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祠与中岳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1.gif)
![太室祠与中岳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2.gif)
![太室祠与中岳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3.gif)
![太室祠与中岳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915fb49fbda6f95b02c04b49ce4940fc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室祠与中岳庙
中岳寺是一座雄心勃勃、历史悠久的中岳寺,位于中岳寺以南的黄盖峰之下。它是一座雄大雄大、布局完整、建筑精美、柏树环抱、全国著名的道教寺庙。中岳庙的前身叫太室祠。因建在嵩山太室而得名。嵩山,古称“外方”,夏、商称“崇高”、“嵩高”。《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申,都是嵩高岳神之子,后来发展为嵩高脚下的两个民族部落。嵩高后来被称为“太室”,或“中岳嵩山”,称为神山,为历代帝王所祭祀。相传,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祠址何处?《嵩高山记》:“中峰南下二百步有岳庙。”《汉书·武帝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率群臣游崇高山,“咸闻呼万岁者三,祭礼罔不答,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崇高县,作为奉邑”,专管祭祀岳神事宜。并令山上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山呼万岁”便由此而来。而今万岁峰在,亭毁,观亦更名崇福宫。汉末,方士鲁女生采药嵩高山,遇一神女自称三天太上侍官,授以《五岳真形图》,并说此图可以“威制五岳,役施众灵”。唐人韦行俭碑记载:“魏徙庙于岳之东南。”金人黄久约《重修中岳庙》碑:“旧有庙在东南岭上。”两者具指的“东南岭”,即王案山,亦即太室阙处。《中州金石记》载:“(庙)初徙于东南岭上,又徙于神盖山……”即今黄盖峰。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祀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尊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同时改元“万岁登封”,改隋建的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示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之意。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根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直迁建于黄盖峰下,今庙址上,并扩大规模,重新整饰。当时登封县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银十万,将庙宇、台阁大加扩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岳庙记》)。宋乾德二年(964年),“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宋骆文蔚碑文)。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等共八百五十间,移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曾有“飞甃映日,杰阁联云”之称。此为中岳庙的极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金灭宋的靖康年间(1126-1127年),庙院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庙院状貌逐渐恢复。元初,庙院殿宇还有七百五十多间。元末,又有塌废,仅存一百余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重修过。当今的庙宇仍保留着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1942年,国民党十三军八师驻扎庙内,对庙内建筑有所修饰,但也有破坏原貌的现象。新中国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文物古迹,不仅公布太室阙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而且逐年拨款、投工修复文物古迹。1985年成立了中岳庙道教管理委员会。1987年在中岳庙成立了河南省道教协会,以之掌管和推动全省的道教事务工作。中岳庙今存从中华门到御书楼共十一进,中轴线全长一千六百五十米,加上两边配殿和附属神州宮、祖师宫、太尉宫、火神宫、九龙宫等建筑,全院总面积十一万多平方米,殿堂三百多间,汉、唐、宋古柏三百三十余株。中华门南五百米处,有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颍川长吕常建造的太室祠神道阙一座。阙由方石垒砌,分左右两部分,相距六点七五米。各有正阙、副阙,高差一点一八米。都由阙基(高零点六米)、阙身(高二点七九米)、阙顶(高零点七一米)组成,通高四点一米,宽二点一三米,厚零点七米。正阙顶雕有五脊的“四阿顶”,各雕有瓦垄;副阙外侧顶雕有两垂脊的半个“四阿顶”。东半阙无字。西半阙南向有篆刻阳文“中岳泰室阳城神道阙”三行九字。今后三字剥落。其下刻有篆、隶掺半的铭文四十五行,每行九字,字体八分隶书。今存三十六行,字也部分剥落。从文字可知为记述建阙的原委和经过情况。阙四壁刻有百戏、狩猎、羊头、车骑出行和神话故事等。是研究汉代建筑、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1952年,在此盖房三间将阙保护。中华门,原为“名山第一坊”,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庑殿式牌坊。坊下部开拱券门三道,门额题写“中华门”三个大字,两边分写“嵩峻”、“天中”,内题“依嵩”、“带颍”。门外两边各立一尊象征守庙武士的东汉石雕翁仲站像。高一点二二米。平顶大脸,相貌端庄,身穿长衣,腰系纽带,双手紧握长剑。样子威武,尽职尽责。遥参亭,为过往行旅遥远参拜岳神之地。原为清代重檐四角亭,1942年改建为八角重檐亭,1975年按原制重修为钢筋水泥结构。亭基高出地面一点八五米,亭高五米余。亭子四周有砖砌花墙,亭下有明柱撑顶,顶为绿琉璃瓦覆盖,亭檐枋木、雀替雕有透花、彩绘人物故事。整个建造,精巧异常。亭左右原有“福国门坊”“优民门坊”,惜早毁。天中阁,原名黄中楼,表正位之意。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登封知县刘如登重修后,以“嵩高正当天中”之意,改名“天中阁”。清代重修。下为墩台,上为楼阁。墩台高大、正开三道砖券门洞,门扇厚重,上装三斤重的大虎头铁钉一百二十四个。台上楼阁面阔五间,重檐歇山,绿琉璃瓦盖顶。门前月台两侧蹲卧虎视眈眈的石狮一对,雕工十分精细。门后有三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笔直地通向中岳大殿。整个阁楼雄伟壮丽,有类天安门风格。配天作镇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1979年落架翻修。木结构,坊起三架,庑殿顶,琉璃瓦覆盖,正楼额题“配天作镇”,取“以岳土神,以地配天”之意。两次楼额分题“宇宙”、“具瞻”。坊后神道两侧,原为东、西朝房各五间,1942年改建为重檐六角亭。今东亭犹在。崇圣门,以“中天崇圣帝”而名。原为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为歇山房。面阔三间,形制稍大,但不及原貌之壮丽。门后两侧有相对的两座小亭。东亭为古神库,相传,宋代重修中岳庙时,将原来不可修复的神像埋于地下,上建库房,以示尊敬。神库四角有宋铸四铁人像,高二点五至二点六五米,梳发挽髻,阔领长袍,怒目挺胸,握拳振臂,样子十分威武。西亭有无字碑一通,传为岳神神通广大,功德无量,因不是以文字所能表达,故特立此碑。化三门,取“四气化三才”之意。清景日眕《说嵩》:“木火金水,各司一气,土为充气。其位象君,故不主时。……木无土奚长?火无土奚耀?金无土奚收?水无土奚坚?四气贯三才之中,立天立地立人,胥是物也。”原建和1942年改建的形制类同崇圣门。门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门内有宋代状元王曾撰文的《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金代状元黄久约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和宋代状元卢多逊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庙碑》、陈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因四碑皆为状元撰文,故名四状元碑。碑制高大,石晶羼雄健,挺立庙院,蔚为壮观。再后,两侧各有形制相同的砖石殿台两座,按时针方向为东岳殿台、南岳殿台、西岳殿台、北岳殿台。各台上原有歇山殿五间,内敬风、雷、雨、云神像。1944年日寇侵华时期,被拆除一空。今仅留平台、台上柱础和台边石栏。四岳殿位踞中岳,加上中岳庙,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之意。南岳殿台西北有一通北魏时期的《中岳嵩高灵庙碑》,碑文叙述中岳道士寇谦之在嵩山的活动和修建岳庙的情况。字体介于隶楷之间,笔力沉静古拙,风格高浑雄大,是研究庙院营建、道教活动和魏体书法的珍贵文物。惜历经风雨侵蚀和古玩商人的破坏,碑上文字大部剥落。1991年,根史料记载和原碑形制,又仿造一通,立于旁边,以使后来者观赏摹效。碑旁有元圣旨碑,述朝廷为保护庙院文物而立。峻极门,为中岳大殿中心院落的“广庭”之门。门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焚毁,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乾隆年间重修为过往门庭,并塑两位高约五米、手执金瓜钺斧的把门将军。因叫将军门。“文革”中“将军”被打毁。1989年重修将军门檐柱斗拱,彩绘栋梁,并重塑二将军像,使其恢复旧观。在峻极门北的走廊内有《五岳真形图碑》和其它碑刻多通。嵩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是清代建筑的精品。坊起三架,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踩、七踩斗拱,黄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额题“嵩高峻极”。和北京故宫的承光门相似。金承安五年(1200年)曾在此建降神殿,殿中绘申、甫像。殿、像早毁。坊后有砖石砌造的台子,名填台,寓意中岳方位在五岳之中,中央戊己为土,土星为填。又称拜台。拜台之后,两边分建有八角重檐黄琉璃瓦亭,东为御香亭,西为御帛亭。亭内分立清乾隆十五年和四十八年高宗弘历自制的诗碑两通。在坊、台两侧建有八十四间的东西廊房。1980年重修,重塑有八大朝臣、十殿阎君,七十二司坐像。峻极殿,又叫中岳大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殿顶,黄琉璃瓦覆盖,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殿内上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在中神龛内有高五米、威严端庄的天中王坐像,两边有老幼侍者。神龛两边各站一位威风凛凛的镇殿将军。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殿毁于火。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1941年,日本侵略军飞机投弹轰炸大殿东北角,震毁游龙天花板。新中国成立后及时整修。特别是1986年4月至1987年7月,国家拨款对大殿全面勘察、测绘,精心设计,科学施工,落架翻修,金妆神像,使大殿更加雄伟壮观。殿前月台周围围以石雕栏杆,对阶梯路中间的垂带御路浮雕的“独龙盘卧”、“双龙戏珠”和“群鹤闹莲”图案,加以铁栏保护。殿后门内的“三”(坎)字碑,仍立原地,以示以水灭火之意。寝殿,按“前朝后寝之制”,为中岳庙所独有的一座殿宇。殿内供天中王睡像、天灵妃坐像。因又叫“睡爷爷”、“坐奶奶”。殿前有小巧玲珑、彩绘精美的垂花门,月台上原有象征日月同辉的日柏、月柏各一株。二柏死后,建亭贮存柏干,并立碑纪念。御书楼,原名黄篆殿,是贮放道家经典的地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并为皇帝祭祀岳神时在此批阅文书奏章之地,因叫御书楼。今楼内敬奉玉皇大帝神像。御书楼两边的顺山房,墙上镶嵌清代祭祀岳神碑23通。出御书楼沿山脊北上一公里的黄盖峰上,有八角重檐攒尖小亭一座,名黄盖亭。亭外三重石栏环护,栏外古柏杂树掩映。登临亭台,中岳庙全景尽收眼底,更见其道院的幽美、清静,风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饲料中间体化学品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速标签打印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汽车座椅加热通风线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条形码库存管理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生物基电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农场畜牧管理软件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印刷级热敏纸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担保函保证合同
- 2025监控售后维修合同
- 房屋买卖合同范文
- 如何提高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
- 危化品运输安全紧急救援与处理
- Unit-3-Reading-and-thinking课文详解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高数(大一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 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
- 婚介公司红娘管理制度
- 煤矿电气试验规程
- JCT796-2013 回弹仪评定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的方法
- 物业客服培训课件PPT模板
- 火力发电厂节能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 华为携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创建世界一流展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