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人文类纪录片的音乐选择与情绪表达_第1页
广播电视编导-人文类纪录片的音乐选择与情绪表达_第2页
广播电视编导-人文类纪录片的音乐选择与情绪表达_第3页
广播电视编导-人文类纪录片的音乐选择与情绪表达_第4页
广播电视编导-人文类纪录片的音乐选择与情绪表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2"\h\z\u17021摘要 I30070Abstract II12881引言 3314541人文纪录片音乐的艺术张力 5252231.1音乐渲染人文纪录片创作主题 5275331.2音乐体现人文纪录片创作风格 6175812人文纪录片音乐的情绪表达 8372.1《最后的守墓人》音乐的情感抒发 8201932.2《舌尖上的中国》音乐的情感传递 1077323人文纪录片音乐的选择及应用 122153.1音乐选择在纪录片中的思想性 1275633.2音乐选择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1356984人文纪录片音乐选择的发展趋势 16106494.1人文纪录片主观音乐的创新性 16310604.2人文纪录片音乐的新纪实主义创作 179812结论 1924177参考文献 2032180致谢 21摘要纪录片大多数传达的信息的途径通常是以视觉和听觉来完成,一部纪录片需要结合视觉听觉的方式去弥补感官的缺少,更好地让观众可以感受到纪录片所想传达的内容以及呈现出更好的观看效果。纪录片画面与音乐的巧妙搭配,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纪录片中,音乐部分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经过“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提倡,让我们认识到了纪录片应该多元化,创作纪录片的理念和方法也有了逐渐改变,音乐在构成纪录片中也成为一大重要因素。如何把音乐和纪录片的关系紧密结合?本文第一部分以人文类纪录片音乐的艺术张力为主,分为音乐渲染人文类纪录片创作主题以及音乐体现人物纪录片创作风格的主要内容来塑造音乐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以人文类纪录片音乐的情绪表达为主要内容,分为音乐在纪录片中的类型及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以人文类纪录片音乐的选择及作用为主进行深化探究,分为音乐选择在纪录片中的思想性以及重要性两点分开探讨,主要以《最后的守墓人》和《舌尖上的中国》为案例分析,通过音乐与纪录片画面的结合,浅析不同场景运用的不同音乐类型,以及这类音乐类型在不同部分的情绪表达,来证明音乐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深刻分析人文类纪录片音乐的艺术张力,以及在纪录片中音乐所呈现的意义,探寻音乐在两部纪录片中的情感抒发。最后进行简单具体的总结,在纪录片中音乐是情感抒发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创作者的意图通过音乐这一手段把情感传达的更准确,更饱满,并且增加纪录片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关键词:人文类纪录片;音乐类型;视听结合;艺术张力;音乐选择

AbstractMostoftheinformationconveyedindocumentariesisusuallyaccomplishedbyvisionandhearing.Adocumentaryneedstocombinevisionandhearingtomakeupforthelackofsenses,sothattheaudiencecanfeelwhatthedocumentarywantstoconveyandpresentabetterviewingeffect.[1]Theskillfulcombinationofdocumentarypicturesandmusiccanbringtheaudienceanimmersivefeeling.Indocumentaries,themusicparthasalwaysbeeninarelativelyweakposition.However,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promotionof"China'sNewDocumentaryMovement",wehaverealizedthatdocumentariesshouldbediversified.Theconceptandmethodofcreatingdocumentarieshavealsograduallychanged.Musichasalsobecomeanimportantfactorinthecompositionofdocumentaries.Howtocombinemusicanddocumentaryclosely?Thisarticlemainlytakes"TheLastTombKeeper"and"ChinaontheBiteoftheTongue"ascasestudies,throughthecombinationofmusicanddocumentarypictures,analyzesthedifferenttypesofmusicusedindifferentscenesandtheemotionalexpressionofthistypeofmusicindifferentparts,toprovetheimportanceofmusicindocumentaryfilms.Thispaperdeeplyanalyzestheartistictensionofmusicinhumanisticdocumentariesandthesignificanceofmusicindocumentaries,andexplorestheemotionalexpressionofmusicinthetwodocumentaries.Musicisthecommunicationlinkbetweenaudienceandcreatorindocumentary,really.Keywords:Humanitiesdocumentary;musictype;audiovisualcombination;artistictension;musicselection引言在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元素在纪录片中起到的作用重要开始变得格外重要。1990年以后,文艺工作者开始注重思想上的解放,艺术上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纪录片种类的多样化,人文类纪录片的拍摄,可以让观众通过故事和物体的表像,去挖掘潜在更深层次的意义。纪录片所需要的注意点繁多,音乐就是他的一大重要性因素。音乐是具有灵魂的,因此人文类纪录片需要这种灵魂。纪录片中融入音乐元素可以让人文类纪录片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分析人文类纪录片的过程中,唯有不断探索和研究,让音乐巧妙地融入人文类纪录片中,才能更好地参透作品中音乐的情绪表达。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追求真实地记录生活原有地状态,一部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通常是靠情感抒发奠定的基础。情感抒发的表现通常不集中、不明显、不全面,导致纪录片的呈现效果就不乐观。所以需要强化内容,丰富主体。但是仅凭画面和语言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就有了纪录片中的音乐,音乐的彰显力、烘托作用恰巧能弥补画面和语言方面的缺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受众所接触到的纪录片题材越来越广泛,内容日渐丰富,表现形式也多元化。人文类纪录片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由于纪录片创作初期受到纪实主义的影响,音乐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少见。但是随着纪录片的改革发展日趋稳定,故事化倾向有显著成效,音乐也逐步受到人文类纪录片编导的广泛应用和认可。音乐作为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深化主题、完整的叙述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适当融入音乐的人文类纪录片显得更加细腻,形象地传递自身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为人文类纪录片主题的发展和情感的表达进行升华。融入音乐,已然成为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趋势之一,音乐的选择也可以使人文类纪录片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围绕人文类纪录片作品主题展开音乐的选择,使得人文类纪录片声画对位,声情并茂,增强人文类纪录片的展现力和渲染气氛,引起关注产生共鸣。音乐的合理运用也能赋予人文类纪录片一定的艺术影响,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从而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习惯感,同时促使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更加严密,叙事手法更加清晰,最终使得观众和编导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创作也会进度加快。技术上的进步也让人文纪录片的声画更加精致,音乐也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情感得到升华,其次主体起到深化的作用,例如在《自然的馈赠》记录海南渔民出海的过程中,运用了主题音乐《彩蝶舞夏》,捕鱼人林红旗的捕鱼过程中充满了风险和未知,这样一首玩转灵巧的曲子配合着粗壮,皮肤黝黑的捕鱼人,折射了执着与平凡的伟大,情感得以升华。《舌尖上的中国》给观众展示了中国各个区域的饮食文化和特色,将抒情音乐的代入感很自然,音乐与画面一致,从而使得观众获得视听的享受和心理的满足,动听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了独特的饮食魅力,将美食借力声音的方式表现出来,。再加上对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把不同地区独特的人文气息烘托出来,让观众感觉很接地气,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人文类纪录片的传播性非常强,又因为具有真实性这一特性,所以各个国家都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各国的风土人情,精神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进步,优秀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拍摄纪录片成为了年轻一代人的潮流,为了发扬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类纪录片中融入音乐的元素可以更深刻地深化作品的主题。要求参与其中的音乐要以受众人文类纪录片为核心,围绕着深化作品主题这一特点展开音乐的选择。更加深化升华音乐在人文类纪录片中重要发挥。1人文纪录片音乐的艺术张力音乐渲染人文纪录片创作主题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中,地域性、民族性是我国纪录片的两大特点,通过对生活环境的真实展现,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我国地域差异和民族文化。[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纪录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所呈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很多导演开始在人类纪录片创作中加入艺术文化元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音乐元素的运用。[2]合理的在人文纪录片中运用音乐元素,可以提高人文纪录片的作品质量,恰当地应用好民族类型的音乐元素,能够很好地让观众了解到我国人文纪录片民族性的特点,让观众有认同感,同时能够认清人文纪录片中的音乐与其它类型音乐的区别,如图1.1所示。图1.1人文纪录片总概图在人文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纪录片导演往往对音乐元素的运用变得“惜墨如金”,尽管如此,音乐元素在人物纪录片中的地位、分量和作用依然是不能被人们所忽视的。[3]任何艺术只要融入音乐元素,都会让人产生“美”的享受。[4]对于一部优秀的人文纪录片来说,导演恰当的运用音乐元素,能够加强人文纪录片的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所想在纪录片中展现的主题更加清晰,让观众能更轻松的了解导演所拍摄片子的意图。[5]比如人文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纪录片的背景音乐就做到了为片自主题服务的效果。片子采用的音乐元素是民族一种古老的乐器“埙”所演奏而成的,突出片子具有神密、凄凉、忧伤的主题,如图1.2所示。图1.2埙乐器呈现图在拍摄自然景观时,运用了舒缓的民乐元素,将民乐的合奏与画面同步,做到声画同步的效果,让观众跟随着音乐和画面可以领略到鄂伦春族魅力的生活环境。导演孙增田通过对音乐元素恰当的运用,渲染了鄂伦春族文化魅力的气氛,烘托出鄂伦春民族的人对传统山林生活眷恋的主题,如图1.3所示。图1.3鄂伦春族文化活动音乐体现人文纪录片创作风格人文纪录片创作中,音乐被分为客观性音乐和主观性音乐两种类型。[6]主观性音乐也被称为“无声源音乐”,是指人文纪录片导演根据所塑造出的人物性格,或者渲染环境气氛的需要。[7]为片子中所表达的风格进行有针对性创作,不一定是与纪录片中描绘的真实世界一致,但是表达的主题和风格确实一致的。客观性音乐又叫有声源音乐,指人文纪录片中出现的真实社会生活里的音乐,是画面上带来的声音,与导演所表达片子中的主题和风格相符,所以就直接采用原声,不将其进行处理。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可以通过音乐元素的使用,突出纪录片所创作的风格,为纪录片的质量奠定基础,合理的运用音乐元素,可以让其为人文纪录片的创作风格服务。[8]比如人文纪录片《望长城》中,主人公焦建成在田野间遇到的唱山歌的农民,农民边劳动,边唱陕北的山歌。导演将农民唱歌的画面和画面中的原声元素原封不动地使用在纪录片中,形成纪录片具有民族性的风格,通过真实的拍摄让观众可以了解到我国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其特点,如图1.4所示。图1.4《望长城》海报宣传图2人文纪录片音乐的情绪表达2.1《最后的守墓人》音乐的情感抒发音乐的使用在人文纪录片表达主题上不具有准确性,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但音乐在人文纪录片中的情绪表达和概括力却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是任其他艺术元素所不能做到的。[9]音乐可以在观众的意识层面上产生影响,可以直接将人文纪录片中,人类各种微妙、复杂的情绪表现出来,并能够直接触动到观众的心灵深处,拉近观众和片子的距离感。人文纪录片中合理运用音乐的元素旋律,有助于刺激观众的情感神经,让观众在观看画面传达的信息时,通过音乐元素的使用激发起观众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情绪,将观众对画面的认知感有效提成,更加理解导演所想表达的片子主题,及其情感的抒发。[10]人文纪录片《最后的守墓人》片头运用到了二胡、快板等传统乐器演奏出背景音乐,突出北京城的历史悠久,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如图2.1所示。图2.1《最后的守墓人》片名画面呈现通过传统乐器敲打的钟鼓声,突出故宫里历史岁月的沉重,通过片子解说交代很多历史民族英雄因为政治的变革被斩首,突出很多历史伟人是需要祭奠的主题,如图2.2所示。图2.2《最后的守墓人》中拍摄的故宫环境画面通过车水马龙的画面原声,来突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紧张感和浮躁,人们都忘记了历史的存在感,将现代人和最后的守墓人佘幼之作对比,突出佘幼之老人的“忠”、“义”的精神,如图2.3所示。图2.3《最后的守墓人》中拍摄现代街道的画面通过优雅的钢琴声,将最后的守墓人佘幼之的生活展现给观众,当记录老人佘幼之的普通生活时,背景音乐的钢琴声变得轻快,让观众有一种轻松感;当记录佘幼之老人谈论那些年因为向有关部门反映民族英雄的墓需要后人祭奠,需要后人铭记时经历过的不易和丧失儿子时难过的感受时,钢琴声变得缓慢、悠长,伴随着老人哭泣的状态,让观众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老人所抒发的情感,渲染了老人悲伤的气氛环境,让观众感同身受。交代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时,使用了欢快的手风琴声作为背景音乐,将如此沉重的历史话题和欢快的背景音乐作对比,形成反差感,让观众观看影片时气氛的沉重不会那么浓郁,如图2.4所示。图2.4《最后的守墓人》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画面呈现佘幼之老人在讲述将军墓时,用到了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伴奏,通过小提琴的尾音,将老人对现代社会刨墓人的谴责描绘了出来,突出老人的“忠”、“义”精神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有的人所谓的“愚忠”。通过这些音乐元素的使用,将片子中佘幼之老人和其子女做出的贡献交代给观众,通过佘家人抒发的情感让观众认识到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如图2.5所示。图2.5《最后的守墓人》中佘幼之老人报道的画面呈现2.2《舌尖上的中国》音乐的情感传递音乐的基本属性是抒情,它可以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乐器的组合、音程的跳跃等,来表现人们复杂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感情。[11]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通过音乐元素的运用,为美食和环境专门为创作、编配,让观众感受到了所想呈现的我国地域文化和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主题。其中《舌尖上的中国》大部分的背景音乐都由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阿鲲创作,《劳作的春夏秋冬》、《水与火的艺术》、《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时间的记忆》、《厨房的交响曲》、《东方智慧》等19首原创音乐,[12]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将导演所想传递的对中国地域文化和美食文化的感情呈现给观众,如图2.7所示。图2.6《舌尖上的中国》宣传海报材制作时的声音效果真实的进行了还原,将在锅中炸鱼,还有各种食材在锅里炒时的“炸”、“炒”扩大化,让观众可以通过听觉感官来感受到食材的美味,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图2.7所示。图2.7《舌尖上的中国》中没事制作的画面呈现片子段落中的真实生活的呈现,比如绥德卖馍饼的老人卖饼时哼唱的小调,陕西岐山乐团演唱的秦腔、贵州同族妇女边唱歌边制作米粉,绍兴地区居民演出的地方戏曲等,通过客观性音乐的使用,将普通人纯真、质朴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将生活中真实的“原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地域文化气息的浓郁性,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真实性,让观众更易于理解。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解说介绍到历史背景时,采取了客观性音乐的使用,将轻快的音乐元素融入进去,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观看情绪,通过音乐元素的融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了解导演所想呈现的主题内容,进而让观众了解到我国地区文化和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主题,如图2.8所示。图2.8《舌尖上的中国》宣传海报3人文纪录片音乐的选择及应用3.1音乐选择在纪录片中的思想性音乐元素的运用可以增加艺术作品呈现的效果,让观赏者能借助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来理解创作者所想展现的主题。[13]合理使用音乐、音效可以帮助人文纪录片中的思想进行表达和提升。比如人文纪录片《最后的守墓人》,在片子开头时,将传统的古典乐器二胡、京鼓、快板的声音元素融入到影片,用暗喻的手法呈现给观众,暗示着守墓人像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被同化,慢慢的消失,加强了影片的可看性,与片子所想表达的主题,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呼应,这段音乐元素的运用富有哲理和寓意,如图3.1所示。图3.1《最后的守墓人》中古典乐器的画面呈现影片中记录老师的真实生活时,将老人佘幼之的精神品质通过优雅的钢琴声表现出来,突出老人佘幼之的精神品质就像钢琴声音的意义一样,优雅、高贵、清澈,如图3.2所示。图3.2《最后的守墓人》中拍摄佘幼之老人生活的画面通过小提琴声音元素的运用,将老人佘幼之“忠”、“义”的精神传递出来,让观众感受到老人做这件事情的时长性和小提琴声一样悠长,一做就是几十年,这是何等的毅力,向观众传递了“守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呼吁现代社会的人们应该重视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图3.3所示。图3.3《最后的守墓人》中报纸报道佘幼之老人的“忠”、“义”精神老人在讲述到自己的儿子出车祸离世时,对肇事司机的宽容和谅解的部分运用到了钢琴曲的音乐元素,让观众不得不把老人佘幼之的品质和钢琴品质归为一类,都是那么高雅。老人将获得的赔偿款全部赠予了广东东莞纪念园,即使有丧子之痛,但是她认为如果她儿子知道此事,也会为她们老两口骄傲。突出了群众对她的评价,说她的付出“都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如图3.4所示。图3.4《最后的守墓人》中拍摄佘幼之回忆的画面片尾通过融入《再见…警察…再见》背景音乐的元素,悲伤沉重的背景音乐和老人佘幼之孤身一人坐在祀堂前门口画面的拍摄,让观众意识到了“最后的守墓人”这一问题,呼吁社会和政府应该为此问题积极开展对策,不能让佘幼之老人的多年心血白费,也不能让秉持着“忠”、“义”精神的人寒心,突出片子“最后的守墓人”思想主题。3.2音乐选择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人文纪录片的画面而言,音乐可以更具体、直观的帮助创作者向观众展现内容。解说词相对于理性的,音乐相对于抽象。在震撼人的心灵深处和感染人的情绪上,音乐具有难以比拟的穿透力.[14]当然,不同类型的纪录片需要选择不同的音乐元素,由于电视纪录片的画面本身具有多义性,所以在音乐元素的选择和使用上就要格外准确,让观众无需调动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将影片的内容直观的展现给观众,用全部身心去感受和体验,最终完成创作者所想拍摄的意图,和给观众传递的情感。比如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作者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掌握,让观众既能看到所想呈现的地域文化、美食文化,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创作的音乐配合,让观众感受到片子所想传递出的文化韵味,增强纪录片的人文色彩,如图3.5所示。图3.5《舌尖上的中国》宣传海报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作者通过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相结合,让整个片子充斥着浓郁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气息,呈现出生动的活泼感。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大自然环境下的美食画面就会浮现在观众的脑海中,如图3.6所示。图3.6《舌尖上的中国》中拍摄大自然下食物的画面将主观音乐的单一性削弱,融入客观音乐使片子整体效果更有观赏性,加深观众对片子的印象。比如片子中拍摄农民在种植水稻的画面,将主观音乐(背景音乐)和客观音乐(种植水稻时的环境声音,和水滴的模拟声,风声)相结合,使片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不禁让观众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渲染了种植水稻场景的气氛,同时增加了片子的艺术性,如图3.7所示。图3.7《舌尖上的中国》中老人种水稻的画面如果在人文纪录片中不合理的使用音乐元素,会给观众带来“驴唇不对马嘴”的感受。比如在拍摄主人公难过流泪时的画面配上欢天喜地的敲锣打鼓声,会给片子带来违和感,也降低了观众对片子故事表达的认同感。4人文纪录片音乐选择的发展趋势4.1人文纪录片主观音乐的创新性随着纪录片的类型越来越多,观众对观影的需求越来越多,对观影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纪录片导演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纪录片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的形式也越来越新颖,比如在人文纪录片中融入音乐的元素,并且把主观音乐进行创新,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做到所想达到的影片效果,如图4.1所示。图4.1各种纪录片图片比如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中,将原声音乐《heartofgli-co》、《shangba-la》、《初夏雨后》等剪成了若干段,分别放在影片的不同位置,穿插播放,将每段故事情节所穿插的内容和主观音乐能对应上,既保证了人文纪录片的叙事效果,又增强了观众的感官体验,提升了观赏效果。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中,将片子背景音乐《Lori》的播放速度调快,对应一家人早起劳作的画面,突出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勤劳的精神,呼应观众不能浪费粮食,强调了“粒粒皆辛苦”的精神。通过在主观音乐的创新上,不仅打破了依往声画对位的单一性,同时还带动了片子的节奏感,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印象,如图4.2所示。图4.2《舌尖上的中国》中劳作的画面4.2人文纪录片音乐的新纪实主义创作由于我国人文纪录片受传统纪实主义的影响,音乐元素的运用在人文纪录片中的呈现相对较少,音乐元素最开始是“原生态纪录派”的创作者用来表达情感抑制的艺术手段。[15]但随着新纪实主义创作的思想日益成熟,慢慢地音乐元素占据了人文纪录片中的主流地位,因为音乐在主观情感表达、加强叙事方面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增强了观众对人文纪录片阐述故事的信任感,如图4.3所示。图4.3音乐元素的呈现画面”新纪实主义创作中,通常将影片中的虚构元素,针对创作者所想传递的思想,有针对性的创作音乐,更符合了人文纪录片的主题,奠定了纪录片的风格,音乐应用的变化从“平民化”、“故事化”转变成“娱乐化”,把音乐元素在人文纪录片中表现的张力扩大化,将“音乐艺术”和“真实影像”融合在一起,做到通过“艺术表现真实,通过真实表现艺术”,就像伟大的艺术车尼尔雪夫斯基说的那样“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图4.4所示。图4.4“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就有新纪实主义创作的影子,将真实生活、自然环境、美食制作,通过音乐的元素艺术化,进而给观众打造良好的观影体验,又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所纯在的“艺术”通过音乐元素真实化,提高观众对影片的信任感。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音乐元素在人文纪录片中有艺术张力的效果体现,在人文纪录片中融入音乐元素可以渲染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主题,可以体现任务纪录片的创作风格。音乐元素的特性是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等,通过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增强更好的观影体验,加强人文纪录片中的情绪表达作用。人文纪录片中的音乐并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乐章,而只是人文纪录片的一种艺术表呈现方式,通过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的结合,将影片所传递的思想情感抒发出来,音乐元素和画面元素、解说词等元素的融合为观众打开了进入美妙艺术境界的大门,让观众在观看人文类纪录片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又能轻松的记住所传递的信息量,让观众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作品创作的意义。随着纪录片种类的越来越多,人文纪录片在主观音乐上也有所创新,通过对音乐的创新来增加纪录片的趣味性,调动观众的听觉感官,从而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影片的主题。人文纪录片中将音乐元素进行新纪实主义的创作,将影片所拍摄的真实生活、自然环境、美食制作,通过音乐的元素艺术化,进而给观众打造良好的观影体验,又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所纯在的“艺术”通过音乐元素真实化,提高观众对影片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1]亨利·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33-41[2]郝俊兰.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47-58[3]王健,方龙.影视录音技巧[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66-72[4]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50[5]卫武.纪录片创作中音乐因素的运用[J].新闻世界,2011,4:2-5[6]严锋,孙愈中.音乐纪录片的叙事手段与传播形态[J].北方传媒研究,2019,6:18-23[7]李飞雪.影视声音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151[8]杨秉林.电视辞典[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5:156[9]刘严红.新媒体时代音乐音响在纪录片创作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9,1:10-15[10]刘雅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背景音乐的价值[J].新闻战线,2018.(12):4-7[11]黄心怡.影视主题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探讨[J].参花(上),2016(05):11-14[12]朱婷.电影音乐的浪漫情怀——以《时光倒流七十年》为例[J].黄河之声,2020(0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