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工程技术规范_第1页
2023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工程技术规范_第2页
2023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工程技术规范_第3页
2023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工程技术规范_第4页
2023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工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工程技术规范目次TOC\h\z\t"标题2,1,标题3,2"1总则 总则1.0.1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各行业都在推进自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功能相对单一、重复立杆现象。为实现多杆合一,推进包含通信功能的多功能杆体的集约化建设和共建共享,构建和谐有序的城市建设空间,编制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结构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结构指高度不超过30m的钢塔桅结构。1.0.3本规范根据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规定的原则制定。1.0.4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结构设计应注明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使用条件、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或钢号)和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它的附加保证项目。此外,还应注明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端部刨平顶紧部位及对施工的要求。1.0.5在既有建筑物上加建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结构时,应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确保原建筑物的安全。1.0.6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本站址位置未来将集成的其他公共功能的需求。1.0.7在建设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时,凡本规范未作出规定的,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Multifunctional

Tower

and

MastofMicr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是融合了通信和照明、监控、交通指示、广告、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应急求助、信息互换等两种及以上功能的高度不超过30m的钢塔桅结构,简称微站塔桅。2.1.2塔桅高度(HeightofTower)塔桅塔脚底板底面至塔顶避雷针安装处的垂直距离。2.1.3外法兰连接 (OuterFlangeConnection) 法兰盘连接的一种形式,连接螺栓设在相互连接处的外部。2.1.4天线抱杆(AntennaPole) 用于固定天线的构件。2.1.5热镀锌(HotGalvanizing) 将金属浸泡在熔融锌中,使其表面形成保护性锌层的过程。2.2符号 H──塔桅高度; tgθ──基础倾斜角度正切值; ──风荷载体型系数; wo──基本风压值; γx、γy──钢结构强度计算用塑性发展系数;──基础(包括基础上的土体)及其上部结构的自重标准值; A──截面面积、毛截面面积、基础底面积; L——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的重心到基础倾覆边的距离; ──土与基础间的摩察系数; Ph──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水平力;

3基本设计规定3.1设计原则3.1.1微站塔桅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结构可靠度可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3.1.2微站塔桅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另行确定。3.1.3微站塔桅结构的安全等级一般为二级;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可根按实际情况确定。3.1.4微站塔桅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变形或耐久性能的有关规定限值。3.1.5微站塔桅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基本组合表达式及相应荷载的分项系数按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YD/T5131《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执行。3.1.6微站塔桅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分别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进行计算,荷载组合表达式及相应荷载效应的组合系数按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YD/T5131《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执行。3.1.7微站塔桅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控制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以风荷载为主的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微站塔桅单管塔结构任意点的水平位移不应大于该点离基础顶部高度的1/33,微站塔桅自立式塔架结构任意点的水平位移不应大于该点离基础顶部高度的1/75,其中任意点的水平位移应为非线性分析结果,同时应考虑基础变形。2对带有交通标志的微站塔桅,交通标志高度范围内塔桅主体结构任意点的水平位移不应大于该点离基础顶部高度的1/75。对挂载交通标志的悬臂横梁,横梁端部相对横梁根部位移不应大于其长度的1/75,横梁端部总的水平位移不应大于该点离基顶高度的1/50。3按10m高处10min平均风速10m/s计,微站塔桅最上层平台处的水平加速度幅值不应大于300。4微站塔桅结构的地基变形应符合表3.1.7的规定。表3.1.7微站塔桅结构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塔桅高度H(m)沉降量允许值(mm)倾斜允许值tgθH≤20100≤0.00820<H≤30100≤0.006注:表中tgθ——基础倾斜角度正切值。3.2荷载与作用3.2.1微站塔桅上的荷载与作用应分为下列两类:1永久荷载与作用:结构自重、固定设备自重、土重、土压力、地基变形作用等;2可变荷载与作用:风荷载、覆冰荷载、地震作用、雪荷载、活荷载(包括平台安装检修荷载)、温度作用等。3.2.2风荷载应按如下规定计算:1微站塔桅结构所承受的风荷载计算应按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执行;当重现期为50年时,基本风压取值不得小于0.35。2风荷载的计算应考虑塔桅构件、平台、天线、爬梯及其他附属物的挡风面积;移动通信天线的挡风面积应按实际方向角度计算,当同一高度的天线具体方向无法确定时,可假定天线均匀对称分布。3微站塔桅上的设备(包括天线、广告屏、监控等)的体型系数如表3.2.2-1:表3.2.2-1挂载设备的体型系数设备体型系数板状天线、广告屏、指示牌、监控枪机或板状设备1.3表面光滑整体集束天线、柱状设备0.7表面粗糙集束天线或玻璃槽钢拼装桶状罩0.95球状监控或球状设备1.04微站塔桅的杆身体型系数μs可按照表3.2.2-2采用。表3.2.2-2微站塔桅的杆身体型系数截面形式体型系数圆形光滑0.6粗糙0.9四边形1.3六边形及八边形1.2十二边形1.0十六边形及以上0.8注:“粗糙”系指结构表面有突出肋条的情况。3.2.3雪荷载的计算应按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执行,基本雪压按50年一遇采用。3.2.4地震作用可按如下规定确定:1微站塔桅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一般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有特殊使用要求时按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另行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其所在地的抗震设防基本烈度采用,但建于建筑物上的钢塔桅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可按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且抗震验算时应考虑建筑物的影响;2地震作用计算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方法按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及以下时,微站塔桅结构及地基基础可以不进行抗震验算,仅需满足抗震构造要求;4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微站塔桅结构应同时考虑竖向地震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3.2.5计算微站塔桅动力特性时,宜把杆体内外线缆重量按高度均匀考虑在杆体结构上。3.2.6计算微站塔桅结构的地震作用时,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自重标准值和各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结构自重和各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对结构自重(结构和配件自重、各种功能模块设备自重等)取1.0;2对平台的活荷载取0.5;3对平台的雪荷载取0.5(与活荷载不重复,取大者)。3.2.7覆冰荷载的计算应遵循如下原则:1微站塔桅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构件、天线和挂载的其他功能模块设备表面覆冰后所引起的重力荷载及挡风面积增大的影响。2基本覆冰厚度应根据当地离地10m高、重现期5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确定。当无观测资料时,应通过实地调查确定,或按当地经验数值分析。3.3材料选用3.3.1微站塔桅结构采用的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的合格保证。焊接结构以及重要的非焊接承重结构采用的钢材还应具有冷弯实验的合格保证。3.3.2微站塔桅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普通碳素结构钢、Q355低合金结构钢、20号优质碳素结构钢,有条件时也可以采用Q390、Q420、Q460等钢材强度等级更高的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GB/T700《碳素结构钢》、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和GB/T699《优质碳素结构钢》的规定。需要焊接的结构不得采用Q235普通碳素结构钢A级;主要受力构件在冬季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20℃时,不宜采用Q235沸腾钢。3.3.3连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微站塔桅结构焊接采用手工电弧焊时,选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5117《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或GB/T5118《热强钢焊条》的规定,焊条型号应与构件钢材的强度相适应,可按下列原则选用:(1)对于Q235钢,宜选用E43××型焊条;(2)对于Q355钢,宜选用E50××型焊条;(3)对于Q390钢、Q420钢、Q460钢,宜选用E55××型或E60××型焊条;(4)对于不同强度钢材的连接焊缝,可采用与低强度钢材相适应的焊条。2采用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时,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不同强度的钢材相焊接时,可按强度较低钢材选用焊接材料。焊丝和焊剂应符合GB/T14957《熔化焊用钢丝》的规定。3钢管采用法兰连接时宜选用高强度材料的普通螺栓,高强度螺栓可采用45号钢、40Cr、40B或20MnTiB钢制作并应符合GB/T123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的规定。4地脚锚栓宜采用Q235钢、Q355钢或Q390钢制作,也可采用35号、45号优质碳素钢或40Cr合金结构钢制作,但不得焊接。3.3.4微站塔桅结构常用材料强度设计指标应满足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和YD/T5131《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4结构设计4.0.1微站塔桅的选型应综合考虑使用要求、周围环境与景观、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功能扩展以及工程造价等因素。4.0.2微站塔桅结构应按本规范第3章的规定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并依次以风荷载及覆冰荷载作为第一个可变荷载进行组合计算,必要时还应进行抗震验算。4.0.3微站塔桅结构应按本规范第3.1节的规定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并应满足相应的变形规定。4.0.4微站塔桅可按悬臂压弯杆件计算,并应考虑竖向荷载因杆身变形产生的二次效应影响。4.0.5微站杆体的水平风荷载可分段计算,以分段中央高度的风荷载作为该段的平均风荷载,每段长度不大于3m。4.0.6微站杆体的外壁坡度不大于2%时,应根据雷诺数Re按GB50135《高耸结构设计规范》进行横风向风振的验算。4.0.7微站塔桅结构的构件和节点连接设计除了应满足使用阶段的受力要求外,尚应考虑施工阶段的受力要求。4.0.8结构构件和节点连接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和强度的设计值进行计算。4.0.9微站塔桅结构构件的设计,应根据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受弯、轴向拉压等强度计算以及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验算,具体计算应按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135《高耸结构设计规范》、YD/T

5131《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并考虑维护孔洞、进线孔洞对截面的削弱影响,塑性发展系数γx、γy应取为1.0。4.0.10塔段间采用套接连接时,钢管套接连接的设计长度,应考虑加工与安装偏差,不宜小于套接段外管最大内径D的1.5倍,且不小于300mm。

5地基和基础5.1一般规定5.1.1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5.1.2微站塔桅结构采用扩展基础时应进行地基基础的地基承载能力计算;当地基主要受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且各土层坡度≤5%时,可不做地基变形验算,其他情况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基础计算还应进行基础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验算。5.1.3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下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计算基础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4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5.1.4当天然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做地基处理或重新选址。场地进行地基处理时,应按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5.1.5当基础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考虑地下水对基础及覆土的浮力作用。5.1.6当基础处于侵蚀性环境时,应按相关规范的规定采取防护措施。5.1.7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基础设计应按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根据微站塔桅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及地基的液化等级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5.1.8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根据基础的类型和构造、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确定;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的前提下,宜浅埋。5.1.9当地基土质为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季节性冻土时,基础尚应满足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112《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JGJ118《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5.2独立基础5.2.1微站塔桅独立基础边缘靠河边距离较近时,河边应设护坡,且基础边离开有可靠护坡的河边的距离不应小于基础埋深的0.4倍。5.2.2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下,基础底面允许脱开地基土的面积不应大于底面全部面积的1/4。5.2.3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承受轴心荷载时 (5.2.3-1)式中:——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当承受偏心荷载时,除应符合公式(5.2.3-1)的要求外,尚应满足式5.2.3-2要求: (5.2.3-2)式中:——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当考虑地震作用时,在式5.2.3-1、5.2.3-2中应采用地基抗震承载力代替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5.3预制装配式基础5.3.1预制装配式基础应进行配重结构强度、地基承载力计算及抗倾覆、抗滑移稳定验算。5.3.2当预制装配式基础采用预应力张拉方式连接预制混凝土块时,应按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结构分析,保证在荷载作用下各混凝土预制块在预应力下能构成一个整体结构。5.3.3预制装配式基础应考虑不同风向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每个方向的抗倾覆稳定性应符合式5.3.3要求:(5.3.3)式中:——微站塔桅预制基础及其上部结构的自重标准值(kN);L——微站塔桅的重心到倾覆边的距离(m);M——风荷载或者地震作用对预制装配式基础底面的弯矩代表值(),取荷载分项系数为1.0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5.3.4预制装配式基础的抗滑移稳定性应符合式5.3.4要求:(5.3.4)式中:——微站塔桅预制基础及其上部结构的自重标准值(kN);——预制装配式基础底面对地基的摩擦系数,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或采用经验分析值。Ph——风荷载或者地震作用对配重体系底面的水平力代表值(kN),取荷载分项系数为1.0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5.3.5预制装配式基础构件均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措施,保证预制装配式基础的整体性。5.3.6预制装配式基础应安装牢固、连接可靠、拼装便利。5.3.7当预制装配式基础构件采用预应力方式拼装时,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或者无粘结高强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其相关标准应符合GB/T20065《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和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的规定。5.4钢管桩基础5.4.1钢管桩为由单根钢管构成的柔性桩,其主体为圆形或多边形钢管。钢管桩基础设计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钢管桩基础应根据具体条件分别进行承载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2钢管桩基础应计算其水平位移及转角,桩身计算时应考虑桩身的刚度影响。3验算微站塔桅上部的水平变形时,应综合考虑钢管桩基础的水平位移与转角。4钢管桩基础应按相应规范要求做好可靠的防腐处理。5.5窄基浅基础5.5.1窄基浅基础倾覆稳定的计算适用于以下条件:1窄基浅基础的基坑回填土的夯实程度需满足本规范5.6.2条回填土质量要求;2窄基浅基础的基础埋深与侧面宽度之比小于等于3,且为整体式刚性基础,如图5.5.1所示;3计算窄基浅基础的极限倾覆力或极限倾覆力矩时,假定土壤达到了极限平衡状态。4窄基浅基础抗倾覆稳定的计算应满足DLT5219《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的要求。(a)有台阶基础(b)无台阶基础图5.5.1窄基浅基础示意图5.6基础施工5.6.1微站塔桅基础施工时,需对基础施工范围内埋设于地下的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管道、电力管线、通信光缆等地下管线探明普查,并绘制地下管线测绘图纸,且通过当地规划批准。5.6.2浇筑基础前,应排除坑内积水,并应保证基础坑内无腐植土、淤泥土、过湿土、垃圾土等压缩性大的填土。基坑回填土质量设计文件未明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适于夯实的土质,每回填300mm厚度应夯实一次,夯实程度应达到原状土密实度的80%及以上;2对不宜夯实的饱和黏性土,应分层填实,其回填土的密实度应达到原状土密实度的80%及以上。

6构造和工艺要求6.1杆体工艺6.1.1微站塔桅依据其接口类型通常可分为预留接口式、滑槽式以及其它组合式。1预留接口式:设备安装在微站塔桅杆体的指定位置,可通过杆体预留的多个接口或孔洞扩展设备,该杆体结构造型简单,成本造价较低,适用于城市大面积新建布设、功能需求较明确的高速公路及市区主干道沿线等;2滑槽式:在杆体上设置多个滑槽构件,设备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滑槽上,可上下灵活地安装外挂设备。6.1.2微型通信基站多功能塔桅的挂载设备应分层设计,具体功能模块一般规划如下:第一层:高度0m~2m,适用于充电桩、多媒体交互、一件报警、设备舱、检修门等;第二层:高度2m~6m,适用于信息发布屏、视频采集、公共广播等;第三层:高度6m~8m,适用于公共WLAN、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等;第四层:高度8m以上,适用智能照明、移动通信基站、环境监测设备、气象监测设备等;挂载设备的尺寸、电气和通讯设备的安装走线应与微站塔桅造型整体相匹配。具体安装位置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6.1.3微站塔桅的设施搭载要求:1应满足道路净空要求,不得侵入道路建筑界限,并融入当地环境;2应满足通信的使用功能要求;3不得影响路灯功能的正常使用,标志标牌版面、监控设施等应避免被树木等物体遮挡,影响视认;4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有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6.1.4杆体以及关联金属构件应接地,应结合周边环境确定防雷设计方案。6.1.5杆体检修门朝向应一致,宜朝向人行道或慢车道侧,并应采取防盗措施。6.1.6杆体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功能设备的可拓展性,为挂载设备和配套设施预留接口及安装空间,后期可在满足杆体承载要求的条件下便捷加装、更换设备。杆体预留接口及安装空间应符合以下要求:1杆体上预留设备安装空间,内部预留穿线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模块要求宜分仓设置。所有线缆在钢管或灯柱内不应有接头,并留有一定余量;2预留孔宜呈圆形,如无特殊要求,预留孔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30mm;3预留孔应打磨光滑,无毛刺、无锐边,加塞防水橡胶泥;4预留配套传输线缆位置,根据需求预安装配套线缆;5设备连接件设计具备灵活性,并与挂载设备的重量相适应;6各系统间应进行物理隔离,避免设备间产生干扰,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行以及数据采集、传输的准确度和安全性;7杆体底座设备检修门开口应小于底座直径的40%,检修门下缘应离地300mm以上,检修门宜安装智能门锁。6.2防腐处理6.2.1防腐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杆体的黑色金属部件应采用热浸镀锌或热浸镀铝进行防腐处理,优先考虑热浸镀锌。根据需要还可再进行喷漆或喷塑。2热浸镀锌应符合GB/T1391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相关规定,热浸镀铝应符合GB/T1859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品热浸镀铝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喷漆应符合QB/T1551《灯具油漆涂层》的相关规定;喷塑应符合JG/T495《钢门窗粉末静电喷涂涂层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6.2.2热浸镀锌层表面应平滑,无滴瘤、粗糙和锌刺,无起皮,无漏锌,无残留的溶剂渣,在可能影响热浸镀锌工件的使用或耐腐蚀性能的部位不应有锌瘤和锌灰。6.2.3锌层厚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对厚度大于等于5mm的构件,锌层平均厚度不应小于86μm;对厚度小于5mm的构件,锌层平均厚度不应小于65μm。6.2.4热浸镀铝层表面应连续、完整,不允许存在明显影响外观质量的熔渣,色泽暗淡及漏镀等缺陷。6.2.5浸渍型铝涂覆厚度应大于等于80μm,涂覆量应大于等于160g/m²。6.2.6浸渍型热浸镀铝层使用坚硬的刀尖并施加适当的压力,在平面部位刻划至穿透表面铝覆盖层,在刻划两侧2.0mm以外的铝覆盖层不应起皮或脱落。6.2.7喷漆工艺的喷漆环境温度宜为5℃~38℃,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5%,当喷漆环境不符合要求,雨天或构件上结露时,禁止作业,喷漆后4h内不得淋雨。6.2.8喷漆工艺所喷底漆厚度不应小于40μm,喷完漆后总厚度为125μm~175μm;喷漆应光滑均匀,不应有金属外露或有挂漆及皱褶。6.2.9喷漆工艺的涂层划格试验应达到GB/T9286《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中检查结果分级表中0级。6.2.10喷塑工艺的涂层外观应平整和光洁,应采用防紫外线塑粉。6.2.11喷塑工艺涂层厚度的平均值不应小于60μm,且最小一点不应小于40μm。6.2.12热浸镀锌杆体修整的总面积不应超过镀件总面积的0.5%,且每个修复镀锌面不应超过10cm²,修复区域内的涂层厚度应比镀锌层要求的最小平均厚度加厚30μm以上。其他金属构件的修整部位不应超过整个表面积的5%。6.3其它6.3.1灯具的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灯具各类接插件、内外部接线和接线端子等在灯具内部应规范布置,避免阳光直射。2灯具与灯臂连接应牢固,灯具应具有防坠落保护措施。3灯具结构宜具备调整仰角和水平角度的功能。4灯具宜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兼顾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5灯具外壳宜由金属材料压铸一次成型,并具有独立电气腔。6灯具其他要求应符合GB/T24827《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性能要求》和CJJ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的规定。6.3.2灯盘材质宜选用铝合金等质量轻、防腐性能好的材料。6.3.3高架路、桥梁等易发生强烈振动和杆体易发生碰撞的场所,灯具应采取防振措施和防坠落装置。6.3.4不同交通标志不宜并列设置,当受条件限制需并列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在同一支撑结构上标志不应超过4个,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2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会车让行标志、解除限制速度标志、解除禁止超车标志应单独设置;当条件限制需并列设置时,同一支撑结构上标志不应超过2个。6.3.5交通标志的设置其他要求应按GB5103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和JTG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执行。6.3.6微站塔桅攀爬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微站塔桅宜设置攀爬装置,并设置防坠落安全保护装置。2爬梯或爬钉应能承受不小于100kg的荷载,设置起点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m,每15m宜设置攀爬人员稍息保护装置。爬梯或爬钉的设置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方便攀爬。6.3.7微站塔桅结构安装调正完毕后,塔脚处的塔脚板及地脚锚栓宜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封闭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7安装工程7.1基本规定7.1.1微站塔桅结构的安装程序必须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不致产生永久性变形,并确保施工安全。7.1.2微站塔桅的安装应具备下列条件:1设计文件齐备且已会审通过。2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对微站塔桅基础已进行了联合验收。3构件齐备,质量合格,并有明细表、产品质量证明书及预组装记录。4安装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承包资质;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已经批准,必要的技术培训和安全交底已经完成。5劳动组织齐全,登高、吊装人员应遵守国家现行的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有关规定,持有相关特种作业证书。6机具设备运行性能良好;施工所需吊车、钢丝绳、滑轮组等工具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所用量具、检测仪器仪表应具有相应的精度,并通过省级以上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仪器仪表鉴定单位的合格鉴定。7供电、道路及场地平整等施工场地情况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要求7.1.3塔体筒壁在加工制作和运输吊运过程中,不应凹瘪或凸鼓。凹瘪或凸鼓超过5mm时,应校正后方可安装。7.2运输及堆放7.2.1装卸、运输、堆放和吊装均不得损坏构件,并防止搬动中的塑性变形。杆体运输过程中可不包装,或由供需双方商定包装形式。当吊车装卸时,应采用专门吊具以免损坏构件。7.2.2钢结构构件运送到安装地点的顺序,应符合安装程序,并应成套供应。7.2.3构件堆放应考虑扩大拼装和安装程序的要求,并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的场地布置图堆放就位。7.2.4装卸、运输、堆放和吊装等造成的钢构件变形及涂层脱落,应进行矫正和修补。高空补喷涂须先除锈处理,并采取保温措施,确保涂层吸附牢固。7.3安装7.3.1微站杆体安装应满足以下规定:1插接连接的微站杆体,套接长度正误差不得超过设计套接长度的5%,且不允许有负误差;套接部位接触面贴合率应大于等于75%;相邻两段塔体套接长度,应有明显的定位标记,应采用施加竖向预加力的方法,确保套接长度,预加力应不小于1.3倍上部塔体自重。2法兰连接的微站杆体,法兰的高强度等级普通螺栓连接应确保均匀、对称;在全部构件就位后应按高强螺栓终拧扭矩的30%拧紧,再用双螺母防松。3塔体主要受力螺栓应用双螺母锁紧,其它螺栓应用单螺母加锁紧垫片锁紧。螺栓穿入方位应一致且便于施工和后期维护;竖向构件法兰连接的情况下,穿入方向应从下往上。双螺母锁紧,拧紧后外露丝扣不宜少于2扣;单螺母锁紧,拧紧后外露丝不应少于2扣。4拧紧法兰螺栓,应按圆周分布角度对称拧紧;拧紧节点螺栓,应按从中心到边缘的顺序对称拧紧。7.3.2LED显示屏安装应满足以下规定:1安装室外显示屏单元前,应对基层的结构、面层平整度、装修、装饰面的防水防腐等进行验收,并应在符合要求后进行安装。2安装显示屏单元前应检查竖向构件的安装尺寸,可采用挂线和吊线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3安装显示屏单元过程中,不应触动单元内的控制板卡,随意松动内部线缆,不应在箱体内堆存施工用具和其他物料。7.3.3灯臂安装时应固定牢靠,灯臂纵向中心线与道路纵向成90°角,偏差不应大于2°。同一街道、广场、桥梁等的带有路灯功能的微站塔桅,从光源中心到地面的安装角度、仰角、装灯方向宜保持一致。灯具安装纵向中心线和灯臂纵向中心线应一致,灯具横向水平线应与地面平行。7.3.4交通信号灯安装时,一个信号灯组合应当设置在同一支撑杆件或固定设施上,且应避免遮挡,影响视认。7.3.5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六级风以上不得进行微站塔桅安装。8质量验收8.1基本规定8.1.1地基处理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8.1.2天然地基基槽(坑)开挖后,应进行坑底保护,组织地质勘探等相关单位进行现场基槽(坑)验收。基础持力层应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相符,不相符或存在事先未预见的暗沟、塘等情况应由勘探单位补充勘察报告,设计单位应根据补充勘察报告出具设计变更方案。经验槽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垫层。8.1.3基础周围基坑应在排尽积水后分层回填、夯实和平整,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回填材料应满足防雷接地等要求。8.1.4基础施工完成后应由监理单位组织基础施工单位和上部结构施工单位进行中间交接验收。8.1.5防腐蚀处理在工厂施工、验收完毕后,尚应保证其在运输安装过程中基本完好,对于少量损坏要用防腐效果接近的方法加以修复。8.1.6构件运输至工地后应进行检验。对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构件要进行校正、修复。8.1.7垂直度的测定应在小于2级风、阴天或清晨阳光尚未照射到结构时进行。8.1.8受剪的普通螺栓与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螺纹段不应进入剪切面。8.2一般项目8.2.1钢板厚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1检查数量:每一品种、规格的钢板抽查5处。2检验方法:用游标卡尺量测。8.2.2型钢规格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1检查数量:每一品种、规格的型钢抽查5处。2检验方法:用钢尺和游标卡尺测量。8.2.3钢材的表面外观质量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值的1/2。2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应达到GB/T8923.1《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规定的C级以上。3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检验方法:观察检查。8.2.3焊条外观不应有药皮脱落、焊芯生锈等缺陷;焊剂不应受潮结块。1检查数量:按量抽查1%,且不应少于10包。2检验方法:观察检查。8.2.4防腐涂料和防火涂料的型号、名称、颜色及有效期应与其质量证明文件相符。开启后,不应存在结皮、结块、凝胶等现象。1检查数量:按桶数抽查5%,且不应少于3桶。2检验方法:观察检查。8.2.5构件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5的规定。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检验方法:用钢尺、水平仪检查。表8.2.5构件外形和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构件轴线长度l绝对值l≥5m±3.0l<5m±2.0同层同种构件相对值l≥5m±1.5l<5m±1.0构件整体弯曲度l/1000,且≤5.0构件局部弯曲度被测长度的1/750且≤3.0法兰盘上螺栓孔中心距单个法兰盘上螺栓孔中心距±0.7桅杆或组合构件各法兰盘相对应的孔中心距孔径≤24±1.5孔径>24±2.0法兰盘平面与设计位置转角的正切值构件最大边宽≤1.5m1/边宽构件最大边宽>1.5m1/1500用直尺检查法兰盘平面间隙单独法兰盘在螺孔范围内间隙不大于1.0在法兰边缘处间隙不大于1.2多个法兰盘组成一平面在螺孔范围内间隙不大于1.2在法兰边缘处间隙不大于1.5构件上节点板平面内偏移1.0平面外偏移2.0节点板上螺栓孔偏移±1.0多块节点板时,任意两组孔距或节点板上孔与基准线的距离±1.5桅杆或组合构件横、斜杆弯曲变形±3.0固定拉线用节点板在平面内、外的偏移2.08.2.6钢管构件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6的规定。1检查数量:每种构件抽查20%,且不少于3根。2检验方法:表8.2.6。表8.2.6钢管构件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序号偏差名称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示意图1钢板制管实测外径对接接头d≤500±1.0用钢尺检查d>500±2.0套接接头±d/100,且≤5.0法兰连接±5.02钢板制管圆度Dmax-Dmin对接接头d≤500±1.0d>500±2.0套接接头±d/100,且≤5.0法兰连接±5.03棱边宽度b±2.0用钢尺和量角器检查多边形钢管截面折弯角度α≤1°4构件长度±3.0用钢尺检查5管端面对管轴的垂直度d/200,且≤5.0用拉线、吊线和钢尺检查6弯曲矢高l/1000,且≤5.0用拉线、吊线和钢尺检查7对口错边t/10,且≤3.0用量规检查8钢管杆插接长度L+L/20,且≤100用钢尺检查9插接式钢管杆插接面贴合率≥75%周长且棱边间局部间隙≤5.0用塞尺检查注:对矩形管,d为长边尺寸;对圆形管,d为设计直径;t为壁厚;Dmax为圆管同一实测最大外径,Dmin为圆管同一截面实测最小外径。8.2.7热浸锌的锌层表面应光滑,在连接处不允许有毛刺、满瘤和多余结块,对于少量露铁应加以修复。1检查数量:每个构件。2检验方法:目测。8.2.8热浸锌后构件的几何尺寸仍应满足构件加工尺寸要求,不满足时,应重新校正。1检查数量:10%构件。2检验方法:钢尺测量,钢丝绷直为基准。8.2.9热喷涂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应为0~+25μm。1检查数量:10%构件,每个构件测2点。2检验方法:用涂层测厚仪检测。8.2.10热喷涂锌、铝层后应采用设计规定的涂料涂刷金属喷涂层表面。复合涂层的总厚度应满足设计规定,允许偏差应为一10~+25μm。1检查数量:10%的构件,每个构件测6点。2检验方法:用涂层测厚仪检测。8.2.11普通螺栓连接应牢固、可靠,外露丝扣不应少于2扣,双螺母防松时,丝应至少扣平。螺栓方向在同层同种节点中应一致,螺栓具体方向首先根据使用要求,其次根据安装便利要求确定。设计未做其他规定时,紧固力矩宜满足表8.2.11的要求。设计未明确规定时,微站塔桅结构法兰用高强度普通螺栓按普通螺栓检验。1检查数量:连接点数的10%,且同层同种连接点不应少于3个。2检查方法:观察、用扭矩扳手检查。表8.2.11普通螺栓紧固力矩螺栓公称直径M12M16M18M20M22M24M27M30紧固力矩(N·m)3070100120150180200240注:1数值系按4.8级螺栓确定,8.8级、10.9级螺栓的紧固力矩可按表中数据乘以1.5。2紧固力矩的允许偏差为15%。8.2.12微站套接单管塔套接部位内、外管壁间接触面贴合率不应低于75%。8.2.13微站杆体套接长度正误差不得超过设计套接长度的5%,且不允许有负误差。8.2.14微站杆体底部法兰安装时应在钢筋混凝土基础顶面预留射线方向排水孔槽或PVC排水管,其净尺寸或内直径应大于等于20mm,且内高外低。1检查数量:全数。2检验方法:钢尺测量。8.3主控项目8.3.1锚栓未埋入混凝土中的部分应做好防锈措施。1检查数量:全数。2检验方法:目测、外观检查。8.3.2钢材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进口钢材产品的质量应符合设计的要求。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检验方法:检查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检验报告及中文标识等。8.3.3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检验方法:检查焊接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识及检验报告等。8.3.4微站塔桅结构工程连接用的高强度螺栓、普通螺栓、锚栓等紧固标准件及螺母、垫圈等标准配件,其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非热浸锌的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进场验收时应分别随箱提供含扭矩系数的检验报告。1检查数量:对所有批次、规格检查。2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识及检验报告等。8.3.5锌锭应满足GB/T470《锌锭》的要求。1检查数量:每批。2检验方法:详见GB/T470。8.3.6钢结构防腐涂料、稀释剂和固化剂等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等。8.3.7钢材切割面或剪切面应无裂纹、夹渣、分层和大于1mm缺棱。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检验方法:观察或用放大镜及百分尺检查,有疑义时做渗透、磁粉或超声波探伤检查。8.3.8卷管的纵向焊缝不应多于2道,最小单片展开板宽应大于300mm。1检查数量:每种规格钢管抽查20%,且不应少于10根。2检验方法:观察检查,钢尺测量。8.3.9钢板卷成钢管后,表面及端部不应有裂纹、褶皱,对接焊缝表面应平整。1检查数量:每种规格钢管抽查10%,且不应少于5根。2检验方法:观察检查。8.3.10A、B级螺栓孔应具有H12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不应大于12.5μm。其孔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3.10-1的规定。C级螺栓孔孔壁表面粗糙度不应大于25μm,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3.10-2的规定。表8.3.10-1A、B级螺栓孔径的允许偏差序号螺栓公称直径、螺栓孔直径(mm)螺栓孔直径允许偏差(mm)110~18+0.180218~30+0.210330~50+0.250表8.3.10-2C级螺栓孔径及锚栓孔径的允许偏差项目螺栓孔径允许偏差(mm)锚栓孔径允许偏差(mm)直径1.00.02.0-0.5圆度2.02.5垂直度0.03t,且不应大于2.02.5注:t为板厚1检查数量:按钢构件数量抽查10%,且不应少于3件。2检验方法:用游标卡尺或孔径量规检查。8.3.11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熔嘴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匹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焊条、焊剂、药芯焊丝、熔嘴等在使用前,应按其产品说明书及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焙和存放。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烘焙记录。8.3.12微站塔桅结构焊接应符合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8.3.13热浸锌之前应进行酸洗除锈。除锈后金属表面不应有任何污渍、锈迹,应露出金属色泽。不得过度酸洗,酸洗后应除去金属表面的酸液。1检查数量:每个构件。2检验方法:目测。8.3.14锌层厚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对厚度大于等于5mm的构件,锌层平均厚度不应小于86μm;对厚度小于5mm的构件,锌层平均厚度不应小于65μm。1检查数量:10%构件,每个构件6个点。2检验方法:用涂层测厚仪检测。8.3.15热浸锌的锌层与基本金属应结合牢固,经锤击试验,锌层不剥离、不凸起。1检查数量:5%构件数量,每个构件6个点。2检验方法:锤击试验,目测。8.3.16热喷涂前,钢材表面用喷射方法除锈,除锈等级应达到Sa2121检查数量:全部构件,每个构件20%表面积。2检验方法:目测或用样板对照。8.3.17热喷涂前应对构件局部预加热,锌、铝熔液要均匀喷涂,吸附牢固。经锤击试验,不剥离、不凸起。1检查数量:5%构件,每个构件6个点。2检验方法:锤击试验,目测。8.3.18构件及其防腐蚀层验收结束后,应在构件上按原编号标注进行编号,重大构件应标明重量、重心位置。安装时起定位作用的构件应做定位标记。1检查数量:全数。2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测量。8.3.19构件出厂时,制造单位应提交下列技术文件:1钢结构施工图和设计变更文件,并应在图中注明修改部位;2制作中对问题处理的协议文件;3所用钢材及其他材料的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4产品合格证;5发运构件的清单。1)检查数量:全数。2)检验方法:审阅文件。8.3.20微站塔桅的整体垂直度不大于H/750。1检查数量:正交双向。2检查方法:用经纬仪测量。

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条文中执行有关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A.0.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A.0.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A.0.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A.0.4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引用标准名录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135《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1203《高耸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T700《碳素结构钢》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699《优质碳素结构钢》GB5117《碳钢焊条》GB5118《低合金钢焊条》GB/T14957《熔化焊用钢丝》GB/T123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