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课件_第1页
高三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课件_第2页
高三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课件_第3页
高三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课件_第4页
高三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概念、形成原因、表现与意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纲要求(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考纲要求命题热点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对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借鉴意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提高公民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第3课时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儒学→魏晋南北朝严峻挑战?一、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隋朝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

唐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唐宋儒学大师展开儒学复兴运动。2、“理学”一词的概念:

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等人集大成: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3、理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1)发展历程:2)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理学的主要内容1)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主要思想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

主要思想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3: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理学的道德观是什么?天理即“三纲五常”.应存天理,灭人欲.

主要思想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理学的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个人修养要敬畏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观“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天理是本原人性亦天理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格物致于善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家训》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①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③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④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并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课堂探究: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有哪些影响?

2)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陆九渊王守仁陆九渊

(1139-1192)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

(1472-1529)名守仁,世称阳明先生。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集大成者。◆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陆九渊思想的主要内容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反省内心”以求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主张陆九渊(南宋)王阳明(集大成者)心是本原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反省内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影响继承儒学仁、礼思想;世界的本源是“理”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课堂活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认识“理”实现“理”哲学范畴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5、宋明理学的影响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学在今天……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贞洁牌坊背后的血泪“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影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积极影响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6、宋明理学的特点:

(1)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2)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3)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1、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B解析参见P14“鹅湖之会”启示:精读教材,夯实基础,知识迁移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C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C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A5、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心即理也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理是万物本原

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D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7、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B8、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A(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D(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A(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案】(1)与科举制相关。(2分)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2分)二、明清儒学在批判继承中发展(一)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末进步思想家。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8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1、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2、李贽的“异端”思想

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2: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

材料3:“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

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异端”思想?“异端”思想:否认孔孟学说的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材料4:“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材料5: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从这二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异端”思想?“异端”思想:“理”应该用于关注民生,人必有私,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是人的自然权利。男女应该平等。

应如何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的社会阶层的要求。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材料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2: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阅读材料1、2思考: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材料4:“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3: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阅读材料3、4思考:分别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黄宗羲主要思想

(1)批判君主专制;(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1、顾炎武简介2、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材料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2: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日知录》

阅读材料思考: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1)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1、王夫之简介2、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材料1:“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材料2:“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3:“天地之化新”

“大贾富民也,国之司命也”

阅读材料思考:反映了王夫之怎样的思想主张?

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世界是物质。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材料4:“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应如何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代表作品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思想主张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明夷待访录》《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船山遗书》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主张多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反对空谈。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唯物思想、辩证法思想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等思想。

(2)反封建专制。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工商皆本思想等

探究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请阅读下面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

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思想文化: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影响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构建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四位思想家分别有哪些思想观点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思想家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倡个性自由提出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1.创立:2.继承:3.重创:4.正统:5.冲击:6.融合:7.发展:8.批判

式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探究: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思想古代民本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前提本质目的实现手段官民关系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以君为本,为民做主人民作主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轻徭薄赋、清官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君臣、主仆公仆(民主官仆)1、“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D2、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A.《日知录》B.《明夷待访录》C.《变法通议》D.《天下郡国利病书》B3、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

A.重视农业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工商皆本C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C5、在张居正时代,讥讽宋明理学,挑战传统社会秩序,评论当朝时事,被保守派视为“非圣无法”的异端分子的是: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A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A(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A(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