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国际追溯中的文物所有权转移规则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物价值的迅速增长,文物与非法交易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惑,文物的非法跨境转让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认识到,文物乃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可替代的明证,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一大基本要素,因此,极力主张并强烈要求追还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由此导致文物返还国际争议急剧上升。文物返还国际争议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多样性。通过诉讼追索非法流失的文物是解决争议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实中,涉及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争议最为常见。本文即就被盗文物国际追索诉讼中的法律选择和法律适用问题展开探讨。被盗文物的国际追索中经常发生的争议是文物原始所有人与善意取得人之间的权属之争。在文物跨境转移的情况下,由于各国法律制度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法律在被盗文物原始所有人与善意取得者哪一方应优先受到保护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做法,于是,法律的选择与适用将直接影响争议文物的权利归属。采用什么样的法律选择规则确定争议问题的准据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善意取得人的权利文物的国际追索诉讼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争议的双方都是相对的无辜者,一方是盗窃行为的受害者——原始所有人,另一方则是要求“善意”取得的占有人。长期以来,各国法律在被盗物品善意取得人与原始所有人之间哪一方应享受优先保护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当争议中的物品是文物时,所有权问题更是棘手。因为文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代品,即便是由善意取得人补偿原始所有人的损失往往也难以抚慰后者的伤痛。哪一方应优先受到保护,是原始所有人还是善意取得者,不仅导致文物的归属之争,也引发各方利益的冲突协调问题,此种权利要求并置的情形使得合理分配正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处理善意取得人与原始所有人的关系时,不同的法律体系做法不同。通常是在将所有权赋予善意取得人以保护交易安全性和将所有权赋予原始所有人以保护所有权的完整性之间作出抉择。一般而言,普通法系国家倾向于保护原始所有人,而民法法系国家则倾向于保护善意取得人的利益。普通法国家一般遵循“无人能够转让其没有的东西”这一原则,即任何经由被盗而获得的所有权都不能对抗原始所有人的所有权要求。因此,被盗物的善意购买人既不能享有有效的所有权,也不能将其转让给其他人。(一)英美法系“公开市场”原则在以英国普通法为代表的国家中,对原始所有人的保护处于优先的地位,因为“盗窃”不能产生有效的权利,无论这一权利是给予窃贼本人还是直接或间接从窃贼处取得该财产的后继持有人。美国的善意取得立法反映了传统的普通法观点。根据美国法,在所有人丧失或被剥夺财产,财产的发现人或窃贼在未经许可将其试图出卖或抵押时,所有人有权要求收回该财产,而不论该财产是由谁占有。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UCC),当善意第三人从窃贼处购买时,由于窃贼并无所有权,因而财产的真正所有人在返还诉讼中将占上风。窃贼是无权享有或转让被盗财产上的权益的,即便是向善意取得人转让也是如此。在普通法的发展进程中,“窃贼不能转让所有权”这一原则也出现了一系列例外,但仅有一个例外与盗窃有关,它只对在公开市场上取得被盗物的善意取得人进行保护,这便是英国法上的“公开市场”原则。根据该原则,白天在公共市场或店铺购物的善意取得人可即刻获得所购物品的有效所有权。“公开市场”原则得以建立的合理性在于假定原始所有人应该知道被盗财产的下落且有机会在公开市场上将其追还,但这一原则并没有设想到现实国际非法贸易的复杂性。被盗物可以迅速转让并跨越国界,因此极大地增加了原始所有人发现和寻找被盗物和目前占有人的难度。著名文化遗产法专家Prott在评论该原则时认为,在继续适用“公开市场”原则的国家,应该修正其法律,该原则不应适用于文化遗产之类的物品。1994年修正后的英国《货物买卖法》业已废除了“公开市场”原则。(二)未取得财产的善意取得较之普通法国家的立场,建立在罗马法传统上的民法法系国家则倾向于保护被盗财产善意取得者的利益,例如,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的善意取得立法与传统的保护原始所有人的普通法截然不同。依意大利法,善意取得人可以即刻获得所有权,而不论该财产是被盗而来还是通过诈欺方式获得。善意取得人获得被盗财产的所有权需要三个条件:购买人在购买时必须出于善意;交易方式根据买卖文书必须是恰当的;购买人没有意识到货物的非法来源状况。一旦满足了这几个条件,善意取得人就没有义务将被盗财产返还丧失占有的原始所有人。德国法允许善意取得人获得被盗财产的有效所有权,前提是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且持续地占有该财产达10年之久而未意识到其权利瑕疵。法国法也允许善意取得人获得被盗财产的所有权,时效期间自盗窃发生时算起3年。瑞士法推定占有人善意取得,追索诉讼的原告要推翻这一推定,必须证明交易时的可疑情形本应使得一个诚实和合理谨慎的购买人对卖方转让财产权的能力产生疑问。根据瑞士民法典的规定,被盗物的原始所有人将会因为购买人的善意取得而丧失对其财产的所有权,原始所有人提出权利主张的时效期间为5年。因此,自物品被盗之日起5年后,善意取得人就会获得被盗物的有效所有权,至于原始所有人是否意识到了其物品的丢失则在所不问。由于时效期间自被盗时起算,多数情形下,在原始所有人知道其物品丢失前就已经丧失了所有权。两大法系在善意取得制度上的差异反映了对财产权的“完整性”和交易“安全性”存在不同的考虑。财产权的“完整性”意味着要求买方通过购买前的仔细调查且满足“善意标准”以实现所有权的诚实转让目标。交易的“安全性”则意味着通过确保交易物,尤其是价值不菲的物品的购买者不会因该物品所有权的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遭殃,促进保护市场交易和货物流通目标的实现。二、区域法的适用和影响(一)物之住所原则在国际私法中,支配动产转让有效性的传统规则是所在地法原则,该规则在许多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一位英国法官曾发表过以下意见:“就货物转让来说,没有人会质疑该动产所在地国法的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其确定性。它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基础之上,即物品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可以为交易的所有当事人容易地加以确定。如果所有国家都适用这一原则的话,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就有可能预测将要适用的规则的具体内容,从而确保法律适用的确定性。物之所在地原则还有利于货物自由流通的最大化。货物可以从一国流转至另一国,其自由流转不会因货物在最初法律体系下存在的权利瑕疵而受阻,因此促进了交易的安全性,同时还“鼓励了购买人的购买行为而不用调查转让发生时物品所在市场范围之外的可适用的法律”。再者,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之所以大受欢迎,还因为动产所在地国可以有效地控制该动产。有人认为,该原则通过允许国家决定位于其领域内的财产的法律适用从而促进了礼让原则的实现。物之所在地法原则适用简单方便,这也是其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尤其当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已协调统一时更是如此。(二)对盗走主观国家的壁画的所有权归属及其争议由于在现实中多数国家在涉及文物的国际转让和返还争议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即动产转让发生地所在国的法律支配动产的转让及效力,同时,如上所述,各国财产法关于被盗财产所有权转移的规则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当法律的两个原则,即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和善意取得原则共同作用的时候,就有可能对文物的保护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许多文物返还国际争议案中,由于保护善意取得人制度的存在,原始所有人因所在地法的适用而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之中。窃贼完全可以通过被盗文物的跨国流转将被盗而来的文化物品转移到确保善意取得人获得有效所有权的民法法系国家,从而轻而易举地将“恶意所有权”转化成“善意所有权”,Winkworth案即是明证。某窃贼从Winkworth在英国的住所盗走了几幅日本版画并在意大利出手,后该批版画的购买人将版画送交英国的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Winkworth在英国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发布禁令,禁止被告拍卖,并声称对版画享有所有权,要求被告返还。该案中,英国法院适用所在地法原则,认为意大利法支配版画的所有权转让行为。原告认为,由于版画在英国被盗,根据英国法,被盗物的购买人不能获得有效所有权,版画被卖到国外时原告既不知情也未经其同意,后来版画重新进入英国进行拍卖且拍卖收益都在英国,这些足以排除物之所在地法的适用。但法院得出结论认为:“当在特定案件中适用所在地原则时,仅仅因为该案碰巧有一些英国的连结因素在里面就允许引入一个完全虚构的英国所在地,那么这将导致法律上不可饶恕的不确定性。”尽管该案法官也承认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并非具有普适性,但也不认为存在适用例外的可能性,并且指出,所有权的安全性对无辜的购买人和被盗物的原始所有人而言同样重要。根据商业交易便利性的迫切需要,动产财产权利一般地应当根据国际私法上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加以确定。该案的分析意味着,一旦文物跨境流转,国家对文物所有权转让的限制、优先购买权以及出口管制等都会遭遇冷落。如果交易发生在另一国境内,即便这些物品在交易后重新进入来源国,原始所有人也无法追还。即使所有相关国家都有类似的保护文物的立法,而且相互承认和执行文物保护立法也符合各自的利益,适用这一规则导致的缺陷仍无法克服。当前文物的流转已成国际化趋势,因而窃贼在选择销赃市场时不仅仅会考虑文物的市场价格,更会考虑在哪一国法律环境下更能够便利交易。对购买人来说也是如此,为了能获得所购物品的有效所有权,也会选择在确保其权利稳定性的国家进行交易。正因为严格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可能会导致在涉及被盗文物的案件中产生不公平结果,因而该原则的适用遭致广泛的批评。通常认为,该原则便利了被盗文物所有权的“漂白”,即可能会鼓励窃贼在保护善意取得人的国家“漂白”身份来源不明的文物。果真如此的话,早就猖獗的文物黑市交易就会因保护善意取得人的国内立法的“怂恿”而进一步加剧。三、关于“最密切联系”分析的有效性判断在涉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文物的国际追索诉讼中,由于严格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会不可避免地规避来源国保护性立法或措施的适用,因而有合理的理由去寻找其他恰当的连结因素。有学者建议适用与争议案件事实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一些学者指出,通过允许法官注意与争议中的法律关系有合理联系的外国法,可以利用冲突法规则消除文物国际保护中令人不安的异常现象。与此同时,也有愈来愈多的国际私法法典规定,当适用通常的规则不能产生衡平的结果时法官有权排除该规则的适用。例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如果按照瑞士的法律观念为合法并显然特别重要的利益需要时,本法所指定的法律以外的另一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可予以考虑,如果涉及的情形与该法律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法律选择转向更为灵活的政策平衡方法,例如《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中提及的方法。根据《第二次冲突法重述》提出的“最密切联系标准”,政策考量占了上风。尽管仅有少数州的最高法院在采纳该重述的方法后直接用以解决动产转让的有效性问题,但如果一个法院已在侵权和合同中采纳了《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的立场后,就不太可能在与财产权利有关的问题上拒绝该立场。因此说,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最密切联系”分析可以为排除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找到适当的理由。在魏玛艺术博物馆案中,美国一个联邦地区法官作出的将争议绘画返还原告民主德国的判决,如果依照严格的所在地法分析肯定会产生相反结论。审理法院在证明其法律适用的合理性时,注意到了《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的有关规定,即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州的实体法应予适用。该案法院的法律选择分析曾备受批评,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学者认为,该案的判决并未错误,这一判决反映了国际社会在支持返还被盗文物上正逐步达成一致,而且有国家重要性的文物将比一般动产值得更多考虑,同样,当国家公共利益濒临危险时,正如在本案中争议的被盗文物属于博物馆或类似机构时,就不可能机械适用所在地法了。一位评论者对本案的评述似乎更为精当:“由于类似魏玛艺术博物馆一案的案件涉及到国际社会公认的文物追索和返还政策,法院在决定法律的适用前不得不根据该案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考虑。”在另一案,即塞浦路斯希腊东正教堂案中,审理法院同样使用了最密切联系分析法来确定法律的适用。该案涉及对失窃于北塞浦路斯一个圣殿中的四件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的追索。涉案马赛克诞生于6世纪早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附着于塞浦路斯一个教堂的圣殿。1974年,土耳其军队入侵塞浦路斯后控制了教堂所在的北塞浦路斯。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名叫Dikman的土耳其人将这些马赛克从教堂中非法转移出来并经由土耳其将马赛克带到了德国。其后十几年时间里,马赛克一直藏身德国未曾公开露面。1988年7月,Dikman将这些马赛克带到了瑞士日内瓦机场的自由港地带,将其以350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印地安那州艺术品交易商Goldberg夫人,四天后,Goldberg将这些马赛克带回印地安那州。几个星期之后,Goldberg联系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Getty博物馆,准备将这些马赛克以20000000美元卖给该博物馆。但该馆馆长十分了解这些闻名于世的马赛克的真正来源,在拒绝购买的同时向塞浦路斯共和国通告了这一情况。塞浦路斯共和国和教堂随即向Goldberg提出了归还请求,并承诺以当初的购买价格进行补偿。在遭到Goldberg的拒绝后,塞浦路斯共和国和教堂于1989年3月向印地安那州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Goldberg返还其占有的四件马赛克。本案中,印地安那州联邦地区法院认为该案争议属追还动产之诉(根据印地安那州法律,返还动产之诉是追还非法持有或留置的动产的适当的法律诉讼),但先前的判例没有确立专门针对此类返还诉讼的法律选择规则。由于确信追还动产之诉极其类似于侵占财产的侵权诉讼,因而法院转而求助于在侵权案件中适用的法律选择方法。印地安那州最高法院的判例表明,该州在侵权诉讼中已经对传统的侵权行为地法做了修正,只有当损害发生地同时又是最密切联系地时,才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实践中法院采用两步审查法确定法律的适用:首先考察损害行为地和本案诉讼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如果联系是密切的,则适用损害行为地法;反之,就进入第二步审查,集中考察哪一个管辖权区域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本案中,法院认为损害行为严格来说发生在瑞士,因为在这里购买人占有了被盗的马赛克,但瑞士与本案诉讼的联系十分微弱,买卖马赛克的当事人及其他行为人无一是瑞士公民,该马赛克从未进入瑞士商业渠道,且事实上,争议物只在瑞士领土呆了四天。法院将瑞士与该诉讼中心问题的联系描述为“偶然的和暂时的”。因此,得出结论认为“瑞士在适用其法律方面没有重大利益”,瑞士法不予适用。在确定损害行为地法不予适用后,法院就应考虑:(1)加害行为发生地;(2)当事人的住所、居所、国籍,公司成立地和营业地;(3)当事人之间有联系时联系集中地与案件的联系。法院认为,根据第二步分析,印地安那州与本案有最密切联系。印第安那州与本案的联系包括:购买人是印第安那州公民;购买行为由于另一印第安那州居民的行为而深受影响;购买资金由印第安那州一家银行资助;关于分享马赛克售后利润的协议明确指明适用印第安那州法律;马赛克在印第安那州出现等。本案初审和上诉法院的意见都认为印第安那州与该案“有最密切联系”且“利益攸关”。本案审理法院没有严格适用所在地法原则应当说是正确的。马赛克存放在瑞士日内瓦的自由港,在被运往美国前仅在此地停留了四天,因此马赛克在瑞士的出现是偶然的。如果仅仅因为马赛克是在瑞士转让给被告的就适用瑞士法,交易的当事人就有可能从更有利于善意取得人的瑞士法中受益。目前,美国适用于动产转让的法律仍然主要是物之所在地法,除非特殊情形下的政策需求超越了所在地法具有的可预测性价值,文物追索应属此类特殊情形。问题是在如何确定最密切联系时,这种联系既可能指与被盗物的实际购买之间的联系,也可能指与交易情形有关的联系,因此有学者担心,集中关注哪一管辖区域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冲突法分析,在确定争议文物的归属问题上赋予法院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在涉及文物的诉讼中不会发挥太大优势。四、斯德哥尔摩问题为避免因适用物之所在地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颇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有的学者建议重新解释所在地法原则,将所在地法解释为:“物品所有权转移得以记录、公开并由原始所有人授权的最后所在地的法律。”有的主张以其他原则替代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尤其是考虑是否可以适用“盗窃发生地法”;也有人认为应按照与传统的所在地法原则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关于动产的争议,建议适用“来源国法”。例如,1991年国际法学会巴塞尔会议通过的一项决议就主张文物的所有权转让适用来源国法。2004年7月27日通过的《比利时国际私法法典》同样采纳了经过修正的“来源国法”规则。以上探讨的塞浦路斯希腊东正教堂案涉及到三个管辖权区域:塞浦路斯、瑞士以及印地安那州。三者的利益都会受到诉讼结果的影响,其中瑞士作为重要的国际艺术品和文物市场的地位将受到影响;印地安那州文物市场的完整性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其居民的财产安全将会受到威胁;塞浦路斯将会失去其最有价值的文物中的一部分。但事实上法院并未分析适用塞浦路斯法律的可能性。塞浦路斯的利益在其禁止文物转让的立法中有明确的表述,然而该案法院仅考虑了瑞士和印地安那州的利益,并据此认为诉讼结果没有影响塞浦路斯的利益或者其受到的影响小于瑞士受到的影响。有评论者分析认为,这显然违背了对“利益”一词使用上的前后一致性,忽视了本案的实际情况。法院利用《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的方法在法院地法和争议物品转让地法之间作出选择,单从法院在两个法律之间作出选择来看,法院的做法符合《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的方法。但法院将本案可能适用的法律的范围限制在了这两个法律,从而有可能忽略与该案交易有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问题不在于“是A还是B”,而应当是“是A、B还是C”?法院在法律选择分析中排除了瑞士法后,本应出于塞浦路斯与本案的联系及其政策需要方面考虑适用塞浦路斯法律的可能性。而且塞浦路斯有现成的禁止文化物品转让方面的立法,因此塞浦路斯的法律本应予以考虑甚至得到适用。文物转让行为发生地国确实会因随后对该交易的否定而被冒犯,但较之法律同样被认定无效或从未被考虑过的来源国,显然后者受到的影响更大。争议物品在来源国被赋予的特性,例如“不可让与性”等在来源国境外将不再被视作有约束力,这显然对文物的国际保护极其不利。尽管在多数人看来适用来源国法十分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但也有人认为,并非由于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削弱了对文物的保护,其原因在于来源国的保护性立法有缺陷。适用来源国法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最常见的困难是确定来源国。国际法学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国际艺术品买卖决议”认为“来源国”指的是“从文化角度看与所涉财产有最紧密联系的国家。”但该决议的界定并不清楚,也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在一些案件中,确定来源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当多个国家同时提出权利主张时。也有人认为,如果财产转让准据法的选择将要取决于原始所有人对财产转让的同意和授权,随之而来的便是不确定性和混乱。来源地法似乎更适合诸如船运、航空运输等通过船旗标志或登记注册牌照表明来源地的运输方式。而且,与具有结果中立性的所在地法原则不同,来源国法可能会导致一概地将争议文物返还其来源国。还有反对意见认为,一国公法传统上不会被其他国家所执行,限制或禁止文物所有权转让的规则传统上被视作此类公法范畴,因此他国法院没有义务执行来源国的文物保护性立法。因此,有人认为重新回到来源国法也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五、物之地方法的困境在讨论文物的返还问题时,应注意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种政策需求已经出现并且日益强烈,这就是应当建立保护文物的特殊制度。正如现实所表明的那样,任何不加控制的非法流转已经危及到了文物的保护。由于不同法律体系动产转让规则方面存在差异,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使得追索被盗文物的国际诉讼既具有不可预测性,也极有可能产生不公平现象。现今一些民法法系国家以牺牲原始所有人利益为代价促进商业交易便利性的立法并非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这些立法政策对于普通的财产来说是合理的,但文物因其具有的特殊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应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不应与普通的种类物等同视之。于是,有学者提出,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专门的规则以规范文物的转让行为,在涉及被盗文物的案件中应适用统一的善意取得立法。一个统一支配所有权转让的国际立法可以充分顾及文物的特殊性和来源国的利益,将极大地促进对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探究与展望: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合同管理制度
- 退休人士合作协议
-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13美丽的冬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
- 幼儿舞蹈的分类
- DERBY世界品牌箱包连锁店项目运营实施要义
- 构成艺术概论课件
- 房地产项目合同融资协议书
- 信贷资金监管合同协议书样本
- 《电力行业职业技能标准 农网配电营业工》
- EPC项目承包人施工方投资估算与设计方案匹配分析
- 纺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分析报告
- 中药热奄包在急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护理查房、会诊、疑难病例讨论
- 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 环境土壤学课件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人入院管理规定
- 14万字智慧交通大数据顶层设计方案(WORD)
-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4东汉末年篇
- 不完全性医疗性流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