民思想意识的觉醒,表明了觉民争取婚姻自主的决心。D.文本二中,“沉下脸”“喘了两口气”“挣红脸断续地说”“说了又咳嗽”等细节表现了祖父对觉民进洋学堂学习的不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五四运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开篇,为后文写“我”和三哥在旧家庭里做出的带反抗性举动做了铺垫。B.文本一中描写大哥“暮气十足”是为了与“我”带反抗性的举动形成对比,表现出“我”对大哥生活方式的不满。C.文本二结尾处独白与《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相似,都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D.两则文本都以描写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用语热烈、明快而朴素,体现了巴金一贯的语言风格。8.文本一中大哥与文本二中的觉新性格上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文本二以“逃婚”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王死于秦,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必听王。然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齐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请为君之A楚B使C丞入D下东国E之地F楚得G成H则君I无败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B.“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行”含义不同。C.“君因谓其新王曰”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D.“太子其图之”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让新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否则楚国太子便会用更多的土地让齐国奉立他为楚王。B.苏秦诱使楚太子答应割让比新楚王多出一倍的土地给齐国,其目的是想让新楚王割让更多土地。C.苏秦告诉新楚王,如果楚太子离开齐国,齐国便没有了立太子的借口,也不会再要求楚王割让土地。D.苏秦向楚太子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太子处境十分危险,然后在薛公的同意下让太子离开了齐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14.苏秦是如何劝说薛公派遣自己去楚国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铁关西馆①岑参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雪中行地角②,火处宿天倪③。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注】①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赴安西都护府上任的途中所作。②地角:地的尽头,形容已经走到西边的极远处。③天倪:自然的分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战马落地的汗水被踏成稀泥这一细节,表现了行军的急促与艰苦。B.次句紧承上句,“朝驰”点明了行军的时间,“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C.颔联“雪中”“火处”两处场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行军途中的气候变化之大。D.颈联写诗人心惧边塞遥远,梦中也无法回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魂牵梦萦。16.请赏析诗歌尾联的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起舞,寡妇潸然泪下,来表现箫声的悲凉幽怨。(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3)传统诗词中猿的哀啼或烘托环境的清幽,或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浙江杭州城吴山下的中河畔,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红艳宫墙引人注目,吸引着各方游客①。以博物馆原貌、原尺度立体标识显示,巧用数字化,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让文物“说话”,让宋韵走进寻常百姓家。2022年11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已接待参观游客超20万人次,各类社会及旅行社团体800多个。“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②,每天要接待很多客人,1500个预约名额,经常几分钟内就一抢而空。”博物馆负责人周佶说。我们拾级而上,跨过悬有“德寿”匾额的宫门,眼前“复刻版”的重华殿气势恢宏,巍然挺立,屋顶样式为仿宋歇山顶式,采用灰陶瓦构件,有脊兽装饰,极具南宋韵味。周佶介绍,“复刻版”的重华殿采用全榫卯结构,规格与南宋人撰写的《思陵录》中的记载完全一致。从正殿旁的通道一路向下,来到博物馆一层中区“地下”的重华宫正殿遗址,这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俯瞰玻璃栈道之下,香糕砖、磉墩、柱础石等南宋遗存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