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张载集》质疑_第1页
通行本《张载集》质疑_第2页
通行本《张载集》质疑_第3页
通行本《张载集》质疑_第4页
通行本《张载集》质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行本《张载集》质疑

一、《张载集》、《正蒙》校法《张载金》于1978年8月被收录在中国出版社《理学丛书》系列中,作者是现代著名的出版人家张锡晨(1889-1969)。《张载集》出版后曾多次重印,在同类书中印量最大,为海内外学者研究张载哲学思想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原始文献,作为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通行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文献学和中国哲学研究工作者高度评价《张载集》的整理工作,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1。然而,随着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对包括《张载集》在内的出版已达数十年的古籍点校本的质量,有理由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在使用中发现,目前通行的《张载集》存在着不少校勘错误,例如,《经学理窟·学大原上》有一章作:“道理今日却见分明,虽仲尼复生,亦只如此。今学者下达处行礼,下面又见性与天道,他日须胜孟子,门人如子夏、子贡等人,必有之乎!”(《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81页。以下凡引《张载集》,均随文夹注)笔者用南宋刻本《诸儒鸣道》所收之《经学理窟》与其对勘,前例“下面又见性与天道”句,《诸儒鸣道》本作“上又见性与天道。”2众所周知,“下学而上达”乃孔子教言3,“性与天道”乃“上达”之内容,该章专论孔门这一“道理”,张载不可能把孔学由下而至上的为学方向和内容说错。张载在同书同篇中说:“下学而上达者两得之,人谋又得,天道又尽。”(《张载集》,第279页)此外,张载在其他著述《横渠易说》、《正蒙》中也屡言“下学上达”之意。此皆可证,宋本是而通行本非。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全面检讨通行本《张载集》存在的校勘问题,故将检讨的范围缩小至《张载集》所收《正蒙》一书,并将其称为通行本《正蒙》。这里暂不考虑通行本《正蒙》在标点、分章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只把考察的重点聚焦于文字讹误衍脱上。据不完全统计,通行本《正蒙》文字讹误衍脱近七十处,这相对于《正蒙》十七篇五百一十三章而言不算是小数字。通行本《正蒙》的致误原因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选本有局限,即囿限于清代版本,而未能据宋、明古本进行本校和对校,结果导致文字讹误衍脱频频出现;二是其校法有偏差,即偏好于依他书校改本书,具体分析则包括依他书对本书分别改字、删字、补字等种种情形。从这两方面的关系看,由于校勘者限于条件不了解《正蒙》版本源流的全局,结果便只能舍宋、明本而单用清本;又由于校勘方法的偏差,则进一步加剧了通行本《正蒙》文字的讹谬程度。对此,我们还须稍加展开论析。其一,关于通行本《正蒙》选本有局限的问题。收入通行本《正蒙》的《张载集》以明万历四十八年凤翔府沈自彰《张子全书》官刻本的清初翻刻本为底本,用清眉县本、朱轼刻本、张伯行《张橫渠先生文集》(正谊堂丛书)等所收《正蒙》互校。其选本范围,完全囿于清本,而未涉及明本。但《张载集》的辑编也有其优点,例如,从《张子全书》中抽出原《语录》部分,而代之以南宋吴坚《张子语录》刻本,从而使《语录》文本的质量大为提高。而《正蒙》的选本,则与《张载集》的其他部分一致。其实,在明万历四十八年凤翔府《张子全书》官刻本之前,还有一个明刻本即明万历三十六年徐必达所辑的《合刻周张两先生全书》,明显要早于凤翔府沈自彰刻本。(1)在《正蒙》的两个明本之前,再向前追溯,还有两个宋本,按时间先后看,一是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国朝二百家明贤文粹》书隐斋刻本所收《正蒙书》上下二卷,简称文粹本;二是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诸儒鸣道》浙刻本所收《横渠正蒙书》八卷,简称鸣道本。由于早于鸣道本的文粹本只是节选本,故当以鸣道本为《正蒙》之祖本,而文粹本则仍有重要的对校价值。《诸儒鸣道》的传世宋刻原本现藏上海图书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山东友谊书社将其纳入大型丛书《孔子文化大全》影印出版,其复制件即由上图提供。有专家评价说:“此宋本可供校勘者良多,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存亡续绝一个方面。昔日大藏书家傅增湘获观清初宋氏荣光楼影宋抄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即以为孤本秘笈弥足珍贵,而此乃宋刻原本,其价值又当如何?”(2)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陈垣(1880—1971)在其多方面学术贡献中,校勘学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的名著《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补释例》)被业界公认为典范之作。胡适(1891—1962)曾经高度评价陈垣的《校勘学释例》,认为这部书“超越前人”,“是中国校勘学的一部最重要的方法论”,认为陈垣的校勘实践“是新的中国校勘学的最大成功”,使“中国校勘学第一次走上科学的路”(3)。根据胡适对陈垣校勘学成就的理解,校勘工作“必须从古本入手”,而且认为校勘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也都必须依赖善本,校勘“最好的方法是排比异同各本,考定其传写的先后,取其最古而又最近理的读法”4。实际上,胡适这里的总结也是近代以来学术界的共识。全面地看,科学的校勘方法除版本之古、之善外当然还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但古本、善本对于校勘的基础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按照版本传刻的规律,时代越早的本子便越可靠,少经一次传抄或翻刻,必然要避免很多讹谬,这也正是校书工作必以古本为贵的道理所在。5《正蒙》之祖本鸣道本距张载之世一百多年,而通行本《正蒙》所用清本距鸣道本则已达四百多年。舍祖本而用相去四百多年之后的清本,其间各代传本不知要经过多少增删改削,讹误衍脱自不可免。通行本《正蒙》轻忽校勘学的上述原则,致使其文本校勘质量大受制约。可以说,选本当否,尤其是祖本或古本的选择当否,是保证文本校勘质量的基础性乃至决定性的条件。其二,关于通行本《正蒙》方法有偏差的问题。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陈垣提出了著名的校勘四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所谓对校法,指先择定一个合适的底本(最好为祖本或完善的古本),再用别本校对,以发现歧异,并寻求判定是非之证,择善而从。陈垣指出:“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6胡适认为,“用善本对校是校勘学的灵魂,是校勘学的惟一途径。向来学者无力求善本,又往往不屑作此种‘机械’的笨工作,所以校勘学至今不曾走上科学的轨道。”7所谓本校法,指以本书前后文互相对比,以发现文字异同,并改正错误。在未获祖本或别本之前,此法最适宜使用。所谓他校法,是以他书校本书之法。他书,指本书异本之外的选本、注释、类书等书;他校,则是用他书中引本书的文字来校正本书。使用此法,当格外谨慎,因为他书引用文献并无严格规范,有的删节原文,有的撮述大意,有的则仅凭记忆引述,随意性很大,而且所据也非尽属善本,故不能一概以他书所引为是,并据以改本书,否则易陷入是非混淆,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所谓理校法,指校勘者以义理、通识进行判断推理,进而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用此法的前提,是遇到无版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的情况。我们检视通行本《正蒙》的校勘工作,发现其偏爱他校法,所有校勘实例几乎皆采用他校法,所据他书达九种,使用最多的是《周易系辞精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等。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通行本《正蒙》中,对校法及本校法的使用居然未见一例。而且,通行本《正蒙》在使用他校法时,对异文的是非取舍也不提供任何证据或说明,而是据他书对本书文字径改、径补、径删。清儒朱一新曾批评这种轻信他书,“喜援他书以改本文”的做法,认为这将“使古书皆失真面目。此甚陋习,不可从。凡本义可通者,即有他书显证,亦不得轻改。古书词义简奥,又不当以今人文法求之。”8《正蒙》是思想性很强的哲学著作,通行本由上述偏爱他校法而导致的误校,虽然只是一字或两字之差,但由其引发的后果却不容忽视,这正如陈垣所说:“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9文字的讹误衍脱,不仅使读者无法窥见古本原貌,而且也会给研究工作带来误导,轻者曲解文义,重者甚至颠倒文义,使研究无法获得正确的结论。古籍的文本解读,是思想诠释的基础;而校勘工作则又是文本解读的基础。基于此,学术界亟须思考一个新问题,即:是否应当把校勘方法和校勘实践纳入中国哲学诠释学的范围,使之成为其基础部分。笔者从通行本《正蒙》的近七十例误校中选取十例进行分析,作为本文第二节。其中,六例属依他书误改本书之案例,另四例则属因选本失当而致误之案例。希望本文的辨误工作能为使用通行本《正蒙》的读者提供若干新校文本,以资比对,或可为研究者提供点滴参考。二、其感遇聚结以下先对通行本《正蒙》的辨误体例略作说明。1、本文将每一辨误案例分为正文和校记两个部分。2、每一段正文,都是经笔者重新校勘的文本。本文校勘所用的版本系统是:以南宋《诸儒鸣道》(上海图书馆藏)所收《横渠正蒙书》(简称鸣道本)为底本,以南宋《国朝二百家明贤文粹》所收《正蒙书》(简称文粹本)、明代徐必达本(简称徐本)、明代沈自彰本(简称沈本)、清代张伯行本(简称张本)、清代贺瑞麟本(简称贺本)为校本。以上版本,由宋至清,可大致呈现《正蒙》版本源流的主脉。3、在所选正文之前,按先后顺序加阿拉伯数字作为序号,如:例(1),例(2),……。在所选正文之后的圆括号内,注明该段文字所属的《正蒙》篇名及章序。4、每一段正文之下为校勘记,简称校记。为醒目起见,“校记”二字置于月牙号之内。5、在校记中,称通行本《正蒙》为“章校本”。校记先录章校本误校之字句,并在其后的圆括号内注明通行本《张载集》的页码,以备读者复检,然后再概述案例中的版本校对情况。6、校记中的笔者按语,称作“林按”。在按语中,笔者将有针对性地进行辨误纠谬工作。例(1)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易》所谓“絪緼”,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正蒙·太和篇第一》第7章)【校记】“其感遇聚散”,章校本依《周易系辞精义》(旧本题吕祖谦撰)改作“其感通聚结”。(《张载集》,第8页)明徐本、沈本,清张本、贺本皆同于鸣道本。林按:张载多以气之阴、阳言聚、散,以为“阴性凝聚,阳性发散。”(《正蒙·参两篇第二》,《张载集》,第12页》)章校本改“聚散”作“聚结”,而“聚”与“结”同为凝结、聚合之义,如此则阴阳气化之凝聚和发散两途,便仅剩凝聚之一端了。章校本依他书之误曲为之说,于理难通,不可从。例(2)“上天之载”,有感必通;圣人之为,得为而为之也。(《正蒙·天道篇第三》第3章)【校记】“得为而为之也”,章校本依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改作“得为而为之应”。(《张载集》,第14页)宋文粹本、明清诸本皆同于鸣道本。林按:《说文》:“应,当也”,作助动词;刘淇云:“应犹即也”,作时间副词。10“应”字,似无作语末助词之例,章校本所改非是。例(3)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习知而不察者尔。(《正蒙·动物篇第五》第12章)【校记】“人皆习知而不察者尔”,章校本作“人皆习之而不察者尔”。(《张载集》,第20页)宋文粹本同于鸣道本。林按:“习”乃多义词,有习惯义,有学习义等。《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之“习之”,乃学习、诵习义。本章言自然之声皆缘于“物感之良能”。“习知”,当指古人对自然界之发声现象皆习以为常,然却未察其缘由。若作“习之”,则义为古人皆以自然界之发声现象及其原理作为诵习之内容,恐于理未安,当以宋本“习知”为是。另,“羽扇敲矢之类”,章校本径改作“羽扇嚆矢之类”。他本皆同于宋鸣道本。林按:“敲矢”一词,明清仍流行,《汉语大词典》解“敲矢”作嚆矢,响箭,且以本章“敲矢”句为例。11宋本原作“敲矢”,不当改。例(4)性其总,合两也;命其受,有则也;不极总之要,则不至受之分,尽性穷理而不可变,乃吾则也。天所自不能已者谓命,不能无感者谓性。虽然,圣人犹不以所可忧而同其无忧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正蒙·诚明篇第六》第16章)【校记】“不能无感者谓性”,章校本依《朱子语类》补“物所”二字,作“物所不能无感者谓性”。(《张载集》,第22页)明清诸本皆同于鸣道本。林按:章校本为“不能无感者谓性”补“物所”二字,所依见《朱子语类》卷九十九。此乃朱子与弟子论学时偶然言及者,非正式文本,恐不足为凭。何况朱熹与张载各自学术立场有异,于“感”、“性”所见,差异甚大。朱熹答弟子“物所不能无感者谓性”之问时曰:“性只是理,安能感?恐此言只可名‘心’否?”又曰:“有此性,自是因物为感。”张载论“性”论“感”有多义,既云有无相感,也云阴阳相感,及“物交之客感”,等等。本章当与《正蒙·乾称篇第十七》所言“无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张载集》,第63页)之“感”同,而非云物物相感,亦非云心之所感也。本章两言“不能”之主语,皆指“天”而言;若指“物”为言,则未识张载论“感”与“性”之真义。例(5)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性未成则善恶混,故亹亹而继善者斯为善矣。恶尽去则善因以亡,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正蒙·诚明篇第六》第23章)【校记】“恶尽去则善因以亡”,章校本依《周易系辞精义》改作“恶尽去则善因以成”。(《张载集》第23页)宋文粹本、明清诸本皆同于宋鸣道本。林按:“亡”乃古“无”字,其义与“成”正相反对。王夫之解释“恶尽去则善因以亡”句云:“善恶相形而著,无恶以相形,则善之名不立,故《易》言‘继之者善,成之者性’。”12王夫之所解与本章末句“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文义相合。章校本据他书之误改本书之不误,于校法不合,亦于文理难通。例(6)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万里之高也;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极也。人病其以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故思尽其心者,必知心所从来而后能。(《正蒙·大心篇第七》第4章)【校记】“故心知廓之”,章校本径改作“故必知廓之”。(《张载集》,第25页)宋文粹本、明清诸本皆同于鸣道本。林按:该句之“心”,当与前句“目”、“耳”对应,同属人之感官。“故必知廓之”,似据末句“必知心所从来而后能”之“必”字而改。章校本惑于字形之似而误改本书,非是。例(7)“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大能成性之谓圣,天地同流,“阴阳不测之谓神”。(《正蒙·中正篇第八》第4章)【校记】“诚善于心之谓信”,章校本据朱熹《孟子集注·告子下》引“心”作“身”,及《中庸》“诚身有道”,故以为作“身”是,并据改作“诚善于身之谓信”。(《张载集》,第27页)宋文粹本、明清诸本皆同于鸣道本。林按:章校本所据《孟子集注》,并非《告子下篇》,乃《尽心下篇》。13“诚善于心之谓信”,系张载对孟子所谓“有诸己之谓信”所做的发挥。南宋儒者熊刚大解此句曰:“诚,实也。实有此善于心谓之信。”清初王夫之解此句作:“有诸己者,诚自信于心也。”此皆与张载所说大旨若一。章校本改“心”作“身”,非是。例(8)“日新之谓盛德”,过而不有,不凝滞于心,知之细也。浩然无害,则天地合德;照无偏系,则日月合明;天地同流,则四时合序;酬酢不倚,则鬼神合吉凶。天地合德,日月合明,然后能无方体;能无方体,然后能无我。(《正蒙·至当篇第九》第5章)【校记】“不凝滞于心”,章校本依《周易系辞精义》删“不”字作“凝滞于心”。(《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