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_第1页
1980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_第2页
1980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_第3页
1980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_第4页
1980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80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

1对工业集中的影响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许多地理学家及经济学家,以美国各州和一些欧盟国家为研究单元,采用不同的研究指标,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制造业工业行业的空间集中状况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各种理论模型,并对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制造业行业空间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CécileBatisse利用中国1988—1994年29个省30个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数据,通过计算各行业的艾萨德指数,认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地方化程度有普遍增长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中国工业集中状况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工业行业的市场集中与生产的专业化(specialization),而对工业行业地理集中(geographicalconcentration)方面的研究较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工业行业的生产在省区之间的分布状况是趋于集中还是比较分散,如何对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合理地解释,为探讨上述问题,本文利用1980—2000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通过计算并分析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趋势,判断各行业在省区之间的分布趋势。2数据和方法2.1工业普查数据分析本文所用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8—1996,1998,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第四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地区卷)》。为使计算更加有效,对数据作如下整理:①以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由于重庆市1997年才成为直辖市,考虑到行政区域的一致性,将重庆市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②以中国制造业所包括的26个大类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具体行业代码与名称见表1;③以各省所列上述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各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以所求得的各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全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而不采用统计年鉴上全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因为统计年鉴中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包含采选业及其他制造业)。2.2劳动力自由流动本文选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而没有采用通常惯用的行业就业人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1958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户籍登记制度限制了地区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但这种人口流动主要是在省内进行的,省区之间的流动比例很小;其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退休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同的待遇,国有企业的职工缺乏流动性。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工业部门,或同一工业部门在不同地区,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比较大,职工人数多的工业部门,不一定产量多、产值大、专门化程度高。2.3对该行业的基尼系数的计算本文使用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在各省区之间的分布状况,区位基尼系数由基尼系数演化而来。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GiniCorrado)于1912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相对程度。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梁进社推导的计算方法1,并将原公式中各省人口和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更换为各省制造业和某一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而得到该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LGst=2∑p=130(VAsptVAsnt×∑k=1pVAktVAnt)−1(1)LGst=2∑p=130(VAsptVAsnt×∑k=1pVAktVAnt)-1(1)式中p与k都代表省份,p=1,2,…,30;s代表工业行业,s=1,2,…,26。LGst为t年份s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VAspt为t年份p省s行业的工业增加值;VAsnt为t年份全国s行业的工业增加值;VAkt为t年份k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VAnt为t年份全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由于基尼系数的计算是以洛伦兹曲线为基础的,洛伦兹曲线是一个累积频率曲线,因此需要首先计算Qspt=VAspt/VApt为t年份p省s行业工业增加值占p省制造业的比重,将Qspt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再按公式(1)计算就可得到t年份s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0以下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0.30之间比较平均,0.30—0.40之间比较合理,0.40—0.50之间差距过大,0.50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与此相应,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也在0到1之间,区位基尼系数增加,意味着行业空间集中程度的增强。本文对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与行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关系作了如下划分(表2):3制造业行业的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3.1制造业行业分布由于2000年的统计数据只有18个行业,因此以1997年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为参照,对中国制造业26个工业行业省区间的空间分布进行归类,发现省区间的分布为分散型的行业有12个,为集中型的行业有14个,具体行业归类结果见表3。3.2个行业区域分析,由分散走向集中从图1—6各行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中可以看出,1980—2000年省区间分布始终为分散型的行业有12个,始终为集中型的有9个,另有5个行业由分散型转变为集中型。各行业省区分布随时间变化的具体特征如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在12个省区间分散分布的行业中,除饮料制造业分布的分散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家具制造业先有所收敛后又加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变得更为分散外(图2),其余9个行业的分散程度都有所收敛,区位基尼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省区分布由比较分散转为相对分散,机械制造业则由高度分散转为比较分散(图3)。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9个省区间集中分布的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集中程度得到加强,其中烟草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3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都有显著提高,集中程度明显加强(图4);而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3个行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有所削弱,区位基尼系数有下降趋势(图5)。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在各省区间分布的初始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分散型转变为集中型。其中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三个行业由比较分散分布转为比较集中分布,塑料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相对分散分布转为相对集中分布(图6)。4分析工业行业空间分布的因素4.1烟用原料对原料的诉求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Theory)及新古典理论(Neo-classicaltheory)认为,产业的区位选择由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等外生变量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或者集中取决于外生变量在空间上分布的分散或集中。我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集中的9个行业中,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都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对原料的依赖性比较强,这5个行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在全国各省间的分布极不平衡。以烟草加工业为例,由于烟草的生产条件比较苛刻,对温度的反应比较敏感,不同的温度条件对烤烟的品质、产量影响比较大;烤烟的生长、产量的高低、品质的好坏与光照强度也有很大的关系,烤烟生长要求阳光充足而不强烈;另外,烤烟的需水量要求比较严格,在烤烟生长的不同过程中,水分的需求量不一样,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可使生产的烟叶品质差。烟草加工业这种对原料的特殊要求使得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地方生产的烟叶品质较好,如云南、贵州、湖南、陕西等省,烟草加工业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省份。图1—6说明:区位基尼系数对数据的变化比较敏感,由于1993年之后中国工业行业的统计分类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图中部分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在1993年有明显的凸起或下凹。4.2中小企业的空间分布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强调规模经济对行业地理集中的作用,规模经济研究生产规模和生产在一定区位上的集聚与组合的经济效益问题。企业的平均规模结构可以用来衡量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是否明显。中国的企业规模结构属于大中小型规模结构,一般而言,大型企业侧重于资本要素而小型企业则侧重于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在空间分布上一般相对集中,而劳动要素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这种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使得大型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比中小企业更趋于集中。因此,考察一个工业行业中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可大概知道该行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集散趋势。从1985—1995年中国100家销售额最大的工业企业行业分布状况看,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资金密集型的基础产业,集中在能源、冶金、石油加工、化学工业和机械加工等少数行业。以1995年为例,仅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便达41家,占100家企业的40%以上,这两个行业在省区间的分布明显呈集中状态,区位基尼系数都在0.45以上。4.3直接投资对外贸的影响4.3.1外商投资区域分布自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及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中国大陆日益成为全球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大量的外商投资流入中国大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地理区位、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信息成本、集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优惠政策等因素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具有集中性和沿海性的特点。截止1999年底,在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东部地区占87.84%,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占8.94%和3.22%。在省际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区,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北京、山东、辽宁等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域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使得所投资的工业行业在省区间的分布也不平衡。4.3.2外资企业在工业和工业领域的增长情况1990年代以来,外商协议投资在中国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达到65.4%,其中对制造业的投资高达56.2%。在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外资企业在这5个行业中所占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1.3%、47.3%、43.7%、42.1%、39.3%(表4)。这些工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都比较大,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它们在省区间分布的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差异促进或加剧了相应行业空间分布的集中性。4.4大陆法系国家在工业和经济发展中实行政策的因素不同中国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有历史和地理的因素,而且还有政府在工业和经济发展中实行的各种政策因素。4.4.1沿海开放经济区的发展政策19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种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战略,提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以沿海省份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带动内陆省份发展的区域开发政策。国家将大量资金投放在了沿海省份,同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相继开放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一些沿海开放经济区,在这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促进开放地区的对外贸易,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进一步加深了开放的力度。这种开放的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要求沿海省份发展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生活消费品工业,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将能耗高的产业转移到工业不发达的省份;内陆省份着重发展能源、原材料和一些转型产业,其结果是造成了行业投资和生产的地域偏向,加剧了不同行业在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高附加值行业,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原材料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省份。4.4.2区域经济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职能得到了弱化各省之间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对工业行业的空间分布也具有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为消除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计划体制的各种弊端,中央通过各种方式逐步下放和分散权力,地方政府作为行政权力主体和区域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职能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但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地方政府追求和保护地方利益、垄断和分割市场的行为,导致产业配置重复,最终造成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在低水平上的严重趋同,不仅导致行业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而且加剧了市场的过度竞争。一些本该在生产上表现出较强集中趋势的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如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省区分布上却比较分散,这与地区间产业结构选择的高度趋同不无关系。“九五”时期我国30个省(区、市)中,有25个将机械制造业选为支柱产业,有22个将汽车工业选为支柱产业。5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现状第一,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制造业的空间集中是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加强,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增大,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更为明确。第二,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国的产业发展中仍然具有较强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