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_第1页
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_第2页
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_第3页
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_第4页
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

一位评论家和评论家格斯塔夫马勒是19世纪末期浪漫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主要是交响曲和杂技。他的45首艺术歌曲是德奥艺术歌曲领域的瑰宝,主要包括1880年创作的三个弟子歌曲。1883年至1884年,这首歌的演唱方法是《青年之旅》,1888年至1901年,这首歌由阿宁姆和布伦塔诺编辑的《儿童的奇怪》。此外,1901年创作的五首吕克特诗也是由吕克特根据女低音乐唱的。《死去儿童的死亡歌》等其他独立歌曲。艺术歌曲的创作贯穿了马勒的一生,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一个作曲家由年轻时的激情澎湃到阅尽人间的沧桑,直至最后精神得到净化这样一个生命历程。众所周知,艺术歌曲中伴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毋庸质疑的,在马勒的艺术歌曲中也不例外,他的伴奏与人声相辅相成、完美结合,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马勒充分发挥钢琴或乐队多声部的表现优势,并结合不同的音区、音域、音色来配合、衬托、呼应、补足和揭示人声,形成与人声在地位上的平等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从而更加突出歌曲的音乐形象。本文主要论述马勒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织体特点。所谓织体,是指“多声音乐纵横关系构成的空间组织形态和运动方式”,横向的声部进行、纵向的声部结合,静态的“组织形态”、动态的“运动方式”都属于织体的范畴,它是音高组织、声部运动、节奏系统等多种因素的总和。以下主要分析马勒艺术歌曲伴奏部分常用的伴奏音型和一个非常突出的织体特点——持续音。一、常见的伴奏音乐类型1、柱式和弦式节奏音型柱式和弦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伴奏织体,是指一个和弦的所有音级同时鸣响的织体形式,这种织体的和声音响丰满、集中,但各声部的独立性不强,常用于表现力度强劲、节奏规整、具有戏剧性情感发展的歌曲,对人声起着力度支持、烘托气氛的作用。马勒将这种伴奏织体一般用于较为深沉和凝重的情感创作中,或者庄重,或者悲伤,或神圣。以《一双蓝眼睛》为例,开篇A段及之后它的两次变奏共40小节,钢琴一直采用的是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需要一提的是这个伴奏音型约占全曲的2/3,首先奠定了这首歌悲伤的色调,配合八分附点音符,再加上钢琴左手的主属音之间稳健地跳进,刻画出失恋青年被爱人那双蓝色的眼睛占据,在失落、无奈和绝望中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远方。柱式和弦式伴奏音型常常出现在这种伤感的作品中。《原始之光》是一首庄严虔敬的祈祷歌曲。“我从上帝那里来,要回到上帝那里去,亲爱的上帝,请给我一片光,照着我进入永恒的幸福世界”。柱式和弦式伴奏音型开篇跃然纸上,并以四分、二分、全音符的形式交替出现,整个A段钢琴的右手与旋律高度一致,配合左手单音或和弦式的音型,营造一种庄重神圣的气氛。谱例1《鼓手》描写将要被处绞刑的逃兵向自己的亲人作别的情景。通篇都采用柱式和弦式伴奏音型,并在这首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第一段伴奏型以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和弦为主,配合进行曲的速度,给人一种悲壮感;第二段随着二分音符的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四分音符的和弦,悲壮的气氛已经消失,表现的是鼓手面对绞刑架的战栗;接下来几乎是四分音符占据了第三段,表现出少年被俘的沮丧;在歌曲的最后一段,之前出现的形式齐上阵,此时谱面上表示的表情术语是“moltopiulento”(软弱的、慢的),刻画出最后诀别的场面。除了上述的柱式和弦之外,我们还常见到一种柱式和弦的“柔化”形式,即琶音的演奏法,它多用来模仿弹拨乐器演奏和弦时的声音、或是模拟水波的形象等等。如《唐璜的异想天开》,通篇都采用这种特殊的柱式和弦,值得注意的是,伴奏的右手多半只有两个音构成(六度、二度和八度音程居多),使音响比较清丽(见谱例2)。谱例2(节选)2、合理作用的不同除柱式和弦外,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在马勒艺术歌曲伴奏中也是运用得非常普遍的,由于它具有流畅、波动、摇曳的特点,因此多用于抒情、描绘性的歌曲中。这种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常与具有舞蹈性的6/8拍子和具有流畅性的三连音结合在一起,表现优美的情景或感情。在马勒的艺术歌曲中,分解和弦有时是描绘美丽景色的,如《春天的早晨》,纯四度主题动机的模进,缓慢而轻盈的6/8拍,单纯、朴素的旋律伴随着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宁静中蕴含着生机,描绘了一幅春晨万物渐渐从睡梦中苏醒的景象。有时是描写一种急促、危险的状况,如《尘世生活》中描写饥饿的孩子向母亲要面包时,伴奏低声部采用半分解和弦,自始至终是浮动不息的十六分音符,象是被死神追赶着,暗示浑浑噩噩的世俗生活。高音声部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产生了一种剧烈升降的音响效果,以此来表现孩子的饥饿程度,伴随着孩子的呼叫一次高于一次,两种伴奏音型相结合,将这种悲剧性推向高潮(见谱例3)。谱例33、震音式的节奏音型震音式伴奏音型就是将同一个音或同一个和弦做急速的反复,具有持续烘托气氛和支持旋律的功能。震音式伴奏音型在声乐伴奏中并不多见,通常只在需要制造特殊气氛时使用。震音音量的强弱与整部作品有密切关系。有时用在强音的位置,如《我有一把火热的刀子》第26小节,旋律一上来就是ff,而且是从最高音往下的一个下行级进音阶,这里用震音式的伴奏音型,更能烘托此时强烈的气氛,刻画失恋者心痛的极度。而在41-44小节,音乐从p到pp,此时也采用了震音式的伴奏音型,仿佛失恋者手捧受伤的心在无声哀号。《原始之光》的A1段共18小节(见谱例4),低音采用了12小节的震音式伴奏音型,可以说震音式伴奏音型几乎占据了整个乐段,且力度从pp——p——pp——ppp。旋律部分在两句宣叙式的音调之后,进入了四句上行模进式的音调,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其后,旋律以pp走向结束,而震音式的伴奏音型一直以弱的力度伴随。歌词唱道:“我从上帝那里来,要回到上帝那里去,亲爱的上帝,请给我一片光,照着我进入永恒的幸福世界。”可以看出这里弱力度的震音式伴奏音型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作品的庄严虔敬。谱例4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勒的艺术歌曲中,伴奏织体对音乐形象的表现、乐思的发展以及人物情感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变。二、下音的和声进行进行持续音是马勒艺术歌曲伴奏中非常突出的一种现象。持续音又称长音,一般在低声部(也有在内声部持续的),是独立的和声声部,上方各声部的发展可以出现不包含这个音的和弦进行,甚至暂时离调。但这些和声进行都被约束在持续音所代表的功能之中。持续音的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作用,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常见的持续音有主持续、属持续和主—属双持续。1、《绿野的二十七日》:主音中的主音和节奏主持续常在作品开头处,其主要作用是明确调性,强调突出主功能的稳定性,从而巩固主功能。在尾声及补充终止中的主持续,则是为了巩固调性。以《冬之歌》为例,作品从开头到第23小节,钢琴伴奏的低音始终是A音的持续,这几乎占了全曲的1/3,作曲家使用主持续的意图相当明显了。这23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17小节在A大调主持续—主属持续—主持续上,其作用是通常的“明确主调”;随后8小节虽然还是A的持续音,但显然是为后面转调部分做预备的:一是在中声部加入了第二阶段中最有特征的颤音素材,二是引入了变化音,使调性产生游移的需要。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在24小节转入C大调之后,作为主音的“C”又持续了8小节。全曲最后在F大调上又有8小节的主持续,在这首74小节的歌曲中,“主持续”这种现象竟有37小节,恰好占全曲的一半。《当我的恋人举行婚礼的日子》,表达的是青年因心上人嫁给他人所感受到的痛苦,而大自然的美好与欢乐却无法给他的痛苦任何安慰。歌曲透出了他无尽的孤寂感,映现出他无所归依的流浪心境。A段为d小调,低音是主持续,4小节的前奏和第5小节人声进入低音一直是在主持续上,中间两次伴奏部分,低音仍然以主持续音的方式出现,到17小节人声结束,这种明显的低音主持续才收住。接下来的伴奏部分,虽然出现了四次主的第二转位,但最后仍然解决到了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低音主持续音贯穿整个段落,它更加明确了小调的忧伤色彩,突显出该曲的感情基调。再如《春天的早晨》,作品从序奏开始在G大调的主音上持续了11小节,用以明确调性。第16小节第二乐段低音继续在主音“G”上持续,直至20小节转入bE大调,在两小节的属准备之后,低音又以bE大调的主音持续,从29小节至结尾,作品又转回G大调,低音仍然在主音“G”上持续,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调性。作者运用了琶音分解和弦的织体写法,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整个作品共35小节,而主持续在开始、间奏和结尾处就占据了2/3。在《绿野的五月之舞》中,马勒借鉴了一些颇具民间特色的词,如孩子们游戏时的“围成圈,围成圈”和两段最后的“哟嘿”,使得这首小歌具有质朴的特点。歌曲除了少数几小节处于转调过程中之外,全曲低音几乎没有离开主音D,这恐怕与该曲的民歌风格有关。2、音色的持续发展属持续是属和弦的扩展和复杂化,常出现在乐曲中段的展开部分,或是主题与主调再现之前的阶段,用以扩展属功能。《清晨我漫步田野》的A段,D大调,低音是属持续的和声语汇。从开头1小节的前奏到第8小节,属音就在中声部以四分、二分音符的时值持续,高、低声部以旋律的线条弹奏。第8小节的后半部分,属持续音转入低音部分,确立了低音属到主的功能进行。第15小节直至A段的结束,低音一直保持属音持续。《当母亲走进门来》在PP且富有表情的旋律中开始,低音中c小调的属音被断续地弹奏出来,中声区也同时出现了这个属音的持续。人声进入后,钢琴高声部演奏旋律线条,而下方的三个声部均是属音的持续,直至17小节g小调进入的两小节,低音仍然是这种属持续的进行。第67小节到结尾,低音在c小调的属持续上结束。更加典型的例子是《我常想,他们只是出门去了!》,在全曲72小节中,伴奏中的属持续竟长达70小节。从作品开始弱起小节的第一个音就是bE大调的属音,此后低音较多地运用了切分音、全音、以及八分音分解和弦的形式在bG、bE大调和be小调的属音上进行持续,整个作品的属音清晰可见。3、大量持续音的应用主—属双持续音由主属音同时延长构成,多数是主音在下、属音在上,因此以主功能为主导。《这样的天气!》全曲共分五个阶段,第四阶段77-84小节低音主—属双持续8小节、第五阶段119-126小节低音主—属双持续7小节、尾声第133小节至结尾持续6小节。可见,钢琴低音的主—属双持续是在慢慢递减。这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也是相吻合的:从恶劣的天气的不稳定性到不让孩子出去的决心,最后到神的保佑获得安息。这种写作手法,更深刻的体现出他真实的社会感受,反映了马勒在创作中期所表现出来的的悲剧意识。正如歌中所唱:“是神的手在保佑,犹如安息在母亲的怀里,犹如安息在家里。”最终马勒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生是虚罔的,只有在天国才能得到安息。总之,持续音在马勒艺术歌曲的伴奏中非常常见,几乎只有几首没有这种现象。他运用了主持续音、属持续音和主—属双持续音三种形式;在持续音的长度上,有的是通篇都在持续,有的是某一段落在持续,有的是某一乐句在持续,也有的是断断续续几个小节的持续;持续音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某一个声部的单音延续,也有加厚为柱式和弦的重复,还有分解和弦式的持续和八度震音交替式的持续等。如此大量、广泛地应用持续音,与旋律中复杂的音程、频繁的转调等形成鲜明的对照,持续音声部象一个稳定的基础,牢牢地把握着音乐的根基。众所周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作曲家们都在尝试着用各种手法来摆脱传统和声的束缚,马勒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时期,在创作思维上自然是异常活跃,因此在写作技法上他也是根据自身情感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的技法,但并没有完全脱离浪漫主义。通过研究,我发现马勒作品中大量持续音的运用,一方面起到了传统中确立和稳定主调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在属音持续音上面可以用自然音和弦到一级关系调的离调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