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考试说明分析命题趋势探讨复习方法
——2010年安徽省高考地理复习研讨
合肥八中罗在兵思考1:高考地理考什么?怎么考?思考2:高考地理怎样才能得高得分?班级参加考试人数600以上达线率一本543达线率a5935%3153%b6047%3050%c5747%2747%d6246%2642%姓名总分语文英语数学文综全省排名录取学校16381221411312441北京大学262412813813122711北京大学361311214214321638中国人民大学461211313613023344香港中文大学561011213813522554中国人民大学660911913514021568中国人民大学760811913812522671中国人民大学860712513913420985南京大学9605113140137215100安徽大学10603115143141204118北京大学11601104133142222132上海财经大学12601110132139220134外交学院13600109133130228142南京大学14600123125131221149武汉大学15600116140127217155南京大学(一)、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一、安徽省地理说明的变化(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里的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文字资料、数据、图标、图像、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理解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炼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命题从能力立意出发,强调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试题信息蕴含丰富,形式多样。如何获取和解读这些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启示:2010年地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出发点,以新材料和新情境作为能力考查的载体。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的信息。题目的文字信息文字表述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包括图表的注记、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设问、备选项等)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仅给出是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含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往往隐含着试题的脉络和解题的思路。考生要根据文字信息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比较分析还是综合,是说明还是评价是演绎还是归纳等,以及所考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概念和规律、地理原理和观念等意图概念和原理,能力和方法、主题和观念等。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图形语言形式的信息图表地理信息是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形、地理图像、地理数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其载体通常包括地图、坐标图、等值线图、示意图、统计图、模式图、联系图、景观图、表格等。包括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类型。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经纬网、方向、比例尺、图例及注记等。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地理图标的判读与应用是考查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通常要求考生能够判读图标中的坐标轴、栏目、数值,点、线、面及其组合等的含义,运用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实现地理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
考生首先要能够判读图表中的坐标、栏目、数值、点、线、面、符号、注记等的含义,运用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之间的转换,明确图表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次要把握图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它们所反映的特征、规律或原理。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考生需要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信息。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一时段等。在充分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考生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对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从而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获得科学的地理结论。
在对试题信息进行通读、理解之后,考生首先要确定信息指向的主题,围绕该主题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以明确哪些是重要、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干扰的信息。其次要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发掘隐含信息,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有关键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确定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要点和途径。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训练考生善于从题目中获取各种有效地理信息,发掘隐含信息,并分析和整合信息,确定解题思路。
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完成23-24题。24.表1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表1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①57.8037.320.763.590.53②40.9625.680.1611.6021.60③30.7131.150.3731.865.91④20.1650.950.567.6120.72(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是考查的对象,更是考查的载体。试题从能力立意出发,淡化知识的记忆和复述,强化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淡化单一知识点的个别考查,强化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考查,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淡化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考查,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
启示:注重“三强化”和“三关注”,逐级递进。给高三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调动是指对已有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启动和支配。运用知识是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知识储备,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地理问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既要将接收到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又要自如地组织、运用调用或驾驭有关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考生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关注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应用方法,提升地理思维的速度与品质。对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的测试,旨在检测考生的地理思维速度与品质及其所具有的地理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实质上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例如,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来设问。试题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是指考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习得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可以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因为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价等思维活动。评价考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是看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的能力评价主要是看考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05,广东)要求考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07,重庆)对两条规划的高速公路方案的进行评价。(09,模拟)农民通过征地变成了市民,住上了楼房,但有些人仍喜欢养鸡、种菜,甚至在小区的草坪上种植蔬菜。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试题取材不拘泥于教科书,要求考生不拘泥教科书中的案例和区域,拓宽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关注地理学科发展和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对自主学习地理信息的考查,还体现在地理试题的适度开放上,倡导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地理问题。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中有关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有关技能去加以推导和论证,如数据处理等。人文地理有关问题的认识,常常需要结合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如纵向比较等。同时,地理事物的描述和地理问题的论证都离不开文字表达能力,如综合题的解答要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自然地理涉及的事实、规律和原理,往往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常常在许多方面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互相结合、渗透。例如,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和结果,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都需要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原理才能理解和解释。
地理综合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知识整合,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人口及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试题结构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选用的内容大多跟考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密相关,注重引导考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联系实际等,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重在考查对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既能解决地理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同地理相关学科的主干知识,即相关学科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其次要注重同地理及其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三要关注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考生要将单学科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多学科的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例: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高考题(2005年全国Ⅰ卷)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中,O点到原料M1、M2
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D)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M1、M2
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
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
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B)A.NB.PC.QD.R解题关键:运费决定厂址,工厂应建在货运量最大的地方或距离这种货物最近的地方,利用数学中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技能提供了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与技术,它是认识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的特有方法或程序。考查涉及的地理技能主要有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标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计算,地理实验等。考查考生地理技能,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解决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程度。
考生要把学到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通过各种数据、表格、景观图、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掌握不同形式地理信息的判断、识别和转换等技能,有助于正确理解其揭示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进而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启示:在高考复习中,要强化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要重视探究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训练。
(09安徽)图6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27-28题。28.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A.增大B.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09安徽)图7为某地区港口分布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导致a港口解冻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经度C.纬度D.洋流30.b.c.d三港口封冻期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
A.c>d.>bB.d>c>bC.c>b>dD.b>c>d(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描述主要是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主要是指对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或成因进行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往往是地理试题的具体要求或任务,通常有指令性动词(如指出、说明等)引出。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本项要求的核心是能够正确的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扼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等。
首先,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试题所涉及到的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描述概念时要突出关键词,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其次,考生要掌握重要地理要素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资源等)的描述方法,既能运用概念进行定性概括,又能运用地理数据进行定量表述。再次,考生要将地理规律与试题指定的区域联系起来,辩证的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考生对地理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往往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否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描述,可以检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2)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的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等。(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显性的地理区位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相对地理区位则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近海、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等。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图表中的地理区
位信息。例如,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的非显性地理信息就有“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要求考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世界很多地区人口、城市等的数量、规模和分布都在随时间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很多问题。2.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如不同的国家;也要有比较的指标,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组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分析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而解决问题。阐释就是阐明陈述并解释。
地理规律是地理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学中关于地理基本规律的基本理论,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比较是分析的重要方法,也是判断的基础。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时经常要把两个多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和把握合适的对比标准十分关键。启示: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地理学科术语,扼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09安徽)根据材料和图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8分)评分细则:(1)地势逐渐降低(4分)。如答“由高到低”、“由高变低”等有变化趋势的词均得4分;如答“A地高,B地低”或仅答“A地高”,给2分。如前面判断错误,本小题不得分。
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2分);湖面逐渐萎缩(或减小)(1分);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1分);若根据水流方向进行回答(如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等),或根据湖盆地势特点(如湖盆中间低,四周高等),均给4分。(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关注事关地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发现和提出科学的地理问题并进行探究,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要求考生理解给出的信息,敏锐觉察出信息中蕴藏的矛盾,从地理位置、空间有序性、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地理事物差异、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提出的问题。
考生发现和提出的地理问题应该有一定的质量,是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考生应能正确区分地理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概括、评价等多种思维方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看待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发现或提出合理的、新颖的地理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如“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来探究、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是地理考查的核心。
论证问题的基本要求是确切、已知、低层次的认识,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扎实的地理主干知识,特别是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式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坚实基础。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勇于判断、比较、分析、归纳、推理、说明的证据就越充足,论证结果就越完整、越有说服力。考查中涉及的地理问题多为新情景中的问题或新问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迁移、重组,甚至是创造性的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在考查中表现为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论证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认识等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问题。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否则就无从作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
考生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要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具有正确的全球意识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考生的真实能力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书面语言中,观点明确主要靠用词妥帖、层次逻辑关系清晰紧凑、语言简洁来实现。运用科学的语言不仅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地理概念深入理解和熟练提取,还要求考生在平时充分锤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答题中做到用词妥帖、语言简洁、层次清晰。也就是说,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运用正确的逻辑关系,就是要求表述过程按照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等必然法则展开。也就是说,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要遵循地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描述问题所涉及地
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理解并描述、概括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等。例如,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壳的演变及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水的循环和各种天气现象、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概念,探讨、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主要关注的有正确的全球意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考生要将这些观念体现在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探讨和评价中。这些观念可以在现实地理问题的探讨和评价中得以体现。探讨现实地理问题,需要从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基本地理情况出发,又要有综合性的国际视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教育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公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
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到相关地区乃至全球。“保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引自《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这是需要考生关注的。
考生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要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具有正确的全球意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在内容部分提出“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子,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要求,而在活动建议部分相应提出“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特点”、“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展开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等建议,目的就是要求考生把确立正确地理观念与关注现实地理替结合起来。对此,考生要适当重视。33.根据材料和图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
评分细则: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2分),如回答“牵一发而动全身”等反应局部变化对整体产生影响的词语,均给2分。
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2分),如仅答气候或人类活动某一方面,给1分;
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或水面减小)(1分),湖泊水位下降(1分);
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1分),三角洲位置前移(1分);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进一步减少或再减少),搬运作用显著减弱(或河水流速减慢)(1分)(二者答其一,给1分),三角洲位置后退(1分);(二)、考试范围、内容1.必修模块1.2.3.(1)与国家《考试大纲》的内容基本一致(2)唯一的变动:在必修2中增加了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和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选修模块Ⅰ——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类型、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区域分布
地貌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的形成原因
(生物灾害——虫灾、鼠灾)(3)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中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1)将义教内容纳入高考的原因☆地球与地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内容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2)主要内容①地球与地图☆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图三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②世界地理☆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地形、气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③中国地理☆疆域和行政区划☆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影响因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主要河流、湖泊及其(水文)特征☆(四大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④乡土地理☆安徽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和主要自然灾☆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三)、关于“题型示例”
2010年《说明》中“题型示例”部分得到了加强。地理学科共精选了30道不同命题形式的典型例题,题目数量增加,题目类型和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对于“题型示例”部分,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是:
1、《说明》中所提供的“题型示例”主要是反映题目的常见类型、呈现方式等,只是为考生了解高考,为命题者命制试题提供的一个“参考”,而非2010年高考试题的模板,切忌对号入座,机械的模仿。这些不同特点的题型,在2010年的高考试卷中不会也不可能一次性的全部出现,一些题目代表的仅是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题型示例”中没有出现的个别新题型,随着命题改革的进行,也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题型示例”中题目的设计方式、设问角度和设问数量等,在高考命题时也非一成不变的。但是,同类题目在设计时,将依然坚持在难度、要求等方面力求均衡、等值的原则。要求考生在备考时,对于示例中出现的各种题型,应做到灵活把握。
2、“题型示例”中的题目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如:题目不是对某个版本教材的简单照搬,而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而设计的,特别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体现了“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应具备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示例中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部分背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体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地方性特色,等等。这也是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关注的。
二、2010年安徽省命题趋势分析
地理学科命题思路及变化(1)命题思路
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
图像承载——注重各种新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
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
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热点联系的隐性信息
情境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
(2)地理学科命题的变化:
①图示语言丰富,自然地理比重大②区域地理不受“中国”
“世界”范畴所局限③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的增强④注重理论的探究与结论的表达⑤实际联系理论
2.试题设计要求——公平、真实、可信、可靠、有效(1)难度0.5~0.6为区分考生的最佳值,2010年安徽省的地理高考试题难度会有所降低。(2)稳中有变,有新意,保持题型、难度、赋分等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稳:一个坚持——坚持能力立意,接轨全国卷(考纲“稳定”、连续性、稳定性、目标要求、分值比例、题型结构)变:二个渐变
——体现地方命题特色;体现新课程意识新:三个新意——选材新、情境新、设问新(试题“新鲜”、新非偏怪)3.对2010年安徽省地理命题趋势的分析
(1)选材切入的角度会更加新颖
2009年的安徽试题原创性很好,都是首次在考场上见面的材料,体现了公正与公平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试题的选材、切入点的角度,也会更加新颖,体现原创性特点。(2)情境设置的思路会更加独特
2009年试卷中创新性明显,有一些新的情境设计,新的知识组合;可见命题思路中通过选材和情境设置,力求体现“稳中求新”,因此我们预测2010年在也必将沿着这个思路发展。
(3)考查能力的设问会更加开放
2009年安徽试题的立意、情境都有新的构思,因而设问的角度新,创意也新。根据“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命题形式,更重视临场独立编制答案,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图像呈现的形式会有所创新
2009年的试题具有一定难度,体现了选拔功能。尤其在图像方面有所创新,对于各种图像的识别、判读与分析,对于教材以外新图的辨认和理解能力,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值得在复习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1、掌握复习方向和重点☆以《考试说明》为复习指南,把握复习的方向性,加强复习的针对性,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各年各地《高考试题》,有重要参考价值。☆《复习用书》不对高考负责,因此要慎重选择,有益使用。三、09年安徽省高考地理复习建议☆一轮复习(到3月中旬前结束):把握复习进度、广度,主要是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二轮复习(3月中旬到5月初):以能力目标为线索整合考点,构建专题化的块状知识系统,重在落实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联系网络⑴主干知识专题;⑵区域热点专题;⑶地理技能专题;⑷解题策略专题;☆三轮复习(5月份)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要把重点放在应试能力的培养上,注重适应性训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防止遗忘。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进度
设好“专题”:整合知识内容讲好“问题”:梳理思维线索解好“例题”:理清解题思路出好“习题”:突出技能训练做好“试题”:掌握应试技巧3、讲究复习方法和效率
新教材分散在各模块的知识点,复习时需要整合,其中最需要整合的内容是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整合、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整合。整合后可以突出主干,简化知识体系。
复习时,还应当强调采用以小专题建知识结构的方法。方法一设好“专题”:整合知识内容
高三复习已进入第二阶段,我们不能再按一轮复习那样全面撒网了,现在需要从系统复习转入专题复习,不能再搞机械重复,需要知识的综合和整合。
★
知识重组专题一、等值线专题二、地理空间定位三、地理计算专题四、地质地形专题五、气候专题六、河流和海洋专题七、农业和工业专题八、人口与城市专题九、交通与能源专题十、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十一、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十二、特征问题答题方法……【例】空间区域定位专题
⑴依据经纬网定位。⑵通过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⑶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如面积、轮廓和形状、山脉、河流、沙漠、工业城市、铁路线、首都、省会等。(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定位)。⑷根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如:气候分布规律、地转偏向力、各大洲地形分布规律、大洲大洋的分布规律、计算太阳高度角和地方时差的确定经纬度。⑸根据文字对区域特征的描述定位或景观图定位。经纬网定位最简捷的方法是:
——简洁绘图法构图步骤:先易后难,先粗后细,先具体后抽象,先点后线再面。构图范围: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先世界再中国。
0°30°60°90°120°150°180°150°120°90°60°0°30°60°90°120°150°180°150°120°90°60°【例】关于“荒漠化”专题气候因子植被因子水文因子地形因子人类活动降水与蒸发\温差\风湿度\温差\风水土流失地下水位蒸发不合理灌溉破坏植被改变地貌荒漠泥漠寒漠石漠、砾漠、沙漠盐漠【例】关于“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专题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移调整布局企业迁址产业转移集中与分散治环保产业产业升级集中治理产业调整改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城市功能分区项目选址工业布局规城市规划方法二讲好“问题”:梳理思维线索
“专题”的范围比较大,着眼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问题”的范围相对较小,着眼微观上理解问题。围绕一个专题可以设置若干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整理,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书写思维线索。【例】土地沙漠化与沙尘暴气象灾害两者有什么联系?(包括成因上的联系、地域上的联系,时间上的联系。关键:干旱与风是联结因子)【例】不合理农业活动产生的问题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干旱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气候干旱、洪涝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过度引水灌溉→河流断流、内流湖萎缩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方法三
解好“例题”:理清解题思路什么是例题?例题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典范、标本。例题要精选,要讲透。重点讲思路,给学生一个思考方向和模型,能举一反三。【例】从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为什么要建设“西电东送”工程?解题思路起点终点路径思考模型依此类推:调水工程、输油(气)工程、运煤工程举一反三:外力搬运(径流和风)、人口迁移、产业转移等物质的空间移动现象调整东西部电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两地经济发展自给有余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用电需求量大电力资源(煤和水能)不足供不应求经济落后,人口少用电需求量小电力资源(煤和水能)丰富东部:西部:补充说明:关于试卷讲评1.试卷的功能定位一是根据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弥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体系,调整下一步的学习或复习计划;二是帮助学生诊断在考场上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创造一个感悟正确方法的机会;三是进行答题能力的训练2.试卷讲评的作用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题意理解、概念教学、逻辑思维、语言表述……)将知识、方法、题目特色即出题角度、考查要点、立意、易错点等,应对技巧共同分类讲解方法四出好“习题”:突出技能训练习题要选择,针对性和有效性。习题是给学生训练用的,因生而异。最好自己出一些练习题,以小小的思考或方法、技巧类型题为主;出一些方法、技能方面的思考题,让学生书写和归纳问题要点。【例】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特征;怎么阐述: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怎么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项目要素)
怎么读取:图象信息(方法)怎么归纳:一种现象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方法五做好“试题”:掌握应试技巧
复习为了应试,这是非常明确的目标。应试技能也需要训练,如何训练?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审题第二步:解题第三步:答题审题
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审题要领圈点关键词语挖掘隐性信息确定问题指向解题发生联想求助图示排列要点解题要领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这项程序易被忽视)
【例】(2010,模拟题)某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现在出现了“民工荒”等问题,你认为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联想:教材《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产业升级”和“改善产业结构”的相关知识要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对于材料和图表类综合题的解答规律是:概括提取加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建筑施工合同范本
- 买卖冬虫夏草合同范本
- 勘界测绘合同范例
- 再婚买房合同范本
- 个体简易合同范本
- 包工安装护栏合同范本
- 单位销售岗位劳动合同范本
- 俱乐部装修合同范本
- 养殖合作建设合同范本
- 农村出售猪仔合同范本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各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Y -S-T 1700-2024 银矿采选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正式版)
-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高清版)JTGT 5440-2018 公路隧道加固技术规范
- 简单的痛(复杂的评估)-医学评估
- 2024年时政试题库(综合卷)
- 第59讲-热重曲线分析(课件)
- 陪诊服务项目计划书
- Unit7ArtLesson2BeijingOpera课件高中英语北师版
- 数学之美:欣赏数学的优雅与美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