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及他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2.如图为神经元结构图,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一般包含①③和④三部分B.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C.多数神经元有一个④和多个①D.①接受信息,④将信息传向其他细胞3.在人体中,由A、T、C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A.2种 B.4种 C.5种 D.6种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说法正确的是()A.恒温动物在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更少B.当人的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这种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调节体温上升C.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降低,尿液减少D.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通过胰岛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5.下列关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吃山楂分泌唾液和望梅止渴都是非条件反射B.非条件反射无须大脑皮层参与,所以非条件反射不受意识支配C.条件反射消失的过程就是相关反射弧被破坏的过程D.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仍需非条件刺激强化和巩固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授粉前,对母本进行套袋目的是防止豌豆自交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C.孟德尔通过演绎推理过程,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D.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定律的实质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回答下列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应用相关的问题:(1)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__________。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种鱼类的数量变化,则为持续获得经济效益,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应为__________;若曲线Y表示有害动物的变化曲线,则对其防治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调查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和具体数值)只/公顷。8.(10分)植物在遇到不良环境影响时,会引起系列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这一过程称为胁迫响应。而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与其启动子区DNA分子的甲基化修饰(DNA分子上连入甲基基团)密切相关。为研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胁迫响应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1)ABA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起________作用。当植物处于胁迫状态时,体内ABA含量会升高,ABA处理可模拟外界不良环境,使植物产生胁迫响应。(2)研究发现,拟南芥R基因编码的D酶能够切除某些基因启动子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基团,即DNA去甲基化,从而改变染色质结构,使_________能够与该部分启动子结合,从而开启相关基因的转录。①科研人员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ABA进行处理,统计种子萌发率,所得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R基因突变体由于D酶活性丧失,种子萌发对较高浓度的ABA胁迫更加敏感,可能与胁迫响应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有关。甲基化程度影响了植物对ABA的响应。②研究发现NIC基因是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所需的关键基因之一。科研人员检测了1.2μMABA处理后,拟南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种子中NIC基因启动子不同区域的DNA甲基化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注:图中甲基化程度用数字表示,绝对值越大,表明甲基化程度越高。DNA中一条单链的甲基化程度用0~1表示,另一条用-1~0表示。)图2结果显示,突变体NIC基因启动子的A、D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结合上述研究,推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R基因突变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对ABA胁迫更加敏感。9.(10分)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下图乙表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若在某个时间,蟾蜍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3)研究人员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__只。10.(10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e表示过程,A-C表示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中所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草原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甲中字母)。(2)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_;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蓝藻②酵母菌(真菌)③变形虫④松树⑤小麦⑥大肠杆菌⑦艾滋病病毒⑧肺炎双球菌(1)具有核膜的一组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含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一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4)⑤和⑥在细胞结构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和⑦的区别是后者_______________,⑥、⑦、⑧三种生物都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_______________。(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都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即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B错误;C、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C正确;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D错误。故选C。2、B【解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图中①为树突,②为轴突末梢,③为细胞体,④为轴突。【详解】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③细胞体、①树突和④轴突等,A正确;B、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构成的,B错误;C、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C正确;D、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D正确。故选B。3、C【解析】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详解】人体中的核酸有DNA和RNA,所以A、C有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T只有脱氧核苷酸,共5种故选C4、B【解析】1、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减少。【详解】A、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原因是在寒冷条件下,体温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大,人体散热量增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机体通过减少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从而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B、当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并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B正确;C、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强,尿液减少,C错误;D、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没有分级调节,D错误。故选B。5、D【解析】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吃山楂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A错误;B、非条件反射的建立可无须大脑皮层的参与,通过皮层下各级中枢就可完成,但低级中枢会受到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此时会受到意识的支配,B错误;C、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要发生的前提是有完整反射弧,同时也需要有非条件反射进行强化和巩固,若没有强化和巩固,条件反射也会逐渐消失,反射弧并没有破坏,C错误;D、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并且条件反射形成以后,还需要通过非条件反射进行强化和巩固,否则条件反射会逐渐消失,D正确。故选D。6、D【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授粉前,对母本进行套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A错误;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实验现象,B错误;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C错误;D、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即等位基因的分裂)是分离定律的实质,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2).样方法(3).随机取样(或取多个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后取平均值)(4).逐渐下降(5).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6).增长型(7).在其数量越少的时候防治越好(8).小于105【解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分析曲线图:曲线X表示J型曲线,曲线Y表示S型曲线,两条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环境阻力或在环境阻力下被淘汰的个体。【详解】(1)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若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资源、空间无限),即理想条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因此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需要用样方法来完成,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在选择样方时,主要做到随机取样。(2)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增长速率可用曲线上每一点切线的斜率来表示,显然,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逐渐下降。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由于食物减少在该草原上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3)若图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此时的种群数量为该鱼类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因此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鱼的数量可以在最短时间恢复,若曲线Y表示有害动物的变化曲线,则对其防治时需要在其数量越少的时候防治越好,因为此时的增长速率较低。为调查该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对于动物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则根据公式可知该动物种群密度为30×14÷4=105,又知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目应该不止4只,因此有害动物的数量小于105只/公顷。【点睛】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题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8、(1).调节(2).RNA聚合酶(3).①ABA浓度为0.9、1.2μM时,突变体种子萌发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4).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5).缺失R基因,D酶活性丧失,不能去除NIC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导致NIC基因不能转录(转录降低)【解析】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它含有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和转录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多数位于结构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启动子本身不被转录。但有一些启动子(如tRNA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的下游,这些DNA序列可以被转录。启动子的特性最初是通过能增加或降低基因转录速率的突变而鉴定的。【详解】(1)ABA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当植物处于胁迫状态时,体内ABA含量会升高,ABA处理可模拟外界不良环境,使植物产生胁迫响应。(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部位,故拟南芥R基因编码的D酶能够切除某些基因启动子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基团,即DNA去甲基化,从而改变染色质结构,使RNA聚合酶能够与该部分启动子结合,从而开启相关基因的转录。①科研人员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ABA进行处理,统计种子萌发率,分析图1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结果显示,ABA浓度为0.9、1.2μM时,突变体种子萌发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推测R基因突变体由于D酶活性丧失,种子萌发对较高浓度的ABA胁迫更加敏感,可能与胁迫响应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有关,甲基化程度影响了植物对ABA的响应。②研究发现NIC基因是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所需的关键基因之一。科研人员检测了1.2μM的ABA处理后,拟南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种子中NIC基因启动子不同区域的DNA甲基化程度,分析图2结果可知:在A、D区域,图中突变体甲基化数字显著高于野生型,其余区域相差不大,而图中甲基化程度用数字表示,绝对值越大,表明甲基化程度越高,故表明突变体NIC基因启动子的A、D区域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③结合上述研究推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R基因突变体由于缺失R基因,导致D酶活性丧失,不能去除NIC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导致NIC基因不能转录(转录降低),因此对ABA胁迫更加敏感。【点睛】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9、①.增长型②.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③.S④.c⑤.K/2⑥.120【解析】据图甲可知,中华蟾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据图乙可知,a~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b时,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该图反映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详解】(1)由甲图可知,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不断增大,故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增长型。(2)根据图乙分析,图乙代表的种群在在a~c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的含义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c时为K值,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增长K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约为K/2。(3)根据标志重捕法,在一定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该种群密度是(4030)/10=120只。【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其特点,把握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理解K值的含义,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以及增长曲线的类型。掌握标志重捕法的操作过程和计算方法。10、①.生物群落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③.a④.调节种间关系⑤.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⑥.未被利用【解析】1、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表示光合作用;b、c表示捕食关系;e表示分解作用;d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