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徐孟东《交响曲幻想曲》的音乐分析
2012年,徐梦东获得了2012年北京现代音乐节的组织和艺术总监徐梦东的“交响乐幻灯片”。这是一项伟大的中提琴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2012年5月25日,11日,“北京现代音乐节”举行。1作品为单乐章结构,没有采用传统协奏曲的结构范式,而是较自由的双动机展衍多部并列结构,和小协奏曲(Concertina)相仿,故名为幻想曲。作品突出了中提琴的双音与和弦技巧,但非因炫而狂,较为节制。音乐表现上将其拟人化,以中提琴自比,隔空与南宋郭沔之《潇湘水云》对谈,寄情山水,感悟伤怀。标题中“流体结构”一词是用以形容该作音响运动的主要特点,集合群在音响特征上突出自然音类属G11(dia)的作用,集合衔接上采用不变子集贯连的做法,让音响具有流体运动之效果,前后结构交汇融合,变形发展。本文拟从动机衍展、集合运动、结构逻辑三方面具体展开讨论。一、动机的组成、扩展和结构逻辑(一)动机、同体、和声以简洁的、五声性动机建构主题旋律是徐孟东音乐创作的一贯做法,如《惊梦》中的4-232,《菩提I》中的3-7【011010】3,本作品中的两动机3-7与3-6【020100】等。这些动机均具有五声性,通过其移位、倒影、变形衍展,构成形态、性格既相区别又有机联系的多个主题。这些手法本质为旋律的延长手法,即改变动机的时间属性(改变节奏与节拍、融合新材料等)、空间属性(和声、对位等)等,赋予这些主题不同的结构意义与表现内涵。谱例1中所示的动机a与动机b为全曲最重要的两动机,源自古琴曲《潇湘水云》,具有鲜明的五声性。具体而言,动机a(3-7)包含一个大二度、一个小三度、一个纯四度,原型与倒影相同。在自然音阶中,动机a有两个变体,其一为3-4,原型为0,1,5,倒影为0,4,5,其二为3-8,原型为0,2,6,倒影为0,4,6。动机b(3-6)为连续大二度上行级进,包含两个大二度,一个大三度,原型与倒影有别,原型为0,2,5,倒影为0,3,54。鉴于自然音阶中,级进三音列除了连续大二度外,余者均包含小二度,集合构成为3-2,原型为0,1,3,倒影为0,2,3,本文将之作为动机b的变体。动机发展包括同体变化如交换音序(含逆行)、移位、倒影等、衍体变化如保持某一个音程关系,扩大或缩小另一个音程关系等。谱例1谱例1揭示了双动机与古琴曲《潇湘水云》之关连,它们从《潇》之散板提炼而来,曲之意蕴也与《潇》一脉相承。明朝朱权在《神奇秘谱》中如是释题:“先生(指郭沔)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本曲承载同样题旨,并作如下设计:乐队虽为三管编制,但力度以弱奏为主,有意避免了大幅度的力度对比,和声以持续音作包容式发展,音响效果有时犹如雾霭笼罩,有时恰如波涛暗涌。因中提琴定弦比小提琴低五度,音色阴郁暗淡,故采用之作为独奏乐器,勾勒着一个孤标傲世的文人形象。(二)中提琴主题材料作品由双动机延展为七个段落,控制与与机遇共存,形成贯连的有机体,各主题调性忽明忽暗,具有泛调性之特点。萨尔则(FelixSalzer)认为,“若旋律线的音要形成贯连的有机体(coherentorganism)就必须有方向”5,为了能有效地分析七段“贯连的有机体”,本文分析方法上将借鉴申克理论,力图揭示其衍展逻辑与骨干音的调性含义。排练号A:独奏中提琴奏出动机a(3-7),糅合其不同音位、变体3-8以及动机b(3-6)等,单线展衍10小节,用5/8、3/4交换拍子,具有bE宫调式的特点。音域从f-a2,是中提琴最擅长的音域。首音为小字组g,结束音为g2,首尾呼应,虽然主题最高音为a2(m.9),但仅为g2的装饰性邻音。句法上,主题可分为5+5两乐句,中间的#F、E两音很有意思,前半部分的乐音加上它们组成完整12音,后半部分乐音加上它们组成完整12音。和声以连续移位的主和弦6-z47(P3-P8-P10)烘托之。小尾声意外模进至F宫调上,以弦乐器演奏的持续音5-34烘托之(见谱例2)。排练号B中,中提琴围绕动机b(3-6,P5)单线展衍,以bB为中心音,旋律主体形成V-I-V的运动轨迹,可分为三个6+4+5乐句,第一乐句终止在主音上,第二乐句上十度模进,终止在六级音上,第三句的前后乐节强调了3-6的I9与P10,结束时故意停在还原B上,打破乐思的稳定感(见谱例2)。谱例2排练号C情绪渐转,中提琴主题采用和声展衍方式,首先将两动机对位结合,上为动机a(I4),下为动机b(P10),主题由7+6+8三句构成,后两句围绕动机a发展,整体具有c调特点。主题主要在一个八度内的狭窄音区内迂回蜿蜒,郁积压抑。排练号D中,独奏中提琴也采用和声型写作方式,两动机前后相缀,交替发展,旋法以级进与小跳为主。主题分为6+4+5+7四乐句,具有起承转合之特点。前两句为并行关系,均以动机b变体3-2(12)发端,后两句为模进关系,以动机a(3-7)为基因。排练号E围绕动机a发展,中提琴延续和声展衍方式,增加富有活力的节奏如16分三连音、等分32分音符与16分六连音等,情绪因渲染而激动起来。主题由7+5+3+5四乐句构成,均以动机a开始,但音位有别,bE具有中心音地位。排练号F可视为排练号E的继续发展,中提琴保持双音写作,密集节奏的连续律动以及更快的速度增加了音乐的动力。主题可分为5+5+4+6四乐句,bB为中心音,第一句以动机b(P10)开始,落在V音上,第二句以动机a(P10)开始,落在V音上,第三句以动机a(I10)开始,亦收在V音上,末句是华彩式的补充写作,变格止于Ⅳ音上。配器上,使用弦乐组与整个乐队厚薄交替,凸显音响的起伏,增加了戏剧性。排练号G是全曲篇幅最长的段落,情绪淡泊高远,总结全曲,具有尾声意义。材料上采用了图穷匕见的做法,揭示了动机a、b之原型即潇湘水云动机,两动机的第三个音均低八度重复,显然是刻意模仿古琴的做法,具有点明题旨之意义。(三)循环变奏多段曲式段落连缀一直是徐孟东音乐创作的一个结构习惯,如《远籁》由8个段落构成,速度控制在Lento至Moderato之间;《惊梦》由12个段落构成,速度控制在52-64(四分音符/分钟)之间等。本曲由七个段落连缀而成,从动机发展上看,多数段落都糅合了两个动机及其变体形式,作曲家概括为“双动机循环变奏多段曲式”,结构逻辑上具有展开性变奏(developingvariation)的特点。段落划分虽以排练号为界,但前后段落均不间断演奏。从织体形态看,排练号A、B以线状织体为主,C、D以和声型织体为主,E、F纵横运动炫技,综合了线状与和声型织体,尾声为灵动的音型化织体,结构功能上呈三部性的布局,见图表1。从速度布局上看,本曲有意回避大幅度速度变化,整体以慢速为主,情绪递进,段落渐变。其中插入的三次行板,速度微幅递增,慢板四次出现,速度稳定不变,形成速度循环,具有主控作用,增加了结构的回旋性。从题旨表现上看,A+B形容烟雨笼江之迷离,C+D形容云淡风轻、悠然自得之惬意,E+F形容风雨欲来,心潮涌动,隐含寂寥与惆怅的喟叹,尾声形容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作品记录了由景及人、心境跌宕复归平静的心路历程。综合言之,七段均为双动机的不同变体,音高、配器、织体、速度等侧重不同,结合赋比兴之法,连缀递进,让整体结构具有变奏、三部、回旋交混的特点。图表1二、组合场的组成、类别特征和结构能力的函数(一)等八集合关联的非同族类乐曲中高叠和弦具有突出表现作用,它们主要以持续音形态呈现,力度多在pp-mf之间踟蹰徘徊,形成诸多“云状”织体,营造出丰富、悠远又具有流动性的音响。它们多以纯四度连续叠置的方式构建,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阐释:在自然大调音阶的基础上,加入bⅢ、bⅥ、bⅧ级音,依次以它们作为低音,向上构建纯四度。然后,从首音开始依序截取三音、四音、五音直至九音,可以获得3-7、4-23、5-23、6-z25/6-32、7-35、8-23、9-9等八个集合6(见谱例3)。这八个集合有着如下关联:基数小的集合均为上一级基数更大集合的子集。结合补关系,还可增加3-9(9-9)、5-35(7-35)、7-23(5-23)、9-7(3-7)等4个集合。谱例3两种补充:具有音级最大相似性的集合对,比如5-34对应5-35、6-32对应6-33、5-35对应5-29(倒影)、5-29对应5-30等;Z关系对成员,如本曲中具有重要结构意义的6-z25,其z关系对6-z47也频繁出现。上述集合构成相互关联的集合场(setsfied),在类属特征上均属于自然音类属G11(dia),其成员的音响具有一定的协和性,它们决定了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除了关联集合场之外,对比集合是和声动力化运动不可或缺的素材,除了直接并置之外,还有大量因对位化写作而获得的,如下两种表现较为常见:延留相交,即将一个集合延留至下一个不同集合之中,由此获得诸多新集合,这些集合中,一部分仍然属于前述关联集合场的成员,而另一部分则不属于场成员,这些非同族类的集合增加了音响的复杂性。同一集合与其移位、倒影、或倒影移位纵向叠合,如排练号D第79-80小节,两个不同音位的6-z47纵向叠合:木管组的P3(0,3,4,5,7,10)+铜管组的P10(0,2,5,7,10,11),二者叠合为8-14(0,2,3,4,5,7,10.11)。第83小节重演:铜管组的P3(0,3,4,5,7,10)与弦乐组P10(0,2,5,7,10,11)叠合为8-14,如是等等。(二)具有市场的延续性和声1.6-32/33与6-z25/z47的结构意义两对六音集合6-32/6-33、6-z25/6-z47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核心动机a(3-7)与动机b(3-6)均为上述两对六音集合的子集。为能清晰传达各排练号中这两组集合的贯穿特点,图表2-3中用阴影加以突出说明。6-32与6-33是一对具有Rp与R2关系的集合,即二者具有最大音级相似性和最大音程级相似性。6-32原型(P0)由自然的六声音阶构成,不含三全音,音程向量为。6-33的倒影(I。)为六声多利亚音阶,包含三全音,音程向量为。两个集合均包含完整的五声音阶,两个集合的向量中,大二度与纯四度最为突出。6-z25与6-z47为Z关系对集合,音程向量均为,音程向量中,纯四度最突出,有四对。6-z25由三个纯四度叠置而成,6-z47原型包含完整的五声音阶,两个集合均包含三全音与小二度。两集合在全曲中大量使用其移位与倒影形式,取得了类似主和弦的地位。从向量来看,6-33既与6-32具有R2关系,也与这两个Z关系对集合具有R2关系。贯穿运用一是数量取胜,二是终止强调。如段落终止中使用,如排练号D用6-z47(P10)持续7小节结束,排练号E结束在6-z25的倒影(10)上(0,2,3,5,7,8),排练号G用乐队全奏的6-z47(I5)结束全曲等。乐句终止亦然,如排练号C中提琴主题由三句构成,第一句落在主音上,独奏中提琴以五声性的和弦3-9(0,7,2)呈现,乐队以6-z25(I7)支持,第二句落在导音上,独奏中提琴以增四度双音(F-B)呈现,乐队以6-32支持,末句落在bⅢ音上,独奏中提琴演奏4-22(0,7,2,10),乐队以6-33支持等等。其他表现诸如排练号A开始有7小节的乐队引子,在小提琴演奏的泛音集合6-33上,加入极弱的Fl.+Cl.,点缀竖琴与钢片琴,形容山色空濛之景;排练号B之骨干音可浓缩为集合6-z47(P8)等等(见谱例2)。2.集合类属特征和声的延长过程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音响特征,不同段落的延长过程又和表现意义与结构意义相关联。整首作品中,自然音类属G11(dia)具有突出地位。段落之间以侵入终止的形式贯穿相连,即前段落的结束和弦为后段落的开始和弦。排练号A的和声(见图表4)由4、5、6音集合组成,持续音形态,预示全曲情绪。结构由引子、主题、尾声三阶段构成,引子与后两部分形成和声对照,即全音类属G2(whole-tone)与自然音类属G11(dia)对比,6-33与6-z47得到强调。排练号A的结束和弦5-34以持续音形式不间断地进入到排练号B中,与A相较,B中和声以七音、八音、九音等具有高叠性质的集合为主,结构亦由三阶段构成,第一阶段集合均为G11的成员,其后两阶段集合为无调性类属G1(atonal)与G11的交混运用,G11占据优势地位。最后乐队准全奏集合8-22、9-7,呼应开头。排练号C和声材料非常集中统一,所有集合均为类属G11(dia)的成员,比前面两段的音响更单纯。6-33首尾呈现,类似主和弦,其中之五音集合5-23、5-24、5-29、5-35等均为其子集。基数最大集合9-7处于黄金分割处,是该段所有集合的母集。排练号C与D关系密切,整体音响特征相似度较高。C的结束和弦6-33(I0)作为D的开始和弦,除了集合8-14外,该段全部集合均属于类属G11,8-14则归在“无调性-调性”类属G10之中,但由它分解出的集合有4-23、5-29、5-35、6-z25/z47等,它们均为G11的成员。结束和弦6-z47(P10)由弦乐组演奏,并持续7小节,具有主和弦的作用,也是排练号E的开启和弦。排练号E具有幻想性格,有湖水微澜的意味,节奏比排练号D要活跃,Z关系对6-z47/6-z25被强调,具有突出的结构意义。从类属特征而言,除6-z29外,余者集合均属于G11,音响承袭了排练D的特征,具有渐变的特点。排练号F增强了独奏中提琴与乐队织体的节奏流动性,仿佛波涛暗涌,情绪上是E的继续发展。本节增加了一些新集合:4-13/14/z15、5-11/25、6-9/34、7-24,除4-14、5-11外,均属于无调性类属G1(atonal),它们与自然音类属G11互嵌发展,极大增强了音乐内容的戏剧性,使该段成为整首作品中音响最为紧张的段落。排练号G即全曲尾声,和声材料复归统一,所有集合均为G11成员,最后以乐队全奏6-z47(I5)结束。三个六音集合即6-32/33/z47贯穿其中,而6-z47具有主和弦的作用。三、材料中直接生成的角色该作中,集合运动不追求尖锐的音响对比,相反,而是追求具有包容性的音响流动,本文称之为流体音响运动,即集合形态以持续音为主,回避长线条、大幅度的力度布局,在时间的连续中,前集合的组成元素(≧2)以不变子集形式流动至后集合之中,含八度等同、等音等同,这个不变子集亦即两个集合的共同交集,如同延音踏板一般,将某一集合延留其中,既保证了音响连接的顺滑,也使得和声色彩具有明暗渐变之效果,此为该作富有特色的和声延长技术。在12音范畴内,七音及七音以上集合连接必然出现不变子集,六音及六音以下集合连接则非必然如此。共同子集愈多,则集合的连接更顺滑,反之,共同子集愈少,则集合的对比性加强。作品中,如下三种连接是最为顺滑的:持续音模式(或称包含模式);Rp模式;同一集合移位及倒影不变子集模式。第一种为“持续音模式”:某集合贯穿于一个音乐片段之中,集合成员可固定可转位,音色可固定可转接。该模式亦可称为“包含模式”,同一集合的持续是自我包含,另有基数小的集合作为持续音贯穿于基数大的集合中,即具有真子集的包含关系,该模式常伴随和声织体递增、递减。如排练号G第二阶段中,织体呈扇形递增式,铜管与打击乐演奏的主和弦6-z47(I8)直接包容于其后的准全奏7-23之中等。有两种表现,一种为“显”存在,即在织体与音色安排上有一条清晰的线条,即一音一线条。另一种为“隐存在”,该子集的组成元素消解在不同集合、不同声部之中,并无清晰的线条。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排练号A的结束部分(mm.15-20)中5-34;排练号B中的5-14(mm.30-32),由木管演奏的5-14作为成员先后加入到7-25、7-24中,结束时由铜管接替演奏5-14,实现音色转换,并加入到8-13之中;排练号B中的6-33(mm.23-24),它先是作为一个成员加入到9-7之中,后又加入到8-23中,止于本体6-33;排练号F第126-128小节,4-14、5-25、5-35三集合的不变子集均为2-5;排练号G中的4-23(mm.143-147)、6-32(mm.150-152)、最后6小节6-z25的持续等等。谱例4理论上,存在某集合(一般基数较小)贯穿整个作品可能性,本作品仅局部存在这种状况,如排练号G第一阶段,弦乐队演奏的5-29与乐队全奏的5-27相交于3-7,尽管其后阶段性的不变子集分别为4-26、4-23,但是,3-7始终贯穿其中,隐蔽地强调了动机a(3-7)等。谱例4为排练号F第一段(mm.111-115),木管与铜管形成扇形织体,开始由Fl.+Ob.奏五声性集合5-35(5,0,7,2,9,I0)。第二小节叠入Bon.,构成5-35之移位(P7:0,2,5,7,10),两个不同音位的5-35,其不变子集为4-23(0,2,5,7)。第三小节和声调整为6-33(110),5-35(P7)作为不变子集存于其中。其后加入圆号演奏的4-13(7,10,9,4),集合扩增为7-35(7,10,9,4,2,5,0),6-33(I10)为不变子集,5-35亦在其中,结尾再现5-35(P7)。五声性集合5-35持续贯穿于该片段之中。第二种为“Rp模式”,指相同基数N的不同集合连缀中,前后集合包含基数为N-1的共同子集,即二者具有音级最大相似性(Rp)。比如排练号D开始的两个集合(N=6):6-33(I0)与6-z47(I7),二者均包含N-1的不变子集5-35(0,2,4,7,9)等等。第三种为“移位及倒影不变子集模式”:集合移位、倒影或倒影移位之后,一些音符改变,一些音延续。该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们是同一集合的变体,音程向量是相同的。如排练号B中的8-22(mm.35-36),乐队全奏的P9(0,2,3,5,7,9,10,11)转换为Vla.+Vc.+Cb.演奏的P11(0,1,2,4,5,7,9,11),二者的不变子集为6-33(0,2,5,7,9,11)等。谱例5谱例5为排练号A、C中的相关片段,左边为排练号A中6-z47的模进片段(mm.11-15),采用如下形式连续:P3(0,3,4,5,7,10)——P8(0,3,5,8,9,10)——P10(0,2,5,7,10,11),连续三次移位中,保持不变子集3-9(0,5,10)。音色逐渐增厚:P3(木管)——P8(木管+钢片琴)——P10(木管+圆号+钢片琴+竖琴);右边为排练号C中铜管组演奏的6-47(mm.46-47)片段,采用如下形式连续:I4(0,1,4,6,9,11)——I9(2,4,5,6,9,11),两次倒影移位中,不变子集为4-23(4,6,9,11)等等。前述三种模式让集合衔接较为光滑,直线型传递,动力性较弱,多用于呈示、再现、尾声之中。若增加集合的对比性,需减少共同子集数量,则动力性增强,集合的连续表现为曲线型传递,不存在一个稳定的共同子集,多用于结构的中段。除了前述的三种模式外,较长线条的子集衔接又多体现为自由嫁接形式,即在一个段落的集合连续中,相邻集合之间均采用不变子集(N>0)贯连,即集合A、B通过不变子集x传递,集合B、C通过不变子集y传递,集合C、D通过不变子集z传递,而x≠y、y≠z,x≠z|x=z,这里出现的三个子集,相邻者相异,即x与y、y与z属不同集合,间隔者则可同可异,即x与z同异皆可。这里带来一个问题,如何控制这些不变子集?若让其符合某种规律,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控制手段来实现,比如,设定某种数列或特定集合关系来调控不变子集;将所有集合设定在某概念范畴之内;让某子集循环出现等。如排练号G之第三阶段,9-9被分解为3-7、3-9等若干灵活的律动,其子集6-32不断得到强调,第四阶段是6-z47的独角戏等等。以下用排练号A、B的集合运动作具体阐释:由图表4可见,排练号A中,引子部分不变子集的连续是:2-4、4-14、3-11。主体部分不变子集的连续是:3-9、5-29、4-23、3-9。首先,将集合特征即集合类属作为一个控制手段,引子集合属于G2,主体与尾声集合属于G11;其次,控制这些子集的相互关系,每阶段的子集由小到大相互包含,而排练号A中所有的不变子集均为5-29子复合型(Kh)的成员。排练号B为三段式结构,第一段的集合具体构成如下:弦乐组的5-34与钢片琴的6-32叠合为8-22,其后弦乐组的8-4与铜管组的6-33叠合为9-7,8-22与9-7的不变子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