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璃
根据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釉面装饰始于北魏,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而城隍庙作为以皇权为中心的显现,在其建筑装饰上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琉璃装饰作为体现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传承至今,其华丽程度和研究价值令人叹为观止。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装饰艺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榆次城隍庙位于榆次古城的东大街北部,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榆次县志》记载: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初建之时,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旧庙拆毁,另在现址建正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间。经历了元、明两朝160余年扩建及修葺,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和规模。其中最年轻的建筑为建于嘉靖二年的戏台和八字形琉璃影壁,到现在也已经有480多年的历史了。榆次城隍庙整体建筑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前朝”部分,包括山门、玄鉴楼、乐楼、戏台、显佑殿及东西廊房,为百姓拜谒与城隍行政的场所,建筑布局匀整对称,形体壮丽,屋面全部覆盖琉璃瓦或琉璃装饰,简单而华丽。“后寝”部分,为后寝殿与东西配殿,虽建筑形体小于“前朝”但也大量使用了琉璃装饰,同样显得华丽富气。一、建筑莲子装饰的演变琉璃是一种以前铅为助容剂,以含铁、铜、锰和钴的物质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再经低温(约800度~900度)烧制而成的一种低温铅釉质品。因此,有时琉璃也会被称为低温铅釉陶。我国琉璃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考古材料及出土的文物看,早在西周时期琉璃制品就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琉璃制品的工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作为天然珠宝玉器的代用品成为贵族赏玩的高档装饰品。秦汉时期,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琉璃开始由粗陋走向精美,并开始用于建筑装饰。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汉班固《武帝故事》中记载:“武帝好神仙,起神屋扉,悉以白琉璃作之,光明洞澈。”从此,拉开了琉璃用于建筑装饰的序幕。山西是我国琉璃的主要产地,其琉璃艺术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从出土的器物看,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低温铅釉陶制品,制作精良且釉色纯正。北魏时,琉璃的烧造工艺已趋于成熟,适用范围已经突破了汉代日用器皿和陪葬品的范畴,开始运用于建筑装饰。《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国条中载有:“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有。”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关描述琉璃用于建筑的文献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琉璃技术长足发展的时期。工匠在继承秦汉建筑成就的同时,吸取外来宗教艺术的若干因素,丰富和扩大了琉璃制品的使用范围,琉璃的种类及花色也在不断增多。隋唐时期,琉璃在建筑装饰中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宋代是对唐代的应用积累阶段,但更为注重装饰与色调的运用,建筑琉璃构件为适应新的变化,开始趋向精致华美,并大量的使用于建筑之上。元代山西的琉璃业进入了兴盛阶段,琉璃制作,无论在原料和形制,还是在工艺和釉色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尤其是琉璃工艺在寺庙和宫殿的建筑上得到普遍应用。明清时期,山西琉璃艺术的发展达到鼎盛。无论是艺术造型、釉色配制还是烧造技术,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精美的琉璃制品,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大量使用于佛寺、道观和影壁或屋顶构件之上,装饰内容丰富多样,造型生动活泼。这一时期山西留下的琉璃佳品甚多,空前绝后。二、玄鉴楼修复建造据记载:榆次城隍庙显佑殿的吻兽及脊饰皆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修复建造,玄鉴楼为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修复建造,其他皆为清制。榆次城隍庙琉璃装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屋面装饰手法的配置榆次城隍庙建筑群的屋面做法主要分为全部覆盖琉璃的瓦屋面、琉璃瓦剪边的屋面、琉璃聚锦屋面及布瓦屋面。其中玄鉴楼、献殿的屋面全部采用绿色琉璃瓦覆盖。显佑殿与后寝殿的屋面琉璃瓦的装饰形式较为特别,只有前檐正坡全部采用绿色琉璃瓦覆盖,而后檐则是采用布心瓦绿琉璃剪边的形式。这种屋面采用剪边的做法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其主要是以布瓦作心,琉璃用于脊部、檐部抑或不用。直到清代,艺匠们开始有意识地把剪边作为一种特殊的屋面装饰形式,促使剪边成为了一种崭新而独特的屋面镶边效果。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基本用于整个屋面,而类似显佑殿与后寝殿的屋面装饰手法在其他建筑却是极为少见的。为了增加屋面构图的完整性,城隍庙的山门、戏台、东西廊房和东西配殿的屋面皆采用琉璃剪边与琉璃聚锦相结合的做法。山门为歇山顶,绿色琉璃剪边,屋面中间为绿色琉璃瓦拼作的聚锦图案。戏台为卷棚顶,绿色琉璃剪边,中间屋面为孔雀蓝色菱形聚锦图案。东西廊房,为硬山式建筑,屋顶正脊用绿色琉璃瓦作剪边,中心用灰瓦,屋面中间是以黄色琉璃瓦采用琉璃聚锦作法拼作的菱形图案,两边各有一条对称竖向的琉璃线条,以增加构图的完整性。东西配殿亦为硬山顶,正脊采用孔雀蓝琉璃瓦作剪边,屋面中间是琉璃聚锦作法拼作的菱形图案,两侧对称布置一条竖向线条,皆为孔雀蓝色。这种装饰手法,使屋面色彩更加丰富绚烂,但又谐调统一。(二)明清时期的装饰题材榆次城隍庙除山门两侧的掖门与钟鼓楼外,其他建筑的脊部全部采用琉璃雕花装饰。在宗教建筑上采用琉璃雕花的形式对脊部进行装饰,大约出现在宋金时期。元以后,随着脊逐渐成为屋面上重要的装饰性构件,建筑上开始普遍对脊部使用琉璃雕花装饰,雕饰题材主要以龙凤纹样及各种花卉图案为主。明清时期题材范围扩大且造型较前代更为放朗舒展。如:显佑殿与玄鉴楼,显佑殿正脊釉色多用褐、黄、浅黄三种。脊间饰以怒放的牡丹和盛开的莲花,花瓣重叠致密,脊间南北两侧各饰有四条行龙,龙体如蛇,身提修长,翻腾于花脊之间,或蜿蜒前行,或折首回望,各不相同。通体采用多种雕刻方式,增强了脊部装饰的立体感。玄鉴楼的正脊上花卉茂盛,行龙蜿蜒其中,探头缩尾,曲曲蠕动。造型饱满,线条流畅,增强了脊部装饰的立体感。正脊、垂脊两侧均为琉璃花脊,黄、绿二色交替使用。其围脊、角脊、戗脊、垂脊上,同样布满了雕饰着花卉的琉璃饰件。(三)玄鉴楼正支撑字龙形的龙身设计正吻又名鸱尾、龙吻、鸱吻或大吻,为置于正脊两端凸出于屋脊的装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名称、造型及装饰手法都各不相同。显佑殿与玄鉴楼的正吻皆为明代作品,显佑殿的龙形大吻造型颇为繁杂,吞口宏大,龙头双眼圆突,目视前方,双角卷曲,龙躯体盘旋而上,吻身两侧布满云朵,尾部高耸向内卷曲,吻尾顶端塑一龙头,龙头前伸,张口竖目,十分凶恶。后有背兽一枚且兽的兽头、鼻、眼、唇俱全。整体雕刻精细,夸张的嘴部,集中表现了“吞脊”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屋脊的稳定感。玄鉴楼正吻的造型相较于显佑殿更为俊秀,大吻同样怒目前视,龙耳直竖,龙身刻鳞,身侧饰有云朵,尾部甩向内然后向外卷曲,后爪与卷曲的龙尾之间形成空涧。线条流畅自然。釉色以黄、绿、赭为主。(图1)山门、后寝殿以及配殿的大吻皆为清代作品,龙尾的涡卷造型被进一步夸大,更加图案化且失去尾之原状,不似明代龙尾线条流畅自然。正吻的轮廓颇为简洁,夸张嘴部“吞脊”的气势,龙头与龙尾直接连接在一起,中间的身段几乎完全略去。吻上宝剑直竖,将大龙牢牢地穿插在屋脊之上,充分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的完美结合。(图2)(四)合成文化中的四重式装饰装饰正脊正中的脊饰,称之为脊刹。榆次城隍庙内各个建筑的正脊中央均设有雕刻精细、造型精美的琉璃脊饰。如:修葺于嘉靖年间的玄鉴楼与显佑殿,玄鉴楼脊刹吞口中间雕饰题记,旁边饰以龙头,脊刹上立有狮子驼瓶,两侧为狮象驼素莲柱和宝瓶。显佑殿脊刹两吞口之间雕饰着题记,题记上方立有四重檐歇山顶的两层楼阁,阁楼下开有拱形门洞,阁楼两边立有象驼宝瓶。色彩以黄、赭、绿三种色调为主。此期间正是山西琉璃烧造艺术的隆盛时期,琉璃釉色艳丽,捏工纯熟精巧。(图3、4)又如:修葺于清代的山门与后寝殿的脊刹,山门脊刹为三层阁楼,歇山顶建筑,二层、三层皆设有明柱和瓦顶装饰,檐下饰有斗栱、额枋,两柱之间雕有雀替,皆雕刻细致。阁楼下为开有三个拱形门洞的城门,城门上方雕饰有“城隍城”匾额。两边各有蟠龙雕饰,雕饰上两侧为狮象驼瓶。后寝殿的脊刹雕有阁楼三座,阁身三层,每层皆饰有斗栱、额枋、雀替等,中间最高,屋顶为歇山式,三层皆设有平座和栏杆,最下层设有板门,上面饰有门钉、铺首、门环。二层三层开有拱形门洞。两侧矮之,亦为三层,形制与中间的阁楼基本相同。阁楼两边为脚踏龙头背负宝瓶的狮子和大象。(图5、6)(五)显孝殿、后泊殿、配殿汉时已有将垂脊最前端安放垂兽,戗脊最前端安置戗兽作为装饰型构件的做法。城隍庙内的各个建筑的垂兽及戗兽均采用兽头造型;身躯刻鳞,头生双角。垂兽与戗兽的造型基本一致。玄鉴楼垂脊下端均雕一完整的行龙作垂兽,面目狰狞,姿态凶猛,尾部竖起,似欲腾飞。显佑殿、后寝殿、配殿的垂脊造型基本相同,垂脊下端龙首前伸,仅有前半截,后部与垂脊相连,兽首或仰头前望,或张口瞪目。(图7)在城隍庙各个建筑的屋脊檐角处均安放有一系列小兽,也简称脊兽,又俗称蹲脊兽、小跑。小兽起初的作用是为了固定瓦件,后经艺术加工,蹲脊兽成为了中国古建筑屋面装饰上常常见到的装饰品。但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小兽越多,代表建筑的级别越高,常见为9、7、5、3不等,但均为奇数。榆次城隍庙以显佑殿的等级最高为五个。分别为仙人、龙、凤、海马及狮子。它们列队整齐,昂首蹲在屋宇的最险处,威武中透露亲昵,使建筑显得更为宏伟庄重。这些小兽在形象塑造上都是神采奕奕,在釉彩上更是光辉摇目。这些立体形象美的构建超出它们在结构上的功能。(图8)(六)小八影壁的装饰装饰榆次城隍庙中的琉璃八字影壁,共分四座,虽大小形制不同,但均雕刻精细,位置皆在戏台两侧。整个影壁由壁座、壁身和壁顶组成。大影壁为两柱单楼式,壁座为青砖砌筑而成的须弥座,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镶有一层多种动物形象的琉璃贴砖,雕工精致,形态生动活泼,使其显得敦实而富丽。墙壁顶部为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屋面,单檐歇山顶。屋顶正脊一端置以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色彩为孔雀蓝,檐下饰有密集的斗拱。(图9)壁身整体饰以琉璃贴面,东西两侧皆为多块琉璃贴砖拼接构成的麒麟奔腾图,画面的布局、图案、色彩基本对称。壁面中部均为一只琉璃镶砌的麒麟,东侧壁面上的麒麟回眸凝望,张口咆哮,麒麟下方雕以山石,上方饰以云纹,左右配有松树、凤、奔马等图案。西侧壁面上的麒麟昂首向前,其眼如铜铃,毛发飞扬,周围由山石、流云、植物图案填充。体态呈奔跑状,具有强烈的动感。麒麟躯体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奔腾之势跃然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在色彩处理上,以黄绿两色为主色调交相辉映。琉璃釉色纯正,光亮细腻。小八影壁形体瘦高,位于戏台后檐柱两侧。壁顶、壁座及壁身两侧皆饰有砖雕图案,壁身采用山水画中的构图方式,将图面分为三个部分,图案上部雕饰着两条飞舞的云龙,中部与下部雕以山石、人物、城墙及马匹。(图10)三、榆次庙宇碱土装饰艺术的表达榆次城隍庙建筑上使用的各种琉璃饰件精美而华丽,使宏伟的殿堂更显得富丽堂皇。榆次城隍庙作为道教体系的宗教建筑,其题材必定受到道教文化的宗教观念、文化习俗的影响及渗透。同时,道教是中国本土自生的宗教,它植根于华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洗礼和滋生,与各地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隍庙祭祀供奉着城隍神,城隍神在古代民间是一个城市的守护者,所以在其装饰题材上一定会体现出人们祈望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加之,古代建筑艺匠大多来自民间,所以在修建过程中必定会将传统认识、地方特色融汇其中。榆次城隍庙琉璃装饰的造型就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强烈的形式感,对营造和烘托宗教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装饰艺术拥有自己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造就了特色鲜明的艺术效果,更赋予其装饰艺术巨大的文化魅力。如:城隍庙脊饰中所雕饰的莲花,就属于道八仙的法器之一,在装饰中被称为“暗八仙”。又如,在脊刹上方,放置宝葫芦或宝瓶,在下方承以狮子或大象,整体看来活泼生动同时也寓意了“太平有象”的祥瑞韵律。而影壁方心内的松树,则预示着富贵长寿;屋脊上的龙形正吻和狮子装饰,则体现了人们祈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项目管理备考方案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性能评估试题及答案
- 旧墙面防水翻新施工方案
- 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发电领域的应用考核试卷
- 长输管线沙漠施工方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检测难点试题及答案
- 变革思维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3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抽水蓄能与新能源事业部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项目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考证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备考阶段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试题及答案
- Q∕SY 1134-2014 产品驻厂监造规范
-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 宝宝生日祝福可爱卡通电子相册PPT模板
- 高处作业审批表
- 盗窃案件现场勘查应注意的问题
- 超声波洗碗机的设计(全套图纸)
-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任务话题讨论答案(第二套)
-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一人一档)
- 80吨吊车性能表
- 3Dmax笔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