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苏青热_第1页
苏青的苏青热_第2页
苏青的苏青热_第3页
苏青的苏青热_第4页
苏青的苏青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青的苏青热

苏青的文学创作集中在上海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文学被视为“汉奸文学”的时代,她的名字只能尘封于故纸堆中,其创作也只能被文学史家“有意”忘却。而随着沦陷区文学的解冻,加上女性文学建构自身文学传统的努力,苏青最终还是“浮出历史地表”,引起广泛关注。从四十年代到现在,苏青研究走过六十年的历史,并断断续续显示出其独特的轨迹。依照这条轨迹我们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苏青研究;(二)从新中国成立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苏青研究;(三)从八十年代末至今的苏青研究。一、有关苏青的三大热点苏青在孤岛时期零星发表了一些随感类文章,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多大反响。上海沦陷后,已成名的作家或逃亡或沉默,文坛上百卉凋零,寂寞冷清,这无意中给苏青这样的新进作家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随着《结婚十年》的畅销,她也声誉鹊起,蜚声文坛。早期对苏青创作进行批评的是谭正璧先生,他在1941年为《当代女作家小说选》写的“序言”——《论苏青与张爱玲》(P44)中,将苏青与张爱玲并称为“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并指出苏青、张爱玲的作品,“仅仅为了争取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情欲——的自由”,“只喊出了就在个人也仅是单方面的苦闷”;而在此之前的冯沅君、谢冰莹、黄白薇等诸家的作品反映的是“社会大众的呼声”。因此,作者在指出她们与前面几位女作家在思想意识上的差距后,得出结论说“后来者不能居上”。这种明显的社会历史批评视角,代表了当时主流批评家的价值立场,它已暗示出苏青此后在文学史必然要承担的寂寞命运。张爱玲是苏青作品的忠实读者,也是一个非常到位的批评者。1944年3月16日新中国报社举办了一个“女作家聚谈会”,(P1)出席者有“汪丽玲、吴婴之、张爱玲、潘柳黛、谭正璧、蓝业珍、关露、苏青”。座谈会上,张爱玲毫不掩饰对于苏青的欣赏。她说,古代的女作家中最喜欢李清照,“近代的最喜欢苏青,……她的特点是‘伟大的单纯’。经过她那俊洁的表现方法,最普通的话成为最动人的,因为人类的共同性,她比谁都懂得。”对于有人批评苏青写作的技巧不够,张爱玲为她辩护说:“其实她的技巧正在那不知不觉中,喜欢花俏的稚心些的作者读者是不能领略的。”“她是眼低手高的”。当然,张爱玲也并不是一味的夸好,在上面提到的这篇文章里,她坦然相陈:“我认为《结婚十年》比《浣锦集》要差一点。苏青最好的时候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了往古来今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个个人都熟悉,而容易忽略的,实在是伟大的。”(P201)实斋先生应杂志社的编辑之请,也写了一篇《记苏青》的文字。他说,“苏青的文字,正像她的谈吐一样,流利活泼,更多奇气。同时信笔写来,面面俱到,绝无挂漏或故意规避之处。她对于男女间事,尤能发一针见血之谈,为数千年来在男性社会中处于附庸地位的女子鸣不平。”(P477)这篇文字不仅有感性的描述,更有切情入理的具体分析。胡兰成是文化汉奸,却也有几分才情。他在《谈谈苏青》一文中,从苏青的出身、经历对于其创作风格的影响角度,作了感性的描述,现在看来还是相当客观的,不乏一些有意味的评论。比如,“苏青是宁波人。宁波人是热辣的,很少腐败的气氛。但也很少偏激到走向革命。他们只是喜欢热闹的,丰富的,健康的生活。”他认为《浣锦集》“是五四以来写妇女生活最好也最完整的散文,那么理性的,而又那么真实。”虽有言过其实之处,却也不无几分道理。以上所述,是四十年代文学界对苏青进行的较为客观公允的评论。抗战胜利之后,传媒围绕苏青主要制造了两个热点话题:一是宣扬苏青是汉奸,二是说苏青的作品属于“色情文艺”,苏青被视为“色情贩子”。媒体对这两个问题的大肆炒作,在让苏青感到难堪的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了可观的销路。但在今天看来,两个问题均属子虚乌有,只不过是一犬吠影、十犬吠声式的传媒闹剧。很明显,苏青在四十年代虽然属于明星式的作家,但当时读者并没有真正读懂她,而学者对她评论也大都是印象式的,缺乏学理层面上的深刻把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四十年代的读者和批评家们,对苏青这位“女人”的兴趣,也许远远超过了对其作品的兴趣。二、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以来的30年间,苏青与张爱玲一样,尘封于故纸堆中无人问津。在台湾,苏青背着“通伪”的恶名,同样遭受着被冷落的命运。倒是在香港,苏青还偶尔被人提起。1953年香港《大成》杂志就曾发表了怀念苏青的专文,有为她辩诬的意思,但影响不大。海外学者把苏青当作一个文学史问题进行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1976年,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在述及沦陷区文学时,出现了苏青的名字,把苏青列入“与敌伪合作”作家一栏中,但对其创作没有作具体评述。由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刘心皇的《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师《宋史·叛臣传》、《清史·贰臣传》”,对抗日时期的“落水作家”加以评述,用意是“以存史迹,而分忠奸”。其中把苏青归到第一卷“南方伪组织的文学”一章中,用了不小的篇幅,以漫画笔法对苏青生平事迹、创作情况作了介绍,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甚至还生攀硬扯上许多与主旨无关的传闻。稍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EdwardGunn写了《不受欢迎的缪斯》,内容亦是讨论沦陷区文学的,对苏青也作了介绍,但仍拘泥于道德气节之说,没有多少新意。1987年,台湾的烛微先生撰文说,“平心而论,苏青在敌伪控制的地区‘卖文为生’,但并未参加伪组织,所写的东西,也与政治无关。政府有关单位,胜利后也并未正式对她进行调查,或者提出检举,因之各方对她的攻击,未免有点过分。”(P234)本文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表明已经有人开始从客观史事出发,去追寻那个真实的苏青了。总之,这一阶段对于苏青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苏青本人的道德认识上,其作品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是,这些研究却向人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苏青是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这为苏青在九十年代的“复出”作了重要铺垫。这一时期张爱玲成为海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靠张爱玲拉动“内需”,苏青也开始获得青睐。不仅如此,两岸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女性文学研究者自觉建构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也为挖掘苏青这个被文学史所埋没的女作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80政治风波的演变与苏青的名字历史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兴起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研究领域也逐步肃清“左倾”思潮的影响,开始以学理的眼光来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样,沦陷区文学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苏青也在这一潮流裹挟下引起研究者的注意。1988年,黄万华发表《苏青和她的〈结婚十年〉》,标志着苏青研究在大陆沉寂近四十年后的复苏。1987年,漓江出版社在“现代文学原版重印丛书”中出版了苏青的《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了苏青的这两篇小说的单行本,90年代又陆续有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苏青散文精编》,上海书店编选出版两卷本《苏青文集》,孔范今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六》也收入了苏青《结婚十年》,后面还有张华评论文章——《历史与自我重荷之下的女性追求》,该文对于苏青创作的个性化成就作了很高评价。以上有关苏青读物的出版,让尘封了近四十年的苏青作品重新面世,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夯实了基础。专题性文学史将苏青纳入研究视野,应以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标志。该书第三卷用了较大篇幅介绍苏青的小说创作。谈到《结婚十年》,作者这样评价:“行文流利清婉,浅白而不流于俚俗”;有着“妩媚而自然”的“神韵”;其中的风俗描写“渗透着情感体验,散发着飘逸才气”。并且指出苏青创作的悲剧命运:“作家企图在自传体小说和家庭小说的交叉中规避政治风波,最终却在政治风波的变幻中陷溺而难以自拔了。”(P397)从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始,苏青的名字进入了一些文体史、流派史及区域性文学史。这其中有王文英的《上海现代文学史》,陈安湖主编的《中国现代社团流派史》及《上海沦陷时期文学史》等。而钱理群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种具有权威性的高校教学用书也赫然载入了苏青的名字,既说明了苏青的创作实绩,也证明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回避的存在。另外,戴锦华、孟悦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一书,也以女性文学的眼光重估了张爱玲、苏青等女作家在“文化侵略带来的偶然的话语缝隙”即一种“牢狱中的自由”(P301)里,所确立的作为女性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承认了这些沦陷区的女性们所建立的文学世界的真实性,并认为张爱玲、苏青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成熟点,苏青的《结婚十年》所揭示的正是鲁迅《祝福》、叶绍均《一生》的盲点——历史和现实中女性的隐秘经验。刘思谦在1993年出版的《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中则把苏青与现代文学史上几位著名女作家以时代线索串在一起,单列一章对《结婚十年》作了深入剖析。很明显,对于新一代的研究者来说,苏青是否汉奸,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深入追究的问题,研究者要做的是如何深入作品,挖掘作品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内在意蕴,从而使作家研究更加贴近本体。九十年代的苏青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标志是“苏青热”的形成。就作品出版情况来看,先后有上海书店、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了《结婚十年》;然后,上海书店于1994年6月出版了《苏青文集》,一时间在张爱玲热过去十年后,读书出版界也形成了规模不小的“苏青热”。有关苏青研究论文在这一时期较为集中的发表,标志着苏青不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作家。这一时期对苏青创作的研究从表面到深层,已经突破了四十年代苏青研究旧有的框架,既有单篇也有综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虽与张爱玲研究相比存在相当差距,体现在“量”和“质”上也显然不够,但这些研究成果有的确已贴近本体,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苏青创作的文化底蕴,更有一些成果运用新的批评视角从某个侧面把握住了苏青创作的思想内涵,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取许多有益的信息。胡凌芝《苏青论》,是一篇极有见地的文章,作者把握住苏青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写自我,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经验和感受”。从主导意识与内容构架两方面对苏青的自传体小说与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进行比较,凸现苏青创作的另一鲜明特点——强烈的女性意识。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苏青为我们展示的世界是五四女作家陌生的世界,是已由女儿世界进入了女人的世界”。对其散文的研究,这一时期也颇有成绩。何莲芳的《素手绘凡俗——苏青散文品格初论》,分别从小说和散文两个创作领域,来探讨苏青创作的内在品格。作者认为“应在中国散文史上给苏青留下一席之地”,因为她的散文“已突破了传统女作家‘闺阁之乐’的局面,显示了‘平民文学’的倾向,同时还更为深入地触及到了生命生存状态的某些侧面”,并且苏青散文“因卖文为生而带有个体操作性”,还“更多地带有边缘性、中间性、个体性的显著特点”。作者断言,“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女性文学’篇在苏青这里就具备了典型的女性主义特征。”从1996年至今,苏青研究明显升温,发表文章的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研究人员的构成也扩大到一些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的范围,但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仍有待开崛。由于文学史一向对苏青的排斥,所以这些文章大都停留在对苏青文学史意义的肯定上,缺少对苏青创作内蕴的透辟分析;而且似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倾向,即是运用女性批评方法过滥,角度单一,仅着重于对苏青创作女性意识的挖掘,缺少把苏青与当代女性文学串连在一起考察的意识。这其中,王向东的《略论苏青散文的女性意识》,骆蔓的《女性:从被塑到自塑:论苏青的〈结婚十年〉》,宋彦的《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权意识》,吴成年的《论苏青创作中独特的女性视角》等文章,均采用女性批评视角对苏青创作进行审视。这一类文章都强调苏青作品中女性意识区别于五四与当下作家的特色,并且在研究中体现出将苏青女性主义文学范本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接轨的意图。王向东在《略论苏青散文的女性意识》一文中指出,苏青“坚执着女性与非女性的对立,固守着女性的领地,强调女性区别于男性的心理、生理的经验和特征”。但苏青的妇女观所存在的缺陷,是“将生理性别与文化性别等同起来,堵死了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而宋彦《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权意识》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苏青的女性意识,“在自觉地争取与男性平等权力的同时,更注重女性与男性的差异”,并且认为苏青在作品中“大胆地自我暴露”,是对“菲勒斯中心”话语的解构,“她对于女性经验毫无规避的大胆坦白,对女性问题差异性的理解,是前所未有的,对后世的女性写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实现了与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契合与回应”。以上这类文章袭用西方女权主义文论的话语,视角新颖,用语虽不无偏颇,却也切中肯綮。它既指出了苏青对五四女作家的继承与发展,也说明了苏青在女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女性文学不应是伴随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大合唱,它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40年代苏青的女性写作中。所以,叶向东《苏青文学思想:女性主义文学的滥觞》也就不是危人耸听之论。该文作者还透视出苏青女性写作的当代意义及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指出苏青的创作已经具备了典型的女性主义特征,并认定“苏青对性的关注使她的文学创作迎来了一个真正的女性话语时代”。当然,作者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当时以及后来不断的各种革命政治运动,不仅使苏青温情脉脉的女性主义文学呐喊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使这种呐喊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叶向东的文章标志着苏青研究的新高度,并且还证明了苏青的文学史意义,之后的文学史要避开苏青谈沦陷区文学和女性文学几乎是不可能。在这期间,还有朱丽丽《“女”与“人”的对立:苏青创作简论》,王安忆《走近苏青》,刘洁《苏青论》,李奇志的《苏青创作论》等文章,或散评,或综论,对苏青作品思想意蕴、创作特性作了较为准确地把握。但整体研究水准不算高,研究视野较狭窄,宏观把握力度不够,思维和研究的空间缺少全方位的展开。1998年之后的研究者有意识对苏青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思考,显示了一种确定其类属的企图。有的试图把苏青归到某一种文学思潮中,像许道明专著《海派文学论》、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文等都把苏青归入海派一支;而陈安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及王光文《上海现代文学史》则把苏青归入都市“社会言情派”。这都说明研究者们试图把苏青纳入某一群体,以便更好地挖掘其创作的基本路向。研究论文方面,孔寒冰的两篇文章《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和《都市文学创作的现代探求:关于苏青的生活、思想及其在创作中的个性显现》,给予苏青作品的定位是“都市女性文学”,就是说“既属于女子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又属于市民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孔寒冰的两篇文章从视野、题材、心理、语言几个方面,探讨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及成因与价值,“肯定了苏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特殊阶段、特殊层面的特殊地位”,因而为认识苏青开拓了一个新的视域。但上述文章大都是对苏青创作思想内蕴的分析,对其作品艺术方面的研究显然分量不够。可喜的是,苏青研究这种失衡的状况今天已经打破。李茂《不要低估苏青散文的审美价值》一文,对苏青散文艺术方面的特点作了较为中肯的评价,认为苏青笔下“虽尽是些琐屑的、人们容易忽略的、不那么轰轰烈烈的人和事,但也绝对是感性的亲切的自然的俗人俗事。这种俗,不是庸俗,它透露出一种难以言状的隽逸。”苏青散文语言方面的特点是,“偏爱袒露心迹,用极个人化叙述方式写作,对自身经验作无所顾虑的发掘。”有个别研究者,还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透视苏青创作特色。如王艳芳的《生活的智慧与思想的智慧——苏青、张爱玲》,张萍萍《四十年代女性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