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翻译科考述
在满洲民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翻译是发生的。顺治以来,历代皇帝既鼓励满洲人接触汉文化,又担心满洲被汉文化同化。鉴于满洲不断汉化之背景,清统治者均强调保持满洲民族的优势和特色。正如乾隆所谕:“满洲素习,原以演习弓马骑射为要,而清语尤为本务,断不可废。”卷一三八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清语骑射”这一国策,清代创设翻译科。翻译科构成清代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清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特别对八旗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翻译科,不仅有助于对清代科举制度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清代政治、文化的认识。虽然目前已有多篇研究清代翻译科的文章,但关于翻译科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没有解决,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科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翻译的建立和发展(一)乾隆年间己犯达成翻译乡可能的条件目前学术界对清代翻译科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观点,有主张翻译科始于顺治年间(1),有认为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的(2)。雍正元年四月,奏准举行翻译科。当年有可能举行翻译童试,第二年正式举行翻译乡试。虽然难以断定雍正元年是否举行了翻译童试,但可以说,翻译科至迟始于雍正二年(1724年)。通过考证,笔者认为翻译科始于雍正年间(3)。雍正年间创设了翻译科。雍正元年(1723年)除奏准举行翻译童试外,并奏准“翻译乡试于雍正二年十一月举行,会试于三年二月举行,殿试于三月举行”卷二九二。这反映雍正年间在创设翻译科之始,就规定翻译科由翻译童试、翻译乡试、翻译会试、翻译殿试四级构成。但在雍正年间,只举行了翻译童试、翻译乡试,还没有举行翻译会试、翻译殿试。乾隆年间,除举行翻译童试、翻译乡试外,开始举行翻译会试,但也没有举行翻译殿试。雍正二年(1724年),举行了首科翻译乡试。翻译乡试在雍正年间定期举行。首科翻译乡试之后,礼部奏请在雍正三年(1725年)举行翻译会试。“(礼部)奏:‘本年(雍正二年)十一月乡试,取中翻译举人九名,并文举人愿就翻译会试者,各该旗造册送部,通共二十八名,人数甚少,或照原题,于雍正三年二月会试,或俟取中举人及情愿入翻译会试之文举人至五十名,再行会试。’奉旨:至六十名会试。”卷二九二由于应试人数过少,雍正帝否决于雍正三年举行翻译会试,并规定应试人数达到六十人,才准举行翻译会试。雍正年间可能应试人数不足六十人,因此,没有举行翻译会试。翻译会试始于乾隆年间。乾隆三年(1738年),题准:翻译乡试已历六科,现在翻译举人,约有百余名。又原议文举人能翻译者,亦准入场,合之翻译举人,人数实系众多,应于乾隆己未年八月举行翻译会试,其会试事宜,俱照定例办理。卷二九二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翻译会试,是首科翻译会试,取中二十二人。由于这科翻译会试中式人数不多,停止举行翻译殿试。乾隆四年八月,诏谕:今年翻译会试,取中二十二人。虽从前有照例殿试之议,但此科人数甚少,不必举行殿试,俱著赐进士出身,吏部带领引见,候朕酌量录用。卷九九不仅乾隆四年己未科没有举行翻译殿试,此后由于翻译会试取中名额均在二十人之内,人数更少,因此,均没有举行翻译殿试。有清一代,翻译科仅有童试、乡试、会试三级,而没有殿试这一级。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之前,翻译乡会试基本是仿照文乡会试,三年一举,常科之外,也加增恩科。乾隆十九年(1754年)奏准停止翻译乡会试。“军机大臣等议奏:‘八旗满洲等考试翻译满文……请嗣后除翻译生员仍照旧考试,留为考取中书、笔帖式之地,其乡会二试及翻译进士升转翰詹官员之处应停止。至将来考取翻译生员时,但令专作清字文论二篇,不必仍取翻译,徒滋记诵陋习。’从之。”卷四五八翻译乡会试停止二十余年之后,御史穆隆阿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奏请恢复翻译乡会试,但遭到否决。卷九八〇而一年之后,乾隆帝却诏令复举翻译乡会试:翻译乡会试停止以来,已二十余年,近日满洲学习清文、善翻译者益少,著加恩以乾隆戊戌年八月,考试翻译举人,己亥年三月,考试翻译进士。卷一〇二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科翻译乡试、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科翻译会试按期举行之后,翻译乡会试仍没有正常化,是否举行,需每届三年奏请。礼部遵旨,先后奏请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龙四十九年(1784年)举行翻译乡会试,但均被否决。连续否决了二科翻译乡会试之后,乾隆帝才准可于乾隆五十二(1787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行翻译乡会试,但改变了每届三年一举之制。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谕:向来满洲、蒙古翻译乡会试,每届三年,将应否举行之处,请旨办理。但思旗人进身之途甚广,并不专藉翻译,且其中亦未见出有真才也,三年奏请考试一次,为期太近。嗣后竟著每届五年举行一次,亦不必请旨可行与否矣。836遵照此谕旨,乾隆五十二年之后,翻译乡会试五年一举。乾隆年间,基本遵循雍正帝所定,应试士子达到六十人才准举行翻译会试。经礼部奏准:乾隆五十三年,系应行翻译会试之期,据各该旗将应考举人造册咨送到部,共只有三十八名,不足六十名之额,所有此次翻译会试,应请暂行停止,俟五年届期乡试后,取中举人渐多,足敷六十名之数,再行奏请会试。谨案:乾隆五十八年各旗册送会试举人三十七名,嘉庆三年各旗册送会试举人四十名,俱经礼部先期奏请,停止会试。卷二九三据此可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嘉庆三年(1798年)均因应试人数不足六十人,而没有举行翻译会试。当然,乾隆年间也有例外,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科翻译会试应试人数就不足六十人。“(乾隆)四十三年复行乡试,罢誊录对读。明年会试,向例须满六十人,是科仅四十七人,特准会试,免廷试,如四年例。”卷一〇八引文中的乡试、会试,分别指翻译乡试、翻译会试。可见,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翻译会试应试人数只四十七人。该科之所以在应试人数不足六十人的情况下举行,可能与翻译乡会试已停二十余年之后,刚诏令恢复翻译乡会试相关。总之,雍乾时期,翻译科处在创始阶段,还没有正常化。但乾隆年间确定翻译科仅有童试、乡试、会试三级,成为有清一代翻译科之定制。(二)翻译乡可能在乡试中请定章程雍乾年间翻译科还没有正常化,嘉庆年间是翻译科正常化、制度化阶段,而嘉庆之后则是继续执行阶段。翻译乡会试五年一举,与文乡会试三年一举不相协调,也带来诸多不便。一些官员,从节省考务开支、加强科场防范等角度出发,于嘉庆八年(1803年),上奏请求翻译乡会试与文乡会试一同举行。嘉庆帝采纳,并降旨:向来翻译乡会试,照文乡会试之例办理,简派大臣及执事官多员以昭慎重。但此项应试人数无多,究与文闱春秋两试有间。本日据翻译会试考官缊布奏称,从前鄂尔泰曾经条陈翻译乡会试,请附春秋两闱,于头场考毕后,将应试翻译人等随同士子进二三场,另号扃试,曾议准行,旋复照旧例另场考试等语。翻译乡会试归并文闱考试,除添派试官外,此外无庸另派多员,于一切支应较为简便,而防范亦更周密。著礼部详查此例于何时准行,于何年停止,并嗣后遇有翻译乡会试,是否可以归并文闱春秋两试,及应如何酌定章程之处,一并妥议具奏。卷一一〇嘉庆帝令大学士会同礼部等衙门官员讨论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经讨论,拟定了章程,报嘉庆帝认可。章程的第一款是:年分宜通融归并。旧例乡会文场三年一举,翻译乡会试五年一举,彼此参差,难以归一,应如侍郎赓音所奏,改为三年一举。如遇恩科,亦一体加恩。卷一一〇从此,翻译乡会试与文乡会试一同举行,遇恩科,也举行恩科翻译乡会试。翻译科一直推行,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终结。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降旨:“翻译童试、乡会试,著照章停止。”41二、翻译类别清代翻译科分满洲翻译、蒙古翻译、宗室翻译三类,其中以满洲翻译为主。(一)文乡会议、翻译试试雍正元年(1723年)诏令开设满洲翻译。当时只许满洲、蒙古士子参加满洲翻译考试。雍正三年(1725年),才准许汉军士子参加满洲翻译考试。卷三〇满洲翻译的对象有京旗、驻防八旗士子之分。以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界,此前,参加满洲翻译考试是在京的八旗士子,而驻防八旗士子不参加翻译考试;此后,驻防八旗士子只许参加翻译考试。道光二十三年闰七月十四日,降旨:除本科各省文乡试,仍照例准其应考外,嗣后各处驻防俱著改应翻译考试,俾有志上进者,咸知非熟习清文,不能幸邀拔擢,自必争相摩厉,日益精通。391这道谕旨准许驻防八旗士子参加本科(即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文乡试,而此后,驻防八旗士子一律改考翻译乡会试。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在大臣的奏请下,才诏谕:致仕大学士祁寯藻奏请,复各省驻防考取文举人、生员旧例等语。……嗣后著于驻防翻译科甲外,仍复驻防考取文举人、生员之例,均准其乡会试,与翻译一体录用,以广登进。该驻防八旗人等,仍不得以专骛汉文,致将翻译国语,稍涉荒废,用副朕敦本育才至意。530这道谕旨准许驻防八旗士子自愿选择,既可选择参加翻译乡会试,也可选择参加文乡会试。翻译乡试名额,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前,视人数多寡取中。乾隆十三年则确定:“(翻译)乡试满洲额中三十三名、蒙古六名。如无佳文,宁缺无滥。”卷三一四乾隆十三年之前,翻译乡试取中人数最多的是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满洲翻译取中五十六名,蒙古翻译取中九名(1)。乾隆十三年之后,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按这一所定额数取中,其他各科所取人数均在这一定额之下。对驻防翻译乡试取中名额也作了规定:各省每科翻译乡试中额不超过三名,当各省应试人数增多时,再奏请增加中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奏准的驻防考试翻译章程之一:各省驻防翻译乡试,宜酌定中额也。查驻防文闱乡试,向系十名取中一名,过半者增中一名。今各省驻防翻译乡试亦应仿照此例,每十名取中一名,过半者增中一名,至多不得过三名,以示限制,俟数年后人数众多,再行奏请加添中额。434各省驻防翻译乡试按这一规定取中名额。到清后期,一些省份因应试人数增加,翻译乡试中额可能突破三人。“(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翻译乡试取中满洲翻译举人十名:湖北四名、广东六名”;“同治三年甲子科翻译乡试,取中满洲翻译举人十一名:广东三名、四川六名、湖北二名”;“同治六年丁卯科翻译乡试,取中满洲翻译举人九名:四川六名、湖北三名”卷六〇。由于战乱,清末一些省份的文乡试、翻译乡试不能按期举行,出现补行乡试之事,即在下科乡试同时补行上科乡试,按两科乡试名额来取进举人(1)。当然两科并举,在不超过取中限额的前提下,也视人数多寡来录取中额(2)。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四川翻译乡试,可能同时补行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翻译乡试,按两科翻译乡试的名额取中了六名翻译举人。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翻译乡试,四川不可能存在补行翻译乡试之事,仍取中六名翻译举人。这反映应试人数增多之省份,可能遵照章程奏准增加中式名额。翻译会试取中名额,京旗士子与驻防士子是分开的,即分别根据京旗、驻防应试人数而取进一定的会试中额。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月,“礼部以翻译会试中额请,得旨:京旗取中二名,各省驻防取中九名”卷四四一。(二)蒙古翻译乡可能举办相关考试,并在此控制本世两年制鉴于蒙古语言翻译者过少,同时也为了加强同蒙古的联盟,雍正九年(1731年)诏谕仿照满洲翻译,举行蒙古翻译。卷一〇五参加蒙古翻译的对象仅是蒙古士子。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乾隆六年(1741年)丁酉科三科蒙古翻译乡试均取中九名,这是取中人数最多的三科。乾隆十三年(1748年)规定蒙古翻译乡试取中人数以六名为限。在实际执行时,则根据应试人数多寡取中,最多没有超过六名。参加蒙古翻译的对象也有京旗、驻防八旗士子之分。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之前只准许在京蒙古士子参加蒙古翻译考试。道光二十三年之后,驻防八旗士子不准参加文乡会试,一律改考翻译乡会试,驻防蒙古士子可以参加满洲翻译考试,也可参加蒙古翻译考试。道光二十三年奏准的驻防考试翻译章程之一:各省驻防蒙古翻译,亦应照满汉翻译乡试之例办理也。查定例满洲、蒙古、汉军均准考满洲翻译,其蒙古翻译惟蒙古人方准考试,向系七八名取中一名。今各省蒙古驻防难保无愿应蒙古翻译之人,应请于奏请钦命题目时,将蒙古翻译题目一并发下,如该省无考蒙古翻译之人,或不足取中之额,其蒙古翻译题目,毋庸拆封,与已经拆封之满洲翻译题目一同赍回恭缴。433这一章程规定驻防蒙古翻译乡试时,如人数不足,或没有人考试蒙古翻译乡试,蒙古翻译乡试考题不许拆封,而是“赍回恭缴”。乾嘉年间,参加蒙古翻译乡会试的还有一定的人数。道光时参加京旗蒙古翻译的人数不多,且日趋减少,以致停止举行蒙古翻译乡会试。(道光二十年)准顺天府咨呈称,本年翻译乡试,蒙古人数不足七八人之数,是否即行停止,应咨礼部查照核覆等因。查定例,翻译考试,应试蒙古士子,报考者至七八人,方准考试,如人数不敷,即行停止等语。前准顺天府咨呈,蒙古翻译士子,仅止六名,核与定例不符,应即停其考试。卷五九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恩科翻译乡试,仅六人报考蒙古翻译乡试。因报考人数不足,停止了此科蒙古翻译乡试。据《清实录》可知,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之后,就没有钦点京旗蒙古翻译乡试、会试考官;再据咸丰、光绪两朝所修《钦定科场条例》,可知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没有取中一名蒙古翻译举人、一名蒙古翻译进士(3)。因此,我们推断,由于应试人数不足,道光二十一年之后,实际上已经停止蒙古翻译乡会试。虽然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之后,没有再举行蒙古翻译乡会试,但在制度上并没有废除蒙古翻译乡会试。咸丰、光绪两朝所修《钦定科场条例》,均对蒙古翻译会试应试人数、蒙古翻译乡会试的主考官人数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4)。《(光绪)钦定科场条例》还对蒙古翻译乡会试的座号作了规定:翻译乡会试。八旗士子应满洲翻译试者,编东文场座号,应蒙古翻译试者,编西文场座号。卷五九可见,在制度上并没有废除蒙古翻译乡会试,只是由于应试人数不足,而没有举行蒙古翻译乡会试。(三)翻译乡试的参加人数宗室翻译对象是宗室士子。可以说,宗室翻译属于满洲翻译范畴,但由于宗室翻译的考试场次和考试内容与满洲翻译有所不同,因此,它属于一个单独系列。宗室翻译始于嘉庆七年(1802年)。这年“宗室翻译乡试取中举人八名”卷二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先后对宗室翻译乡会试应试人数的下限作了明确规定,“嗣后应翻译乡试之宗室等,如人数足二十名方准考试,若不足二十名不准考试”卷三六一;“嗣后翻译会试,如足九名额数仍取中二名,如不足九名,即著停止入场”卷三五六。即宗室应试人数达到二十名,才准举行宗室翻译乡试;应试人数达到九名,才准举行宗室翻译会试。据《钦定科场条例·历科翻译乡会试中额》,可知,在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翻译乡试之后,没有取进宗室翻译举人、翻译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开始推行翻译乡会试覆试制度,当年宗室参加翻译乡试的人数大减,仅一人报名参加。由于人数不足,而停止了此科宗室翻译乡试。此后,可能仍因应试人数不足,没有再举行宗室翻译乡会试。但是,在制度上并没有废除宗室翻译乡会试。咸丰朝、光绪朝先后修的《钦定科场条例》,均规定了宗室翻译乡会试的考试场次和考试内容(1)。三、翻译童试只考一次问题翻译科的考试场次、考试内容并不是一次就定下来的,而有一个不断完善之过程。雍正年间规定翻译童试的考试内容是考一道翻译题。雍正元年(1723年)定:“考试(满洲)翻译童生,于贡院内考试,将《四书直解》限三百字内为题,翻译文一篇。其翻译精通者,听考官选取。”雍正九年(1731年)定:“蒙古翻译,考取秀才题目,于清字日讲《四书》内,照汉文限三百字为题,翻译蒙古文一篇。”卷五八而乾隆十九年(1754年)则改变翻译童试的考试内容,规定:“将来考取翻译生员时,但令专作清字文论二篇,不必仍取翻译,徒滋记诵陋习。”卷四五八即翻译童试改作清字文论二篇,不考翻译题。但至少到乾隆后期,翻译童试仍复考翻译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刑部侍郎喀龄阿等奏准:考试翻译生童,系国家抡才大典,即旗人进身之阶……查向来考试蒙古生童之题,即系满洲生童应翻之文,……嗣后考取蒙古生童,请敕交军机处另拟满文题目,同汉字题目一并进呈,恭候钦定颁发……卷五八据喀龄阿所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之前,蒙古翻译童试清文(满文)考题,正是满洲翻译童试之译文。这说明在乾隆四十六年前,翻译童试已是做翻译题。翻译童试只考翻译题成为有清一代之定制,具体而言,其考试内容是:“翻译童试,恭请钦命翻译题各一道,满洲士子用汉文,令翻清文;蒙古士子用清文,令翻蒙古文。”卷五八翻译童试只考一场。翻译乡会试考试场次和考试内容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才确定下来的。雍正元年(1723年)议定翻译乡试举行三场。卷二九二而在首科翻译乡试之前,雍正帝则诏令翻译乡试不用考三场,而只考一场。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谕礼部:“考试翻译举人,不必分作三场,只须一次考试。一日一夜,量其所能,章奏一道,或四书、或五经,酌量出一题,其优劣便已可见。”卷二六从此,翻译乡试只考一场成为定制。据这道谕旨,还不是很清楚满洲翻译乡试的考试内容。我们先考察蒙古翻译乡试考试内容,再对雍正年间满洲翻译乡试考试内容作出判断。经大学士、礼部等官员遵旨会议后,于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奏准:考试举人、进士,派蒙古主考一员、蒙古同考官二员,仍以清字日讲四书一道为首题,再加清字奏疏一道为次题,俱令其以蒙古文翻译。卷一〇五雍正九年(1731年)奏准蒙古翻译乡试是将清字四书一道、清字奏疏一道,共两道题目,翻译成蒙古文。现我们再反过来看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癸卯的谕旨,大致可以判断满洲翻译乡试是将汉文奏章一道、汉文四书五经一道,共两道题目,翻译成清文。在雍正年间翻译考试的基础上,乾隆年间对翻译考试场次和考试内容有所完善。乾隆三年(1738年)覆准:“翻译乡会两试钦定翻译一题外,再于清文四书内钦命一题,令士子作清文一篇。”卷二九二据此可知,乾隆三年规定,翻译乡会试,满洲翻译、蒙古翻译均做两道题。满洲翻译是将一篇汉文翻成清文,再作一篇清字文章;蒙古翻译是将一篇清文翻成蒙文,再作一篇清字文章。我们不知雍正年间是否议及翻译会试场次的问题,也不知乾隆四年(1739年)首科翻译会试分几场考试,但从乾隆三年奏准翻译乡会试考试题型相同来看,乾隆四年首科翻译会试可能与翻译乡试一样,只考一场。乾隆四年(1739年)之后,翻译会试考试内容有所增加。乾隆七年(1742年),奏准:“翻译会试,第一场试四书清文一篇,孝经性理清字论一篇,第二场试翻译一篇”卷二九二。据此可知,乾隆七年之后,翻译会试增加了一道论题,分作两场考试。翻译乡会试停止二十余年之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举翻译科时,重申考试场次和考试内容:翻译乡试,应照旧例止考一场,用四书清字论题一道,翻译题一道。会试分为两场,第一场用四书清文题一道,孝经清字论题一道;第二场用翻译题一道。卷二九二可见,翻译乡试仍是考一场,翻译会试仍考两场。考试内容也遵从乾隆七年(1742年)所定。乾隆年间所定的翻译乡会试考试场次和考试内容,为后世所遵从(1)。宗室翻译乡会试,是单独出题考试。宗室翻译乡会试均只考一场。嘉庆八年(1803年)奏准:凡宗室翻译会试,应照文会试例,考试一场,其题目照翻译乡试例,试以清字四书文一道,翻译一道,届期遵奉办理。卷二六四经以上梳理,归纳如下:(1)考试场次。翻译童试,考试一场。翻译乡试,遵从雍正二年首科翻译乡试只考一场的定制。翻译会试,乾隆四年首科翻译会试,可能只考一场,但从乾隆七年之后,考两场。宗室参加翻译考试,翻译乡会试均只考一场。(2)考试内容。翻译童试,只做一道翻译题。翻译乡试,在雍正年间只做两道翻译题;乾隆三年之后,翻译乡试是考一道翻译题,再作一篇清字文章。翻译会试,在乾隆四年是考一道翻译题,作一篇清字文章;乾隆七年之后,在原基础上增加一道清字论题。四、翻译部门的规模(一)蒙古翻译童试的人数有清一代,翻译童试规模,基本是由大变小。乾嘉年间是应试翻译童试人数最多的时期,此后人数大减。雍正前期几科翻译童试人数不多,到雍正后期应试翻译童试的人数才较多。雍正十二年(1734年)议准:应试翻译童试人数最多的时期,应是乾隆年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张廷玉等议准:查翻译考试,从前并未定有额数,是以历科取进童生多寡未免不均。今奉谕旨饬令酌定额数,使考官得以遵循办理。伏查历年岁科应考满洲翻译童生,约计八九百名及一千二三百名不等,取进生员或四五十名,或八九十名不等,通计有十一二名取进一名,亦有二十三四名取进一名;应考蒙古翻译童生约计八九十名及一百一二十名不等,取进生员或八九名,或十三四名不等,通计有五六名取进一名,亦有十名取进一名各在案。……嗣后满洲翻译生员额取六十名。……蒙古翻译生员额取九名。卷五八可见,乾隆年间翻译童试人数比较多,多时有一千二三百名;蒙古翻译应试人数相对较少,但也有百人左右参加。由于乾隆年间,应试翻译童试的士子较多,因而取进生员也多,但多寡不一。乾隆十三年(1748年),对翻译童试取进生员人数作了明确规定,即规定每次翻译童试,满洲翻译取进六十名生员,蒙古翻译取进九名生员。由于这一定额是在应试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当应试人数不多时,取进人数就少于这一定额。嘉庆之后,参加翻译童试的人数大为减少,特别是参加蒙古翻译童试的人数减少更多,以致仅在变通应试人数的情况下,才勉强举行蒙古翻译童试。这是乾隆十三年限定额数时所没有想到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准:顺天府咨呈称,此次考试翻译童生,前准兵部将验试骑射合式,满文童生二百七十六名,蒙文童生七名,当经饬发经历司造册收卷去后,现据该司呈报满文童生投卷二百六十二名,蒙文童生投卷六名等情。查蒙文童生仅止六名,是否应考,例内并无明文,应片呈礼部查核示覆,以便遵办等因。查历届翻译童试,报考名数皆在七名以外,至不及七名考试之处,本部亦例无明文。查科场条例内载,应蒙古翻译童试之人数较之文童应试者十分之一,其取进之额,亦应照文童取进之额,每十名取进一名等语。现在报考人数仅止六名,虽与十名取进一名之例不符,惟查例载各省驻防童生核计应试人数,约于五六名内取中一名等语,此次蒙古文童应试,自应准其入闱。卷五八据此可知,道光年间,应试翻译童试的人数大为减少,其中应试满洲翻译童试的比乾隆年间少了数倍,仅二百多人,而应试蒙古翻译童试的也锐减,甚至仅五六人。总之,乾嘉年间应试翻译童试人数比较多,而乾嘉之后,应试翻译童试的人数减少数倍,翻译童试的规模越来越小。除满洲翻译童试照常举行外,蒙古翻译童试已难以举行。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之后,就停止了蒙古翻译乡会试来看,再参照道光二十一年蒙古翻译童试仅六人参加,我们推测,道光二十一年之后,应试蒙古童试的人数过少,已经难以举行蒙古翻译童试,可能已基本停止举行。(二)翻译考试规模翻译乡试的规模与翻译童试的规模相关,考试规模基本也是由大变小。乾嘉年间是应试翻译乡试人数最多的时期,此后人数大减。(三)蒙古翻译金中国内涵翻译会试的规模与翻译乡试的规模相关。乾嘉时期,特别是乾隆前期,翻译乡试规模较大,翻译乡试取中人数较多,自然参加翻译会试的人数就较多。乾嘉之后,应试翻译乡试人数减少,自然应试翻译会试的人数不多。乾隆前期(指乾隆四年至乾隆十七年)参加翻译会试的人数,每科可能有一百多人,甚至可能近两百人(1)。这一时期参加翻译会试的人数相对较多,从取中的翻译进士人数可以反映出来。这一时期每科翻译会试取中翻译进士从十八名到二十二名不等,而此后每科翻译会试取中的进士一般在十人以下。乾隆后期虽恢复翻译乡会试,但参加翻译会试的人数已大减,难以达到原定六十人才举行翻译会试的规定。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科翻译会试,仅四十七人参加(见前文),这是雍乾年间的一个特例。乾隆四十四年之后至嘉庆初年,仍遵循应试人数达六十人才准举行翻译会试之规定。由于应试人数不足,因而多次停止举行翻译会试,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嘉庆三年(1798年)连续三科均因应试人数不足六十人,而停止举行翻译会试。嘉庆七年(1802年)变通规定:(嘉庆七年,礼部)具奏翻译会试举人,现据各旗造册咨送到部四十二名,本年宗室翻译乡试取中举人八名,共五十名,奉旨:明年系翻译会试之期,虽应试举人不足六十名之数,但自乾隆五十三年以后,日久未经举行,著加恩于明年举行翻译会试。卷二九三嘉庆八年(1803年)翻译会试,原是五十人准备参加,而实际可能只有四十六人,因首科八名宗室翻译举人,仅四人参加。嘉庆十三年(1808年),诏谕:“现在查明嘉庆八年宗室翻译会试中额,系于四名内取中二名,十年系于九名内取中二名。本科应试者有十三人,原可中式三名,所取尚不为滥。”卷二九三嘉庆八年癸亥科翻译会试,“取中宗室翻译进士二名,满洲翻译进士十三名,蒙古翻译进士三名”卷六〇。对照嘉庆十三年谕旨和嘉庆八年癸亥科翻译会试取中名额,可知嘉庆八年癸亥科宗室是四人应试,取中二名。此科取中满蒙十六名翻译进士,按应试人数四十二人来算,大致是二三人取一名,取中比例很高。如此高的取中比例,在乾嘉年间可能是一个特例。此后,宗室翻译会试大致是四五人取中一名,其他八旗士子取中的比例则低一些。嘉庆十四年(1809年)四月,诏谕:据礼部奏,本年蒙古翻译会试仅有三人考试。八旗蒙古中举人不少,今逢会试之年,仅有三人报考。……著传旨申饬,并将此次会试三人扣除,其曾派蒙古阅卷大臣博兴及同考官等即行出场。嗣后八旗蒙古等务须勉力学习,下次会试若有七八人,再行考试,若人数不敷,仍停止考试。卷二〇九这道谕旨规定应试人数达七八名,才准举行蒙古翻译会试。这反映蒙古翻译会试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前还有一定人数,没有对应试人数的下限作出规定。当人数过少时,则降旨应试人数达七八人才准举行蒙古翻译会试。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两科蒙古翻译会试,均各仅取中一名蒙古翻译进士。这说明应试蒙古翻译会试的人数即使只够取中一名进士,也举行蒙古翻译会试。这可佐证嘉庆十四年之谕旨含有规定蒙古翻译会试七八人取中一名之意。咸丰、光绪两朝先后修的《钦定科场条例》均明确规定:“翻译蒙古会试,报考者至七八人,方准考试,如人数不敷即行停止。”(1)这说明从嘉庆十四年之后,应试人数达到七八名以上,才准举行蒙古翻译会试成为定制。因此,当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之后,由于应试人数不足七八名,就没有再举行蒙古翻译会试。宗室翻译会试大致是四五人取中一名,蒙古翻译会试大致是七八人取中一名,满洲翻译会试取中比例是多少?满洲翻译会试取中的比例是一个变数。除嘉庆八年(1803年)癸亥科翻译会试外,我们再来考察一些个案。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科翻译乡试取中满洲翻译举人三十二人,蒙古翻译举人六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科翻译会试,取中满洲翻译进士三名,蒙古翻译进士一名。乾隆四十三年之前停止翻译乡会试二十余年,参加乾隆四十四年己亥科翻译会试的四十七人,除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翻译乡试中式的三十八名举人外,可能还有九名文举人参加。虽然不知这九人中有几人应满洲翻译会试,几人应蒙古翻译会试,但从参加翻译会试总人数和取中名额来看,可以大致推断此科翻译会试是十二人左右取中一名。从乾隆年间应试人数较多和取中的人数来看,翻译会试取中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嘉庆之后,应试人数减少,取中的比例相对较高。《钦定科场条例》所记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三科翻译会试的应试人数、取中名额,可以帮助我们对清后期翻译会试取中比例有所认识。京旗:“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翻译会试十五卷,取中满洲翻译进士三名”;“咸丰三年癸丑科翻译会试十四卷,取中满洲翻译进士二名”卷六〇。驻防:“咸丰二年壬子恩科翻译会试共二十九卷,取中满洲翻译进士九名”;“咸丰三年癸丑科翻译会试共二十八卷,取中满洲翻译进士八名”卷六〇。咸丰十年(1860年),“议覆御史任兆坚奏称,本年翻译会试人数仅十四名”卷六〇;咸丰十年庚申恩科,京旗、驻防各取中一名。据上可知,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京旗分别是五人取中一名、七人取中一名,驻防是三四人取中一名。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翻译会试取中比例如何?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恩科翻译乡试,京旗取中四名卷六〇;咸丰九年己未恩科翻译乡试覆试,驻防有八人参加并通过112。嘉庆之后,清朝定制:京旗翻译乡试覆试一般于翻译乡试的当月举行,而驻防翻译乡试覆试一般于翻译会试前的一个月在京城举行。通过覆试的这八名驻防翻译举人,理应在京城参加咸丰庚申恩科翻译会试。加上以往通过覆试没有中式翻译贡士的部分京旗、驻防举人,也参加咸丰庚申恩科翻译会试。因此,可以说至少有八名驻防翻译举人参加咸丰庚申恩科翻译会试,而最多有六名京旗举人参加此科翻译会试。参照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三年(1853年)翻译会试京旗取中比例,进而推测咸丰十年庚申恩科翻译会试可能是京旗五六人参加,取中一名,驻防八九人参加,取中一名。通过对以上几科翻译会试取中比例的计算,我们推测满洲翻译会试,京旗应试士子一般是五至十人(甚至是十二人)取中一名,前期取中的比例相对低,后期取中的比例相对高;驻防应试士子,少则三四人取中一名,多则八九人取中一名。在计算和推测翻译会试取中的比例基础上,再来考察翻译会试的规模。从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恩科等七科翻译乡试,每科均取中三四十名翻译举人,与之相对应的七科翻译会试应试人数可能不少于六十人。但按照我们推测的比例,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两科满洲、蒙古翻译会试均共只取中五人,这两科应试人数可能不足六十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之后,无论从乡试取中的人数来看,还是从翻译会试取中的人数来看,都反映出翻译会试应试人数一般在六十人以下。从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等十三科翻译乡试,每科才取中四到十一名翻译举人,其中仅五科达到或超过十人。即使五科、甚至六科的翻译举人总数也达不到六十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驻防举人参加翻译会试,人数有所增加,但也难以达到六十人。从取中名额来看,道光以来,有翻译会试取中三四名,甚至仅二名之科,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均是取中满洲翻译进士二名。根据我们推测的取中比例,可以判断,这两科应试人数可能才二十人左右。总之,在乾嘉年间翻译会试规模相对比较大,之后规模相对比较小。嘉庆之后,翻译会试已很难达到六十人。由于应试人数减少,即使二三十人,甚至仅十几人也照常举行翻译会试。可见,清后期,翻译会试规模已经很小。五、翻译乡试制度的发展清语骑射为满洲“根本”“本务”“本业”,而设立翻译科之目的是,增加八旗士子入仕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促使八旗士子学习“本业”,即学习“清语骑射”,保持满洲统治民族的优势和特色。正如道光帝所诏谕:“我朝抡才取士,于定立制科之外,复设翻译科目,既以广八旗士子登进之阶,亦识不忘本业,立法洵为至善。”288翻译科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其一,推行翻译科,加强了八旗社会对清语骑射的认识,促进了八旗士子学习清语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士子学习蒙古语。在嘉庆之前,翻译科确实吸引了不少八旗士子。乾隆年间,应考满洲翻译童试者,约八九百名及一千二三百名不等,应考蒙古翻译童试者,约八九十名及一百一二十名不等。乾嘉年间应翻译乡试,多者五六百人,少者也有四百来人。从应试人数来看,可知八旗社会对翻译科的重视,也反映出清语在八旗社会中得到推广和巩固。其二,推行翻译科,增加了八旗士子入仕途径,培养和选拔了一批八旗人才。有清一代共录取了一千五百名左右的翻译举人,其中宗室翻译举人六十三人,满洲翻译举人一千三百一二十人左右,蒙古翻译举人一百二十五人(1);有清一代共录取三百五十八名翻译进士,其中宗室翻译进士二十人,满洲翻译进士三百一十六人,蒙古翻译进士二十二人(2)。其间不仅涌现出一些高级文职官员,也涌现出一些高级武职官员。据《词林辑略》和《清代职官年表》中的《人名录》统计,由翻译生员、翻译举人、翻译进士出身,官至大学士的有三宝、苏凌阿、松筠、伯麟、赛尚阿、额勒和布等六人,官至尚书的有色克精额、赓福、广寿等三人,官至侍郎的有富德、玉鼎柱、讷尔济、庆麟、兴廉等五人,官至内阁学士的有伊兰泰、伍忠阿、全顺、文奎、铨林、文海等六人,官至总督的有彰宝、勒尔谨、先福等三人,官至巡抚的有诺穆亲、增福、富躬、台布、台斐音等五人,官至将军的有锡尔璊、明福、富俊、松溎、清锐、凤山等六人,官至都统的有祥麟、伊克坦、儒林、平瑞等四人。可以说,翻译科不仅培养翻译人才,同时也为文职队伍和武职队伍输送人才。其三,推行翻译科,促进了八旗社会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加深了对汉文化的认同。因考试内容涉及《四书五经》,促使八旗士子接触儒家文化,认同汉文化。随着八旗不断接触汉文化,不少八旗士子宁愿学习汉文,而放弃清语清文,参加翻译乡会试的人数不断减少,特别是在推行翻译乡会试覆试制度之后,应试翻译乡试人数减少数倍,而参加文乡会试的人数却在增加。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确定了文会试覆试制度。推行文会试覆试制度之后,八旗参加文举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可从取中的八旗文进士人数反映出来。据《清朝进士题名录》统计,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恩科取中八旗进士五名,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取中十五名,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取中二十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取中二十五名。而推行翻译会试覆试制度后,应试翻译科的人数减少,取中的人数也减少。嘉庆之后,应试翻译会试的人数一般在六十人以下,甚至仅十几人,如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翻译会试,京旗、驻防一共才十四人参加。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确定翻译乡会试覆试之前的几科翻译会试京旗一般取中七八名,而此后翻译会试,每科京旗中式人数均在四人以下,甚至从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的十九科中,就有十二科京旗仅各取中一名。这反映清后期参加翻译科的人数大为减少。鉴于参加翻译考试的人数剧减,道光帝先后采取两项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第一项措施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强行规定:“嗣后各处驻防,俱著改应翻译考试。”391而此前驻防士子只参加文乡会试。道光帝通过强制措施,迫使驻防士子学习清语,来增加参加翻译科的人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工程项目联营合同
- 2024年企业市场营销策划服务承包合同
- 2024年库房租赁与光伏设备存放合同
- 2024婚介网站服务合同样本:会员隐私保护与婚配服务承诺
- 2024年度碳排放权核查服务合同
- 2024农业开发与产品销售合同
- 2024年度KTV场所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合同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某设备融资租赁协议
- 2024年度物流运输协议:国际货物运输与仓储服务
- 2024年度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采购合同
- 餐饮行业初期投资预算分析
-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 退费申请表模板(直接打印)
- 剪映:手机短视频制作-配套课件
- 西气东输二线25标段山岭隧道内管道安装技术
- 防校园欺凌-课件(共28张PPT)
- 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技术
- 单向板结构设计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表
- 房租、水、电费(专用)收据Excel模板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学习通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