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雨量计算的法律依据及制度设计_第1页
高校教师教学雨量计算的法律依据及制度设计_第2页
高校教师教学雨量计算的法律依据及制度设计_第3页
高校教师教学雨量计算的法律依据及制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教师教学雨量计算的法律依据及制度设计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创造价值单元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也是相同人类劳动的消耗。”。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做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的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笔者将马克思这一哲学思想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认为教师教学工作量,归根结底属于社会劳动计量的范畴,可以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教师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尺度。笔者循着这一思路,对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提供参考。一、课程形成期400555一般来讲,高校教师工作量可分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量四类,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量通常是用类似于教学工作量的办法来计算。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大多数高校将工作量的计算单位取为“课时”或“教分”,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计划学时为基数,乘以适当的合班系数,作为教学工作量。于是,讲授一门课程,无论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助教,计算出的工作量是相同的。深入分析可发现,目前这种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点不足之处:1.对于课前、课中、课后工作量考虑不尽合理。课前工作量主要是指备课(包括准备实验、实习、指导设计或论文等),课中工作量主要是指讲授(或指导),课后工作量主要是指批改作业(包括审阅实验报告、设计、论文等)、答疑等。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仅仅考虑了课中工作量和课后的部分工作量,对于课前的工作量几乎没有考虑。2.对于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不同职称的教师由于平均教学能力不同引起的实际工作量差异的考虑不尽合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从事教学工作,他们用于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这些显性的劳动时间可认为基本相同,但课前备课所需的劳动时间却是有较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与不同职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资料积累量以及备课经验有关。正如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中指出的:讲授一节课,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讲课工作量分别约为4、5、6、7小时。若课堂讲授用了1小时,批改作业占用1小时,则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用于备课的时间分别约为2、3、4、5小时1。显然,课前备课的工作量随教师职称不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现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几乎将这种差异忽略不计。3.对课程特性差异引起的工作量不同的考虑不尽合理。高校开设的课程,从计算工作量的视角分析,有些课程教学内容变化大,任课教师每年要付出较多的劳动进行备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前沿课等,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较大;有些课程教学内容变化小,属于传统的经典课程,用于备课的工作量处于中间水平;还有大量的语言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语言、机械绘图语言以及素描等,这类课程的特点是讲授规则、课堂练习量大。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对于课程特性引起的工作量差异考虑甚少。二、集中教学与分散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根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其时间分配,可分为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活动;根据其时间区间,可分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根据其讲授的教学班次数,可分为一般课与重复课等。为了较精准地计算教学工作量,又不至于使计算工作太过复杂,需分类设计计算办法,并统一度量衡。(一)课程属性:授课教师职务笔者首先分析影响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因素及工作量构成。影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班学时、教学班人数、课程属性和授课教师职务4项。以往计算教学工作量只考虑了教学班学时和选课人数两个因素。实际上,在这4个影响因素中,教学班学时、教学班人数、教师职务3项是明确的,只有课程属性需要加以讨论。课程名称、教学班学时(或周数)、教学班名称与教师姓名4个参数可以锁定为一个计算记录。教学工作量的构成是:课前工作量、课中工作量、课后工作量。(二)课程类型及计算方法现今我国高校,平均开设课程近1000门,如果给每门课程赋予特定的课程属性参数,太过繁琐。笔者建议,将课程加以粗略的分类,分类时主要考量该课程课前的工作量,并赋予每类课程一个属性参数,这样会大大降低计算的复杂程度。从计算教学工作量的视角进行课程分类,笔者建议分为10类,如表1所示,供讨论。A类课为语言类课程。包括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公共语言课)、计算机语言、机械制图语言等。这类课程以介绍语言规则为主,任课教师应对所教授的语言规则熟练、应用自如。一般认为,教师职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课前教学工作量与课中教学工作量(授课学时)的比例为1∶1。重复教学班的课前工作量比例可取为0.5∶1。B类课程为经典基础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以及各专业的学科经典基础类课程。这类课程以教授基本理论为主,配以必要的实验(实验工作量可单列计算),任课教师虽然对于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熟练,但须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备课。因此,课前教学工作量与教师职称有关。一般认为,教授、副教授课前教学工作量与课中教学工作量的比例约为1.5∶1,讲师约为2∶1,助教约为3∶1。重复教学班的课前工作量一律取为1∶1。C类课程为专业前沿类课程。包括各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这类课程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任课教师课前工作量较大。一般认为,教授、副教授课前教学工作量与课中教学工作量的比例约为2∶1,讲师约为3∶1,助教约为4∶1。重复教学班的课前工作量一律取1∶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国家确定的课程,其内容随时事变化较大,也应列入C类课程。D类课程为体育类课程。这类课程类似于语言类课程。一般认为,教师职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课前教学工作量与课中教学工作量的比例为1∶1。重复教学班的课前工作量一律取1∶1。E类课程为艺术类基础课程。包括素描、构成、色彩等。这类课程属于技能性课程。课堂练习占的时间比较多。一般认为,教师职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课前教学工作量与课中教学工作量的比例为1∶1。重复教学班的课前工作量一律取1∶1。F类课程为实验类课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分组进行,有的还配备了专门的实验准备人员(通常要求坐班)。坐班人员的工作量可按“管理工作量”计算。教师职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课前教学工作量与课中教学工作量(实验学时)的比例约为2∶1。重复教学班(组)的课前工作量一律取1∶1。G类课程为实习类课程。一般来说,实习类课程要求教师跟班指导。实习类课程课前教学工作量以批准的实习准备天数为基数计算,每天按8小时计。教师职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H类课程为设计类课程。这类课程的课中工作量应以学校有关文件规定的要求计算。如内蒙古工业大学有文件规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每周应保证20小时,那么,课中教学工作量就按20小时计算。课前、课后工作量应由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确定。I类课程为批改作业、考试监考、批阅试卷等,都属于显性工作量,学校可制定具体计算取值。J类课程为上述8类没有包括的课程。根据特殊情况加以计算。(三)教师传统知识的计算策略笔者认为,对于每一位教师,每学年法定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而教师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学校现有的正常工作条件下,在平均劳动强度和相同职务教师平均工作熟练程度下从事同类工作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平均劳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相同职务的教师,完成同类教学工作,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同;反之,不同职务的教师,完成同类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师必要劳动时间不同。由此可知,课程特性不同,完成同等计划学时的授课,教师必要劳动时间不同。总结上述分析,笔者将教师工作量计算策略归纳为“10344策略”。含义如下:(1)将教学活动分为10类。(2)将教学工作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部分。(3)将任课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4级。(4)以课程名称(含代码)、教学班学时(或周数)、教学班名称(含代码)与教师姓名(含代码)4个参数的组合作为一个工作量计算记录,计算结果为该教师的一项工作量,如果在学年中承担了多项工作,需累加。三、教师固定期作为教师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将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哲学思想应用到高校管理中,笔者提出了“教师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以教师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计算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基础理论,明确了影响教学工作量计算精准度的主要要素是“教师职务”与“同类教学活动”。笔者提出了10类教学活动的课前工作量建议取值,供参考。课中、课后工作量都是显性工作,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取值。一般来说,批改作业只和作业份数、批改每份作业的时间有关。另外,关于教师工作量的组成,一般认为是由教学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社会服务工作量和管理工作量4部分组成。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职务教师,各类工作的比例应有所侧重。其基本原则是教授多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副教授应比教授适当多承担一些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