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古代走不出由盛到哀的周期律,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公共财政的崩溃,直接导致帝国的灭亡。此可知A.制度性约束使平均地权成为王朝的长期愿景B。强调既得利益阶层给国家税收带来巨额损失C。王期后期皇权衰弱难以主动实施改革和调整D.土地买卖不受限制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答案】B【解析】封建国家崩溃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崩溃,这主要是因为税收过多地流失于固化阶层,故B项正确;材料与平均地权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封建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耕农的信息,故D项错误。2.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A。宗族势力的弱小B.庶民政治的建设C.官僚体制的探索D.等级秩序的破除【答案】C【解析】从材料“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中可以看出,郡县长官或“庶长”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这是对官僚体制的探索,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官僚体制的探索,没有体现出宗族势力和庶民政治,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秩序的破坏,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君直接任命地方官员,这区别于分封制的世袭制。3。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举握齐国国政.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D.礼制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代齐的史实.田氏代齐表明原有的宗法制度被破坏,原有的姜姓被田氏取代,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诸侯国内部的问题;C选项周王在此时已经没有实质性的权力;D选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礼制被破坏。4.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铸有“王族”“三族”“五族”“大父”“伯父”的族徽;甲骨文中记载有“大宗”“大示"“小宗”“小示"的文字和古代文献中所提的“帝—嫡”“介—庶"的词汇。这些字词反映了商朝A.出身决定了政治地位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C.僭越礼制的现象频发D。已确立了基于血缘的嫡庶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出现“大宗”、“小宗"等词汇,可以知道这反映出的是西周确立的宗法制。“帝—嫡"反映出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没有体现出具体的权力分配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制的内容;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七国"指的是战国时期,材料中顾炎武认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重视礼乐制度,到战国以后,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不再尊重周天子,这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发生了根本变革,故D项正确;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礼开始遭到破坏;B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包含在D项之中。点睛:6。《左传》记载:
(周)平王死,(周)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满,派祭足帅师在夏季麦熟时取温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之禾。“温”、“成周"最有可能位于现在的A.陕西境内B.山西境内C。河南境内D。山东境内【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郑国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材料“(周)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满,派祭足帅师在夏季麦熟时取温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之禾"表明周天子地位衰微,周郑交恶,诸侯已经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实质上反映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根据所学,郑国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帅师在夏季麦熟时取温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之禾”判断“温”、“成周”应该在郑国附近,故C正确。7.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C。西周实行分封制D.中国自古就建立了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无论从《左传》、《诗经》还是《新五代史》都体现出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夏朝的内容;B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小农经济的问题.8。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B。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答案】C点睛:对材料“布衣可以为公卿”理解是解题的关键.9.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中书令原来掌管决策,而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去管本该由尚书省分管的行政事务,反映出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10.右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A。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答案】B【解析】材料中给出了一幅图片,图片中提到了“郡小中正”,由此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材料涉及到的是九品中正制.从九品中正制中可以看出其有严密的程序,所以本题选B选项。A、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科举制;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点睛:回答本题要注意从图片中提取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是“郡小中正”,中正一词可以联系到选官用官制度中的“九品中正制”,由此基本上可以确定选项范围,再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判断,确定最终选项。11。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第一原则,故A项正确;BCD项是分权,符合第二原则,故排除。12。文献记载,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的部队一直在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财税来源。只有通过沿途劫掠富豪,才能维持军队经费。下列对该部队遗留财富的考古发现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A。该有“大西”年号的银锭B。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C。大量金耳环等首饰D。记录分封将土的金封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的重现.张献忠的传说需要有史实来佐证,而要证明的内容是他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需要打劫富豪。A、B选项不能够证明没有稳定的财税来源,故排除;耳环是民间之物,可以佐证这一事实,故C选项正确;D选项是政治问题,与此无关。13.《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先进性【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亩产量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与题意不符,可排除;正确答案选择B项。14。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答案】D【解析】休耕是为提高耕种效益和实现土地可持续有效利用,采取的以恢复地力为目的的更换作物或不耕种措施,“尽地力之教”指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禁捕青蛙”是保护生态的措施,“桑基鱼塘"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从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体现出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D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土地集中,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C。15.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抑制土地兼并B.发展商品经济C。调和阶级矛盾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制度的加强有利于政府强化社会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故A项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户籍控制的目的不是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故C项错误。故选D。16.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这种南北差异表明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答案】D17.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对手工业的推动,没有体现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故C项排除;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的分析理解.18。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答案】B【解析】从“轮番上役”的形式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国家队工匠采取的不是完全服役,而是有一定的雇佣成分,这表明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分析错误,民族融合不是政策调整的最主要的原因。19。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
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表明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故D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20.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A.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盐铁专营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因此,盐铁官营既能让政府从经济上牟取暴利,同时又能稳定政局、维护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而不是基本解除,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A项之中。点睛:从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中可以看出盐铁专营既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1.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
“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及临安东门外“弥望皆菜园”,主要是满足城市蔬菜的需要,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故D项正确;蔬菜主要是满足当地的需要,不体现跨区域贸易及农业生产区域化,A、B两项错误;C项与本题主旨无关,均排除。22.《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尖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认为宋代的经济、知识都十分繁荣.对此观点进行反驳我们要抓住两者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来反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不准确,宋代的文艺是在全民复兴,士大夫阶层只是比较突出;B选项说法错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所谓的快速发展,而只是起步;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界限是人们判定的,不能用此理由来反驳。23。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从汉武帝实行的措施上看,这种经济手段市政府宏观控制市场的一个方式,实现了政府主导经济运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能够直接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没有分析到问题的关键所在;D选项与此无关.24.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带来巨大财富,工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项错误,错误在“必要条件”。25.唐代史书和小说所载的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多发生在商业区的“市”内,而宋代的史书和小说中,“坊”中也出现了许多江湖事件或各种案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宋代A.农业的发展B。理学的形成C.坊市制的变化D。手工业的进步【答案】C【解析】唐代“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坊市分开;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这种社会现象与农业的发展、理学的形成和手工业的进步无关,排除ABD项。点睛:唐代的坊市制规定市民们购买商品必须到市内,市外是不准设店铺的。坊和市之间以墙垣隔绝,坊门和市门按规定时间开启,一到时间便关闭。在夜间,市禁止商业活动,坊也不准居民外出.至宋代,坊市制被彻底打破,居民区内有店铺,商业区内有住它,已成为普遍现象。26。战国时期;
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奥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韩非子荀子B。韩非子商鞅孟子C。荀子商鞅老子D。墨子韩非子荀子【答案】B【解析】材料“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观点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材料“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是指实践了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指商鞅;材料“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指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指孔子和孟子。所以答案选B。27.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毁掉乡校。子产说“何为?
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郑子产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重视民意和與论C.有意加强中央集权D。具有早期民权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乡校"是百姓对国家政治发表意见的场所。材料中子产的意思是百姓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百姓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可见,子产重视民意和舆论,B正确。材料说的是子产重视民意,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本题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民权是指人民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力,民意与民权并不相同,排除D.28.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宜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A正确;材料不是批判儒家思想,故B错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重用,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29.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答案】B【解析】从胡适的描述来看,这一思想流派主要观念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但是它却属于儒家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描述的是宋明理学.A选项不是宋明理学的内容;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错误,理学并不是与佛道相对立的;D选项“本心体悟”说法不符合理学。30.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对“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评价正确的是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B.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D.促进面向世界和重视实践的风气形成【答案】B【解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表明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进入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故B项正确;明清之际我国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突破传统思想的桎梏,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由于统治阶级思想压制,并未走向世界,故D项错误.31。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他意在说明雅典A.民主政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B。政体错误采用了自由平等原则C。尚不具备建立民主政治的条件D.平等和自由是政治生活的主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柏拉图认为“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们追求其他人性的“一切欲望”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民主政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带来的弊端,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自由平等的原则所带来的不足,不是强调其基本原则,故BD项错误.32。在克里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多于个人消费.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C。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富有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严格限制,表明雅典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B项正确;城邦公民拥有共同的信仰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限制富人进行奢侈的消费而不是禁止,C项错误;在古代雅典,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且D项表述与材料主题不符。故答案为B项。33。有学者在评价古罗马法时曾指出:“罗马帝国的管理机制和文化融合能力,还有对于其他文化的接纳和包容能力,都给了帝国以生命力。”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从习惯法到成文法B.从公民法到万民法C。从习惯法到自然法D.从自然法到万民法【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到的是罗马法的内容。A选项的转变不能体现出文化融合能力,因为一直处于罗马范围内,而B选项的转变则能体现这一特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和D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故排除。34.据不完全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同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德国6项,占10%。这一时期法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A。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新古典主义思潮对科学的积极影晌C。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D。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视【答案】A【解析】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789年到18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法国经历着法国大革命,但是共和制政体并没有确立,所以排除C选项.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排除D选项。在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对当时的法国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789年到1800年,这一时期还没有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排除D选项。而法国大革命此时还没有确立共和制政体,由此排除C选项。再根据选项内容进行确定,得出正确答案。35.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和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因此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是A.美国经济发展缓慢B。成为最大的债权国C。资金流入,利于企业和个人融资D。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世界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元贬值促使国际贸易的资金更多地流入美国,有利于美国企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放弃金本位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美国在一战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故B项错误;D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故排除。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表蒙学经典简介《千字文》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小儿语》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增广贤文》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我国古代多种格言、谚语。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传诵至今。《幼学琼林》明末程登吉所著。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朱子家训》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强调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以“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声律启蒙》康熙甲辰进士车万育编著.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乌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弟子规》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
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公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非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离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摘编自[美]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化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
历史悠久,多采用韵文形式;越来越注重伦理道德渗透;明清是蒙学发展高峰。原因:
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的推动;理学的景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具有押韵的特点。(4分,任意两个方面展开)(2)趋势:教育面向大众;国家扶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性。原因:
社会精英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儒学与教育的关系,时间主要定位于宋明清时期,根据所学考点主要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宋明理学.根据材料,特点可以从蒙学教材形式、内容、发展历程等方面概括.原因可以从政治制度、主流思想经济发展、汉文化特征等方面分析。(2)本题的时空定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建设项目管理与运营合同
- 钢筋工劳务承包合同
- 北京车牌租赁协议范例
- VIP客户互认合作协议书范本
- 汽车抵押合同
- 珠宝店装修合同管理费标准
- 兼职人员用工劳动合同协议书
- 三维动画委托制作合同范本
- 民间融资三方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办公室租赁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议
- 医疗器械GSP相关
- 202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电力工程施工售后保障方案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 多源数据整合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教案 (一)
- 校园招聘活动策划方案(6篇)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教科版(广州)英语四年级上册
- 解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课件
-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小孩使用手机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