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临床路径_第1页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_第2页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_第3页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_第4页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妇科中医临床路径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4.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BFY2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视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2008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俱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患者适合并承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疗程。〔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2.年龄大于40周岁。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3个月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工程1.必需的检查工程〔1〕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2〕妇科检查〔3〕妇科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乳腺B超、TCT、骨密度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肾虚肝郁证:补肾疏肝。〔2〕心肾不交证:滋肾宁心。〔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4〕肾阴虚证:滋肾养阴。〔5〕肾阳虚证:温肾扶阳。〔6〕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2.中医情志治疗:出现情志异常者在辨证使用中药同时配合中医情志治疗。3.针灸治疗〔1〕耳穴贴压〔2〕体针〔3〕灸法4.其他疗法〔九〕完成路径标准1.烘热汗出、情志异常等临床病症改善。2.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候评分到达改善及以上。3.国改进Kupperman量表评定到达改善及以上。〔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可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2.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3.治疗期间出现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TCD编码:BFY220,ICD-10编码:N95.101〕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完毕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56天实际治疗时间: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14天年月日第15-30天年月日第31-45天年月日第45-55天年月日第56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展患者病情程度评估□进展必要的辅助检查□FSH、E2□妇科检查□妇科超声□完成初步诊断□中医辨证□确定治疗方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中医情志治疗□针灸治疗□完成首诊门诊病历□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考前须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疗效评估□制定随访方案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2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2.患者适合并承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的患者。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工程1.必需的检查工程〔1〕妇科检查〔2〕血常规〔3〕尿常规〔4〕盆腔超声〔5〕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反响蛋白、CA125、免疫学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2.外治法〔1〕直肠给药:中药保存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展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剂肛门纳药。〔2〕中药外敷:根据病情、证型选择中药封包、中药药渣、中药研末调敷下腹部或相关穴位。〔3〕中药离子导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展中药离子导入。〔4〕中药熏蒸治疗:选用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或中药熏蒸床治疗。3.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需要选择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亦可选用艾灸治疗仪。4.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治疗。〔九〕完成路径标准1.病情好转,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消失或减轻。2.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2.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用抗生素治疗时,退出本路径。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完毕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56天实际治疗时间: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14天〕年月日〔第15~28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完成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进展必要的辅助检查□初步拟定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外治法:□中药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灸法□物理治疗□完成首诊门诊病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考前须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疗效评估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29~42天〕年月日〔第43~55天〕年月日〔第56天〕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复查必要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根据治疗情况进展必要的辅助检查。□完成复诊门诊记录。□疗效评估□制定随访方案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2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2.患者适合并承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901〕的患者。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工程1.必需的检查工程〔1〕妇科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3〕肝功能、肾功能、血沉〔4〕心电图〔5〕盆腔超声〔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7〕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反响蛋白、CA125、免疫学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2.外治法〔1〕直肠给药:中药保存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展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剂肛门给药。〔2〕中药外敷:根据病情、证型选择中药封包、中药药渣、中药研末调敷下腹部或相关穴位。〔3〕中药离子导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展中药离子导入。〔4〕中药熏蒸治疗:选用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或中药熏蒸床治疗。3.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需要选择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亦可选用艾灸治疗仪。4.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治疗。〔九〕出院标准1.病情好转,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消失或减轻。2.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时,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或因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或病情变化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8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7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完成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及住院记录□初步拟定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观察下腹痛、腰骶痛和带下情况□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考前须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据检查结果,并予相应处理□观察下腹痛、腰骶痛和带下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妇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普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外治法□中药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灸法□物理疗法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妇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血沉,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盆腔超声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其他检查□对症处理长期医嘱□妇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普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外治法□中药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灸法□物理疗法临时医嘱□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进展入院安康教育□中医辨证施护□按医嘱进展治疗□情志疏导、安康教育与生活护理□饮食起居调摄指导□中医辨证施护、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8~14天〕年月日〔第14-21天〕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根据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时间□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观察下腹痛、腰骶痛和带下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根据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时间□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观察下腹痛、腰骶痛和带下情况□进展必要的辅助检查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妇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普食□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外治法□中药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灸法□物理疗法临时医嘱□对症处理长期医嘱□妇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普食□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外治法□中药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灸法□物理疗法临时医嘱□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按医嘱进展治疗□情志疏导、安康教育与生活护理□饮食起居调摄指导□观察下腹痛情况□中医辨证施护□按医嘱进展治疗□情志疏导、安康教育与生活护理□饮食起居调摄指导□观察下腹痛情况□中医辨证施护、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22~27天〕年月日〔第28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根据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时间□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及病程纪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观察下腹痛、腰骶痛和带下情况□完成必要的出院前辅助检查□向患者交代出院后考前须知、完成出院小结□疗效评估□通知出院□预约复诊日期、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妇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普食□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外治法□中药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灸法□物理疗法临时医嘱出院医嘱□对症处理、□出院带药□交代相关考前须知□门诊继续治疗或随访主要护理工作□按医嘱进展治疗□情志疏导、安康教育与生活护理□饮食起居调摄指导□观察下腹痛情况□中医辨证施护□出院安康指导□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帮助患者收拾物品,并送离病房、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一、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TCD编码:BFR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O20.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2008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铿主编,人民卫生,2006年〕。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至28周。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2.患者适合并承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TCD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O20.001〕。2.疾病分期属于早期先兆流产。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4.由生殖系统畸形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工程1.必需的检查工程〔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乙肝、HIV、RPR、TPPA〔4〕血HCG,E2、P测定〔5〕TORCH〔6〕甲状腺功能〔7〕B超检查胚胎情况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妇科检查、白带常规、BV检查、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TCT、宫颈分泌物培养+药敏、封闭抗体检查、空腹血糖、血型抗体、腹部B超、心电图等。〔八〕治疗方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肾虚证:补肾益气安胎。〔2〕脾肾两虚证:固肾健脾安胎。〔3〕肾虚血热证:滋肾凉血安胎。〔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安胎。〔5〕肾虚血瘀证:益肾祛瘀安胎。〔九〕完成路径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病症消失或减轻。2.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根本相符。〔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确定保胎失败或异位妊娠,应及时终止妊娠,退出本路径。2.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合并症需相关科室治疗,退出本路径。3.因患者本人或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TCD编码:BFR040,ICD-10编码:O20.001〕患者:性别:年龄:岁门诊号:进入路径日期:年月日完毕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28天实际治疗时间: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7天〕年月日〔第8~14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完成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进展必要的辅助检查□初步拟定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完成首诊门诊病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考前须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复查必要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展中医证候判断□复查必要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15~21天〕年月日〔第22~27天〕年月日〔第28天〕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复查必要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复查必要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疗效评估□制定随访方案、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一、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2.患者适合并承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BFY070〕和子宫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明显增大者。〔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构造,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RI低。〔5〕血清CA125明显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