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安县填埋场场部发掘简报_第1页
江苏大安县填埋场场部发掘简报_第2页
江苏大安县填埋场场部发掘简报_第3页
江苏大安县填埋场场部发掘简报_第4页
江苏大安县填埋场场部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大安县填埋场场部发掘简报

大安县农场位于桃儿河与东江交汇处的月良宝南岸。位于端基屯以东,距大明县约37公里。1974年5月,渔场场部进行基建施工,挖地基时掘出人骨及陶器,遂向正在汉书大队工作的联合考古队反映了情况。我队随即派人进行调查,确定该处为一面积较大,分布较密集的古代墓地。以后,我队受吉林省文管会委托,在渔场革委会的支持和建筑工人的配合下,于6月末至7月初对该墓地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一、陶土的出土渔场欲建的四座建筑物在场部内构成一矩形。东西两座相距约60米,南北两座相距约55米。东、南、北三座建筑物的地基中都曾出现人骨和陶器。根据施工情况,我们仅在东部一座建筑物内已被扰乱的表土上挖了4条探沟,并在此建筑物东墙外用推土机除去含有近代遗物的表土,进行了29×4.5米的平面揭露,共清理发掘了十四座墓葬和五个筒状灰坑(图一)。213和215号墓为南北向,其他墓葬皆为东西向。除215号墓外,所余墓葬大致分为两排。自北向南,西面一排六座(M214、213、204、201、202、205),东面一排七座(M211、212、208、210、206、209、207)。五个灰坑中,一个(H206)为近代灰坑,其余四个(H202-205)为古代灰坑。其中H205被M214打破,口径约1、深0.85米,出土陶片虽破碎,但其中有些可辨出是手制的唇部带按压纹、腹部带绳纹的鬲、罐的残片。此灰坑的四壁有经火烧过的痕迹,呈暗红色,坑内还出有一些表面附有铁锈的炼渣,一件马的颚骨及零散的鱼骨。灰坑H204口径1.1、深0.42米,除出有素面陶片外,还有施绳纹、指甲纹、按压纹的罐、鬲、鼎的残片。陶土都未加淘洗,手制,表面呈橙黄色或灰褐色。另外,尚出有一儿童的股骨、蚌壳及鱼骨。以上两灰坑的遗物,均与我队在端基屯发掘的汉书古代遗址上层的文化内涵相同。另两个灰坑(H202、203)和墓葬在同一层位开口,都只出有马的头骨,它们很可能是与墓葬有关的祭祀坑。墓葬皆为略呈长方形的土坑竖穴墓,开口在同一层位,墓口距地表0.5米左右。未发现木制葬具的痕迹。除一座(M201)无人骨外,其余皆为单人葬。其中五座(M206—209、211)为一次葬;七座(M202、204、210、212—215)为二次葬。一次葬的五座,虽大多头西脚东仰身直肢,但骨架并非完整无缺。207号墓骨架完整,死者为二十五岁左右男性。随葬品最为丰富,陶罐、轮制陶壶和装有鱼骨的圆形蚌壳位于挨着头骨处的墓西端(图版肆,2)。蚌壳内放有鱼骨,和壶、罐并列在一起,当是一种食具。在头骨北侧发现一骨制弓弭和一残断骨片,右下肢南侧有一骨环,右上肢北侧还有一铁环。从锁骨到膑骨的骨架上,覆盖着桦皮制的弓囊和箭囊,自北向南,安放有序。箭囊内置铁镞、骨镞各六枚,平放西向。揭去弓、箭囊后,发现骨盆上还有一铁环,在靠近骨盆南北两侧边缘处及两股骨外侧,还发现其上附有两个铆钉形镏状物的长方形铁片十件,附有一个铆钉形镏状物的圆形铁片二件,附有两个铆钉形镏状物的长方形铁挂钩二件。这些铁片、挂钩和铁环,很可能是连系铠甲的物件。左股骨的南侧,还放一木柄铁削。此外,在头骨下和头骨附近,还出有可复原成一枚玛瑙珠的三瓣残块(图二)。从随葬品来看,墓主人当是武士。209号墓为老年男性,股骨以下残缺。残存的桦皮弓、箭囊自北向南覆于上半身骨架之上,囊内原放十六枚骨镞。还发现有铁镞三枚,其中一枚西向,位于墓主人右桡骨下端外侧。墓中还随葬有玛瑙珠一枚和石管饰三枚。墓主人也应是一武土。206号墓为四十五岁左右男性。骨架分为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填土相隔。上层头骨、锁骨、肩胛骨、肋骨、肱骨等凌乱散置,下层是桡骨以下基本完整的骨架,各部位骨骼无错位现象。随葬的装饰品较多,两手的指骨上各套一枚青铜戒指,左尺、桡骨下端还套着青铜手镯。此外,在下半身骨架西侧还发现有一红色玛瑙珠的残块和一枚翡翠饰,墓西端随葬一陶壶(图三)。208号墓,葬一成年男性(图版肆,3)。二次葬的七座墓中,214号墓东端被破坏,头骨及其余一些体骨,一起堆在墓的中部偏西处,为成年男性。墓中随葬有骨镞二枚、铁镞三枚,在墓西端随葬有陶壶、圆形蚌壳及铜带饰各一件(图版肆,1)。212号墓为成年女性,仅在头骨北侧发现羊的肩胛骨一块。202、210号墓均为老年、成年男性,墓中随葬有陶罐或条形蚌壳,还有铁镞、骨镞、铁削等。215号墓为性别不明的少年。体骨凌乱,头骨下有一圆形蚌壳,墓中还有一条形蚌壳、一枚铁镞和几件玉石饰。201号墓无人骨,随葬有骨镞和玉石饰各二件,还发现有羊的肩胛骨及兽骨。这可能是一种葬俗,反映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某些问题。在这批墓葬中,有十一座随葬有日常生活用品,都放置在墓的西端,其组合是罐、壶和较大的圆形蚌壳,也有的墓不足三件。十座随葬有骨镞和铁镞等武器,其中四座还随葬铁削。七座墓中随葬有青铜饰或玉石饰。还应注意到,六座墓中发现有桦皮制品或残片,在207号和209号两墓中发现的较完整的弓、箭囊,是考古发掘中较少见的。在这批墓葬中,居武士地位的男性占一定比例,这一现象应予以注意。二、埋葬十四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品一一八件。可分铁器、骨器、桦皮器、陶器、蚌器、铜器和玉石饰。(一)铁片的制作本43件,皆锈残严重。能辨出器形的有镞、削及甲的附件环、片和挂钩。镞15件。镞身扁平,多锈残,铤上多附着木制箭杆的残迹。分为二式。Ⅰ式:标本M209:11,锋首呈弧形,锋尾渐窄,铤为四棱锥状(图版伍,1;图四,7)。Ⅱ式:标本M209:10,体较小,锋近似菱形,锋首尖锐,铤呈圆锥狀(图版伍,2;图四,8)。削4件。二式。Ⅰ式一件(M202:2),铁柄,背直,刃薄,刃首尖锐,柄残断(图四,2)。Ⅱ式三件。标本M207:16,木柄,背直,刃薄,刃首略残。柄尾有一凹槽(图四,1)。环2件。二式。Ⅰ式一件(M207:18)残,近似椭圆形(图四,10)。Ⅱ式一件(M207:17),圆形,两端衔接处迭压在一起(图四,9)。铁片13件。三式。Ⅰ式十件,标本M207:15a,长方形,较薄,其上附有两个铆钉形的镏状物(图四,5)。Ⅱ式二件,标本M207:27,圆形,较薄,其上附有一个铆钉形镏状物(图四,3)。Ⅲ式一件(M210:3),较厚,呈不规则的四边形,相对的一组边微翘(图四,6)。挂钩3件。标本M207:28形大致如1式铁片,唯一端突出一钩(图四,4)。另外两件锈残严重。(二)件,4件,的高高级地区,各为高锋,有20二件31件。包括镞、弭、片形器和环形器。镞27件。分七式。Ⅰ式二件,标本M209:6,体长,锋四棱,剖面为矩形。首残。鋌尾刮削成圆锥状(图五,3)。Ⅱ式一件(M207:26),四棱扁锋,剖面为菱形。首尖锐,刃较薄。铤尾刮削痕迹明显,呈六棱,向下收缩成锥状,尾端略残(图五,5)。Ⅲ式七件,四棱扁锋,首锐利,刃薄,束腰,锋尾有两短翼。镞锋长短不同。五件,体长锋短,铤六棱尖收至尾,标本M209:2(图版伍,4;图五,4)。另二件,体较短,光滑,锋较长。铤上部六棱,尾呈多面锥体,标本M214:4(图版伍,3;图五,8)。Ⅳ式一件(M207:8),通体光滑,锋三棱,扁且短。锋首尖锐,刃较薄,锋末呈双翼,铤部断残(图五,9)。Ⅴ式十三件,一般体较长,首尖锐,铤六棱,尾尖收。铤部剖面不同。四件体短且粗,锋棱成弧线。铤上部剖面为正六边形,尾呈六面锥体,标本M201:l(图五,7)。四件体较细长,锋棱弧度不显著,铤剖面为不规则的六边形,且一边较长,尾尖收成六面锥体,标本M209:7(图五,6)。一件(M209:9)体长,锋细长,铤上部剖面为较规则的六边形,铤尾刮削成多面锥体(图版伍,5;图五,1)。其余四件,铤残断或腐朽严重。Ⅵ式一件(M211:2)体长。三棱长锋,束腰,下附三倒刺。铤短,上部剖面为正六边形,下部至尾呈圆锥状(图版伍,6;图五,2)。弓弭1件(M207:4)。弧形薄片,刮削磨制而成。一面微凸,另一面微凹;一端宽而较圆,另一端渐窄渐薄。有残痕。驱在弓弭宽端下方(图版伍,10;图五,12)。片形器2件。皆残。标本M207:13一面为磨制的平面,另一面为光滑弧面;一端较厚,一端较薄(图五,10)。环形器1件(M207:5)。近似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器表已腐蚀,边缘部分较中部薄。边圆滑,孔两侧各有一凹槽且平行,其中一凹槽不甚明显(图五,11)。(三)原墓的弓囊结构202、204、205、210号墓中发现桦皮残片。确知207和209号墓随葬的是箭囊和弓囊各一件。箭囊2件。扁筒状,由纵横交错的数层桦皮折迭缝缀而成。每层桦皮厚约2毫米。207号墓出土的箭囊,宽16厘米,由两层桦皮构成,其由表至里的迭压纹理为横、纵。箭囊两端均已残损,残长84厘米。209号墓的箭囊,已残,宽约10厘米,由三层桦皮构成,其由表至里的迭压纹理为纵、横、纵。箭囊上最外一层纵向的桦皮腐朽严重,仅存局部,显露于外的大部分为中层横向的桦皮。桦皮卷合迭压处的旁侧留有清晰的缝合针孔及线勒压的痕迹(图七)。弓囊2件。形状和箭囊相似,残损严重。207号墓的弓囊,最宽处约14、最长处92厘米,由两层桦皮构成,其由表至里的迭压纹理为横、纵。209号墓的弓囊,由两层桦皮构成,其由表及里的迭压纹理为纵、横。外层纵向桦皮出土时绝大部分已不存在,致使内层横向的桦皮显露于外,弓囊左侧(依墓主人方向)边缘卷合迭压处的旁侧留有清晰的缝合针孔。(四)泥质红褐陶的患者10件。除一件轮制细泥灰陶壶外,其余皆为手制,大部为未经淘洗的泥质红褐陶,火候不高,没有纹饰。器形有壶、罐两种。壶5件。皆翻沿细颈,鼓腹平底。分三式。Ⅰ式一件(M207:1),轮制,细泥灰陶,火候很高,器表光滑,壁硬且薄,造型美观。肩部饰有四道凹弦纹,腹底交接处有一道凸棱,器底微凹。器上有十四对径约2.5—3毫米的锔孔(图八,9)。Ⅱ式三件,泥质红褐陶,颈部有不同,一件(M206:6)颈上细下粗(图版伍,14;图八,10)。另二件颈为直筒状,标本M214:2,颈为直简状(图八,6)。M208:1,口残(图八,8)。Ⅲ式一件(M204:2),泥质红褐陶,颈部与Ⅱ式直筒状颈的相同,但腹比上两式为瘦(图八,7)。罐5件。泥质红褐陶。四式。除Ⅳ式一件外,都有烟熏痕迹。Ⅰ式二件,标本M204:1,敞口,鼓腹,底小且凹(图版伍,12;图八,4)。M207:2,腹近筒状,底较大(图八,5)。Ⅱ式一件(M211:1),敞口,腹壁较直,似筒状(图八,1)。Ⅲ式一件(M205:1),敛口鼓腹,侧附扁长把手,其上手捏痕迹明显(图版伍,13;图八,3)。Ⅳ式一件(M202:4),敛口,圆唇,腹部较鼓,往下渐收。器小,当非实用器皿(图八,2)(五)异形铜带食品的食具8件。有较大的圆形蚌壳和条形蚌壳两种。皆无加工痕迹。圆形蚌壳5件。当是一种食具,标本M207:3(图六,5)。条形蚌壳3件。标本M210:4(图六,6),细长,可能作匕使用。(六)外侧近孔结构5件。包括手镯、戒指和带饰。手镯2件。一件(M213:1)圆形,有缺口。合范铸成。剖面为弯形。一端有圆孔,相向钻成。外侧近孔处有一突出小镏,另一端残断(图六,3)。一件(M206:1),较大,环状,剖面长椭圆形,镯身粗细不均(图六,4)。戒指2件。一件(M206:2)近似圆形,有缺口。粗细不均(图六,1)。另一件(M206:3)环状,戒指外壁有对称的两镏(图六,2)。带饰1件(M214:3),近似椭圆形,中有蘑菇状孔,上有横梁,铸造(图版伍,7;图六,14)。(七)孔道件,黑指数,黑首,3件14件。包括绿松石饰、玛瑙饰、紫晶饰、翡翠饰和石管饰。绿松石饰1件(M201:4),近似长方体,顶部局部磨平,纵磨一孔,稍偏,相向钻成,径约1毫米(图版伍,9;图六,12)。玛瑙饰4件。二式。Ⅰ式一件(M206:4)浅红色,残成半球体,表面附有小块斑痕,孔壁光滑(图版伍,8;图六,9)。Ⅱ式三件,圆柱状。标本M207:25,红色,呈灰白色弧线纹理(图六,7)。M209:17,棕红色,呈云状纹理,孔单向钻成(图六,8)。M215:3,红色,孔单向钻成,较短,一端残。紫晶饰1件(M215:4),光滑细腻,半透明的翠蓝色,孔为椭圆形(图六,10)。翡翠饰1件(M206:5),圆角长方体,光滑细腻,呈悬乳状纹理,一面有瑕。纵贯一孔,单向钻制(图六,11)。石管饰6件。标本M209:15,光滑细腻,米黄色。其余几件与之近似,唯长短略有不同(图版伍,11;图六,13)。三、渔猎生活在一定的地位大安县渔场的墓地,包括两种文化内涵。早期以灰坑H204和H205为代表,属于汉书二期文化。同层位开口的十四座墓葬,排列较有次序,随葬的物品大体类似,可断定其为同一时代的公共墓地。根据214号墓打破灰坑H205的关系,可确定墓葬及与墓葬同层位开口的两个灰坑(H202、203)为晚于汉书二期文化的遗存。较大规模墓地的存在,反映了当时此地区居民已过着定居生活。墓地位处水阔鱼肥的月亮泡畔,多数墓中又都用圆形或条形蚌壳随葬,有的里面还存有鱼骨,可见当时渔猎生活仍占一定的地位。墓中随葬本地居民制作的陶器均为手制,伴随铁器,而有大量的骨、蚌器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