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县大高庄西周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河南新郑县大高庄西周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河南新郑县大高庄西周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河南新郑县大高庄西周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河南新郑县大高庄西周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新郑县大高庄西周墓发掘简报

1993年9月,新郑县民政康复医院位于县城西南约2公里的大高庄基础设施项目上,经县文物保护单位挖掘发现古墓。墓葬地处双洎河南岸,西临107国道,东北距郑韩故城城墙1.5公里(图一)。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和新郑县文管所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清理东周时期墓葬6座,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大高庄6座东周墓(M1、M2、M7、M9~M11)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墓口略大于墓底(图二~六、八、九)。墓葬结构墓口长2.3~6、宽1.28~5.3、地表至墓底深2.3~8.7米。南北向,3°~7°。其中M9发现有腰坑,位于墓底人骨架腰部下,近长方形,西端有折角。长0.6、宽0.4、深0.2米。坑中有兽骨,腐朽严重。葬具棺椁均严重腐朽,从残留的灰痕看,一棺一椁的墓葬4座(M1、M9~M11)。椁长3.1~3.25、宽2~2.9米。高度不明,残高0.4米。棺长1.86~2.6、宽0.92~1.6米。仅单棺的墓葬2座(M7、M2)。棺长1.95、宽1~1.08、残高0.3米。葬式人骨腐朽严重,可辨认的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双手置腹前。二随葬器物墓葬中玉器、骨饰等小件器物出自棺内。铜容器、兵器、车马器、陶器等多放置棺外椁内的北部或边侧。铜铃出于椁内四角。出土器物按质地分为陶器、铜器、玉器、骨器、金器、石器及水晶、玛瑙器等。一、陶器24件。可分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两种。泥质灰陶中火候较高的器表呈青灰或黑灰色;火候较低的胎褐黄色,质松软。夹砂红陶仅见于陶鬲。鼎3件,分3式。1式1件(M7:5)。子口微敛,腹微鼓,上腹部有一对耳,耳上部外撇。腹部有凹槽一周,圜底,三长蹄形足,削刮成六棱体。通高16.5、口径14.4、腹径17.2厘米。底表部分呈黑色(图七:1、一六)。2式1件(M7:4)。子口微敛,直腹,上腹部有一对兽首形耳。腹部有一周凹槽,圜底近平,三矮足。通高9.5、口径12厘米(图七:2)。3式1件(M1:35)。火候较低,胎质疏松。残,子口,有耳,耳上部外撇,外侧饰兽纹。身上部饰蟠螭纹一周(图一〇)。罍2件,形制相同。标本M7:2口微侈,方唇,平沿外折,直颈,溜肩,肩上饰弦纹四周及一对兽首形耳,鼓腹,底部残。口径12.2、残高16.9厘米(图七:3、一七)。盘1件(M7:6)。口微侈,平沿外折,圆唇,浅盘,长方形双耳,上部外撇。圜底近平,三足外撇。口径21、通高9.5厘米(图七:5、一九)。舟1件(M7:8)。直口外敞,尖圆唇,浅腹,兽首形双耳,圜底,三乳状足。口径12.3、通高6.5厘米(图七:6)。匝1件(M7:7)。兽首形流,略上翘,两尖耳,后部有一近圆形鋬,身椭圆形,三足。高7.7、长15厘米(图七:7)。簠1件(M1:38)。残,火候低,胎质松,难以复原。勺1件(M1:34)。圆形,短柄。通长12厘米。壶1件(M1:36)。残,胎质松,难复原。珠11枚(M1:17)。圆形,中有穿孔,大小微有差别,有削痕。直径约0.8厘米。二、铜器89件(组)。釜1件(M10:9)。直口,广肩,弧腹,圜底,足已残。口径13、残高9厘米(图一一:2)。剑1件(M10:3)。腊扁平狭长,起脊,两从微斜而凹,扁茎,腊尾有凸弦纹一周。通长39.5、茎长5.5、最宽处3.5厘米(图一二:1、二二)。戈2件,分两式。锋均残。1式1件(M9:18)。直援,起脊,近阑处三穿,长方形内,上一横穿,后下角有缺。残长21、内长8、援宽3.3厘米(图一二:2、二三)。2式1件(M10:11)。援狭长,起脊,长胡,胡部有两刺,近阑处四穿,内后部上翘,上一横穿。残长17.7、内长9.2、援宽2.7厘米(图一二:3、二四)。钩形矩1件(M10:12)。锋残。起脊,中部似戈援,与阑呈50°夹角,上有两刺,前部向下弯曲成钩状,有胡,上下阑各有一半圆形突起(图一三:1、二一)。矛4件,分3式。锋均残。1式1件(M9:2)。扁圆形骹,内空,上有一穿。骹身之间有一箍,刃扁平,中部有一锥形突起。残长11.5、骹长4.9、宽2.1厘米(图一二:4)3式2件。标本M9:19柳叶形三翼,圆锥形骹中空。残长13厘米(图一二:6)。镞3件。锋均残。标本M10:19薄而锋利的三翼,圆形铤。残长5.8、铤径0.3厘米(图一二:7、二六)。鼎足1件(M10:10)。蹄形,有铸痕。高7.2厘米(图一一:4、二七)。铃29件。形式相同,大小、薄厚略有差别,有的表面有织物痕迹。标本M9:6上有半环形纽,横截面呈椭圆形,内有舌。高5.8、铣间2.6厘米(图一二:8、带钩2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别。标本M9:1蛇首形钩,背有一椭圆形纽。长7.9、最宽处1.2厘米(图一三:3、三四)。2件。一件残。标本M1:26拱形,中间靠上有一穿孔。长10.4、宽1.5、厚0.1厘米(图一三:2)。贝14枚。形制相同。标本M11:9仿海贝形,正面圆鼓,背面下凹,中间有缝,两边成齿状。长2.5、宽1.8、厚0.06厘米(图一二:10、三三)。铺首1件(M10:20)。兽面形,衔一环,饰绚纹。宽6.1、环径5.4厘米(图一三:4)。器耳4件。标本M10:17兽形,内空。长4.2、高2.4、宽1.3厘米(图一三:7、三五)。珠1组,145枚。形制基本相同。标本M10:21腰鼓形,中空,壁薄。直径0.8~1厘米(图三六)。三、玉、玛瑙、水晶器14件(组)。玉璧1件(M1:6)。淡黄色,饰弦纹两周,间以浅浮雕蟠虺纹。直径4.2、孔径1.8、厚0.5厘米(图一四:1、三八)。圭形玉片1件(M11:20)。残。绿色泛白,长条形,出土时断为两段,分别覆盖于两脚骨上。一侧略薄,另一侧有深0.95厘米的凹槽。残长18.5、宽6.4、厚0.4厘米(图一四:2、三七)。玉玦1件(M9:7)。浅绿色,圆形,扁平,缺口窄长。直径2.6、缺口宽0.3、厚0.08厘米(图一四:3、三九)。玉珠串饰1组(M1:16),50枚。白色透明,圆形,外表有剥离,中有一穿孔。直径0.6、孔径0.25厘米(图四〇)。玉饰1组。分2式,均为M1出土,可能是一串饰。1式标本M1:15淡绿色,圆筒形,中间对穿一孔。长1.25、直径0.9、孔径0.6厘米(图一四:4)。2式标本M1:14浅黄色,竹节形,中有穿孔。长2.6、直径1厘米(图四一)。玉牌饰3件,分2式。1式2件。标本M9:11淡黄色,长方形,上有两个小穿孔。两面均饰蟠虺纹,填以细线羽状纹。长2.4、宽2.2、厚0.2厘米(图一四:5、四二:中、右)。2式1件(M9:12)。大小、纹饰均同1式,唯一边成斜弧形(图一四:6、四二:左)。玛瑙环1件(M1:1)。黄色。半透明,素面无纹饰。外径4、内径2.5、厚0.8厘米(图一四:7、四三)。玛瑙管1件(M1:12)。棕红色。圆形,身细长,腰间突起似竹节,中有穿孔。长3.3、宽0.9、内径0.1厘米(图一四:8)。水晶珠1组,2枚(M1:4)。均有穿孔。一件腰鼓形,白色透明。直径0.9厘米;一件椭圆形,白紫色相间。长为1.4厘米。水晶饰2枚。均残。标本M1:3细长条弯曲,上有一孔,截面近方形(图一四:9、四四)。残玉片1组。M11出土。淡绿色,素面,角上有小穿孔。厚0.1厘米(图四五)。四、骨器16件(组)。簪2件,分2式。1式1件(M1:5)。棕色,体细长,截面扁平。质疏松。长14、宽1.2、厚0.4(图一五:1)。2式1件(M2:7)。淡绿色,尾稍残,细长条形,一端较尖。质紧密。残长10.3、宽0.5、厚0.2厘米(图一五:2)。串珠1组,1380枚(M1:.40)。白色,扁圆体,中有穿孔。直径0.3、厚0.15厘米。牙饰5件。大小有别,标本M2:6白色泛绿。残长4.6、宽0.9、厚0.45厘米;标本M1:9白色,较短,尾部有一小孔。长2.7、尾宽1、厚0.4厘米(图一五:4、四六:左)。标本M2:6较大(图一五:3、四六:右)。珠1组,20枚,分2式。1式标本M1:31棕色,近圆形,中有穿孔。有大、小两种,大者直径1.2、小者直径0.7厘米。2式标本M2:2白色泛绿,近椭圆形,中鼓,有一穿孔。有大、小两种,大者直径1.3、小者直径0.7厘米。饰件5件,分3式。1式2件。标本M1:19棕色,中部突起,似竹节状,中有穿孔。长1.2、宽1.1厘米(图一五:5)。2式1件(M1:2)。绿色,蚕茧状,上下各为一平面,中有穿孔。饰弦纹。长1.8、直径0.9厘米(图一五:6)。3式2件。标本M1:20棕色,细圆管,中空。长2.3、直径0.3厘米。环1件(M1:27)。残。绿色,弧形,饰绹纹。残长7.3、直径1.1厘米(图一五:7)。贝1组,467枚。分两种,大小有别。一种(M10:22)仿海贝形,扁平,一面中间有锯齿形缝,一面中间有一圆孔。长2.3、宽1.45、厚0.4厘米(图一五:9)。另一种(M9:10)形制与上一种相同,唯一面有两孔(图四七)。五、蚌坠数量较多,大都残碎。标本M11:1白色,近椭圆形,尖端有一圆孔。长3.35、宽2.2、厚0.3、孔径0.2厘米(图一五:8、四八)。六、金箔1件(M10:1)。质薄,原贴于铜器表面;尚存残铜片,器形已不能辨认(图五〇)。七、柱形石器6件。似琮,分2式。1式标本M9:14圆柱体,中有一圆凹槽。高2.5、直径3.4、孔径0.7厘米(图一五:10、四九)。2式标本M1:39方形角略弧,中有一圆凹槽。高2.6、边长3.4、孔径1.2厘米(图四九)。三结语大高庄墓葬除M7外,均多次被盗,出土器物残缺不全,现只能根据残存器物和其他墓葬材料对比分析,对其年代作些大致的推测。M10铜器残存有釜、壶、甑。其中壶、甑与尉氏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基本相同,应属春秋晚期1。M10出土的铜镞、钩形矩、马衔形制与中州路M2717所出同类器物基本相同,两墓也均出有金箔。出土的铜剑与中州路Ⅱ式相同,均属4期②2。M10出土的2式戈比较少见,应属战国早期器3。M1和M9出土4件有纹饰的玉器,皆为蟠虺纹。从纹饰和雕琢技法看,与江苏吴县严山春秋晚期玉器窖藏出土的玉器十分近似,M1出土的玉环、玛瑙管、玉管也与其出土的同类器物近似4,M1与M9所出玉器中玉牌饰、玉玦,也与中州路墓葬中相同器物一致,原报告认为两种器物早者出现在二期,晚不超过4期2。可见,其时代应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M1出土的陶器有鼎、壶、鬲、簠,其中3式鼎基本与洛阳中州路ⅣB式陶鼎类似,属4期,洛阳中州路壶出现在4期2。因此,M1时代不能早于4期。另M9出土的1式铜戈,与中州路Ⅳ式戈相似2,也属4期。M7出土的一组陶器与禹县白沙战国墓(M149、M153)5器型相同,组合也几乎一样。郑州碧沙岗乙组两座墓葬中也各出土同样一组器物6。只是M7多一鬲。此鬲与白沙M156和碧沙岗甲组M125所出陶鬲相同。白沙墓葬的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间”5。碧沙岗墓葬则属“战国早期,甲组早于乙组,可上溯至春秋时代”6。从中州路、白沙和碧沙岗三地材料看,鬲、鼎基本不同出于一个墓葬,且有鼎的墓比有鬲的墓时代要晚。大高庄M7似较特殊,当处于由鬲向鼎过渡时期。大高庄六座墓葬中,M1和M9,M10和M11的形制、墓向相差不大,可以推测每组墓葬年代应大致相同。但两组之间出土器物风格有一定差别,似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推断这六座墓葬应属战国早期,但又含有春秋晚期的因素,当处于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其中M7、M1、M9的年代可能早于M10、M11,接近春秋晚期。大高庄M1出土铜贝14枚,这在郑韩故城较少发现,结合M10发现的大量骨贝,作为财富象征明显。然而,是否是一种流通的货币,还需要发现更多材料进行研究。M9和M10出土的兵器除剑外,锋均被折断,当是一种葬俗。大高庄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的文化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发掘:李昌滔王彦民姜楠贾香峰马衔3件。形制相同。标本M10:15由两个圆形环套接而成,两端各有一椭圆形大环。长10.1厘米(图一一:6、二九)。带环饰2件(M10:16)。长方框两端伸出长条形,一端弯曲成喇叭状圆筒,下挂一环,环上饰绹纹(图一二:9、三〇)。环13件,分3式,另有残片。1式标本M2:9圆形,径2.95厘米(图一三:6)。2式标本M2:8椭圆形,上有一凸起。径3.5厘米(图一三:5)。3式标本M10:4圆形,大小两环相套,环上饰绹纹。大环径6.6、小环径4.2厘米(图一一:5、三二)。合页3件。形制相同。标本M10:2由两个构件组成,一为凸字形,上有长方形穿和横向圆管;一为长方形,分两层,中有空隙,一侧有凹槽,与凸字形构件的横向圆管相套,可以转动。长方形构件上饰十字形宽道,间以卷云纹,十字形外有四穿孔。边缘上饰斜线纹。宽2.8、长4.65、高2.6厘米(图一一:7、三一)。鬲2件。标本M7:1侈口,折沿,圆唇,圆肩,上腹鼓,下腹内收,裆低矮,三乳状足。肩部饰凹弦纹,腹上部宽凹弦纹三道,腹下部满饰粗绳纹。口径24.5、高23厘米(图七:4、一八)。甑1件(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